导图社区 第十五章 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
第十五章 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维导图,本章节要掌握: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特征、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一起来学习吧。
编辑于2023-04-13 00:45:19 湖南第十五章 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
识记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特征
教育发展受到高度关注
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越加普遍
1945年,在《联合国宪章》签字国参加的筹备会上,各国通过了关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组织法》
1946年11月,在巴黎召开了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一次大会,该组织正式成立。简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义务教育年限普遍延长
高等教育朝着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三个阶段
提出者:马丁·特罗
高等教育精英化(15%以下)
高等教育大众化(15%到50%)
高等教育普及化(超过50%)
在整个18至22岁年龄阶段的人口中,接受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到15%以下,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如果达到百分之15到50%,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如果超过50%,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育民主化
民主一词起源于希腊文。由“德谟”和“克拉西”两个词合成。
德谟:人民和地区的意思
克拉西:权力和统治的意思
民主:人民的权利
教育终身化
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弄出了终身教育。
1965年,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思想
教育终身化要求学校教育进行彻底变革
首先,人们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其次,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将更加灵活和多样。
再次,加强教育立法,终身教育急需法律法规的强制和规范。
教育全球化
首先表现在经济领域,被称为“经济全球化”
特征
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相互借鉴教育发展和改革经验的自觉性日益提高
各国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证书的趋势日益加强,并由此带来各国之间学历、学位教育水平大致衔接
各国都日益注意培养能使本国经济、科技与世界接轨的人才
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通信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
我国1997年召开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进行了定义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
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六要素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建设国家信息网络
推进信息技术应用
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
培育信息化人才
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管理、教学和科研等领域广泛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目的: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
基本特征: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理解
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回顾
教育的发展历史三种形态
古代教育
近代教育
现代教育
经济基础——现代大工业生产 政治基础——民主和和平
现代教育分三个历史阶段
现代教育的奠基时期(与机械化大工业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形态)
国家教育管理体制得以确立
初等教育日益普及
马萨诸塞州 ——美国最早实行强迫义务教育的州
1852年,颁布了美国第一个州普及义务教育法——“强迫就读法”
1870年,发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关初等教育的法令——《福斯特教育法》,该法案为英国建立公共初等教育制度打下了基础。
职业技术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工业革命的发展
教育日益心理学化
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最早提倡教育心理学化——裴斯泰洛奇
强调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的发展,他认为儿童开始有意识地从自然界获得感觉印象时,就应该有符合心理学的训练。
教育心理学化的集大成者——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
他指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实践哲学说明教育的目的,心理学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和障碍。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第斯多惠、福禄贝尔、乌申斯基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
现代教育的发展时期(与电气化大工业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形态)
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日益完备
普及义务教育延长到初中阶段
中等教育结构日益完善
教育思潮风起云涌
欧洲的新教育思潮被称为——“教育运动”或者“新学校运动”
该运动主张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改革传统教育,强调儿童的活动、兴趣,尊重儿童的个性和经验。
雷迪——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1889年——被视为欧洲“新学校”的典范
美国的教育革新运动被称为——“进步教育运动”
帕克——创立了昆西教学法
提出“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儿童适应学校。”
该教学法强调
教学过程以儿童为中心
注重计算、测量、绘画、手工劳动等课程以及各门学科的相互联系
用报纸、杂志和活页读物代替教科书
强调理解,反对机械背诵,重视户外观察和实验室教学。
沃特——“双校制”或“二部制”
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的基本思想为指导
学生半天在教室上课,另半天在体育馆、图书馆、工厂、商店及其他场所活动
赫斯特——“道尔顿实验室计划”(1920年)
目的:废除年级和班级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自主动的在实验室(作业室)内根据拟定的学习计划,以不同的教材、不同的速度和时间进行学习,以适应其能力、兴趣和需要,从而发展其个性。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
现代教育的调整时期(与自动化大工业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形态)
出现两种趋势
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
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教育是兴国之本
20世纪50年代至现在
第十五章 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
识记
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特征
教育发展受到高度关注
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越加普遍
1945年,在《联合国宪章》签字国参加的筹备会上,各国通过了关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组织法》
1946年11月,在巴黎召开了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第一次大会,该组织正式成立。简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义务教育年限普遍延长
高等教育朝着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三个阶段
提出者:马丁·特罗
高等教育精英化(15%以下)
高等教育大众化(15%到50%)
高等教育普及化(超过50%)
在整个18至22岁年龄阶段的人口中,接受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高等教育的人口占到15%以下,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如果达到百分之15到50%,高等教育处于“大众化阶段”。如果超过50%,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教育民主化
民主一词起源于希腊文。由“德谟”和“克拉西”两个词合成。
德谟:人民和地区的意思
克拉西:权力和统治的意思
民主:人民的权利
教育终身化
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弄出了终身教育。
1965年,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会议上首次提出“终身教育”思想
教育终身化要求学校教育进行彻底变革
首先,人们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其次,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将更加灵活和多样。
再次,加强教育立法,终身教育急需法律法规的强制和规范。
教育全球化
首先表现在经济领域,被称为“经济全球化”
特征
各国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
相互借鉴教育发展和改革经验的自觉性日益提高
各国相互承认学历和学位证书的趋势日益加强,并由此带来各国之间学历、学位教育水平大致衔接
各国都日益注意培养能使本国经济、科技与世界接轨的人才
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通信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
我国1997年召开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进行了定义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
国家信息化体系包括六要素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建设国家信息网络
推进信息技术应用
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
培育信息化人才
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管理、教学和科研等领域广泛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
目的: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模式。
基本特征:开放,共享,交互,协作
理解
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回顾
教育的发展历史三种形态
古代教育
近代教育
现代教育
经济基础——现代大工业生产 政治基础——民主和和平
现代教育分三个历史阶段
现代教育的奠基时期(与机械化大工业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形态)
国家教育管理体制得以确立
初等教育日益普及
马萨诸塞州 ——美国最早实行强迫义务教育的州
1852年,颁布了美国第一个州普及义务教育法——“强迫就读法”
1870年,发布了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关初等教育的法令——《福斯特教育法》,该法案为英国建立公共初等教育制度打下了基础。
职业技术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工业革命的发展
教育日益心理学化
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最早提倡教育心理学化——裴斯泰洛奇
强调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的发展,他认为儿童开始有意识地从自然界获得感觉印象时,就应该有符合心理学的训练。
教育心理学化的集大成者——赫尔巴特(科学教育学之父)
他指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实践哲学说明教育的目的,心理学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和障碍。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第斯多惠、福禄贝尔、乌申斯基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70年代
现代教育的发展时期(与电气化大工业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形态)
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日益完备
普及义务教育延长到初中阶段
中等教育结构日益完善
教育思潮风起云涌
欧洲的新教育思潮被称为——“教育运动”或者“新学校运动”
该运动主张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改革传统教育,强调儿童的活动、兴趣,尊重儿童的个性和经验。
雷迪——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1889年——被视为欧洲“新学校”的典范
美国的教育革新运动被称为——“进步教育运动”
帕克——创立了昆西教学法
提出“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儿童适应学校。”
该教学法强调
教学过程以儿童为中心
注重计算、测量、绘画、手工劳动等课程以及各门学科的相互联系
用报纸、杂志和活页读物代替教科书
强调理解,反对机械背诵,重视户外观察和实验室教学。
沃特——“双校制”或“二部制”
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的基本思想为指导
学生半天在教室上课,另半天在体育馆、图书馆、工厂、商店及其他场所活动
赫斯特——“道尔顿实验室计划”(1920年)
目的:废除年级和班级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自主动的在实验室(作业室)内根据拟定的学习计划,以不同的教材、不同的速度和时间进行学习,以适应其能力、兴趣和需要,从而发展其个性。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
现代教育的调整时期(与自动化大工业相适应的教育发展形态)
出现两种趋势
一方面,学科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
另一方面,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着综合性方向发展。
教育是兴国之本
20世纪50年代至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