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内在察觉
内在察觉的思维导图,内容有: 1. 症状,是对关系的渴望 2. 关系,揭开过去的伤疤 3. 旋涡,亲密关系的分化 4. 觉察,摆脱伤害的循环
编辑于2023-05-08 15:28:41 四川省内在察觉
1. 症状,是对关系的渴望
1. 察言观色也许是带着症状获得的认可
1.1.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开始观察大人的语言和表情,根据这个做出自己的反应。如果成长环境没有那么好,孩子就会特别注意揣摩和捕捉大人的变化,以此来适应大人的需要。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长大的孩子,通常会变得很敏感,时刻注意着别人的一举一动。他们可能会对父母有一种讨好的心态,用委屈自己的方式适应别人,慢慢长出一个外壳来保护自己,这就是所谓的“假性自体
2. 自己受了委屈,为什么还要给别人道歉
2.1. 心理咨询的价值在于来访者的感受被看到。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会给予咨询者足够的空间,说出自己的问题和情感创伤,这种空间是为了让咨询者摆脱内心的羞耻感
3. 你是否背负了太多的善解人意
3.1. 很多时候,当孩子的情绪失控,父母会强行要求孩子稳定下来。要么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回避孩子的情绪,要么通过打骂的行为压制或否定孩子的情绪,总之就是不允许孩子真实情绪的存在。更糟糕的是,很多父母会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有时会反过来要求孩子来稳定自己的情绪,比如对孩子诉苦或抱怨。孩子看到父母这个样子,往往会承受来自父母的情绪,慢慢地,孩子就成了父母的情绪垃圾桶
3.2. 不想再背负善解人意的包袱,就要明确自己的情绪究竟来自哪里,是感同身受,还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恋不受挫。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情绪,可以共情,但无须承担别人的情绪,承担就是越界。情绪的边界不清,就容易导致行为的边界不清
4. 为什么你会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
4.1. 只有在你不了解自己的时候,别人对你的看法才变得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是因为它证明了自我的存在感会被人注意到,而自我存在感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5. 经常说“但是”,是在回避内心的冲突
5.1. 当我们内心产生冲突的时候,我们不可避免地觉得很痛苦,但这也意味着我们的内在空间正在扩大,可以出现不同的声音。正是因为不同,所以才有冲突。或许以前,只有父母的声音,只有他人的声音,自己只是一个听从者。而现在,你开始有了自己的声音和想法,冲突不可避免,这些冲突也意味着你开始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6. 你对获得有恐惧吗
6.1. 一个人常说的话可以反映这个人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和人本身的性格和生活经历也相关,不仅可以呈现个体的特质,也会影响周围的人对他的感觉以及和他的互动方式
6.2. 比如“今天在学校过得开心吗”“上课有没有好好听讲”“有没有被老师批评”等。从父母见到孩子之后说的第一句话就能看得出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投注,他们在关心什么,又为了什么而焦虑。
7. 明明想了很多,偏偏就是不做
7.1. 一个人如果表现得很固执,身边的人不要一开始就提出反对的意见,那样做只会产生反作用力,想让对方发生真实的改变不是仅仅改变他的行为,而是要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艾瑞克森认为,每个现象最初发生的时候,都是我们内心在保护自己的结果。我们需要发现现象背后的资源和力量,而不是仅仅试图消灭这个现象
2. 关系,揭开过去的伤疤
1. 每个成年人曾经都是一个孩子
1.1. 哥哥的学习成绩不好,一点点进步都能得到父母的嘉奖,而成绩优秀的她却被视为理所应当,不止如此,她还有照顾妹妹的责任。从小,她就为此觉得很委屈、不公平,但比起被忽视来说,这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所以,幼小的她已经懂得讨好父母,讨好身边的人,以期获得大人们的关注和零星的赞许
2. 我们渴望亲密,却无话可说
2.1. 交流大多数都是表面的,停留在日常生活、新闻八卦、吃喝玩乐这类话题,这是我们社会功能的一部分。关系越远的朋友越不需要发自内心的交流,而在亲密关系中,这种表面的交流就失去了意义。我们渴望和对方交流自己的内心世界
2.2. 当妻子抱怨一下,表达自己感受的时候,他却开始讲道理,把道理当作回应,而不是安慰。其实他内心的真正冲突是不能允许自己有脆弱无助的一面,因为这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他也不能接受妻子有抱怨的情绪,因为妻子的抱怨会勾起他内心的无力感
3. 走不出的伤痛怪圈
3.1.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求跟他人的联结。就像我们平时在微博和朋友圈发东西一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和回应,如果有很多人给我们点赞和评论,更会让人更热衷于做这件事
4. 自恋的创伤
4.1. 用客体关系理论来说的话,就像是内心住着一个爱自己的人。如果自己可以感到被爱,自我就会去追寻内心的声音,而当这个被爱的需求匮乏,自我就只能追求表面和形式的尊严
5. 情绪没有分离,行为没有边界
5.1. 过度的爱,是父母的溺爱;过度的自由,则是父母的无力。父母在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应该有足够的底气给予回应,构建应有的框架和边界。对于孩子的要求和情绪,父母应该有能力面对,不能完全顺着孩子的心意
5.2. 当父母的情感只能通过孩子获得的时候,父母的潜意识里担心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会让彼此之间产生距离,而这意味着父母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依恋。有些孩子对父母的这种感觉很敏感,所以他学会了以此来威胁父母
3. 旋涡,亲密关系的分化
3.1. 她和爱情的距离为什么那么远
3.1.1. 当我们把事情进行合理化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以此解释让人痛苦的事情。合理化是一种心理防御,它让你通过否认现实的方式给自己找到各种各样的解释来缓解难以承受的情感
3.1.2. 我们的亲密关系模式很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比如现在很多恐惧结婚的男女,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害怕重蹈覆辙,所以没办法建立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人是很矛盾的个体,我们常常会害怕失去一段关系。但是当我们内心的恐惧出现时,可能又会率先结束这段关系。看起来是你放弃了,其实是你害怕被抛弃
3.2. 依恋关系:内在的防御与分裂
3.2.1. 所谓恋爱关系的母婴化,是指两个成年人之间的恋爱关系变得像母婴关系一样,把所有的依恋、信赖、需求都寄托在对方身上。这会让关系变得非常沉重,也让关系里的人感到很累,想要逃离
3.2.2. 当我们坠入情网的时候,就意味着自我边界的一部分消失了,两个人在这个时候会有融合为一体的感觉。与心爱的人在一起,让我们唤醒了早期与父母共生无边界的美好体验。然而,现实会提醒我们,日常的琐事、相处的习惯、彼此不一样的观念与想法,这些会让在一起的两个人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不得不从共生的融合状态恢复成两个不同的个体
3.2.3. 在缺少爱与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成年之后会怀疑自己的价值,所以一旦抓住一段关系,就像是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不顾一切地寻求他人的爱和关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有安全感,体现自己的价值
3.3. 当期望变成权力
3.3.1. 每个人都会有期望,期望不是问题,如何面对自己的期望才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3.3.2. 如果在关系中的你,特别容易内疚和自责,总想去符合别人期望的话,这时需要去查看自己的内心。内心总想符合他人的期望,其实是自恋在作祟。因为觉得自己本可以满足对方的期望,甚至满足对自己有所期望的所有人,却因为没能满足而产生了内疚
4. 觉察,摆脱伤害的循环
4.1. 如果你的情绪找不到出口
4.1.1. 抑郁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攻击,有一种心理防御叫攻击转向自身,当一个人无法对外界表达愤怒的时候,他就把这种愤怒转向自己,这不仅会造成身心上的疾病,甚至导致自杀
4.1.2. 情感隔离的人让自己生活在一个类似真空的环境里,用这样的方式保护自己,不让自己感到情绪的存在,也不用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更不用感到被人伤害
4.1.3. 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不够好,经常遭到忽视或不合理的对待,那情感隔离的心理防御就可以帮助他缓解现实带来的痛苦。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他很可能无法感受自己和别人的情绪,很难理解别人的情感、体察别人的内心,也不容易让人靠近,更会影响和别人的关系
4.2. 你以为的指责可能只是别人的提醒
4.2.1. 一个人的自我身份认同感如果不够清晰,那么他就很容易承接别人的情绪,因为他不能把自己和别人的体验作出区分。同样,他会很在意别人的看法,甚至加入自我评判之中
4.2.2. 人生的核心信念里有一部分是自我身份的谎言,你可以尝试着把它们写下来,在书写的过程中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经历,理解自己的感受,这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检视
4.3. 从今天开始,做个“难以相处”的人
4.3.1.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与人为善,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些当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是否因此隔离或压抑了自己真实的情感,你是否把这些当成面具并活成别人眼中的自己
4.3.2. 做人要有底线,愿你能拥有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