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8. 佛学的现代思考
跳出佛学,借助近现代的重要研究成果,诸如高尔顿的《对祈祷效果的统计调查》、威廉·詹姆士的《宗教经验之种种》,还有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前沿探索,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佛学上的一些经典论题。
编辑于2023-04-16 12:36:31 上海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七章,介绍了常用项目团队管理工具,包括了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沟通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会议管理 Meeting Management,RACI矩阵,冲突解决 Conflict Resolution,力场分析 Force-field Analysis,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六章 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介绍了财务敏感性分析,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质量经济学,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五章,介绍了常用质量管理和计划工具,包括SIPOC 图,SMART原则,三点估算法(Three-point Estimation)(计划评审技术 PERT),甘特图 Gantt Chart,活动网络图 Activity Network Diagram,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流程图 Flow Chart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七章,介绍了常用项目团队管理工具,包括了成人学习 Adult Learning,沟通管理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会议管理 Meeting Management,RACI矩阵,冲突解决 Conflict Resolution,力场分析 Force-field Analysis,群体思维 Group Thinking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六章 质量成本和财务管理,介绍了财务敏感性分析,净现值,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期,资产收益率,投资收益率,质量经济学,质量成本的分类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美国质量协会“六西格玛黑带”培训资料:第五章,介绍了常用质量管理和计划工具,包括SIPOC 图,SMART原则,三点估算法(Three-point Estimation)(计划评审技术 PERT),甘特图 Gantt Chart,活动网络图 Activity Network Diagram,因果图 Cause-and-Effect Diagram,流程图 Flow Chart等内容。同时附有课后习题和答案~
8. 佛学的现代思考
祈祷的效用和高尔顿的统计
有求必应
佛 v.s. 上帝
佛和菩萨能不能保佑我们,这是佛学上一个有大争议的问题。
佛和菩萨能做到有求必应吗?
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佛陀,他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但随着佛经越来越多,佛的说法也变得越来越杂。
《大般涅槃经》提出的“极爱一子”说明佛和菩萨有广博的爱心
净土信仰又说明弥勒佛和阿弥陀佛会在信徒的临终时刻亲自出手来接引一把
但这还远远不够,《法华经》给出了“有求必应”的答案。
无尽意菩萨很好奇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叫观世音,佛陀解释说,众生遇到苦恼的时候,只要专心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菩萨马上就能听到,众生马上就能从烦恼当中解脱出来。只要专心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那么在大火里不会烧伤,溺水也不会淹死。
上帝无所不能,只要想帮你,就一定帮得到你。
早在《旧约》和耶稣的时代,犹太人并没有灵魂和肉体的二元观念,他们所谓的永生和上天堂,指的都是肉身复活。所以“尸体腐坏之后怎样恢复肉身”这种问题会成为早期神学家认真攻克的学术难题。
谁灵信谁
我们现在就能想到,生死轮回能不能解脱,那是很难求证的事情,但眼前的危难能不能化解,这可是火烧眉毛、生死攸关的大事。
念佛如果真有这样的好处,那么只要是人,都会上瘾。另一方面,如果犹疑不决该信哪个宗教,普通百姓一定觉得哪个灵,哪个能救苦救难,就信哪个。
如果只看经文的话,貌似各种宗教都很灵,也都能救苦救难。
但是,既然上帝、佛菩萨和道教神仙有求必应,为什么人间还有那么多苦难呢?
如果要问祈祷到底有多灵验,当然很多人都能举出神奇的例子,但个案并不能说明普遍性
高尔顿与“回归均值”
高尔顿
达尔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 Galton, 1822-1911)
在欧洲传统上,文化事业有三大最强推手,分别是遗产、嫁妆和医学。遗产和嫁妆总能保障一名有志青年可以在有钱有闲的余裕里专心发展自己的兴趣,而医学——不是医学的发达,而是医学的不发达——保障了有志青年经常可以很早地,在精力最充沛的年纪,就能够继承到遗产。
高尔顿生活的时代,也恰逢英国最蓬勃发展的维多利亚时代,各个领域的崭新成果风起云涌一般,最闪光的一些人往往横跨多个领域,被人们当成全才来看。对这样的全才甚至有一个专门的称谓,叫做维多利亚式的天才(Victorian genius),高尔顿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
在高尔顿的一切研究领域当中,优生学是最浓墨重彩的,而他的优生学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从统计学得来的。
1869年,他的新作出版,题为《遗传的天才:对它的法则与后果的一个探讨》(Hereditary Genius: An Inquiry into Its Laws and Consequences, 1869)。
高尔顿在1872发表了《对祈祷效果的统计调查》(Statistical Inquiries into the Efficacy of Prayer, 1872)
回归均值
德国作家多贝里的《清醒思考的艺术》成为畅销书,其中为“回归均值”专设一章,提醒我们说,我们自以为通过某些特定的努力才改善了状况,其实这种因果关联并不存在,只是“回归均值”的规律在起作用罢了
小结
这一讲谈到祈祷及其效果,有求必应的许诺在宗教世界绝不罕见,但“有求”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必应”,还需要借助统计学才能知道。
佛祖其实从没保佑过你
正态曲线
高尔顿优生学
高尔顿为了破解遗传难题,特地调查了高级教职人员的家庭状况。这些人依据教规,必须保持独身,但他们往往会把养子、侄儿乃至远房子侄培养出来,就像父母养育子女一样。那么,这些子侄们的成材率会呈现出怎样的特征和规律呢?这些特征和规律会和祈祷的效用问题有什么相关性吗?
高尔顿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这些子侄的成材率明显偏低,显然血缘关系越远,优质性状的遗传越少。
让我们沿着高尔顿的统计学视角来看社会,于是我们看到各界名流的辉煌家谱虽然呈现出龙生龙、凤生凤的样子,却往往看不出一代更比一代强的趋势。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帝王世系:开国君主往往英明神武,然后一代不如一代,偶尔会出现中兴之主,最后的末代皇帝惨不忍睹。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他的子女虽然在音乐造诣上远胜常人,却明显比父亲逊色。
如果父母表现得“超常”,子女往往会向“正常”的方向做一些“回归”。
当我们把大样本数据绘制为图表,就会呈现一条正态曲线(bell curve)。曲线的样子就像一口钟,所以也叫钟形曲线。
正态曲线是在天文观测当中最先出现的,星体位置的观测误差就以这样的规律分布。
到了19世纪初,比利时数学家凯特勒发现士兵体检报告里的胸围数据竟然也可以画出正态曲线。
我们必须留意,曲线虽然相同,但数据的本质已经变了,它所反映的已经不再是“观测误差”了。
如果对同一名士兵的胸围测量一千次,所有的测量误差当然会形成正态曲线,但凯特勒发现的,是一千名士兵单次测量的胸围数据所呈现的正态曲线。
你不妨从“回归均值”的角度想象一下上帝造人的场面:上帝心里有一个标准的“人样”,每次都按这个模板去造,但每次都有或多或少的误差,就像我们打靶一样。在古希腊,柏拉图就是用这个理由来解释现实世界为什么是不完美的,理念世界又为什么是完美的。
统计学是大杀器
既然学习了高尔顿的“歪理邪说”,难免有人会生出这样的怀疑:“祈祷之后的得偿所愿,到底真是因为祈祷的力量,还是因为‘回归均值’所致呢?”
你也许既不用念佛,也不用还愿,佛祖其实从没保佑过你,你自以为获得的保佑其实只是“回归均值”。
高尔顿特意查阅了婴儿在出生时候的死亡数据,发现婴儿死亡率和父母的虔诚与否毫无相关性,而婴儿本人当然还没机会作恶。
高尔顿认为,正是天主教要求神职人员保持独身的这项规定,使几个世纪以来许多最有天分的人没能生下后代。
念佛也好,向上帝祈祷也好,难免会有无效的时候,甚至无效的时候会比有效的时候更多,但为什么成千上万的信众们还是信心饱满呢?
小结
你也许既不用念佛,也不用还愿,你自以为获得的保佑其实只是“回归均值”
认知失调和《地藏菩萨本愿经》
消解认知失调的技巧
祈祷不灵的时候怎么办?
我们最容易想到的答案是:大脑天然就会避免认知失调,而避免认知失调的途径天然就会遵循省力原则。
到底是信仰信错了还是自己哪里做错了呢?
显然接受后者要比接受前者容易得多。信徒很容易反求诸己,归咎于自己不够虔诚,或者哪里不小心冒犯了神佛。
那么对于祈祷的失效,从个人层面上看,如果你没能挺过灾难,当然就不会有机会来反思这个问题;如果你活下来了,同伴都死掉了,这会大大增强你的信心,并且把同伴的遇难理解为他们不够虔诚。这种心态会出现在很多的灾难幸存者身上,所以被称为“幸存者偏差”。
我们可以看看欧洲著名的黑死病,这是一场使人口锐减四分之一的灾难,确实动摇了一些人的信仰,而在尘埃落定之后,基督教仍然屹立不倒。
还有一个理由可以解释这种现象,那就是:有方案就比没方案强,坏方案也比没方案强。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里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在1950年代提出来的,它的灵感来自于1934年在印度发生的一场大地震。
不仅劫后余生的灾民们,还有不少震区以外的人到处散布谣言,说这次地震并没有结束,马上还会有一场更大的地震发生。
让费斯廷格困惑的是,这些人为什么要自己吓唬自己呢?后来他有一点想通了:他们之所以散布谣言,并不是真的为了吓唬自己,而是给自己当下的恐慌感找一个貌似可靠的理由。这样就可以说服自己,让自己相信震后的恐慌感并不是毫无来由的。
人们为了避免或减弱认知失调,总会给自己的心理、行为或态度找一个解释。如果找不到解释,心里永远都不会踏实。
皮格马利翁效应
人心永远需要一个着落,一根稻草也会成为溺水者的珍宝。
而积极、强烈的心理暗示,哪怕它没有任何可靠的依据,也确实更容易把人带向他所期望的目标,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左传》
《左传》记载了很多战争。打仗当然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必须慎之又慎,所以开打之前先要占卜,时间紧迫的话就改用算卦,只有得到吉兆才有出兵的意义。
我们很容易想到,如果占卜和算卦真的灵验,仗一定打不起来。但事实上,仗不但打了,还经常在打,胜胜败败难免会动摇人们的信仰。
是的,聪明人的信仰早就动摇了,但他们揣着明白装糊涂,知道要利用信仰来凝聚人心,提高战斗力,但另一种聪明的人也能给占卜不灵找到一种很合理的解释。
比如有一次吴国和楚国打仗,吴王派了弟弟蹶(guì)由当使者,没想到楚王不讲规矩,要杀他。杀人之前,楚王大概是想嘲弄一下吴国人的信仰,派人去问蹶由:“你来之前占卜了没?”蹶由说:“当然占卜了,得到的是吉兆。”
这貌似很有讽刺意味,但蹶由接着说:“我们占卜占的是国家的命运,不是我一个人的生死。你们杀了我,我国的军队当然会提高警惕,做足防备,这当然对国家有利。再说吉凶不是常理可以揣度的,你们楚国当年和晋国打城濮之战,战前占卜得到吉兆,结果败得那么惨。占卜真的不灵吗?并不是,这个吉兆应验在后来的邲(bì)之战了。那么,我出发之前卜到的吉兆,难道不会在以后应验吗?”
“天意从来高难问”,神佛也一样,这次没帮你,未必真是不爱你。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爱你,只是你一时还理解不了。
如果你想做一个乖孩子,就应该怀有这样一种信念:父母无论如何都是爱你的,他们之所以没有帮你克服某些困难或得到某些好处,一定是因为在这些时候拒绝你才是真对你好。
地藏信仰
《地藏菩萨本愿经》影响最大的内容有两个:
把地狱描写得极其恐怖
让人可以用自己的虔诚礼佛给亲人带来好处
在释迦佛涅槃之后,弥勒佛重新降世之前,出现了一个漫长的无佛时代。众生该怎么熬过这个无佛时代呢?
《地藏菩萨本愿经》就是一座灯塔,告诉大家说,地藏菩萨虽然明明能够成佛,但偏偏不去成佛,要留下来救苦救难,一定要把众生全都度化成佛之后,自己才去成佛。
这就是地藏信仰的核心精神,可以概括成十六个字:“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地藏菩萨本愿经》最主要的内容,其实是说大家称念地藏菩萨的名号或者供养地藏菩萨像能够得到怎样实实在在的好处。
简单讲,一共有十大好处,分别是粮食丰收、家宅永安、死者升天、活人延年益寿、生活称心如意、没有水火之灾、钱财永远不缺、不做噩梦、随时有神贴身保护你。
“四法印”鉴定一下
所谓超度亡灵,如果有一个亡灵可以超度的话,那就违背“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了;
如果念经供佛能收获那么多的世俗利益,那就违背“有漏皆苦”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如果你可以超度别人的亡灵,或者别人可以超度你的亡灵,那就意味着业力不再是“自作自受”了。
佛教的基础纲领到了这里竟然天翻地覆了,但这个天翻地覆之后的教义实在太贴合世道人心了,想不流行都难。
地藏菩萨很强
你知道观音菩萨是有求必应的,但地藏菩萨的能力更强:只要你能在十斋日里,在佛菩萨像前读一遍《地藏菩萨本愿经》,那么在你东西南北一百由旬之内都不会发生任何灾难,你家里无论男女老幼,在现在、未来的千百年当中远离一切恶道。
这里所谓十斋日,是指每个月里特定的十天,在这十天里,神会来到人间巡查。
所谓由旬,前边讲过,是古印度的一种里程单位,一由旬大约合二十公里。
这就意味着,在十斋日里,只要有一个人认真读经供佛,那么以他为中心的二百万平方公里内都会无灾无难。二百万平方公里,这大约是中国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所以,这是一个很容易得到检验的道理。
我们还知道地藏信仰在日本也很流行,而日本的国土面积远没达到二百万平方公里,但凡有一个日本人在十斋日认真读经,日本就不会有那么多地震了。
就算很多人读经供佛都达不到完满的虔诚标准,但是,总不可能在千百年来连一个达标的人都不存在吧?
小结
《地藏菩萨本愿经》之所以在民间非常流行,主要在于这部经书说,称念地藏菩萨的名号或者供养地藏菩萨像,能够得到各种实实在在的好处。
强悍的信心和《宗教经验之种种》
破绽和解释
求神问卜,既然是求是问,必然存在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许走完这个过程真的需要很长时间,所以占卜的应验才会发生延迟。
已知宇宙当中最快的速度是光速,如果信息以光速传播,能够推导出什么结论呢?
物理学家伽莫夫就这样计算出来上帝住在离地球9.5光年的地方。因为在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俄国败给日本之后,俄国教会祈求上帝惩罚日本,到了1923年,日本爆发了关东大地震。那么算法很简单:(1923-1904)÷2=9.5。
宗教徒当然不会欣赏这样的玩笑,上帝既然无所不能,神佛既然神通广大,哪有可能受到物理法则的限制呢?但是,为什么就连《地藏菩萨本愿经》所遭遇的那个铁证如山的质疑都动摇不了人们的信念呢?
事实上,就算有再多的铁证也总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很多信徒根本就没想过要做任何反驳。在他们看来,夏虫不足语冰,讲道理是讲不通的。他们最常见的应对话语是:“没有实修的人是不会懂的。只要你坚持实修,总有一天会懂。”
如果你在实修的过程里真的见过神佛,真的感受过神佛带给你的无与伦比的、任何语言都没法形容的体验。那么可想而知的是,任凭质疑者拿出如山的铁证,也不会动摇你的真知灼见。
怎么才能让一个人信心坚定呢?
仅靠那些既抽象又反常识的哲学思辨是远远不够的,至少对绝大多数人远远不够。就算再加上社群的影响力,也不足够。
只有实实在在地见过神佛,并且交流过,感受过那种超凡的力量,才会使一切疑虑冰消瓦解,从此矢志不渝。
之所以很多宗教徒轻视理论,重视实修,就是因为他们在实修的过程里真的有过,甚至不止一次地有过这样的体验。
无数宗教徒,无论是基督徒还是佛教徒,或者婆罗门、耆那教等等,都有过这种体验,都见过自己相信的神佛。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还都记述过自己的非凡经历,这些记载遍布各个时段和各个文明,很难让人相信它们只是不约而同的谎言。这该怎么解释呢?
威廉·詹姆士和《宗教经验之种种》
19世纪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 1842-1910)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
威廉 詹姆士
我们知道不仅美国的历史很短,心理学的历史也很短,所以“19世纪的美国心理学家”这个头衔意味着詹姆士是美国的第一位心理学家。
在心理学上,“意识流”的概念就是他的创见,后来才有了文学圈里的各种意识流小说;
“潜意识”也是他的贡献,后来被弗洛伊德发扬光大;
在哲学上,“实用主义”的一些重要主张就是他的发明,让我们不要再去追求绝对真理,而要认识到,凡在一时一地有良好收效的就是真理。换言之,真理取决于效用,并且与时俱进。
詹姆士当时在心理学上的一大贡献,就是用心理学的手段分析宗教问题。
《宗教经验之种种》
1901年,他受英国爱丁堡大学的邀请,做连续二十场的主题演讲,题目是《宗教经验之种种》(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詹姆士把宗教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制度化的宗教,是由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带给他的;第二类是个人体验式的宗教,来自于人和神佛直接发生的联系。
他关注的是第二类,为此搜罗了海量的素材,尤其是各种宗教人士的传记和书信,为我们展现出那种最坚定的、不可理喻的信仰究竟从何而来。
例子:某人在一封信里谈到自己的一次神秘体验,说某天正在和朋友探讨精灵的事情,忽然觉得全世界在面前沸腾起来,好像有一个模糊的命运从深远的太空隐隐出现。自己从不曾这样明确地感到上帝就在自己的身体之内,同时也在自己的周围,充满整个房间。空气里好像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运动。他张口说话,发现自己的声音像一名先知那样镇定。
再比如一位教士的回忆,说晚上站在山顶,产生了某种天人合一式的体验。个人的灵魂和无垠的宇宙融为一体,对周边事物的感觉完全消失了,只感到自己和上帝以及这世界上所有的美、爱、悲哀与诱惑站在一起,刹那间感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喜悦。
还有很多人都讲过同样的体验。而尤其耐人寻味的是,无论哪一个宗教的信徒,都有过相同的体验。唯一的不同就是:基督徒和上帝合一,婆罗门和梵天合一,佛教徒和佛祖合一。
小结
各个宗教的神秘体验,大概就是那种最坚定的、不可理喻的信仰的原因
岩中花束和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宇宙意识与永生感受
王阳明
阳明心学的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宇宙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
既然宇宙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那么大至山河大地,小至草木鱼虫,远至日月星辰,近至我们自己,都是宇宙身上的某个器官或某个细胞,彼此都是一体相通的。
有弟子不理解,王阳明启发他说:“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 弟子答道:“我听说过,人是天地的心。”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这话来自北宋大儒张载的命题“为天地立心”。 王阳明又问:“什么是人的心呢?” 弟子回答说:“人心只是一个灵明。”
王阳明开始解释:“可见充满于天地之间的只有这个灵明,人却错误地通过形体来区分你我他和万事万物。我的灵明就是天地鬼神的主宰。
天如果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望它的高?地如果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瞰它的深?鬼神如果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别他们的吉凶灾祥?
如果离开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如果离开了天地鬼神万物,也就没有我的灵明了。就是这样,天地万物都是一体的,一气流通,彼此之间没有间隔。”
这番话也是教人去除分别心。
弟子又追问了一句:“天地鬼神万物明明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为什么当我的灵明没了之后,它们也都一起没了呢?”
王阳明的回答是:“你看那些死去的人,他们的灵明消散了,他们的天地万物岂不是也一同消散了么!”
这话似乎意味着,作为客观实存的天地鬼神万物并不依某个人的存亡而存亡,但在每个人的主观世界里,人既然死了,他所感知到的天地鬼神万物当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王阳明到底想要说什么呢?他的逻辑为什么这样稀奇古怪呢?
王阳明那种“万物一体”、“自我与宇宙合一”的认识显然来自神秘体验,但要把来自神秘体验的感受转化成逻辑清晰的哲学命题,根本就不可能。
王阳明一直都在致力于这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他是和尚或道士,事情还会好办一些,他只要教别人打坐就够了,因为任何人进入禅定都会产生这种神秘体验。
如果请一些有过神秘体验的宗教人士来回答王阳明弟子的最后一个问题,他们可能会说:“你的灵明并不会消失,因为人并不会真正地死亡。所谓死亡,不过是永生当中的一环。”
王阳明很可能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只是囿于儒家立场,不愿意承认这样的事情。
神秘体验的经典描述
我和两个朋友讨论诗歌和哲学,直到半夜才告别。我坐着马车,花了很长时间才回到寓所。我的心思仍然深陷在我们讨论的那些话题里,但我不是有意识地去思考,而是处在一种安静而被动的享受里,任凭各种观念、意象和情绪自然而然地流淌过我的内心。
忽然,没有任何征兆地,我发现自己被包围在一团火红的云彩里。有一瞬间我真的以为那是火焰,是附近的什么地方发生了火灾。但很快,我就知道这火焰燃烧在我的体内。我感到一种喜悦,一种极大的快乐,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豁然开朗。
我有了一种顿悟,宇宙不是由无生命的物质构成的,而是一种活生生的存在。我感到了永生,不,不是我相信有永生,而是觉得我当时就是永生,我见到的一切人都是不死的,我见到宇宙是为了其中的每一份子的幸福而构成的。这场顿悟虽然只持续了几秒钟的时间,但我对它的记忆以及笃信不疑的心情直到二十五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磨灭。”
谈论诗歌和哲学,产生的这种神秘体验,并不源于任何宗教,却和各种宗教体验不约而同。当心灵处于一种沉浸状态的时候,就会有相当大的概率进入这种“顿悟时刻”。
和普通人不同的是,宗教徒会刻意追求这种状态——隐修士通过默祷,婆罗门通过瑜伽,佛教徒通过禅定,道教徒通过静坐。
王阳明的私淑弟子罗洪先这样描述过自己的静坐体验:“极静之时,但觉此心本体如长空云气,大海鱼龙,天地古今,打成一片。”
有了这样的体认,自然明白王阳明所谓“天地鬼神万物与我一体”究竟是怎么回事。
念佛不会是一件又苦又没成效的事,否则坚持下来的人一定不会太多。
不信佛的人总会觉得念佛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必须耗费很大的毅力才能坚持下来。这就错了。
毅力是人类高度稀缺的东西,如果单靠毅力去做那些机械性的工作,比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流水线上拧一个固定位置上的螺丝钉,这会把人逼疯,会导致马克思所谓的“人的异化”。
但明明有那么多人念佛念了一辈子,念来念去无非是“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比在流水线拧螺丝钉还要单调。如果只有少数人做到了,你可以说他们天赋异禀,毅力非凡,但如果有那么多人都做到了,这就绝不可能是毅力的缘故,一定有什么事情使他们乐此不疲,或者说,使他们上瘾。
岩中花树
在王阳明游南镇的时候,一位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出了这样一个完全基于常识的问题:“如果真的心外无物,那么这株在深山中自开自落的花树和我的心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是的,岩中花树自开自落,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难道它不是长在岩中的,而是长在我心里的不成?
王阳明的答复很有一点狡黠:“你没看到它的时候,它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到它的时候,花的颜色便一下子明朗起来,所以说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所谓“物”,即“意之所在便是物”,也就是说,思维的对象就是物。
阳明心学所谓“心外无理,心外无物”都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说的,可见就岩中花树发问的那位友人显然会错了意。
当那位友人指着岩中花树发问的时候,问的是一个朴素的认识论的问题,王阳明却不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回答的。
假使我们一定要他做一个认识论上的回答,他应该会说:“岩中花树当然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我们有没有看到它,它都是存在在那里的。难道我会以为它是我心中的幻象不成!当然不,只有佛教才会那么讲。”
但是,假如我们从神秘体验的角度来理解王阳明,最容易想到的就是他有过万物一体的体验,但一来说不清,二来他总想用儒家哲学的框架来解释这种体验,生怕误入佛教和道教的“歧途”。
现代认知科学实验表明,这种神秘体验应该只是大脑神经系统的一种特殊状态,只是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小结
神秘宗教体验与王阳明的奇谈哲学,归根结底都是大脑神经系统的一种特殊状态
对宗教的需求能不能被药物满足
摆脱工具思维和具象世界
现代认知科学发现,神秘体验只是大脑神经系统的一种特殊状态,那么药物会不会也能给人同样的体验,让人随吃随有,从此再也不用辛苦禅修了呢?
是的,最常见但效果并不太好的“药物”就是酒
酒之所以能够代替交响乐和文学,是因为,用威廉·詹姆士的话说:酒醉之后的意识触到了神秘意识的冰山一角。
威廉·詹姆士有句话说:“对于那些贫苦的、教育程度低下的人来说,酒代替了交响乐和文学。”
杰出的音乐和文学作品并不仅仅可以“感人”,还可以把人带入一种迷狂的状态,让人产生宗教式的神秘体验。
音乐的效果更好,尤其是交响乐,一来因为它的表达形式更抽象,二来在所有抽象的表达形式里,它的变化最丰富,气场最强大,力量最雄浑。
美学上有一种理论,认为音乐是最高级的艺术形式,而其他艺术形式如果想臻于完善的话,都应该有意识地向音乐靠拢。
我们熟悉的朦胧诗其实就是一种向音乐靠拢的语言艺术,你不要想去读懂它,恰恰相反,读不懂才是正确的欣赏门径。
你要放松下来,由着诗歌里的语词和音调激发你的视听感受,像欣赏一首动听的音乐那样迷醉下来。一旦你试图运用理性去理解诗句的涵义,理顺涵义当中的逻辑,你就只会自讨苦吃。
摆脱“意义”
我们生活在具象的世界里,身边的每一件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有“意义”。所谓意义,就是功能和效用。
我们看到一支笔,想都不想就认定它是一个书写工具;看到一辆车,想都不想就知道它是一个运输工具。这些都是具象化、功能化的理解。
当你看笔不是笔,看车不是车,换句话说,看笔的时候不再想都不想就认定它是一个书写工具,看车的时候不再想都不想就认定它是一个运输工具,这时候你就很容易进入前边讲到的那个“顿悟时刻”,产生你自己的神秘体验了。
交响乐就是很容易带你脱离具象思维的一种艺术,帮你从现实生活的各种富于“意义”的事物当中跳脱出来。
为什么歌曲的效果就不好呢?很简单,因为歌词会带来具体的内容,或者能让你辨识出特定的某个歌手的嗓音,都是把你拉回现实世界的力量。
这些都属于美学里的重要概念,貌似和宗教问题无关。但是宗教体验和审美体验是高度相通的,说它们是一回事也不为过
一氧化氮
如果我们把酒看作一种麻醉剂,那么顺理成章的逻辑就是:这是一种效果很差的麻醉剂,但如果连酒都有机会使人获得一点点神秘体验的话,那些专业级的麻醉剂会不会更加使人愉快呢?比如一氧化二氮?
一氧化二氮是18世纪问世的麻药,它的发明和问世过程极其坎坷复杂。
一开始应用这种气体的并不是医生,而是演滑稽戏的戏班子。他们发现,在演出的时候只要释放这种气体,演员和观众的情绪都会高涨,气氛会变得格外活跃,一个很平庸的笑话也会引发哄堂大笑。所以,一氧化二氮是以“笑气”的名义广为人知的。
威廉·詹姆士很用心地研究过笑气的麻醉效果,发现当笑气和空气混合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很容易引发神秘意识,
尽管在麻醉效果结束之后,最高真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但那种感受在心里留下的印记还会持续很久很久。
通过对麻醉剂的研究,詹姆士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在我们的理性意识周围,还有各种潜意识的存在。我们可能一辈子也意识不到潜意识的存在,但只要遇到恰当的刺激,它们一下子就会全部呈现出来。
一神教和多神教
一切神秘体验,无论是和宗教无关的偶发体验,还是各种宗教徒通过刻意的祈祷、瑜伽、禅定等等方式获得的体验,或者由麻醉剂带来的体验,它们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天人合一”
既然是“一”,既然超越时空,既然万物一体,那么凡有过这种体验的人,如果有任何神创论的宗教背景的话,都很容易接受一神教的理念,也很容易理解一神教当中的“一神”是无形的,并且超越任何语言的描述。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算式:神创论的宗教背景+神秘体验=一神教。
著名故事
一位喇嘛途经一座偏僻的山村,远远看到一间破败的茅屋,四周大放光明。喇嘛心中惊异,知道这里面一定住着得道高人,于是改变了原有的行程,特地到茅屋拜访。茅屋的主人是一位独居的老婆婆,年轻时学诵六字大明咒,天天虔诚念诵,至今已有三十多年。
喇嘛了解到,这位老婆婆的全部修行只是持之以恒地念诵这一句六字大明咒,此外无它。只可惜她的文化程度不高,一直在念错别字。喇嘛好心地纠正了老婆婆的发音,然后才放心地告辞了。
数月之后,喇嘛故地重游,再看那茅屋的方向,先前的赫赫光明竟然消失不见了。喇嘛大惊失色,恍悟是自己的一句话使老婆婆三十余年的笃信生出了裂痕,当下急中生智,找到老婆婆说:“我之前只是试探你的诚心,其实你原先的读音半点不差。”于是,当喇嘛再次告辞上路,回望那座茅屋的时候,先前的光明果然重现。
这个故事说明,幸福感与信心和确定性的程度是高度相关的,跟信心和确定性的内容却关联不大。现在我们可以换个角度重新解读:“大放光明”象征着老婆婆通过念咒产生了神秘体验,至于念的是对是错、是神是佛,其实并不重要。
小结
宗教神秘体验带来的快感远不是日常的感官快乐所能比拟的,所以只要禅修有成,人就很容易上瘾
禅定冥想和神经科学探索
给佛教徒戴上尖端仪器
我们对自己的感官和大脑真的可以信赖吗?我们所感知、所理解的这个世界究竟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
你可能不知道,科学家对神秘体验的研究,在美国已经造就出一个十亿美元级别的巨大市场
在这个高速度、高强度的世界里,很多人虽然并不想涅槃成佛,但很需要依靠神秘体验来纾缓精神压力,提高健康水平。
当神秘体验发生的时候,大脑的神经系统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呢?
早在1980年代,美国真的成立了一个心智与生命研究所(Mind & Life Institute),还因此开辟出一个崭新的学科分支,叫作“冥想神经科学”
所谓冥想,涵盖了一切禅修、瑜伽、默祷、念佛之类在教外人士看来纯属异曲同工或异名同实的内容。
研究所在十五年中邀请过一百多名拥有长期禅修经验的佛教徒,用高精尖的仪器测量他们在进入禅定期间的脑部活动。
从脑电波扫描的结果来看,冥想时段里的伽马波的振幅超高,还会出现长程伽马波的同步现象。简单讲,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伽马波竟然像在齐步走一样,或者说像是无数根跳绳在整齐一致地摆动。
和睡觉前的精神放松不同的是,冥想给人带来的是一种紧张而宁静的专注,类似于训练有素的音乐家在凝神倾听音乐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状态。那种精神上的和谐感,用仪器的眼光来看,就是神经组的协调。
行为主义流派
行为主义的开山鼻祖斯金纳(B. F. Skinner, 1904-1990)做出过一个很惊人的实验,只用很简单的条件反射方法就培养出了一批“迷信的鸽子”,这个实验因此成为行为主义的巅峰之作。
我们在实验报告里可以看到,连鸽子这种低等动物都很容易产生出像人类一样的“迷信行为”。(Superstition in the pige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48)
至于这种状态到底能给人带来多大的益处,争议就相当大了。
有人说冥想可以降低那些与炎症相关的基因的活性,简单讲就是不容易生病。还有人说冥想可以提高端粒酶的活性,简单讲就是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冥想在今天的美国已经变成一个十亿美元级别的巨大市场,而大多数冥想产业里的消费者想要的并不是直面上帝或者梵我合一,仅仅是各种世俗意义上的好处罢了。但是,种种“好处”都还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来做支撑。
当然,现在至少可以确定的一个事实是,长期冥想的人,大脑的前额叶皮层和脑岛的体积都要更大一些。至于更大一些到底会带来什么好处,很遗憾,还说不清楚。
我们可以信赖感官和大脑吗?
在科学家的眼里,神秘体验并不是神佛现身,后者只是宗教人士以自己的宗教背景对某种特殊的神经活动做出的解读或者误读。
我们每天看到、听到、闻到、尝到和摸到的东西都是真实存在的吗?
其实我们对所有事物的经验都不是“直接经验”,而是我们的色、声、香、味、触五大感官系统把各自接收的信号传递给大脑,再由大脑经过一系列分析处理,最后解读出来,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信息。
你所知道的所有概念,包括“我”这个概念,同样都是大脑综合加工之后的产物,你并不知道这些概念背后的真实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感官会不会欺骗我们呢?当然会。大脑会不会欺骗我们呢?同样也会。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做梦,人在做梦的时候明明闭着眼睛,却能“看到”很多东西,明明身体没动,却忙着东奔西跑。我们在清醒的时候真的清醒吗?
你可以想想《黑客帝国》的情节。也许我们真的生活在《黑客帝国》的世界里,但我们永远也认识不到世界的真相。因为感官和神经系统就是我们全部的认知渠道,是我们永远摆不脱的有色眼镜。我们只是出于生活便利性的考虑,不得不把我们认识到的世界当成真的。
康德的哲学名著《纯粹理性批判》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本质性的世界被他称为“物自体”,是我们永远认识不到的。
唯识宗
佛教走得更远,发展出来一个唯识宗,它最著名的命题就是“三界唯识,万法唯心”。
唯识宗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人的某种深层意识——叫作阿赖耶识——创造出来的,所以天堂和地狱其实都在你的心里
你肯定会奇怪:如果我们一起站在一座山上,你感受到的山和我感受到的山为什么是一样的呢?唯识宗会告诉你,山这种东西是由“共相种子”显现出来的。我们的世界有点像是第一人称视角的网络游戏,每个人都是游戏里的玩家。游戏里的山当然不是真的,但每个玩家对这座山的感受完全可以协调起来。
小结
冥想给人带来的是一种紧张而宁静的专注,那种精神上的和谐感,用仪器的眼光来看,就是神经组的协调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分别心是怎么样彻底消失的
除了唯识宗之外,华严宗也属于彻底的唯心论,它有一句著名的纲领,叫作“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佛陀讲过,世间万事万物都要经过成、住、坏、空的过程,也就是运动和变化的过程
但是,如果涅槃之后的真如世界真是和现实世界相反的话,那就意味着那里不会有所谓成、住、坏、空,换言之,不会有运动和变化。我们还知道,运动和变化都是就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而言的,而如果不存在运动和变化,应该也就意味着不存在时间和空间了。
我们所以为的万事万物都会重合在一个点上,而这个点仅仅是数学意义上的点,本身不占空间
所以,“一切”必定只能是“一”,而这个“一”刺激了我们的感官,被我们的感觉和思维器官加工整理,变成了我们感知到的“一切”。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这是从学理上解释了神秘体验当中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感受,两者可以互相印证。
脉络
成、住、坏、空意味着运动的存在,至少在现象层面上是存在的。而“运动”这个概念一定包含两个前提,一是时间,二是空间。物体一定在空间当中占据某个位置,而位置的变换又一定需要时间
如果风也不动,幡也不动,运动就不可能再意味着时间和空间当中的位移了,换句话说,“运动”这个概念本身就无法成立,只是一个假象罢了
《金刚经》告诉我们“破相”的道理,如果我们把“运动”之相破掉,就意味着“时间”和“空间”也一道被破掉了,因此同样意味着在我们这个假相世界背后的那个真实的世界——佛学称之为真如实相——是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
我们只要从破除“运动”之相这个角度出发,至少可以推断真如实相是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而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世界,只能是“一”。
康德认为,时间和空间都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我们主观上的、与生俱来的,一辈子也摘不掉的有色眼镜。算术来自我们的时间眼镜,我们要一个一个以“相继”的关系数数;几何来自我们的空间眼镜,我们以“相距”的关系分别出这个和那个。如果没有了时间和空间,我们就分不出这个和那个,也数不出1,2,3。
基督教神学常说在最后审判之后死人复活,与上帝同在。既然真实的世界——康德称之为物自体——没有时间和空间,那么,无论有上百亿人还是上千亿人与上帝同在,一共也只有一个人
一个人加一个上帝,一共是两个吗?当然不是,一个人加一个上帝还是一个。但严谨一点的话,既不能说是一个“人”,也不能说是一个“上帝”,甚至不能说是一“个”。这是人与上帝的合一状态,只能称为“一”。
也就是说,在时空关系里呈现出来的百亿、千亿,在摆脱了时空关系之后,统统汇总为“一”。这可以说是基督教神学版的“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一切事法,皆由心观”
华严宗的唯心论
唐代的法藏大师是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他写过一部《华严经义海百门》,经典立意是“一切事法,皆由心现”
我们以为的客观世界其实并不客观,都是我们的心显现给我们的各种印象而已
大家觉得须弥山很大,但那只是心里显现成很大的样子;大家觉得灰尘很小,但那只是心里显现成很小的样子。时间的长短同样是心的显现,既然时间和空间都是心的显现,那么须弥山当然可以被容纳进一粒灰尘当中,一刹那当然也可以成为永恒。
天台宗的经典《大乘止观法门》
僧人说:“你现在闭上眼睛,认真去想身上的一个毛孔。好,你现在看见这个毛孔了没?”
俗人答道:“我已经在心里很清楚地看见了。”
僧人说:“你现在再在心里想一座方圆数十里的大城。”
俗人答道:“我已经在心里很清楚地看见了。”
僧人问道:“毛孔和大城大小不同,是吗?”
俗人答道:“是呀,当然不一样大,差太远了。”
僧人问道:“方才的毛孔和大城都是你心里想的吗?”
俗人答道:“是我心里想的呀。”
僧人问道:“你的心有大小吗?”
俗人答道:“心连形状都没有,哪有大小呢?”
最后的结论是:既然那个毛孔是由全部心思想想象出来的,那座大城也是由全部心思想象出来的,而心既然没有大小之别,那么毛孔和大城当然也没有大小之别呀!
在佛教的天台、华严两派看来,时间和空间都是心灵的认知形式;并且,心灵经过训练之后,就可以随意调整这两种形式,所谓“境随心转”。
训练有素的人可以积极主动地通过冥想进入特殊的神经活动状态,感觉到“小我”消融在“宇宙大我”之中,这就是美妙的“顿悟时刻”。
一个有宗教信仰的人一旦产生过这种体验,就再不会有什么力量能够动摇他的信仰了。
最后的致意
佛学从“缘起性空”这样一个简单的起点开始,因为“十四无记”的缘故,激发起无数智者探究宇宙人生的终极答案,演变出各种复杂而反常识的理论体系,你来我往,各擅胜场,让人眼花缭乱。
在这个浩浩汤汤的演变脉络里,又有各种无比具体的现实因素扭转着佛学的走向,小到饭碗问题的“心无义”,大到皇权问题的《大云经》,以至于我们完全可以套用《金刚经》的经典句式:“说佛学,即非佛学,是名佛学
在佛学的疆域里,很难找到一个不存在争议的问题,即便像“缘起性空”这样的基本出发点,像“业力”这样的常识,像“四法印”这样的“钦定铁律”,也在遭受着高手和庸手们的连番挑战
最有力的挑战者当然要算世道人心了,是它造就了禅宗、净土和地藏系的流行,孵化出许许多多连佛陀本人都注定不敢相认的佛学理论。然后你会发现,阿能诃鼓的寓言就是全部佛学的缩影,并且,不仅仅是佛学的缩影。
人从来都是在社会关系里定义自己的,所以,烦恼永远不会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而被湮没,正如小船不会被上涨的潮水湮没,而只会水涨船高一样。群居动物的天性使人类永远向着强者靠拢,无论强者是现实当中的领袖还是想象当中的神佛。
于是,再脆弱的偶像也会被强悍的想像力披上坚固的铠甲,即便这位偶像原本是一支锋利得足以刺透任何铠甲的长矛。
小结
阿能诃鼓的寓言就是全部佛学的缩影,并且,不仅仅是佛学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