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史学·宋辽夏金元史(上)
宋辽金元,是对中国历史上的宋朝、辽朝、金朝和元朝四朝之合称。这一段时期属于多民族竞争时期,而这四个朝代也分别由不同的民族所建立,比如宋朝为汉族、辽朝为契丹族、金朝为女真族、元朝为蒙古族统治。自唐朝天宝年间南诏自立开始,直到元朝灭南宋,中国本土(包括华北和华南)从未被一个统一政权所控制。当时除宋、辽、金的对峙外,中国本土还存在着西夏与大理等国。与“宋辽金元”相关的朝代并称还有宋辽金夏(即元朝建立前宋朝和与它对峙的主要少数民族政权)、宋元(中国历史上商业、文化发达的两个时期)等。
编辑于2023-04-20 15:13:45 山东省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历史学·宋辽夏金元史(上)
一、北宋的建立与巩固
1.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建隆元年正月辛丑朔,镇、定奏契丹与北汉合势入寇。太祖时为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受周恭帝诏:“将宿卫诸军御之。”癸卯发师,宿陈桥。将士阴相与谋曰:“主上幼弱,未能亲政,今我辈出死力为国家破贼,谁则知之?不若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 ——司马光《涑水记闻》
〔十月〕壬子,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箓醮,令守真降神。神言“天上宫阙已成,玉锁开,晋王有仁心”。言讫,不复降。上闻其言,即夜召晋王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960年陈桥兵变→“先南后北,先易后难”→976年太宗即位→979年灭北汉
2. 防弊之政
三大原则
收权
稍夺其权
在各州设通判一职,选京官充任,号为监郡,对节度使形成牵制;罢领“支郡”,命节度使只负责其驻节所在州的政事,其藩镇境内余州皆直隶朝廷,由朝廷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简称知州。
制其钱谷
各州财赋除留必需之经费外一律上缴,由中央财政机构三司统一管理;设诸路转运司,代表中央综理一地区财政,加强对地方的财政检查;废止晚唐以来藩镇经营贸易特权
收其精兵
禁军/厢军;守内虚外;更戍法
分权
政治:二府三司制(宰相/参知政事;枢密院;盐铁/户部/度支)
军事:三衙(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地方:四监司(转运使司-漕司;提点刑狱司-宪司;提举常平司-仓司;安抚使司-帅司)
官、职、差遣分离——官员工作带有临时性质,不得长期专擅某项权力历史学·隋唐五代史(下)
重文轻武
杯酒释兵权
压制武将,枢密院长官用文臣,作战多不设主帅
行募兵法,招地方流亡无赖之人入伍,使军队形象与社会地位下降
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制,扩大科举规模,鼓励台谏言事,强化监察工作
“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与士大夫治天下”
3. 祖宗之法
太宗即位诏书:“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这一后世统治者“谨当遵承,不敢逾越”的法度,以及法度所体现的预设防范、周密制约的精神,就是宋人常说的“祖宗之法”。它不仅是对太祖一代统治立法原则的总结,而且是两宋三百年间历代帝王尊崇不缀的治国原则。
追念祖宗之世、推崇祖宗之法,是有宋一代突出的历史现象。“祖宗之法”既是前世帝王所确立之诸多规矩的总括,又是其中体现的调整内外关系准则之通称;它渗透于社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其具体内容,即使在宋代,也是言人人殊。从宋代的政治实践来看,所谓“祖宗之法”的实质,并非静止确定的固有法规,而是多年以来动态累积的一整套原则。不同时期,在不同群体的心目中,显然有着不同的祖宗之法;它依照人们的不同理解,而凸显出不同的侧重面
4. 士大夫政治
四种表现
科举制的完备
三级考试(解试、省试、殿试)
科举规模扩大,录取人数数倍于唐
考试手段严格:搜身、弥封、誊录、锁院、别试
科举地位提升(朱熹:居今之世,虽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
人事管理制度复杂化
职、阶分离:国家对官僚阶层的优遇
职务迁转
官阶迁转:磨勘
非理性政治因素被抑制
宗室
外戚
宦官
士大夫与皇权之间的制衡
经筵制度:君德成就责经筵
台谏合一:牵制宰相、对皇帝形成约束
思想:忠君观念强化
二、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与王安石变法
1. 积贫积弱
防弊之政隐患暴露
积贫
冗官
冗吏
官僚机构设置叠床架屋,又常因人添设职务
多种入官途径并行(科举、恩荫、进纳、吏员出职)
冗兵
冗费
积弱
养兵政策导致军队素质下降
军事指挥混乱,兵权分散,互相牵制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上下无凝聚力
消极防御,战略呆板,兵分势孤,被动挨打
长期重文轻武,忽视将材培养
2. 庆历新政
《答手诏条陈十事》
吏治
明黜陟
针对磨勘制度,范仲淹提出对磨勘进行严格管理,按政绩升迁,改变论资排辈、鱼贯而升之弊
抑侥幸
针对恩荫制度,范仲淹提出限制官员恩荫人数,或加以考试,合格者始授官
精贡举
择官长
委各路监司以更大权力,同时兼按察使、转运使,精选其人,负责甄别州县官吏善恶,不任事者即予罢黜。
均公田
富强
厚农桑
修戎备
减徭役
运用
覃恩信
重命令
3. 王安石变法
变法内容
富国
农业
青苗法-号称自愿借贷,实则结保共借,成为强行摊派
募役法-免役钱、助役钱、免役宽剩钱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主要在北方实行,通过核查隐漏田产以增加收入
商业
均输法-发运使
市易法-市易务
免行法-各行商铺不再承担供应官府需求任务,交纳免行钱
强兵
保甲法-目的在于逐步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最终取代募兵
将兵法-改变兵将不相知、训练废弛的情况
保马法-省官费而养马于民
军器监-监督兵器制造
人材
改革科举
整顿学校
三舍法
《三经新义》
设专科学校,增设地方学官
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
元丰改制
4. 变法余波
元丰八年,神宗卒,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摄政。司马光拜相,废罢新法,复行旧法。元祐更化(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非得良匠美材则不成。)
司马光病卒,反变法派分裂。蜀洛朔党争
元祐八年,哲宗亲政,改元绍圣(绍述神宗事业),变法派东山再起,不久后内部分裂
元符三年,哲宗卒,皇太后与曾布定策,立徽宗。太后贬斥变法派,起用反变法派,旧党复起
两年后徽宗亲政,再行绍述,改元崇宁(崇法熙宁),前变法派成员蔡京为相,贬斥反变法派。元祐党籍碑
三、南宋的建立与统治
1. 南宋的建立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春,金灭辽。当年秋季,金军伐宋,徽宗退位并前往东南避祸。
太子桓即位,是为钦宗,定新年号为靖康。靖康之难
靖康二年(1127)五月,徽宗第九子赵构被臣下拥戴即位于南京,改元建炎
2. 南宋的内政
南宋初年,武将地位提升
统治稳定之后,削弱武将势力
宰相专权-秦桧:辅佐高宗削兵权、对金议和
宰相专权-韩侂胄:外戚出身,恩荫入仕;北伐失败;庆元党禁
宰相专权-史弥远:昭雪朱熹等人;滥发纸币解决国用
史弥远死后:端平更化
宰相专权-贾似道:公田法
四、辽、西夏、金的统治
1. 从契丹到辽朝
契丹与鲜卑同源,从北朝至隋,契丹分为八部
唐朝前期,契丹形成部落联盟,大贺氏为联盟长,称可汗。此时契丹在唐与突厥之间向背不常(邓广铭《讲义》称此时有契丹十部,张帆《简史》称八部)
唐中期,大贺氏衰,遥辇氏成为联盟长,契丹族重新编组,开始设置官署,创立制度,常与唐对抗
迭剌部内耶律氏重建联盟有功,世代担任军事首长夷离堇
907年,耶律阿保机取代可汗;916年正式称帝(后被追尊为辽太祖),建元神册,以契丹为国名;派汉人兴建都城于临潢,称上京,创制文字,制定法律
阿保机先后征服奚族、室韦、渤海国;其子辽太宗德光助后晋灭后唐,取得燕云十六州;947年灭后晋
耶律德光模仿汉族礼仪,在汴梁接受百官朝贺,始建国号为辽。
2. 辽朝统治
制度
南、北面官制度
北面以国制治契丹,南面以汉制待汉人;最高机构均为枢密院,相当于全国宰相机构。北枢密院下大量保存契丹旧制,兼采突厥、回纥以至汉族政权职名;南枢密院下设汉地传统机构;地方官制在广义上也可以纳入南、北面官系统。契丹、奚等草原民族按地区分部,设节度使管理;汉人与渤海人居住地则设州县。
斡鲁朵和头下
辽代有12斡鲁朵。皇帝、摄政皇后和一些皇子建立斡鲁朵,其下有直属军队、民户、奴隶、部族州县,构成独立经济军事单位,为个人私有,死后由家属后代继承。投下全称头下军州,也叫投下,是贵族领地。头下属民依附于领主,向领主交租的同时仍需向官府纳税,称二税户。
四时捺钵
辽朝皇帝保持先人游牧生活传统,捺钵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又叫“行朝”。五京严格来说不是正式首都,更类似于镇抚地方的首府
贵族色彩
高官多由世选产生,燕云地区一些汉族大姓亦有特殊政治地位。韩德让死后专置“文忠王府”,制类斡鲁朵。也有科举选官制,但地位并不重要,至辽末情况有所变化
3. 西夏建国及其制度
建国历程
族群:党项-出自羌族,部落甚众,不相统属,被称为“杂虏”
唐前期:内徙甘、陕,唐以羁縻府州统辖
唐后期:拓跋氏首领拓跋思恭助平黄巢有功,授夏州节度使,封夏国公,赐姓李,成为唐末藩镇之一;宋初依然保持藩镇地位
宋太宗时,节度使李继捧献地入朝,族弟李继迁反对内附,称臣于辽,受辽封为夏国王,北宋被迫妥协,封其为节度使,赐名赵保吉
李继迁略地河西,为吐蕃人所杀;子德明乞和于宋,被封为西平王,后进封夏王
仁宗时,德明死,元昊袭位,放弃唐、宋赐姓,改为本家族姓氏嵬名氏;下达秃发令,恢复本族旧俗,创制本族文字;1038年即帝位,国号大夏
制度文化
西夏文字,称蕃书、蕃文
设官之制,多与宋同;另有“蕃号”官称
崇佛、重视儒学;仁宗尊孔子为“文宣帝”;中后期开设科举
斡道冲曾以西夏文写作《论语小义》《周易卜筮断》等书
4. 金朝概况
立国
族群:女真-靺鞨后裔。10-11世纪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熟女真/生女真
联盟:辽朝中期,完颜部建立部落联盟;12世纪初,完颜阿骨打为联盟长,败辽
1115年,阿骨打称帝,定国号金,是为金太祖,定都会宁府,称上京
制度
金初:中央-勃极烈辅政体制;地方-猛安谋克管理体制
熙宗:废勃极烈会议,改行汉族模式官制,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
海陵王:废中书、门下,仅保留尚书省;其余官制进一步规范化
皇权
金初:宗室势力强大
熙宗:由宗室共治到皇权独尊
海陵王:深忌宗室
盛衰
世宗:革除海陵暴政,笼络人心,结束混乱局面,在位期间有盛世景象
章宗:完成汉化制度建设
外部环境恶化-北部边疆鞑靼骚扰;界壕
内部猛安谋克衰落
五、辽、宋、西夏、金时期的民族关系
1. 北宋与辽的关系
宋太祖:开宝元年、二年两次出兵攻打北汉,因辽军增援无功而返;设“封桩库”
宋太宗:灭北汉后,决定立刻北上伐辽,企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高梁河之战
辽圣宗年幼即位,太后萧氏柄政,太宗以为有机可乘,发动雍熙北征;大败于岐沟关,此后宋朝统治者“不敢北向”
宋真宗:澶渊之盟;此后维持和平关系,沿边开设榷场,互市贸易
宋仁宗:拒绝辽方割地要求,增付岁币
宋神宗:边界争议,沈括谈判
宋徽宗:与金签订海上之盟,约定共同灭辽;宋进攻燕京失败,求助于金,收回燕京空城,向金缴纳“燕京代租钱”
2. 宋夏关系及夏的衰亡
元昊称帝,与宋关系恶化,宋夏战争持续七年
庆历四年,宋、夏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结束战争。宋每年“岁赐”西夏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重开沿边榷场贸易
宋神宗:趁西夏内乱进攻,无功而返;在边境修永乐城,后被西夏攻陷
宋哲宗、徽宗:战事不绝,互有胜负
宋夏战争期间,夏、辽彼此利用;宋夏达成和议,夏辽矛盾激化
金灭北宋,夏臣属于金;夏仁宗在金朝支持下保持西夏完整
蒙古崛起,西夏曾被迫附蒙攻金;1227年西夏国亡
3. 宋金南北对峙形成
北宋徽宗:海上之盟;燕京代租钱
宋徽宗宣和七年,金灭辽,金方完颜宗翰、宗望力主继续伐宋;徽宗退位并逃往东南,钦宗即位。靖康之难
金灭北宋,立伪楚;赵构即位于南京(今商丘),改元建炎,是为南宋高宗;后逃往扬州
建炎二年,金军企图一举消灭南宋,高宗逃往杭州,金军乘胜追击(北方民族军队第一次渡过长江天险)
韩世忠阻截金军于黄天荡;富平之战(宋败)
金立伪齐
高宗用秦桧为相,主张和议;绍兴九年和议成
绍兴十年,金军南侵;绍兴十一年,绍兴和议
4. 南北对峙局面下的宋金关系
绍兴三十一年,金海陵王南侵,宋军收回两淮之地
南宋主战舆论高涨,高宗退位,孝宗即位,复岳飞官爵,起用抗战派大臣张浚
南宋北伐,金朝内部局势稳定后反击;隆兴和议
南宋宁宗在位时,外戚韩侂胄秉政;开禧北伐;嘉定和议;犒军银
蒙古建国,大举侵金;蒙古遣使约南宋共同伐金
南宋采取折衷方案,一方面向金遣使通好,一方面借口漕渠干涸不发岁币;双方交战数年,互有胜负
理宗时,蒙古破金军,金哀宗出逃,南宋与蒙古夹击,金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