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5讲 工作研究和生产运作能力《生产运作管理》
《生产运作管理》第5讲 工作研究和生产运作能力的学习笔记,主要讲述工时定额的方法和计算方式,生产运作能力的计算、查定和开发。
编辑于2023-04-19 12:18:50 广东第5讲 工作研究和生产运作能力
5.1工作设计
5.1.1工作设计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概念
是有效组织生产与运作作业的一项基础和先行工作。
目的
是确定生产与运作作业的基本单元
如一道工序
一个岗位的工作活动设计
是研究局部
个体单位的优化问题
内容
明确整个生产运作任务的流程
科学合理地分工
明确各个工作地或岗位的工作目标、任务和内容
制定工作标准和具体的操作活动
工作设计应涉及到一个工作地或岗位的一切生产运作资源和条件。但实际工作中,主要对象和重要因素则据具体问题而千差万别。
影响因素
工作地或岗位是整个生产运作系统的一个最基本的单元和细胞,它在许多方面与整个生产运作系统一样,具有多目标、多因素、系统性和复杂性,它涉及到生产资源的方方面面。
重要影响因素
分工与劳动生产率
劳动者的体能、运作条件及效用
人机工程
劳动者的工作心理及兴趣
5.1.2员工的工作方式
定义
是指一个企业员工的工作组织的形式与方法,包括工作内容的设计、 工作分工以及调整、工作组织形式等
工作专业化
由亚当•斯密提出
泰勒的科学管理方法中又得到强调
定义
把工作简化为细小的、专业化的任务。
优点
按工作专业化思路设计出来的工作简单 、可靠、安全;
能够取得规范的专业分工的优势和技术 操作效率。
缺点
容易导致作业不均衡,工作人员忙闲不匀;
工作人员容易产生疲劳、厌烦等负面情绪;
生产协作困难;
对新产品或新工艺的适应性较差。
工作扩大化
定义
指因为工作范围的扩大或工作多样 化,从而给员工增加工作种类和工作强度。
通过增加某一工作的工作内容,使员工的工 作内容增加,要求员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 提高员工的工作兴趣。
工作扩大化在于增加工作的范围及深度,从工作完整性方面,提高员工工作兴趣,使员工具有一定的成就感。
优点
工作扩大化促进了工作的高效率;
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改善了工作质量;
克服了专业性过强、工作多样性不足的缺点。
缺点
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培养挑战意识方面没有太大意义。
工作丰富化
定义
是指在工作中赋予员工更多的责 任、 自主权和控制权。
它不是水平地增加员工工作的内容,而是垂直地增加工作内容。
工作丰富化的核心
体现激励因素的作用。
该法是经由员工对工作的内生激励,来增加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及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员工经由工作本身即工作内容来维持及发展内生的激 励。
实现条件
增加员工责任;
赋予员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权和自由度,给员 工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反馈;
考核;
培训;
成就。
自高度专业化、细致分工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来,操作者越来越感到工作的孤立、乏味,产生对工作的厌烦、冷漠等负面情绪。 因此,在工作设计中必须要想办法消除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这些负面情绪。
5.1.3劳动者的体能与效用
劳动者的体能
运作效率需要关注
感官
视觉、 听觉、皮肤感触
动作
身体肢体的活动
正常发挥和使用相关条件
照明强度、温度、空气、 噪音、色彩等
劳动者的心理反应和需要
工作设计应在一个健康的劳动者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
运作效用
运作效用=生产成果/体能消耗
IMOD
按手指移动2.5cm所需的平均时间为基本单位
其他任何运行时间都是它的倍数。
动作分类与时间值
移动动作
手指动作
1
手的动作
2
前臂的动作
3
上臂动作
4
终止动作
触碰动作
0
简单抓握
1
复杂抓握
3
简单抓握
0
注意放下
2
特别注意放下
5
身体动作
踏板动作
3
步行动作
5
向前探身动作
17
坐和站起动作
30
其他动作
校正动作
2
施压动作
4
曲柄动作
4
眼睛动作
2
判断动作
3
重量修正
1
运作效用的问题
劳动者的体能消耗问题
操作动作是否设计得必要、灵巧
工作标准确定后,适合的人员配备问题
是衡量标准的问题
5.2工时定额
工时定额
定义
就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完成单位任务(或生产单件制品)事先制定的所必需的时间限制。
产量定额
单位时间内能够生产的产品数量。
时间定额
生产单件制品的时间。
制定工时定额的作用和意义
工时定额是劳动生产率及水平的重要标志;
工时定额是实行计划管理的依据;
工时定额是衡量员工贡献,实行按劳分配的重要尺度。
工时定额的组成
工时定额的组成
定额时间
定义
即在产品设计正确、工艺完善的条件下,制造产品或进行作业所用的时间。
作业时间
定义
是指实现工作任务所消耗的时间,它是定额时间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基本时间
是直接完成工作任务所消耗的时间,通常是指使劳动对象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所消耗的时间。
辅助时间
是指除基本时间外,为了保证实现工艺目的而必须消耗的时间。
准备与结束时间
定义
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事前进行准备和事后结束工作所消耗的时间。
特点
是加工同一批零件只消耗一次,与加工零件的批量无关。
布置工作地时间
定义
是指为了保证生产正常进行,工人用于照管工作地,使之经常保持正常状态所消耗的时间。
技术性时间
是指由于技术的需要而消耗在布置工作上的时间,如更换刀具、消除切屑等。
组织性时间
是指消耗于班前准备工作和交接班工作上的时间。
休息与自然需要时间
是为了消除工人疲劳以及生理上的自然需要所消耗的时间。
非定额时间
非生产工作时间
是指工人做了本身任务以外的工作所消耗的时间。
停工时间
是指工人在工作班内, 因某种原因未能从事生产活动, 中断生产所损失的时间。
若因计划水平低使操作者停工待料,应给予操作者适当的工时补偿,但这不属于定额时间问题。
不同生产类型工时定额的时间组成
大量生产类型
准备与结束时间一般可忽略不计;
成批生产类型
准备与结束时间按批量分摊到单件定额中去;
单件小批类型
准备与结束时间全部计入单件定额中。
布置工作地时间、休息与自然需要时间一般按它们对作业时间的百分比计入单位产品的工时定额内。
生产类型不同,工时定额的时间组成也有所不同。
不同生产类型单件工时定额的计算方法
制定工时定额的方法
经验估工法
定义
是由定额员、技术人员和作业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依据产品设计图纸、工艺规程和产品实物进行分析,并考虑所使用的设备、工具、原材料及其他条件直接估算制定的方法。
优点
简便易行,工作量小,有一定群众基础,便于定额及时制定和修改。
缺点
易受估工人员主观因素影响,技术依据不足,容易出现定额偏高偏低现象, 因而定额的准确性较差。
适用范围
比较适合用于品种多、变化快、批量小的产品,也适用于新产品试制和临时性任务的安排。
类推比较法
定义
以现有产品定额资料为依据,经过对比推算出另一种产品、零件或工序的定额的方法。
作为依据的定额资料
相似的产品、零件或工序的工时定额;
类似产品、零件或工序的实耗工时资料;
典型零件、典型工序的定额标准。
用来类比的两种产品必须具有可比性。
优点
兼备了经验估工法和统计分析法的内容,工作量较小。
适用范围
产品品种多,批量少,单件小批生产类型的企业和生产过程。
统计分析法
定义
它是根据过去生产同类型产品或相同的零件、工序的实作工时统计资料,在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考虑今后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可能改变程度,然后确定定额。
优点
简单易行,计算方便,工作量小,既有较大量统计资料为依据,又考虑了当前和生产条件的变化, 所以比经验估工法更接近实际。
缺点
如果统计资料失准,便会影响制定定额的准确性。为了保证定额质量,必须健全原始记录,加强统计资料分析工作,消除不合理因素,使制定的定额符合生产需要。
适用范围
适用于生产条件正常,产品比较稳定,批量较大, 原始记录和统计工作比较健全的企业。
一般要计算三个数
最优数
单位产品耗用工时最少或单位时间产量最高的数据。
平均达到数
是以各已知数项加权平均所得的数字。
平均先进数
将平均达到数作为最低标准,把达到和所有比这一标准先进的各个数再进行一次加权平均所得到的数字。
最优定额
以最优数为定额
平均达到定额
以平均达到数为定额
平均先进定额
以平均先进数为定额
最能反映定额先进合理要求,一般按此来确定定额水平。
技术测定法
定义
它是根据对生产技术组织条件的分析研究,在挖掘生产潜力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观察测定,分析计算制定定额的方法。
按照工时定额各个组成部分, 分别确定它们的定额时间。
确定定额时间的方法不同
分析研究法
分析计算法
优点
是定额制订方法中最有科学依据的方法,可使劳动定额水平容易做到先进合理;复杂的定额工作能条理化、定量化;便于掌握定额水平,并有利贯彻执行。
缺点
制订方法复杂、工作量大,难以做到迅速及时。
5.3生产运作能力
5.3.1生产运作能力的概念与类型
生产运作能力的概念
生产能力
是指企业的设施在一定时期内,在先进合理的技术组织条件下,所能提供的一定种类产品或服务的最大数量。
计算和计量
生产能力可以按年、季、月、 日、班、小时计算,但通常按年来计算。
生产能力以实物指标为计量单位。
是制订组织生产与运作计划的重要依据
生产运作能力的类型
设计能力
是企业在建厂时期按照当时的设计规划所能达到的生产能力。
查定能力
是在没有设计能力或虽有设计能力, 但由于企业的产品方案、协作关系和技术组织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有设计能力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由企业重新调查核定的生产能力。
现实能力(计划能力)
指企业在计划年度内实际可能达到的生产能力。
5.3.2影响生产运作能力的因素
多方面的因素
基本因素
生产中的设备数量与生产面积数量
生产面积
是指造型、装配等的工作地、通道、工作地旁边的零部件存放地及运输设备所占面积。
用制度工作时间
设备数量
正在运转的机器设备;
正在修理、安装或准备修理、安装的机器设备;
因生产任务不足或其他不正常原因暂时停用的设备
用有效工作时间
企业所拥有的全部能够用于生产的机械设备数
设备的工作时间
制度工作时间
是指在规定的工作制度下,设备可工作(或利用) 的时间数。
计算公式
有效工作时间
是在制度工作时间中,扣除设备修理停歇时间后的工作时间总数
计算公式
设备修理停工率,按修理计划或参考设备修理的经验统计数确定
设备(生产面积) 的生产率定额
设备(生产面积) 的产量定额来表示
单位设备(生产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定额
用产品的时间定额表示
制造单位产品的设备台时消耗定额或制造单位产品的生产面积占用时间
5.3.3生产运作能力的计算与查定
查定企业生产运作能力的作用和意义
确定生产运作能力的步骤
步骤
确定企业的专业方向和生产计划。
查定车间、工段、生产线、设备组的生产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生产能力。
做好查定准备工作,包括组织准备和资料准备。
基本思想
从基层开始自下而上地进行。
生产运作能力的计量单位
以实物指标作计量单位。
具体产品
在产品品种单一的大量生产企业中,计算生产能力时的生产率定额用该具体产品的时间定额或生产该产品的产量定额; 企业的生产能力即以该具体产品的产量表示。
代表产品
在多品种生产的企业中,在结构、工艺和劳动量构成相似的产品中选出代表产品,以生产代表产品的时间定额和产量定额来计算生产能力,则生产能力的计量单位即为代表产品。
代表产品一般选代表企业专业方向,在结构工艺相似的产品中,产量与劳动量乘积最大的产品
换算系数
假定产品
在产品品种数较多,各种产品的结构、工艺和劳动量构成差别较大的情况下,不能用代表产品来计算生产能力,此时,可用假定产品作为计量单位。
假定产品是由各种产品按其产量比重构成的一种假想产品。
劳动量的计算
生产运作能力的计算方法
单台设备及流水线生产能力的计算和确定
设备组生产能力的计算
在成批生产及单件小批生产企业, 当工段按工艺专业化原则或对象专业化原则组织时,生产能力的计算通常从设备组开始。
计算公式
工段(车间)生产能力的计算和确定
在计算设备组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确定工段(车间) 的生产能力。
各设备组的生产能力。一般是不相等的, 因此确定工段(车间)生产能力时,要进行综合平衡工作。
综合平衡的依据
主要设备组
是指完成劳动量比重最大或者贵重而无代用设备的设备组。
企业生产运作能力的确定
企业生产能力在各车间生产能力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确定。
各基本生产车间能力的平衡,
基本生产车间与辅助生产车间及生产服务部门之间能力的平衡。
在平衡各基本车间的能力时,首先要确定主要车间,并以主要车间的生产能力作为平衡的依据。
基本车间和辅助车间生产能力的平衡,一般是以基本车间的生产能力为基准,核对辅助车间生产能力协调配合情况。
在确定企业生产能力过程中, 出现能力不平衡情况时,必须制定消除薄弱环节的措施,使企业的生产能力落实到一个合适的高水平
生产能力与生产任务的平衡
在编制生产计划过程中,要进行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工作。
平衡工作的过程
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比较
以实物单位进行比较,
以台时为单位进行比较。
根据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比较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
生产能力大于、等于或小于生产任务
计算生产能力利用指标
5.3.4生产运作能力的开发
生产运作能力扩充的时间选择
通常情况下,市场需求的变化是连续的,而企业生产能力的增长只能是分阶段进行。
这就造成了生产能力的扩充要么超前于市场需求,要么滞后于市场需求的问题,从而导致阶段性的生产能力的浪费或不足。
对于生产能力扩充的时间,一般是基于决策者对生产能力的浪费或短缺的态度不同而作出不同的选择。
通常来说,生产能力的扩充时间选择的典型策略有三种。
生产能力扩充超前于市场需求策略
生产能力扩充同步于平均市场需求策略
生产能力扩充滞后于市场需求策略
提高企业生产运作能力的途径
增加设备和生产面积的数量;
增加有效工作时间;
提高设备和生产面积的利用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