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 概述
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学科,介绍了发展心理学的界定、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全面!可以直接复习。
编辑于2023-04-15 09:12:11 甘肃概述
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学科
心理活动(认知、情感、意志、人格)———行为表现
发展心理学的界定
什么是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我们的心理与行为在毕生的过程中是如何变化与成长的
广义发展心理学
种系(动物、人)心里发展
个体心里的发生发展:受精-出生-成熟-衰老
狭义发展心理学
发展性理学研究主题
生理发展
认知发展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历史
基本研究问题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遗传
实验
高尔顿的谱系研究
明尼苏达双生子分开抚养实验
格赛尔双生子爬楼梯实验
选择性繁殖实验
遗传: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没有DNA,没有人的心理
遗传素质的差异:个性化发展基础(智力能力、人格)
遗传素质对心理发展形象特点(符合常态、不同阶段影响渐弱)
气质类型
多血质(外向稳定)
胆汁质(外向不稳定)
粘液质(内向稳定)
抑郁质(内向不稳定)
生理成熟:发展与学习的指南针
生理成熟对心理发展,不同阶段影响:两头大中间小
环境(毕生)
社会环境
决定个体发展(狼孩的启示)
孕育不同个体
家庭(儿童心理发展发源地)
家长自身特点
微型社会缩影
父母教育方式
权威型
专断型
纵容型
未参与型
教育(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导)
同伴关系(儿童社会化发展)
特点(恒河猴隔离实验)
地位同等
没有从属
对抗竞争
协商合作
作用
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及安全感
发展社会能力
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发展
关系不良儿童
学校适应问题
品行不良及犯罪
高攻击性
连续性与阶段性
连续:由外部环境决定,有量积累
阶段:由内部成熟或遗传所决定,质变
主动性与被动性
遗传决定论或环境决定论都认为是被动的
发育的敏感期(关键期)
母亲印象
关键期特征:发生在固定短暂时期
心理学家运用关键期:在关键期给予良性刺激可使其行为能力更好发展,反之阻碍
研究方法
纵向设计:在生命不同时间点反复观察测量
优:普遍规律和个体差异、早期与后期对比
缺:花费时间、样本流失、数据污染
横断设计:同一时间不同年龄被试心理测量比较
优:大样本代表性强、短时间大数据、结果不受社会变迁影响
缺:难反应个体、缺乏连续性、程序复杂
聚合交叉设计(序列设计):纵横结合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心里动力学派的观点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儿童性发展理论——心理性欲理论
意识、潜意识(水上、水下)
本我:最大心理成分,生来具有,满足先天生物本能,”快乐原则“
自我:人格意识合理性部分,用现实手段满足本我需要,“现实原则”
超我:人格的最高层次,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至善原则”
弗洛伊德儿童性发展理论(人类发展基本动力存在于潜意识“性本能”最强烈)
口唇期(0~1)过多:纠缠人格;过少:信任差怀疑
肛门期(1~3)排泄人格:邋遢无序混乱;便秘人格:过分干净、注意细节
前生殖器期(3~6)性别认同障碍:恋母或恋父情结
潜伏期(6~11)停滞退化现象
青春期(11或13岁开始)性唤醒时期,摆脱父母控制,易产生性性冲动,建立成熟两性关系,独立自主成人
埃里克森将心理过程的重心,从弗洛伊德的本能过程转到自我过程,发展动机从潜意识扩展到意识领域,从先天本能欲望转移到现实关系中
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感和基本不信任感社会。动因:照料者(母亲)。形成品质:希望
幼儿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和怀疑感,有一定自由、鼓励支持—自主感;限制、批评、处罚过多—羞耻感和怀疑感。动因:父母,形成品质:意志
学前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社会动因:家庭,形成品质:目的
学龄期(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社会动因:老师同学。形成品质:能力(习得性无助)
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同一感混乱,取决于前几个阶段。动因:周围同伴。形成品质:忠诚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是否建立自我同一感。动因:爱人、配偶、亲密朋友。形成品质:爱
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动因:配偶、孩子、文化规范。形成品质:关心
成年晚期(50岁后)完善感对绝望感,是否完成前七个阶段。形成品质:智慧。
行为主义学派
条件反射(巴普洛夫实验)
无条件反射:动物生来就有,种系发育过程遗传下来,神经联系固定
条件反射:由信号刺激物所引起的反射
信号分类
第一信号系统:外界现实中具体刺激物,形状、颜色、气味、声音等
第二信号系统:抽象信号,人类的词、语言信号,是皮层进化到人类阶段特有的产物
无条件刺激(US)→无条件反应(UR)
条件刺激(CS)→条件反应(CR)
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
认为心理学研究要抛弃“内省法”,用实验法和观察法
小奥尔波特害怕实验(华生)。无条件刺激→条件刺激→条件刺激泛化。研究结论:情绪(消极或积极)是可以习得的,与行为的习得与消除提供事实根据。
华生的观点
机械主义发展观: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作用
对儿童情绪发展的研究(怒、怕、爱)
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研究
斯金纳箱(操作性条件反射),证明了动物的学习行为可以通过刺激而产生
应答性行为(被动),由刺激控制;操作性行为(主动),由行为结果所控制。
条件反射原则
强化: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
积极强化:由刺激的加入增加操作发生概率
消极强化:由刺激的排除增加操作发生概率
消退:行为不强化就会消退
及时强化
斯金纳将其理论用于实际的例子:育婴箱、行为矫正、教学机器和教学程序
过于强调外部刺激、强化物或者处罚物塑造操作行为的结果,忽视重要认知对学习的贡献。
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创始人)
充气娃娃实验。结论说明:榜样攻击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
观察学习的实质:
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
学习是一个过程,人是在观察的结果和自己形成结果的支配下,引导自己的行为。
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都可以通过观察学习完成
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观察学习的强化
及时强化:外界因素对学习者行为直接干预
替代强化:
学习者看到他人成功或赞扬的行为,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学习者看到失败或受罚行为,会削弱抑制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
自我强化:个人行为表现符合或超出自我标准带来强化,自我驱动力
社会学习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攻击性:合乎社会的方法表现攻击性→奖励,社会不允许方法表现攻击性→惩罚。符合社会化的强化攻击性
性别化:男女儿童的性别品质发展较多通过社会化过程的学习,特别是模仿作用。观察学习两性行为。
自我强化:观察学习,自我强化的社会化方面,模式不同。
亲社会行为:观察学习程度不同,亲社会行为不同
认知学派
皮亚杰的发展理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人的认知机能是“适应环境”,通过动作完成主体对客体的适应(心理发展的本质)
适应的本质:机体与环境平衡
动作:外部动作,内化的思维动作
图式:有组织可重复的行为或思维模式
同化:外界元素整合到图式中
顺应:受影响发生图式改变
平衡:同化与顺应的均势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就是在不断构建认知结构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会通过感知和动作发挥图式的功能
由本能性的反射动作发展到有目的性的活动
客体永久性:意识到物体不在眼前时仍是存在的
前运算阶段(2~7岁)
自我中心
思维不可逆
泛灵论
符号性、不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因素
成熟
练习与经验
社会性经验
平衡化
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
儿童现有水平通过最近发展区(成熟过程中的认知技能在熟练者帮助下完成),实现对于儿童来说太难的任务。
下限:儿童能够独立达到的技能水平
上限:指导者帮助下儿童能够接受的附加水平
教学决定、主导儿童发展
手脚架:是变化的支持,对话是手脚架工具中的一种,起重要作用
内化说
质变与量变得结合
复杂性体现;发现可改变的环境因素,促进儿童最优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