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化学-核酸
生物化学-核酸的思维导图,内容有 核酸通论、核酸的结构、核酸的物理化学性质、核酸的研究方法,一起来看。
编辑于2023-04-24 13:16:37 山东省核酸
核酸通论
简史
- DNA双螺旋模型: - 脱氧核糖和磷酸基通过酯键交替连接而成 - 两条主链,反向平行,同一轴心,右手螺旋 - 中心法则 DNA RNA PR - DNA重组技术 DNA切割技术、分子克隆、快速测序 - 基因工程 改变生物机体性状特征、改造基因乃至改造物种
核酸的种类和分布
DNA
- 分布 - 原核生物DNA集中于核区,真核生物集中于核内 - 病毒只含DNA或RNA - 线粒体、叶绿体 - 特点 - 含有生物物种所有遗传信息,分子量很大 - 真核生物染色体为线型双链,末端具有高度重复序列构成的端粒结构 原核生物染色体一般为环状双链(染色体DNA、质粒DNA、真核生物细胞器DNA) - 病毒DNA - 动物病毒DNA为环状/线型双链 - 微小病毒是线型单链DNA,末端常形成发夹结构 - 植物病毒基因组多为RNA,是线型双链或环状单链 - 痘病毒DNA末端为封闭凸环状
RNA
- 特点 - 分子量比DNA小 - 一般以单链形式存在,局部可形成双螺旋、凸起、茎环或发卡结构(因此RNA的碱基配对区可以是规则的双螺旋,也可以是连续的部分双螺旋) - 含有非waston-crick配对的碱基,如G-U配对,增强了RNA链的自我配对能力,更易形成双螺旋结构,常常出现局部碱基配对 - 具有核糖和嘧啶,通常是单链线型分子 - 可折叠形成复制的三级结构 - 环状RNA 封闭环状,不受RNA外切酶影响,不易被降解 - 种类 - mRNA - tRNA - rRNA - 非编码RNA
核酸的生物功能
-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RNA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 RNA功能的多样性 - 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 催化功能(作为核酶催化一些重要的反应,主要作用于初始转录产物的剪接加工) - 参与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 - 遗传信息的加工 - 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调控 - 染色体的结构稳定和组装
核酸的结构
概述
- 核酸是一种多聚核苷酸,基本结构单位是核苷酸 - 核苷酸进一步分解为核苷和磷酸;核苷进一步分解为碱基和戊糖。碱基分为嘌呤碱和嘧啶碱;戊糖分为D-核糖和D-2-脱氧核糖
核苷酸
碱基
- 嘌呤碱基:A、G - 嘧啶碱基:C、T - DNA中碱基:ATCG - RNA中碱基:AUCG - 稀有碱基:二氢尿嘧啶、假尿嘧啶核苷、甲基化的嘌呤等
核苷
核苷是一种糖苷,由碱基和戊糖通过糖苷键连接缩合而成。糖的第一位C原子与嘧啶碱基的第一位N原子或嘌呤碱基的第9位N原子相连。
核苷酸
- 核苷中的羟基戊糖被磷酸酯化形成核苷酸,核苷酸就是核苷的磷脂酸 - 生物体内的游离核苷酸是5'-核苷酸 - 用碱水解RNA时,可得到2'与3'核苷酸混合物 - 核苷酸的衍生物:ATP类高能磷酸键;辅酶核苷酸;环化核苷酸
核苷酸的生物功能
- 核苷酸是核酸合成的前体 - 核苷酸衍生物是许多生物合成的中间活性物 - ATP是能量代谢中通用的高能化合物 - 腺苷酸是三种重要辅酶的组分 - 某些核苷酸是重要的调节物质(cAMP、cGMP是第二信使等)
核酸的共价结构
- 核苷酸连接方式:3'-5'磷酸二酯键 - 一级结构的走向为5'-3' - 不同DNA分子中具有不同的核苷酸顺序,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 - DNA的一级结构:DNA分子中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及连接方式(碱基的顺序),为储存遗传信息的形式 - RNA的一级结构:RNA分子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及连接方式。除4种碱基外含有稀有碱基 - mRNA - rRNA - tRNA
DNA的高级结构
- waston、crick DNA双螺旋结构
DNA的二级结构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特点: - 两条多肽链主链,反向平行,绕同一螺旋轴,右手螺旋 - 磷酸和核糖位于外侧(形成亲水性骨架);疏水性碱基位于内侧 - DNA双链之间形成互补碱基对(AT间两个氢键;GC间3个氢键) - 碱基的氢键和疏水作用力共同维持DNA双螺旋的稳定 - 理化性质 - DNA双螺旋平均直径为2nm,相邻碱基对0.34nm - 沿螺旋的长轴一圈10个碱基对,螺距为3.4nm - 碱基对堆积、糖-磷酸骨架扭转,表面产生2条不等宽的沟(大沟和小沟) - DNA双螺旋结构分为A B C D E Z等构型,除Z型为左手螺旋外其他为右手螺旋
DNA的三级结构
- DNA的三级结构是DNA在其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扭曲折叠盘旋形成的特定构象。包括单链与双链、双螺旋与双螺旋的相互作用。 - 超螺旋是DNA三级结构的主要形式,由双螺旋进一步盘旋折叠而成。超螺旋包括正超螺旋和负超螺旋(左手螺旋)两种。盘旋方向与DNA双螺旋方向相同(正超螺旋),相反(负超螺旋)。 - 生物体内,绝大多数环形DNA以负超螺旋形式存在
DNA超螺旋结构形成的意义
- 使DNA形成高度精密状态装入核中 - 推动DNA结构转化满足功能上的需要 - 负超螺旋利于复制和转录
DNA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
- 生物体内核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复合物,以核蛋白形式存在 - 基因组D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染色体 - 病毒可以看做游离的染色体 - 真核细胞在间期DNA组装成染色质,具有各种活性,如复制和转录 - 有丝分裂间期,染色质进一步组装成染色体,便于DNA分配到子代细胞
真核生物染色体
- 染色质的结构单位是核小体 核小体: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组蛋白核心及盘绕其上的DNA所构成。 组蛋白核心:组蛋白H2A、H2B形成的二聚体2分子、H3、H4形成的二聚体2分子组成一个八聚体,DNA以左手螺旋形式在组蛋白核心上盘绕1.75圈。核小体由连接DNA相连,再进一步盘旋成高度压缩的染色体。组蛋白H1结合在DNA上,封装核小体,使核小体彼此靠近。 - 组蛋白富含碱性氨基酸
RNA的高级结构
- RNA通常是单链型分子,但是自身回折形成局部双螺旋(二级结构),进而折叠形成三级结构 - 除tRNA外,几乎所有RNA都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核蛋白体 - RNA复合物承担重要的细胞功能,如核糖体、信息体、信号识别颗粒、拼接体、编辑体等。 - tRNA - 二级结构三叶草形,三级结构倒L形 - 二级结构:氨基酸臂/受体臂;二氢尿嘧啶环;反密码子环;额外环;胸苷-假尿苷-胞苷环 - 功能:蛋白质合成中氨基酸载体;反密码子环识别mRNA密码子 - rRNA - 单链,螺旋化程度低 - 与蛋白质结合后形成核糖体发挥功能 - 细胞中含量最多的RNA,与核糖体蛋白(r蛋白)共同构成核糖体 - 原核生物:5S,16S,23S - 真核生物:5S,5.8S,18S,28S - mRNA - 蛋白质合成模板 - 5'cap,3' poly A tail - 维持mRNA稳定性,协同mRNA从细胞核向细胞质转运;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促进核糖体和翻译起始因子的结合 - 
核酸的物理化学性质
核酸的水解
- 两种戊糖,可以形成4种糖苷:嘌呤核苷、嘌呤脱氧核苷、嘧啶核苷、嘧啶脱氧核苷。 - 磷酸基与这两种糖形成核糖磷酸酯和脱氧核糖磷酸酯
酸水解
- 磷酸酯键和糖苷键都能水解 - 糖苷键比磷酸酯键更容易水解 - 嘌呤碱的糖苷键比嘧啶碱的糖苷键更容易水解
碱水解
- RNA的核糖含有2'-OH,碱水解作用下形成磷酸三酯不稳定,随即水解为2'-核苷酸和3'-核苷酸 - DNA的脱氧核糖无2'-OH,不能形成碱水解中间产物,故不能水解 - 生理意义:DNA更稳定;RNA为DNA的信使,完成任务后迅速水解
酶水解
- 磷酸二酯酶 非特异性水解磷酸二酯键 - 核酸酶 专一性水解核酸的磷酸二酯酶 - 核酸酶的分类 - 按底物专一性:核糖核酸酶;脱氧核糖核酸酶 - 按对底物的作用方式:核酸内切酶;核酸外切酶 - 按磷酸二酯键断裂方式:3'-0H与磷酸基之间断裂(产物为5'磷酸核苷酸或寡核苷酸);5'-OH与磷酸基之间断裂(产物为3'磷酸核苷酸或寡核苷酸) - 按对底物的二级结构的专一性(单/双链酶);核酸外切酶作用的方向 - 核糖核酸酶类 - 牛胰核糖核酸酶 - 核糖核酸酶T1 - 核糖核酸酶T2 - 脱氧核糖核酸酶类 - 牛胰脱氧核糖核酸酶 - 牛脾脱氧核糖核酸酶 - 链球菌脱氧核糖核酸酶 - 限制性内切酶 降解外源DNA,具有严格的碱基序列专一性
核酸的酸碱性质
碱基的解离 - 核苷的解离 戊糖存在,增强了碱基酸碱性解离; - 核苷酸的解离
核酸的紫外吸收
260nm处有最大吸收峰(嘌呤碱和嘧啶碱的共轭双键体系) 定量测DNA和RNA
核酸的变性、负性、杂交
DNA变性
- 在某些物理化学因素下,DNA的双链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发生断裂,使DNA双链变为单链的现象。引起变性的因素有热变形、酸碱变性、变性剂等。 - 增色效应:在DNA变性过程中,由于共轭双键的暴露,使DNA在260nm处紫外吸光度增加的现象 - DNA变性特点 - 260nm紫外吸光度增加 - 粘度降低 - 浮力密度升高 - 双折现象消失 - 比旋下降 - 酸碱滴定曲线改变
DNA复性
- 除去变性因素后,解离的DNA双链重新互补配对恢复原有双螺旋结构的现象。 - 减色效应:随着DNA复性,共轭双键更少暴露在外,含DNA的溶液在260nm处紫外吸收降低的现象 - 影响复性的因素 - DNA片段越大,复性越慢 - DNA浓度越高,复性越高 - 具有较多重复序列的DNA,复性快
Tm值
- 在DNA变性解链的过程中,紫外吸光度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的温度 - 影响Tm值大小因素 - DNA长短及碱基GC含量相关(GC含量高,Tm大) - 离子强度低,Tm低 - Tm值受样品均一性影响(衡量样品均一性)
核酸杂交
将不同DNA单链或RNA放在同一溶液中,只要两种核苷酸单链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碱基配对,就有可能形成杂化双链,这种现象称为核酸杂交。 应用 - 分子杂交技术 利用DNA变性和复性这一基本特征,结合印记技术和探针技术,可对DNA和RNA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 印迹技术 - DNA印记 Southern Blot - RNA印记 Northern Blot - 蛋白质印记 Western Blot - 探针技术 带有可检测标记的核酸片段,具有特定的序列,能够与待测的核酸片段互补结合,用于检测样品中存在的特定基因
核酸的研究方法
核酸的分离、提纯和定量测定
DNA的分离
- 真核生物DNA与组蛋白结合成核蛋白(DNP),DNP溶于水和浓盐溶液但不溶于生理盐溶液。因此,先用浓盐溶液对DNP进行提取,随后用稀盐溶液使DNP沉淀并分离出来,在经过多次分离纯化得到DNA。 - 用苯酚抽提,除去蛋白质。 - 用氯仿-辛醇(或异戊醇)与DNP溶液震荡,借助表面变性除去蛋白质,反复多次直至得不到蛋白质的DNA。 - 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
RNA的分离
- RNA比DNA更不稳定,RNase无处不在,因此在分离时更为困难 - 制备RNA需注意: - 制备RNA方法 - 酸性胍盐/苯酚/氯仿抽提法抽提 - 胍盐/氯化铯法 - 分离poly A通常采用寡聚胸腺嘧啶核苷酸亲和层析法 - 核酸含量的测定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定磷法、定糖法
核酸的超速离心
- 密度梯度沉降平衡法 - 核酸密度的测定 - 测定核酸中GC含量 - 用于核酸的制备 - 溶液中核酸构象的研究
核酸的凝胶电泳
- 简单、快速、灵敏、成本低;可以在水平、垂直电泳槽中进行 - 凝胶电泳具有电泳和分子筛的双重效果,分离效率高
琼脂糖凝胶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img src="/home/zgh/.config/Typora/typora-user-images/image-20220711213153764.png" title="fig:" alt="" />
核酸的核苷酸定量测定
- DNA的酶法测序 - DNA的化学法测序 - RNA的测序
DNA聚合酶链反应(PCR)
- 基本步骤 - 设计引物 有助于有效扩增所需要的的DNA序列;尽量减少产生非特异性产物 - 优化反应体系 反应体系包括: - 热循环 - 变性 94℃,45~60s - 退火 两个引物中较低的Tm-2,1min - 延伸 72℃;热循环25~30个周期;最后延伸10min - 检测 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紫外线下检查结果 - PCR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