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心04感觉
心理学考研/普通心理学/心理学导论/第四章/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编辑于2023-05-05 16:24:47 上海【心理学导论】-感觉
概述
含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作用
特征
直接性
个别属性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种类
主要分类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
反映内脏器官,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运动觉是最基本的内部感觉
考夫卡
远刺激
来自物体本身
近刺激
感觉器官直接接收
意义
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
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维持和调节一个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心理因素
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剥夺实验验证
现象
感觉适应
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使感受性变化
痛觉适应很难发生
感觉对比
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变化
分类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感觉相互作用
某种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感觉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使其感受性发生变化
联觉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感觉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
后象
刺激停止作用后在人脑中暂时保留的印象
分类
正后象
负后象
视觉有正负后象,色觉后象一般为负后象
感觉补偿作用
某种感觉确实后由其他感觉加以弥补的现象
生理机制
感受器
分布在体表或各种组织内能够感受有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或装置
功能
将刺激的物理化学特性转变为神经冲动
感觉器官
是实现有机体感觉过程的生理装置,包括感受器,神经通道,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三部分
测量
指标
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操作定义
有50%的次数个体能感觉到,另50%感觉不到的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
对最先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觉阈限 (最小可觉差JND)
刚刚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间的最小差别量
操作定义
有50%次感觉为大于标准刺激的刺激强度,50%次感觉为等于标准刺激的刺激强度,两者差值的平均数
差别感受性
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受能力
定律
韦伯定律
描述觉察刺激微弱变化需要的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关系的规律
△I/I=K, I: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变化量,K:韦伯数/韦伯比率
适用范围
中等强度刺激
费希纳定律
理解人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并用最小可觉差加以解释,在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量的变化。
最小可觉差(JND)
刺激变化时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S=K㏒R,S:感觉,R:刺激,K:常数
适用范围
中等强度刺激
史蒂文斯定律 幂函数定律
用数量估计法,得出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
P:感觉量, 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会因不同的感觉而异 I:刺激的物理量
n<1,感觉量增长慢于物理量的增长 n>1,感觉量增长快于物理量增长
适用范围
几乎所有感觉量
方法(详见实验心理学)
最小变化法
又称
极限法,系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感觉等距法
定义
刺激按照强度的递增序列和递减序列交替呈现,各序列的刺激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以最小梯级逐渐变化,探索从一类反应到另一类反应的转折点
特点
刺激按系列依次呈现,被试察觉与否(或大小)作为判断
系列起始位置随机,各刺激强度间差异要小,以保证精确性
递增和递减系列的数量相等,交替呈现
求阈限的方法是对每一系列先分别求阈限,随后以所有系列的阈限平均值最为最终的阈限值,符合“50%察觉”的阈限操作定义
恒定刺激法
又称
固定刺激法,次数法,正误法
定义
以相同的次数呈现少数几个恒定刺激,通过被试察觉到每个刺激的次数来确定阈限
特点
只采用少数恒定刺激,根据被试做有无和大小的判断反应的频数来确定阈限
刺激按事先定好的随机顺序呈现,一般每种刺激呈现50-200次
阈限值用直线内插法求得,完全符合阈限操作性定义
平均差误法
又称
再造法,调整法,均等法
定义
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特点
刺激不再是一系列间隔相等的强度序列,而是与标准刺激明显不同的起点开始,向调整的最后结果连续变化
被试主动参与的调节
以平均误差法求得的差别阈限是一个估计值,并不完全符合阈限的操作定义
信号检测论
分出感觉与察觉两个独立过程:最初的感觉过程,反应观察者对刺激强度的感受性,以及随之而来的决策过程,反应观察者反应偏好
d’:辨别力指数,值越小,感受性越差
判断标准β,反映了背时的动机、态度等主观因素
视觉
适宜刺激
可见光(电磁波)
视觉是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产生的感觉, 其中380~780mm的光波(可见光)是视觉的适宜刺激
颜色的基本特征
色调
波长
饱和度
颜色的纯度或强度
亮度
物体表面光线的反射系数
生理基础
折光机制(眼球)
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换能机制(视网膜)
视锥细胞(锥体细胞)
昼视器官,位于视网膜中央凹,在中等和强的照明条件下起作用, 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对长波敏感。
视杆细胞(棒体细胞)
夜视器官,位于视网膜周围,对光有较大的敏感性, 在低照明的条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体的敏感,对短波敏感。
中央凹附近有视觉盲点
视觉传导通路
双极细胞
整合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神经冲动,把冲动传递到神经节细胞
神经节细胞
轴突形成每条视神经在视交叉出汇合,传到丘脑的外侧膝状体
外侧膝状体
神经元的纤维从其中发出,终止于大脑枕叶的纹状区
感受野
能够引起某一神经元或神经纤维反应的感应细胞群所分布的空间区域
神经通路
视束
视交叉处汇合,传递到另一侧大脑
特征觉察器
胡伯和威塞尔
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够对呈现在视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征的刺激作出反应
视觉系统
where系统
处理运动、空间、位置的信息
what系统
处理颜色和物体形状的信息
颜色视觉理论
三色说
托马斯·杨
视网膜中有红绿蓝三种感觉神经元,每种神经元只对光谱中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
赫尔姆霍茨
每种神经元对各种波长的光都有反应,但不同神经元对不同的光敏感
局限
不能解释红绿色盲,也不能很好的解释负后象和颜色对比现象
四色说
黑林
视网膜存在黑-白,红-绿,黄-蓝三对视素,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拮抗过程
局限
能够解释颜色对比、后象和色盲原因, 但对三原色能产生光谱上一切颜色的现象无法给予解释。
现代
视网膜水平上,符合三色说
视觉传导通路上,符合四色说
视觉现象
颜色混合
色光混合(加法)
三原色(红绿蓝)
补色律
间色律
代替律
颜料混合(减色)
三原色(黄青紫)
视觉适应
暗适应(慢)
视觉感受性逐渐增强
明适应(快)
视觉感受性降低
视觉对比
明暗对比
颜色对比
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的方向变化
视敏度
对物体形态辨别精细程度的能力,即视力
衡量标准
辨别两个点或两个平行线的最小距离
V=D'/D V:视力,D':标准观察距离;D:良好照明条件
视觉后像
正后像
保持同一品质
负后像
保持补色
普肯耶现象
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最大感受性将向短波方面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的变化。
白天,红花与蓝花一样亮,夜晚,蓝花更亮。
马赫带现象
侧抑制
相邻明度不同的光带,每个光带上的光的强度是一样的,但看起来亮区临近暗区的地方更亮,暗区临近亮区的地方更暗。
闪光融合
明暗交替的光刺激,交替速度加快时,闪烁的光变成连续的光
闪光融合频率(CEF) 闪光临界频率
刚刚引起融合的最小频率
表现了视觉系统分辨时间能力的极限
视觉掩蔽
某种时间条件下,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对前一个的觉察
光掩蔽、图形掩蔽、视觉噪音掩蔽
色觉缺陷
色弱
能辨别颜色,能力低
色盲
全色盲
局部色盲
听觉
适宜刺激
能接受的声波频率:16~20000Hz,最敏感的是1000Hz~4000Hz
三种属性
音高(音调)
频率
响度(音响)
振幅
音色(音质)
波形
生理基础
外耳
耳廓,外耳道
收集声音
中耳
鼓膜、鼓室、咽鼓管、听小骨等部分
传送声音
内耳(迷路)
前庭+半规管(平衡)、耳蜗
感受由鼓膜送来的声音震动
耳蜗将声波的震动转换为神经冲动
基底膜上的柯蒂氏器中的毛细胞
听觉感受器
理论
听觉的位置理论 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茨
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基底膜不同部位的具有一定特征频率的神经元兴奋
高音区位于耳蜗底部,低音区位于耳蜗顶部
缺陷
人耳接受频率的最高最低比值为1000:1,而基底膜纤维长短比例为10:1
行波理论
冯·贝克西
声波引起的震动从基底膜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不同频率到达基底膜不同部位后振幅达到最大值便停止。
低频可达耳蜗顶部,高频只能达到底部
适用范围
500Hz以上
听觉的频率理论(电话理论)
卢瑟福(拉瑟福德)
基底膜整体与外界的声波频率产生相应的震动
适用范围
400Hz以下
听觉排放理论 神经齐射理论
韦弗
400Hz以下符合频率理论
400Hz以上,一组神经细胞组合起来构成与之相匹配的频率
适用范围
5000Hz以下
听觉现象(见实验)
声音掩蔽
听觉疲劳
听觉适应
其他感觉
嗅觉
唯一不通过丘脑传入大脑
锁和钥匙理论解释
感受器
嗅细胞
适宜刺激
挥发性化学物质引起
味觉
甜(舌尖)咸(舌中)苦(舌根)酸(舌两侧)
感受器
味蕾
适宜刺激
溶于液体的化学物质
肤觉
触压觉
两点阈: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指标之一
感受器
麦斯纳触觉小体、毛囊神经末梢、环层小体
适宜刺激
接触皮肤表面的刺激物
温度觉
刺激温度和皮肤表面上温度关系决定,皮肤表面温度称为生理零度。
感受器
罗夫尼氏小体(温)、克劳斯氏球(冷)
适宜刺激
高于或低于生理零度的温度
痛觉
伤害性刺激引起有机体反应的感觉
具有生命不可或缺的自我保护功能
感受器
全身所有组织
内部感觉
动觉
随意运动的重要基础
感受器
肌肉组织、肌腱、韧带和关节
适宜刺激
身体的位置、运动及肌肉紧张
平衡觉/静觉
人体作加/减速度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引起的
感受器
前庭器官的半规管(旋转)和前庭(直线加减速)
适宜刺激
人体作加/减速度的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
内脏感觉/机体觉
性质不确定,缺乏准确定位
感受器
脏器壁上的感受器
适宜刺激
内脏活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