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学生的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再认和回忆)的心理过程。从信 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记忆就是对外界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编辑于2023-04-25 19:57:11 辽宁小学生的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再认和回忆)的心理过程。从信 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记忆就是对外界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分类
(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划分
1、形象记忆: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画家、建筑师)
2、语义记忆:又称为逻辑记忆,是个体对主要以词语为表达方式的知识的记忆(数学家,思想家)
3、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表演艺术家)
4、动作记忆:以操作过的动作、运动、活动为内容的记忆(运动员)
(二)根据信息加工处理与储存的方式
1、陈述性记忆:是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是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它可以通过语言的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2、程序性记忆:是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是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主要包括认识技能、运动技能等内容。这种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而且在提取、使用时可以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三)根据记忆时有无意识的参与
1、外显记忆: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和或主动的收集某些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的记忆。这种记忆是个体有意识回忆的,因此又称为意识控制的记忆。
2、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个体过去的经验自动对当前的作业产生影响的记忆。
(四)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
1、感觉记忆(0.25~2s):也称瞬时记忆,是指客观刺激停 止作用以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被保存下来的记忆
2、短时记忆(<1min):又称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是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
3、长时记忆(>1min):又称永久性记忆,信息在记忆中可以保持很长时间,为 一分钟以上,甚至终生。长时记忆构成了个体关于外界和自身的全部知识和经验。
物理刺激(大脑)
感觉记忆(注意)
短时记忆(复述)
(7±2个组块)
长时记忆
无限大
三、记忆的形式
表象和词语
(一)记忆表象
表象:就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
特征
1、直观性:表象是过去感知觉留下的形象,具有形象性,或者说具有直观的性质。
2、概括性:表象反映着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所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性
3、可操作性:表现在头脑中不是凝固不动的,是可以被智力操作的。
(二)词语(语词)
利用词语形式记忆是人类所特有的,人的大量记忆属于这类形式。
四、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识记事物时的速度方面的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记忆内容在记忆系统中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特征
3、记忆准确性:是指对记忆内容的识记、保持和提取时是否精确的特征。
4、记得准备性:是指对保持内容在提取应用时所反映出来的特征。
第二节 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过程分为识记、保持和再认、回忆四个过程。
一、识记
概念:通过反复感知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巩固的暂时联系,留下印象的过程就是识记。识记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开端,更是保持的必要条件。
(一)识记
无意识记(被动性):没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有意识记(主动性):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
(二)有意识记
1、机械记忆:指人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和表现形式,采取机械重复的方法所进行的识记。机械识记的基本条件是重复感知材料。
2、意义记忆:指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找出材料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果关系或者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后而进行的识记。
(三)影响识记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
2、学习的态度
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4、识记材料的难度和理解程度
5、识记的方法
6、识记的感官
二、保持
(一)概念
保持是记忆过程中的中心环节,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巩固的过程。
(二)识记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变化
(1)量的方面:储存信息的数量随时间的迁移而逐渐下降。
(2)质的方面
①内容简略和概括
②内容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③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和夸张
(三)再认
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时仍然可以被识别出来。再认是记忆的初级表现形式。再认要比回忆容易。
(四)回忆
回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提取过程
影响回忆的速度和正确性因素
(1)材料的数量
(2)识记时材料的组织
(3)情绪的作用
回忆困难——“舌尖现象”
在回忆过程中,经常会发生提取信息的困难,这可能是由于干扰所引起的。
克服这种现象的简便方法是当时停止回忆,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回忆。
(五)遗忘
遗忘是指对过去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关于遗忘的主要理论
1、衰退说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致消失的结果。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巴普洛夫、桑代克等。
示例:因为太久没复习,考试时想不起来学过的知识。
2、干扰说
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
代表人物:詹金斯和达伦巴希等。
干扰说可用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来说明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示例:“两头容易中间难”
3、压抑说
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够恢复。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示例:考试时由于情绪过分紧张导致一些学习过的东西怎么也想不起来
4、提取失败说
遗忘是由于在提取有关信息时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代表人物:图尔文等。
示例:提笔忘字,舌尖现象的等
5、同化说
遗忘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即学习到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以后,高级的概念与规律可代替低级的概念与规律,使低级的概念与规律遗忘,从而简化知识。
代表人物:奥苏泊尔等
示例:若简化了认识并减轻了记忆负担、是积极的遗忘;若导致新旧知识混淆、记忆错误,是消极的遗忘。
三、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识记材料的性质、数量和意义。
2、学习的程度(超额学习150%)
3、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5、识记者的态度
6、识记方法
7、时间因素
8、情绪体验
四、遗忘的规律
最早研究遗忘规律的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多,以后忘的少,根据这一遗忘规律,他绘制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第三节 小学生记忆的发展与培养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合理安排教学
2、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识记任务,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和注意状态
4、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
5、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使之系统化
6、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和多重信息编码形式,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7、重视复习,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结合
(5)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适当超额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