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维导图 天然药物化学
第七章 三萜及其苷类,三萜是由6个异戊二烯单元、30个碳原子组成;三萜皂苷是由三萜皂苷元和糖、糖醛酸等组成。
编辑于2023-04-23 23:09:11 广东三萜及其苷类
概述
定义
三萜是由6个异戊二烯单元、30个碳原子组成;三萜皂苷是由三萜皂苷元和糖、糖醛酸等组成
由于该类化合物多数可溶于水,水溶液振摇后产生似肥皂水溶液样泡沫,故此称为皂苷,结构中多具羧基,所以又称之为酸性皂苷
分布
三萜及其苷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菌类、蕨类、单子叶、双子叶植物、动物及海洋生物中均有分布, 尤以双子叶植物中分布最多
三萜主要来源于菊科、豆科、大戟科、楝科、卫茅科、茜草科、橄榄科、唇形科等植物
三萜皂苷在豆科、五加科、葫芦科、毛茛科、石竹科、伞形科、鼠李科等植物分布较多
结构
根据糖链的多少分为,单糖链苷、双糖链苷、三糖链苷
当原生苷由于水解或酶解,部分糖被降解时,所生成的苷为次皂苷
四环三萜
达玛烷型
结构特点:8位有β-CH3;13位有β-H;17位有β-侧链;20位构型为R或S
达玛烷型人参皂苷根据其6位碳上是否有羟基又分为2类:原人参二醇型和原人参三醇型
如酸枣仁皂苷A和B
羊毛脂烷型
结构特点:8位有β-H;13位有β-CH3;17位有β-侧链;20位构型为R;A/B/C/D均为反式
从灵芝中分离出的三萜化合物,它的结构为羊毛甾烷,是羊毛甾烷的高度氧化化合物
环阿屯烷型
结构特点:基本骨架与羊毛脂烷型很相似,10位甲基与9位脱氢形成三元环
从黄芪中分离鉴定的皂苷多数为环阿屯烷型三萜皂苷,苷元为环黄芪醇
甘遂烷型
结构特点:13,14-CH3 构型与羊毛脂烷型相反;C-17-α侧链;C-20-S构型
葫芦烷型
结构特点:C-9位β-CH3;5β-H、8β-H、10α-H;其余与羊毛脂烷型相同
从雪胆属植物小蛇莲根中分出雪胆甲素和乙素,临床上治疗急性痢疾、肺结核、慢性气管炎等效果较好
楝烷型
结构特点:26个碳; C-8、C-10 β-CH3;C-13 α-CH3;C-17 α侧链
大量存在于楝科楝属植物中,具有苦味及昆虫拒食作用;苦楝果实提取物已用作昆虫拒食剂;从楝科川楝的果 实、根皮、树皮中分离到的川楝素用作驱蛔虫药
五环三萜
齐墩果烷型
结构特点:基本碳架为多氢蒎的五环母核 ;A/B环、B/C环、C/D环均为反式,D/E环为顺式;八个甲基,8个甲基连在季碳上;C28常有-COOH;C3常有羟基;C12C13位常有双键
齐墩果酸首先从木樨科植物油橄榄中分到,女贞果实中也有,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它具有降转氨酶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含齐墩果酸的植物很多,但含量超过10%的很少,刺五加、龙牙葱木中齐墩果酸的含量高于10%,是很好的植物资源
甘草为豆科甘草属植物,具有缓急、解毒、调和诸药等作用;其中甘草酸及其苷元甘草次酸,为齐墩果烷型三萜,具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样生物活性,临床用作抗炎药,但所含的18α-H甘草次酸 (乌拉尔甘草次酸) 无此种生物活性
乌苏烷型
结构特点:与齐墩果烷相似;不同之处在6个甲基连在季碳上;29-CH3和30-CH3分别连接在19β、20α位, 连接在叔碳上
从女贞子叶中的乌苏酸,也称熊果酸;亦分布于熊果叶、栀子果实、女贞叶、车前叶、白花蛇舌草中,具有镇静、抗菌等活性
中药地榆具有凉血止血的功效,其中含有地榆皂苷E,是乌苏酸的酯苷
伞形科植物积雪草的皂苷的主要苷元,具有抗炎、抗氧化等活性,还可以防止UV诱导的衰老,提高身体的伤口愈合能力,广泛应用于化妆品中
羽扇豆烷型
结构特点:C21与C19连成五元环E环;在E环19位有α-构型的异丙基;有Δ20(29)双键;其余甲基取代同齐墩果烷和乌苏烷;A/B、B/C、C/D、D/E均为反式稠合
羽扇豆种子中存在的羽扇豆醇,酸枣仁中的白桦脂醇和白桦酸都是羽扇豆烷型三萜
毛茛科白头翁属植物白头翁含有多种羽扇豆烷型三萜皂苷,其皂苷元为23-羟基白桦酸,白头翁皂苷C-3或C-28成苷,双糖链苷或单糖链苷
木栓烷型
结构特点:A/B、B/C、C/D环均为反式,D/E环为顺式;C4、C5、C9、C14位各有一个β-CH3取代;C17多β-CH3取代;C13-CH3为α-型;C2、C3位常有羰基取代
从雷公藤中分离得到的 雷公藤酮。骨架有29个碳,为一降碳三萜,是25-去甲基(降)木栓烷衍生物
理化性质
性状及溶解性
性状
苷元——多有较好结晶
苷——不易结晶,多为无色无定形粉末
溶解性
苷元——溶石油醚、苯、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
苷——易溶于热水、稀醇、热MeOH、EtOH;含水丁醇、戊醇对皂苷的溶解度较好;不溶或难溶乙醚、苯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
味
苦而辛辣,粉末对人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尤其鼻内粘膜的敏感性最大,吸入鼻内能引起喷嚏,因此,有的皂苷内服,能刺激消化道粘膜,产生反射性粘液腺分泌,而用于祛痰止咳
显色反应
由于三萜化合物结构中常有:-OH、>=<等,因此,在无水条件下,与强酸(硫酸、磷酸、高氯酸)、中等强酸(三氯乙酸)、Lewis酸(氯化锌、三氯化铝、三氯化锑)作用,会产生颜色变化或荧光
主要是使羟基脱水、增加双键结构,再经双键移位、双分子缩合等反应生成共轭双烯系统,又在酸作用下形成阳碳离子盐而呈色
醋酐-浓硫酸反应(Liebermann-Burchard反应):将样品溶于醋酐中,加浓硫酸-醋酐(1:20)可产生黄→红→紫→蓝等颜色变化,最后褪色
五氯化锑反应(Kahlenberg反应):将样品三氯甲烷或醇溶液点于滤纸上,喷以20%五氯化锑的三氯甲烷溶液,干燥后60~70℃加热,显蓝色、灰蓝色、灰紫色等多种颜色斑点
三氯醋酸反应(Rosen-Heimer反应)
三氯甲烷-浓硫酸反应(Salkowski反应)
冰醋酸-乙酰氯反应(Tschugaeff反应)
表面活性
皂苷水溶液经强烈振摇能产生持久性的泡沫,且不因加热而消失,这是由于皂苷类成分具有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的缘故。因此,可作为清洁剂、乳化剂应用
表面活性与分子内部亲水性和亲脂性结构的比例相关,只有当二者比例相当,才能较好地发挥出这种表面活性,若亲水性强于亲脂性或相反,就不呈现这种活性
溶血作用
机理:多数皂苷能与胆甾醇结合生成不溶性的分子复合物,皂苷水溶液与红细胞壁上的胆甾醇接触生成复合物沉淀,破坏了血红细胞的正常渗透性,使细胞内渗透压增加而崩解,导致溶血;胆甾醇可解皂苷的溶血毒性(注意有的皂苷则有抗溶血作用)
其他成分也有溶血作用,如某些植物的树脂、脂肪酸、挥发油等亦能产生溶血作用(鞣质则能凝集血红细胞而抑制溶血),因此,要判断是否是由皂苷引起溶血除提纯后再进行溶血试验外,还可结合胆甾醇沉淀法,若沉淀后的滤液无溶血现象,而沉淀分解后有溶血活性,才表示是由皂苷引起的
多数皂苷的水溶液能破坏红细胞而有溶血作用;皂苷水溶液肌肉注射易引起溶血,口服则无溶血作用
沉淀反应
酸性皂苷(通常指三萜皂苷)的水溶液加入硫酸铵、醋酸铅或其他中性盐类即生成沉淀
中性皂苷(通常指甾体皂苷)的水溶液则需加入碱式醋酸铅或氢氧化钡等碱性盐类才能生成沉淀
提取分离
三萜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醇类溶剂提取法:思路——先泛提,再系统溶剂萃取,可得到游离三萜类化合物和总皂苷
分离
色谱分离法
装柱:95%乙醇→由高到低洗(70% 、50% 、30%乙醇)→水
洗脱:先水洗,再用由低到高浓度的甲/乙醇梯度洗脱
常采用多种色谱法相组合的方法(先硅胶柱,再结合低压或中压柱、制备薄层、高效液相等方法进一步的分离)
三萜皂苷的提取与分离
对皂苷的分离,还可过硅胶柱之前,先用大孔树脂柱进行精制或初步分离
提取分离三萜皂苷实例
草玉梅皂苷
棉团铁线莲皂苷
结构测定
紫外光谱
可判断齐墩果烷型化合物结构中的双键类型
一个孤立双键—仅在205~250 nm处有微弱吸收
αβ-不饱和羰基—最大吸收在242~250 nm
异环共轭双烯—最大吸收在240、250、260 nm
同环共轭双烯—最大吸收在285 nm
质谱
Δ12-齐墩果烯类三萜
主要特征是由于双键的存在,化合物在电子撞击下,C环易产生RDA裂解,产生含A、B环和C、D环的离子
11-oxo,Δ12-齐墩果烯类三萜
具有11-oxo,Δ12-结构的三萜,其除发生RDA裂解外,同时还有麦氏重排发生
三萜皂苷
场解吸质谱(FD-MS)和正或负离子快原子轰击质谱(FAB-MS),可得到皂苷的准分子离子峰
核磁共振谱
核磁共振氢谱
在1H NMR谱的高场出现多个甲基单峰是三萜类化合物的最大特征
一般-CH3质子信号——0.625 -1.50
δ 0.8~1.5 出现严重堆积的亚甲基和次甲基信号
烯氢质子一般为——4.3 ~ 6 左右;环内双键质子δ一般大于5;环外双键质子δ一般小于5
C3-OH中C3上质子——3.2 ~ 4 左右
环阿屯烷型中三元环上亚甲基异常高场
核磁共振碳谱
一般C的位移值 < 60 (连氧碳除外),苷元和糖上与O相连的C多在60-90范围内,烯碳——109 ~ 160 (>C=C<),羰基碳——170 ~ 220 (>C=O),角甲基——10 ~ 30
双键位置及结构母核的缺点
苷化位置的确定
三萜3-OH苷化,一般C-3向低场位移δ 8~10,糖与28-COOH成酯苷,苷化位移是向高场位移δ 3~8,羰基碳苷化位移约为-2,糖的端基碳一般位移至δ 95~96
羟基取代位置及取向的缺点
29,30-COOH和CH2OH位置的确定
23,24-OH位置的确定
2,3-OH构型的确定
16-OH构型的确定
糖上乙酰基的确定
其他核磁共振技术
结构测定实例
化合物A[19]
化合物B[20]
生物活性
抗炎活性
抗肿瘤活性
抗菌和抗病毒活性
降低胆固醇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杀软体动物活性
抗生育作用
其他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