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第二章
大学心理学第二章第二节思维的发展思维导图分享!下图清晰地梳理了思维的概念、思维的种类、想象的概念、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等内容的脉络。
编辑于2020-02-15 11:35:19第二章:认知
一、感觉
概述
感受性与感觉阀限
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
绝对感受性
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
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感觉阀限
测量感受性 指能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
绝对感觉阀限
差别感觉阀限
最小可觉差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
关系:反比关系。 感觉阀限越大,感受性越差
感觉的种类
按刺激来源分
外部感觉
外部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
身体内部的刺激所引起的
动觉(运动的感觉)、平衡觉(静觉)、机体觉(内脏感觉)
含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知的起点
现象
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
同时对比
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绿叶陪衬下红花更红
继时对比
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吃完苦药再吃糖会更甜
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感觉补偿
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盲人失去视觉,听觉更敏锐
联觉
一个刺激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
红色让人觉得温暖
感觉后效
刺激停止后,感觉印象并不消失
电影使一系列静止的画面连贯起来
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二、知觉
含义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客观事物 的整体在人脑的反映 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
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他的感觉相同, 知觉会有差别
基本特征
选择性
人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的进行加工的过程
影响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
对象的和背景的差别性
刺激物的绝对强度
对象的活动性
影响选择性的主观因素
个人的动机、需要、兴趣、爱好 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与定势
个体已有的经验的丰富程度
有无目的和任务
整体性
人把客观事物的 多重属性整合 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一首乐曲由不同的人演唱,不同的乐器 仍被人知觉为同一首乐曲
恒常性
一定范围内,知觉条件变化 而人的知觉保持相对稳定
车从远处来,不会觉得车时小时大
理解性
人用旧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工理解 以概念的形式标示出来
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
种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
物体知觉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子主题
社会知觉(印象形成效应)
对社会现象及人 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近因效应(最近效应)
新进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容易出现在熟悉的人之间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认为某人有个啥特征,就会对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
贼眉鼠眼给人的印象
刻板效应
认为商人都很聪明
首因效应(最初效应)
第一印象
投射效应
特殊形态
错觉
只要产生错觉的条件存在,主观努力是无法克服错觉的
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倾斜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
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
观察
含义
有目的有计划地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知觉”
品质
目的性
全面性
精确性
敏锐性
培养
观察前做好观察的准备
观察中培养观察的技能
观察后及时总结观察的结果
三、意识与注意
意识的含义
是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 对变化的觉知
是心理反映的最高级形式, 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
注意的含义及特点
含义
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
指向性
集中性
注意的种类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无目的、无意志努力 不由自主对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有目的,有意志努力 主动的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
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职业病~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主要取决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水平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注意的起伏/动摇
会发生周期性的增强和减弱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
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教师要求学生停止记笔记开始听课
注意的分配
同一时间内,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
一边...一边...
注意的功能
苏,心理学家,加里培林
选择功能
首要功能,确定了心理活动的方向
保持功能
调节和监督功能
最重要的一种功能
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中学生)
有意注意发展明显
任何注意都在逐步深化
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情绪型:无意注意占优势
意志型:有意注意占优势
智力型(自觉意志型):有意后注意占优势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利用 有意注意的 规律组织教学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根据 注意的特点和规律 培养学生的注意
四、记忆
含义
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过程
识记
概念
对输入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
种类
根据有无目的性
无意识记忆
有意记忆
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
机械记忆
意义记忆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
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
活动任务的性质
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识记的方法
保持
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 是一个富于变化的动态过程
信息变化
内容量的变化
内容质的变化
回忆和再认
在不同的条件下重现过去经验的过程
种类
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
感觉记忆(瞬时记忆)
0.25~4秒
看电影时,可将静止的图像看成连续运动的
短时记忆
≤1min,7±2个组块
以言语听觉形式为主
长时记忆
≥1min
以语义编码为主
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
形象记忆
运动记忆
情绪记忆
语词逻辑记忆(语义记忆)
情境记忆
根据内容性质的不同
陈述性记忆
提取需要意识的参与
程序性记忆
提取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根据意识类型不同
内隐记忆
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
外显记忆
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根据记忆内容的时间不同
回溯性记忆
前瞻性记忆
品质
敏捷性
记忆的速度 有人可以过目不忘
持久性
准确性
准备性
及时、迅速、灵活的提取记忆解决当前问题
遗忘
含义
提取不出或者提取错误的现象
规律
德,艾宾浩斯,
遗忘曲线: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学习材料的性质
有无意义,抽象与否
识记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记忆材料的重要性
识记方法
时间因素
识记者的态度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近因效应
最后呈现的材料最容易回忆
首因效应
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
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
起于亚里士多德,桑代克发展 因得不到强化而衰退
干扰说
詹金斯,达伦巴希
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
压抑说(动机说)
弗洛伊德
提取失败说
一时难以提取出要求的信息 有了正确的线索就能搜索提取
同化说
奥苏伯尔
高级的概念和规律可以代替低级的概念和规律 使低级的记忆遗忘,从而简化知识
学生记忆的发展(中学生)
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方法
抽象记忆逐渐占优势
记忆广度不断增大
记忆策略不断发展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依据记忆规律合理安排和组织教学
合理安排教学
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
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将其系统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其记忆能力
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复习方式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掌握复习的“量”
应注意 间隔复习、循环复习、复习次数以及用脑卫生
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理解记忆
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运营组快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加工质量,对信息进行转化
注重复习方法
五、想象
表象与想象
表象
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直观性、操作性、概括性
想象
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现实性、新颖性、深刻性,etc.
区别: 表象没有再创造,属于记忆 想象是创造新形象,属于 思维
想象的功能及过程
功能
预见功能
补充功能
替代功能
调节功能
过程(想象的加工方式)
黏合
龙
夸张与强调
匹诺曹
拟人化
典型化
祥林嫂
想象的种类
无意想象
吸药产生的幻觉/ 看到云想象各种其他的东西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读书时想人物形象
创造想象
设计师设计蓝图
幻想
理想/空想
学生想象力培养的途径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其表象储备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六、思维
认知过程的核心
概述
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如: 思考、考虑、揣度、反省、设想等
特征
间接性
根据太阳的位置推算时间
概括性
根据根茎叶果等共性把枣树,梨树等称为果树
种类
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
直观动作思维
儿童边数手指边数数 离开数手指,不能数数
具体形象思维
算三加四,等于 3🍎+4🍎,不能抽象算
抽象逻辑思维
学科中的公式等
根据思维的逻辑性
知觉思维
分析思维
根据思维的指向性
聚合思维
多重方案筛选找出最佳方案
发散思维
一题多解
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
根据思维创新成分多少
常规思维
创造性思维
以发散思维为核心
根据思维过程
经验思维
理论思维
基本形式
概念
思维的最基本形式
判断
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推理
过程
分析与综合(基本过程)
派生出
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括
具体话与系统化
品质
广阔性和深刻性
独立性和批判性
逻辑性和严谨性
灵活性和敏捷性
创造性
学生思维的发展(中学生)
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 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 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发展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
对问题情境的思维有质的飞跃
思维品质的矛盾性
创造性思维不断发展
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步骤与方法
利用迁移的积极影响,克服消极作用
调控解决问题时的心理状态
加强学生的言语训练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七、言语
言语和语言
言语:人们用语言交流的过程 心理现象
语言:一种符号系统 社会现象
言语的形式
外部言语
用来和他人交际的言语
口头言语
对话言语
独白言语
书面言语
内部言语
自问自答,不出声的言语活动
隐蔽性、简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