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的思维导图,内容有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一起来看。
编辑于2023-04-17 11:06:54 福建省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 1 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的统一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589年,隋文帝灭掉在南方割据政权的陈朝,统一全国
隋统一后
发展经济
编订户籍
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
提高行政效率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增长
开通大运河
从605年起,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
北抵涿郡
南至余杭
连接了
海河
黄河
淮河
长江
钱塘江
全长2700多千米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隋文帝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隋朝灭亡
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炀帝
好大喜功,不恤名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
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第 2 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618年,隋炀帝被杀后,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他就是唐太宗
贞观之治
在政治上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在经济上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为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后成为皇后
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
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
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开元盛世”
唐玄宗为武则天的孙子
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第 3 课 盛唐气象
经济的繁荣
在农业方面
垦田面积逐渐扩大
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
发明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
曲辕犁
筒车
重视兴修水利
在手工业方面
纺织业品种繁多
陶瓷类生产水平很高
越窑的青瓷
邢窑的白瓷
唐三彩
在商业方面
水陆交通发展,贸易往来频繁,出现了繁华的大都市
民族交往与交融
唐初
突厥经常对唐朝进行骚扰,贞观年间,唐太宗反击,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天可汗”
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开放的社会风气
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多彩的文学艺术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李白
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
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
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
诗仙
杜甫
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抒发悲愤凄婉之情
诗圣
诗史
白居易
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
唐朝书法名家辈出
颜真卿
端正劲美
雄浑敦厚
柳公权
方折峻丽
笔力劲键
唐朝绘画家
阎立本
人物画
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
吴道子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第 4 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鉴真5次东渡失败,在754年第六次抵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唐与新罗的关系
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
新罗仿唐制
建立了政治制度
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玄奘西行
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经过四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
根据他的口述记录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
第 5 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
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
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
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
逐渐形成潘镇割据的局面
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
唐朝后期,人民发动大规模起义
其中农民起义军将领的朱温,逐渐控制朝政
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唐朝灭亡后
北方黄河流域出现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南方地区出现
吴
南唐
吴越
前蜀
后蜀
楚
闽
南汉
南平
北方割据太原
北汉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 6 课 北宋的政治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朝的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
回师夺取后周政权
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
赵匡胤为宋太祖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太祖在进行统一的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
在中央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劝,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在地方
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实施三年一换的制度
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分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握
重文轻武的政策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对宋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王安石变法
变法原因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边疆战事,屡战屡被,被迫送出大量钱物
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财政入不敷出
变法内容

变法失败原因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第 7 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契丹族与党项族
契丹族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党项族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辽与北宋的和战
宋太祖晚期
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即位后
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时
辽军大举攻辽,一直打倒黄河岸边的澶州城,威胁都城开封
澶渊之盟
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元昊称帝后,多次轻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但西夏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北宋和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合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第 8 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
女真族的崛起
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12时期初期,阿骨打起兵抗辽,把辽军打得节节败退
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
他就是金太祖
金灭辽及北宋
正当女真崛起之时,辽和北宋的统治却是危机重重,统治者腐败无能
金军和辽军双方订立盟约,相约夹攻辽
1125年,辽被金灭亡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南宋的偏安
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南宋时期,“岳家军”打败金军主力,但是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
宋金达成合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南宋偏安江南一隅

第 9 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
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
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手工业的兴盛
纺织业
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业品种类较多
制瓷业
河北定窑
河南汝窑
江西景德镇发展成为瓷都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商业贸易的繁荣
城市中的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见店铺
经商时间不受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
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
第 10 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60年,铁木真统一蒙古族各部,建立了蒙古政权
他被拥立为大汉,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蒙古灭西夏与金
1227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攻下西夏,西夏灭亡
1234年,蒙古在与南宋结盟下,灭金
南宋和蒙古相互对峙持续了40年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了汗位
忽必烈
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
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第 11 课 元朝的统治
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元朝疆域
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
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版图
回族
唐朝以来,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行省制度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分管各项政务
设枢密院
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
设御史台
负责监察事务
设中书省,行省
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
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
东南地区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
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第 12 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繁华的都市生活
大相国寺,场地宽阔,可容万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
形成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勾栏”
商业广告琳琅满目,有各种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
瓦子里还有许多摊位
买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等
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
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
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宋词和元曲
宋词
苏轼
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
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李清照
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她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
此前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
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
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
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
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
辛弃疾
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
使词境变的更为雄奇阔大
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元曲
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
《窦娥冤》
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
王实甫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
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与司马迁的《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他们也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
第 13 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北宋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指南针
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
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
火药
唐朝时,中国人发明火药
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后传到欧洲
发达的中外交通
宋朝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
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 14 课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
朱元璋是明太祖
朱元璋强化皇权
在地方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
在中央
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
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把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分散兵权
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军事大权
监视官民
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
科举考试的变化
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
“四书”“五经”
八股文
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
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
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经济的发展
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
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棉纺织业,陶瓷发展迅速
第 15 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称帝后,派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倭寇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时称“倭患”
戚继光临危受命,南下抗寇
戚继光统领的军队,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第 16 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科技名著
李时珍
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
编写《本草纲目》
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
收录药方11000多个
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
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
宋应星
编写《天工开物》
把各生产部门分为18类
具体介绍各种物品、生产工具及生产流程
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上具有先进水平的科学技术
徐光启
编写《农政全书》
是有关国计民生的科技名著
全书60卷,约70万字
农本
田制
农事
水利
农器
树艺
蚕桑
种植
牧养
制造
荒政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
明长城和北京城
明朝建立以后,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先后18次修筑长城
东起鸭绿江边
西至嘉峪关
总长万余里的明长城
明朝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
宫城
紫禁城,今称故宫
由木匠出身的蒯祥等人设计的
占地72万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
内城
在皇城的外面
周长约23千米,设有9个城门
外城
在内城南面,设有7个城门
小说和艺术
小说
《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
以三国的史实为基础,充分运用文学手段,生动地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
也反映了人民群众要求统一的强烈愿望
《水浒传》
施耐庵
以官逼民反为主体
揭示了从皇帝到各级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
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
通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西游记》
吴承恩
这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描写了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
书法家
董其昌
绘画家
徐渭
剧作家
汤显祖
《牡丹亭》
第 17 课 明朝的灭亡
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明代中后期,社会经济虽有明显的发展,但政治日益腐败
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致使不少机构瘫痪,政事乏力
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私
皇帝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
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明朝末年,灾难深重的广大农民纷纷起义,反抗朝廷的统治
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后
提出“均田免赋”,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军纪严明
不许妄杀一人
不得侵占民房
严禁抢掠
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李自成的统一指挥下,不到两天就攻进城内,明朝末帝崇祯自缢
明朝灭亡
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满洲兴起
明朝后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不断发展壮大
1616 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635年,新继位的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改国号为清
清兵入关
李自成在推进全国统一的时候
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并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
李自成最后失败
第 18 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定都北京
在政治制度方面
沿袭中原历代王朝
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上的大统一
在思想文化方面
推崇儒家学说
继承历代文化传统
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
1661年,郑成功率领将士横渡台湾海峡,进攻台湾
1662年2月,经过8个月的为公,郑成功成功从荷兰殖民中夺回台湾
1683年,清军收回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清廷对西藏地方的有效管辖
1653年,正式赐予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代达拉喇嘛金册、金印和“达拉喇嘛”的封号
1713年,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
1727年,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1751年,在西藏设立噶厦,授达拉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
明确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
驻藏大臣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
西藏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挚签
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
最后报请朝廷批准
巩固西北边疆
康熙时期,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多次战役打败噶尔丹,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
乾隆皇帝调兵讨伐,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这场判断
雅克萨之战
1685年和1686年,康熙皇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军
1689年,中俄双方代表在尼布楚进行谈判,签订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清朝的疆域
西跨葱岭
西北至巴勒喀什池
北接西伯利亚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东临太平洋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钓鱼岛
赤尾屿
南至南海诸岛
第 19 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
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手工业
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
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商业
形成了由
农村集市
城镇市场
区域性市场
全国性市场组成
商业网
人口的增长
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
乾隆末年,全国人口总数达到3亿
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随之而来的是开荒垦田
使许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第 20 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军机处的设立
清朝初期,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而且一旦作出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康熙时期,设立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从而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
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军纪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时期被撤销
军机处便于皇帝独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
文字狱
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揭示,再借题发挥,制造大批冤狱,很多人因此被处死
文化专制政策
一方面,大力提倡尊孔读经,组织人力大规模进行整理文献和编撰书籍的活动
另一方面,对全国书籍进行全面检查,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销毁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
各级官吏为了一己私利,中饱私囊,对上蒙骗朝廷,对下敲诈百姓
军队长期养尊处优,军备废弛
经济
康乾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国库充盈,能承受庞大的运转费用
乾隆后期,皇帝好大喜功,花费无毒,财政虚耗非常严重
嘉庆以后,朝廷的财政收入日益减少,支出却不断增多,出现了财政危及
清朝中期以后,人口的增长造成用地紧缺,而土地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很多农民变为流民,以乞讨为生
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西方的殖民者正向东方扩展势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近两百年,面对西方殖民的侵略活动,曾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是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第 21 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红楼梦》
初名《石头记》
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
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
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
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
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作者重点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等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典型人物形象
热情地歌颂了被奴隶、被蹂躏的奴婢进行抗争的精神
愤怒地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
昆曲和京剧艺术
昆曲
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代表作有汤显祖的《牡丹亭》
洪昇《长生殿》
孔尚任《桃花扇》
昆曲集中体现了南曲清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
并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各,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京剧
徽调不断吸收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的优点,加以创造和改进,在道光年间逐渐形成为“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