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医规培-中妇:总论
中医规培-中妇:总论 内容:该系列导图为中医规培结业考试中医妇科学部分,规培的内容更广,很多复习资料都是大纲或者表格,为了便于理解复习,故将执业医师与规培结业考试内容相结合。 主页介绍:主页有全套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课程,各种值班知识、肿瘤CSCO指南等等,不定时更新,需要的自行下载。 内容预告:下个系列将继续更新2023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课程思维导图,中间会掺杂技能考核内容。最后,知识点、教材存在更新,应用于临床、考试时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吼。如有存在争议、错误处,请老师同学们指出,一起学习!
编辑于2023-04-26 15:48:45 陕西
中医规培-中妇:总 论
概述
中医妇科学
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认识女性的解剖、生理与病因病机特点
,研究妇科疾病疹疗规律,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1.
夏、商、周时期
萌芽阶段
2.
春秋战国时期
奠基时期
出现了妇科医生 - 带下医;
胎产书最早记载胚胎发育;
内经
基础理论,临床病证
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
记载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
3.
秦、汉时期
已具雏形
最早的妇产科病案(秦);
难经创命门学说及冲任督带理论;
本草经所收药物中指明治疗妇产科病有
88 种并在紫石英条首见“子宫”之名;
仲景金匮要略最早设妇科专篇,奠定妇科治疗学基础,
有经带胎产杂病分类与辨证论治,并开创了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华佗实施针刺与药物堕胎;
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女医”:义姁, 淳于衍(汉)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脉学与胚胎学发展
晋《脉经》首见“月经”之名和特殊月经,
记载妊娠脉、临产脉;
妊娠各期保健要点-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
晚婚优育-南齐《褚氏遗书》
5.
隋唐五代时期
趋向专科化
隋诸病源候论为病理学巨著,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唐经效产宝是现存产科最完备者;
唐备急千金要方列妇人方为卷首,为崇本之义。
6.
两宋时期
独立分科,产科迅速发展
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分科:设置产科和产科教授;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专著,
内容全面、系统,是妇产科史上的划时代著作
总结了南宋以前40 多种医籍,附以家传验方和自己经验而成。
标志着中医妇科学已经形成 。
产科专著众多,记载对异常胎位的助产方法。
7.
辽夏金元时期
各家学说蜂起
金元四大家;
8.
明代
肾主生殖理论深化
妇科学术发展,专著较多:
薛己《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万全《广嗣纪要》;
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
9.
清代、民国时期
中西汇通
清代:妇产科专著:傅山《傅青主女科》影响最大
创近代中医教育新局面,创办中医专科学校。
10.
现代—医教研体系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骨盆
骨盆
骨盆的骨骼
骶骨
尾骨
髋骨
髂骨、坐骨、耻骨
骶棘韧带
骶棘韧带宽度即坐骨切迹宽度,是判断中骨盆是否狭窄的重要标志。
骨盆的分界
分界线即髂耻线
耻骨联合上缘、髂耻缘、骶岬上缘
假骨盆(大骨盆)
真骨盆(小骨盆)
内外生殖器
外阴的组成和范围
阴阜
大阴唇
大阴唇皮下脂肪层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受伤后易出血形成血肿。
小阴唇
富含神经末梢,故非常敏感。
阴蒂
阴道前庭
(1)前庭球
由具有勃起性的静脉丛组成
(2)前庭大腺
正常情况下不能触及此腺。
(3)尿道外口
(4)阴道口及处女膜
内生殖器及其功能
阴道
子宫
输卵管、卵巢(附件)
阴道
阴道黏膜由复层鳞状上皮覆盖,无腺体。
环绕宫颈周围的部分称阴道穹隆,后穹隆最深
与盆腔最低部分的直肠子宫陷凹紧密相邻
临床上可经此处穿刺或引流。
子宫
位置形态
重约50g,长7~8cm,宽4~5cm
厚2~3cm,容量约5ml。 (无6)
宫体与宫颈的比例
儿童期为1:2
成人期为2:1
老年期为1:1。
子宫峡部
在非孕时长约1㎝;
上端为解剖学内口;
下端为组织学内口;
于妊娠末期达7-10㎝,形成子宫下段
组织结构
宫体
①子宫内膜层 其表面2/3发生周期性变化
称为功能层
余下1/3即靠近肌层的内膜无变化
称为基底层。
②子宫肌层
子宫收缩时压迫血管可止血。
(外纵内环中交叉)
③子宫浆膜层
宫颈
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
宫颈管黏膜上皮细胞为高柱状
内有腺体
宫颈阴道部为鳞状上皮覆盖
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
是宫颈癌的好发部位。
(3)子宫韧带
圆/阔/主/宫骶韧带
维持子宫正常位置
输卵管
间质部、峡部、壶腹部、伞部(拾卵)
卵巢
1.位置和形态
大小:4×3×1cm,重5-6g
2.组织结构 表面无腹膜 分皮质和髓质两部分
中医对女性生殖器的认识
胞宫
子宫/女子胞/胞脏/子脏/子处
包括子宫、输卵管和卵巢
位置
小腹正中,盆腔中央,带脉以下,前邻膀胱,后为直肠。
形态
形如合钵,一系在下 , 上有两歧 , 一达于左 , 一达于右。
功能
⑴主行月经,分泌带液;
⑵孕育胎儿,发动分娩,娩出胎儿及附属物。
特点
定期藏泻,具有周期性、节律性。
胞脉功能
把脏腑阴血下注于子宫,以维持胞宫的生理功能
即行月经和主胞胎。
胞络功能
具有维系子宫位置的功能。
阴道
产道/子肠
首见《诸病源候论》
位置:
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与西医解剖学一致。
功能
⑴抵御外邪“自洁”作用;
⑵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
⑶阴阳交媾的器官;
⑷娩出胎儿、排出恶露的通道;
阴户
四边/产户
女性外阴
功能
保护生殖脏器,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关口。
玉门
阴道口及处女膜
玉门未嫁
龙门未产 ,胞门已产
功能:
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
合阴阳的出入口;
娩出胎儿的关口
子门
又名子户,子宫颈口
预防外邪入侵的第二道关口,排月经,泌带液,娩出胎儿
毛际
阴毛的异常反映部分疾病的特征
邻近器官
尿道、膀胱、输卵管、直肠、阑尾
骨盆底
1.外层
浅筋膜与肌肉
2.中层
为泌尿生殖膈
3.内层
为盆膈
是骨盆底最里面、最坚韧的一层
血管、淋巴、神经
血管
1.动脉 主要来自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阴道动脉和阴部内动脉。
2.静脉
盆腔静脉感染易于蔓延
卵巢静脉右侧汇入下腔静脉,左侧汇入左肾静脉
故左侧盆腔静脉曲张较多见。
淋巴
1.盆腔淋巴
①髂淋巴组;②腰淋巴组;③骶前淋巴组
2.外生殖器淋巴
分深、浅两部分
神经
临床上可见下半身截瘫(低位截瘫)的产妇仍能自然分娩。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概
女性生理特点:
经带胎产乳。
产生机理:
脏腑、天癸、经络、气血与胞宫的协调作用。
以肾 - 天癸 - 冲任 - 胞宫生殖轴为核心
天癸生理作用
使任脉所司之精、血、津、液旺盛畅通;
使冲脉广聚脏腑之血下注于胞宫;
从而使胞宫在脏腑、经络、气血共同作用下开始有节律地定期藏泻。
妇女一生各生理阶段分期
胎儿期、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绝经过渡期、绝经后期
月经及月经期的临床表现
1.月经的概念
规律月经的出现是生殖功能成熟的标志之一。
初潮:13-14岁
2.正常月经的临床表现
出血的第1日为月经周期的开始
周期:28±7天
经期:一般2-8日,多为4-6日。
经量:20-60ml,>80ml为月经过多。
一般呈暗红色,不凝,出血多时可有血凝块。
生理性停经
妊娠期、哺乳期;
初潮后 1-2 年
绝经前 1-3 年
特殊月经现象
定期两月一至者为
“并月”;
三月一至者为
“居经”或“季经”;
一年一至者为
“避年”;
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
“暗经”;
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
“激经”。
产生机制
是肾气、天癸、冲任、气血作用于胞宫,并在其他脏腑、经络的协同作用下,
使胞宫定期藏泻而产生的生理现象。
月经的产生是在肾主导下,天癸成熟泌至,使冲任二脉汇聚脏腑之血溢入胞宫,
既孕则营养胎元,未孕则化为月经依时而下。
肾、天癸、冲任、胞宫各环节之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
,主宰着月经的产生。
天癸
天癸者,癸水也,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作用
天癸源于先天,男女皆有,由肾中之真阴所化生,
在肾气的推动下趋于成熟。
天葵是月经产生的动力。
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消长变化
行经期
(1-4 天 ):
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经血下泄。
经后期
(5-13 天 ):
子宫、胞脉相对空虚,阴血不足。
阴长期,子宫藏而不泻,阴长。
经间期
(14-15 天 ):
重阴必阳 , 在肾中阳气的鼓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絪緼之候。
经前期
(15-28 天 ):
阳气渐长,达到“重阳”状态。
阴精与阳气皆充盛,胞宫、胞脉气血满盈。
中医
卵巢功能及其周期性变化
1.卵巢的功能:生殖、内分泌
2.周期性变化
(1)卵泡的发育及成熟
(2)排卵 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左右。
(3)黄体形成及退化
排卵后7~8日黄体体积和功能达到高峰
排卵后9~10日开始退化
黄体功能仅限于14日。
3.卵巢激素及其生理作用
雌激素、孕激素和少量雄激素,均为甾体激素
雌激素
两个高峰
月经第7日
卵泡分泌雌激素量迅速增加
排卵前达高峰
约在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
循环中雌激素形成第二个高峰
峰值低于排卵前高峰。
生理作用
为怀孕做准备,以“增加”类词语为主
加强、促进、促使、加深
①促进子宫发育,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
②使子宫内膜增生、修复
③使宫颈粘液分泌增加,性状变稀薄
④加强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振幅
⑤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和角化,黏膜变厚,维持酸性
⑥是阴唇发育丰满,色素加深
⑦促使乳腺腺管增生,促进其他第二性征的发育
⑧协同FSH促进卵泡发育
⑨对下丘脑、垂体正负反馈调节(排便排尿排卵正反馈)
⑩促进水钠潴留,维持和促进骨基质代谢
孕激素
排卵后7~8日黄体成熟时分泌量达到高峰
生理作用
保胎,“抑制”类词语为主
抑制、脱落、减少
①抑制子宫收缩
②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 (营养)
③粘液分泌减少
④抑制输卵管平滑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
⑤加快阴道上皮细胞脱落
⑥促进乳腺腺泡发育
⑦黄体期对下丘脑、垂体有负反馈作用
⑧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排卵后基础体温上升0.3-0.5℃
⑨促进水钠排泄
孕激素与雌激素的协同和拮抗作用
雄激素
排卵前循环中雄激素升高,可促进非优势卵泡闭锁并提高性欲。
生理作用
①女性生殖系统
促使阴蒂、阴唇和阴阜发育,促进阴毛、腋毛生长
②机体代谢
促进蛋白合成,促进肌肉生长
刺激骨髓中红细胞增生。(再障)
子宫内膜及其他生殖器的周期性变化
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
基底层——不变;功能层——周期性变化,月经期坏死脱落
有排卵,有黄体,有孕激素,双向体温,分泌期
增生期
月经周期1-4日
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宫内膜上皮与间质细胞呈增生状态
分泌期
月经周期5-14日
排卵后,卵巢内形成黄体
分泌雌激素与孕激素,使子宫内膜呈分泌反应
月经期
月经周期15-28日
子宫内膜功能层坏死脱落
其他生殖器的周期性变化
1.宫颈粘液
卵泡期--羊齿状结晶(雌激素);
排卵后--椭圆体(孕激素)
2.阴道黏膜
3.输卵管
带下病
广义
- 带脉以下之疾,泛指妇产科疾病;
生理 - 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
质狭义 - 即带下病,带下量、色、、气味异常之病症。
生理
润泽女子阴户和阴道的黏液。
特点
少量、无色透明、无臭,质粘而不稠。
初潮后出现,经前、经间期、妊娠期稍多,绝经后减少。
作用:
濡润、充养阴道与阴户,抵御外邪。
产生机制
带下的产生是脏腑、经络、津液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
妊娠
从受孕至分娩的整个过程。 正常妊娠期 约 289 天,即 10 个妊娠月。
受孕的机制和条件
“男女媾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前提
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
胞宫藏泄有期,胞脉、胞络正常。
条件
男精壮,女经调。
受孕年龄和时机
25 - 30 为最佳生育年龄;
“两精相搏”合于“的候”。
生理现象
停经;脉滑,尺脉按之不绝;
早孕反应;乳胀、乳晕着色;
子宫增大, 4 个月始自觉胎动;
下腹膨隆,孕3 个月可于耻-脐间测到宫底
产育生理
预产期
末次月经月加 9 或减 3 ,日加 7 (阴历加 14 )。
临产生理
妊娠足月,胎位下移,释重感;
腰腹阵痛,逐渐加重,小腹重坠,有便意;
阴道少量血性物排出(见红)
鉴别
试胎
月数未足,痛定如常。
弄胎
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
临产调护
睡、忍痛、慢临盆。
影响分娩因素
产力、产道、胎儿和产妇精神因素
产褥期及哺乳期的生理特点
产褥期
分娩结束后的 6 周。
新产后
分娩后的第一周。
新产后生理特点
产后 1-2 日内微热、自汗;
子宫缩复,小腹阵痛;泌乳;
产后 2 - 3 周内排出血性恶露。
恶露
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称为恶露。
特点: 血性-浆性-白色
哺乳生理
乳汁为气血化生。
顺产后 30 分钟可在产床开始哺乳, 7 天内分泌初乳,
质较浓稠,营养丰富,适合新生儿所需。
产后哺乳有助于子宫缩复。
哺乳期可停经,或月经量少,周期不规则。
哺乳期8 月为宜,
乳母应保持精神舒畅,营养充足,乳房清洁,按需哺乳。
病因病机
病因
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环境因素、病理产物、体质因素。
寒
阴邪,收引、凝滞,易伤阳气和阻滞气血。
热
阳邪,性炎上,伤津、耗气、动血。
外热:
火热、湿热入侵血室;
热毒结聚冲任胞中;过食辛热温补。
内热:
阴虚生内热;七情因素
湿
阴邪,性重浊趋下,黏腻,阻遏气机。
病机
冲任损伤是最重要的病机。脏腑功能失常;
气血失调;冲任、子宫、胞脉、胞络受损。
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及损伤胞宫
都必须损伤了冲任督带功能导致妇科疾病发生。
肾的病机
肾精亏虚
肾精不足,天癸不能按期而至,精亏血少
肾气虚
肾气不足、封藏失职、摄纳无权
肾阴虚
精亏血少、冲任不充、虚热内生、阴虚阳亢
肾阳虚
命门火衰,机能减退、气化失常
肾阴阳俱虚
冲任虚惫,多脏受累
肝的病机
肝气郁结
血为气滞,冲任失畅,疏泄失常
或肝郁脾虚, 肝郁犯胃。
肝火上炎
热伏冲任,血海不宁,肝火挟冲气上逆。
肝郁脾虚,湿郁化热,湿热下注;
湿热郁结,阻滞冲任。
肝阴不足
血海不盈,胞脉失养,或血虚生风。
肝阳上亢
肝阴不足,阴不制阳,甚则肝风内动。
脾的病机
脾气虚弱
气血生化不足;统摄失职,冲任不固;中气下陷。
脾阳不振
水湿内生、湿聚成痰
诊断概要
月经
经量多、色淡、质稀
多气虚;
经量少,色淡黯、质稀
多肾阳虚;
经量少,色淡红、质稀
多血虚;
经量多,色深红、质稠
多血热;
经量少,色鲜红、质稠
多阴虚血热;
经量时多时少,色紫黯有块
多血瘀、气郁。
vs
带下
色白,质稀
脾虚、肾虚;
色黄,质稠
湿热
色赤或五色杂下
热毒
恶露
量多、色淡、质稀
气虚
鲜红或紫红,粘稠
血热
紫黑有块
血瘀
胎心音
120 - 160/ 分,强弱快慢)
闻气味
经、带、恶露之异味
产后发热闻恶露极重要。
脉诊
月经脉
滑利为常
带下脉
一般常脉
妊娠脉
六脉平和滑利,尺脉按之不绝
临产脉(离经脉)
浮大而滑,尺脉转急
中指本节至末端指侧脉动应指。
产后脉
虚缓平和
妊娠病辨证要点
首先要辨明是胎病抑或母病;
其次要辨别胎之可安与不可安;
最后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产后病“三审”
先审小腹痛与不痛
以辨有无恶露停滞;
次审大便通与不通
以验津液的盛衰;
再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和饮食的多少
以察胃气的强弱。
并结合脏腑气血进行辨证
治疗方法
根据妇女血常不足、气常有余的特点,
治疗时要注意固护精血
治则:
调理脏腑,调理气血,调理奇经,周期疗法。
滋肾补肾
1
滋养肾阴
左归丸、左归饮、六味地黄丸
滋养肝肾
杞菊地黄丸、调肝汤、一贯煎
2
温补肾阳
右归丸、右归饮、温胞饮
温肾健脾
真武汤、健固汤、内补丸
3
补益肾气
寿胎丸、归肾丸、补肾固冲丸
肾阴阳并补
龟鹿二仙膏、二仙汤
疏肝养肝
1
疏肝解郁
柴胡疏肝汤、四逆散
疏肝健脾
逍遥散、痛泻要方
清肝泻火
丹栀逍遥散、清肝引经汤
2
养血柔肝
养精种玉汤、杞菊地黄丸、一贯煎
平肝潜阳
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镇肝熄风
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
健脾和胃
1
健脾养血
八珍汤、人参养荣丸
补益脾气
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健脾升阳
补中益气汤、举元煎
补气摄血
固本止崩汤、安冲汤、归脾汤
健脾除湿
白术散、完带汤
2
和胃降逆
香砂六君子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清热降逆
橘皮竹茹汤、苏叶黄连汤
温中降逆
丁香柿蒂汤、干姜人参半夏丸
调理气血
补益气血
1
补气固摄
四君子汤、独参汤、举元煎
2
养血益精
四物汤、当归补血汤、人参养荣汤
理气行滞
金铃子散、加味乌药汤
活血化瘀
活血祛瘀
王清任的逐瘀汤、生化汤
祛瘀消癥
桂枝茯苓丸、大黄庶虫丸
祛瘀止血
失笑散
清热凉血
清实热
清经散、保阴煎
清虚热
两地汤、知柏地黄丸
温经散寒
祛实寒
良方温经汤
补虚寒
艾附暖宫丸、金匮温经汤
祛湿除痰
温化水湿
白术散、健固汤
清热利湿
止带方
燥湿化痰
涤痰汤、苍附导痰丸
调理奇经
补益奇经
温补奇经
温冲汤
滋养奇经
龟鹿二仙膏
固摄奇经
安冲汤、固冲汤
通利奇经
理冲汤、理冲丸、易黄汤
镇安奇经
加味麦门冬汤、安胃饮
周期疗法
中药人工周期疗法
经后期
滋肾阴养精血
经间期
补肾佐以活血
经前期
补肾佐以滋阴
月经期
理气活血调经
外治法
外阴熏洗,阴道冲洗,阴道纳药,
宫腔注入,肛门导入,外敷热熨,
药物离子导入,针灸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