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庄子》导读
庄周,是用扩张式的方法,来为我们思考这个世界,意味着他不是专注在人世上,而是要我们把眼光看大,在人世以外,你还能够察觉什么样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世界用什么样方法反映、反照,让我们才能够看到这样的一个人世人间,不值得我们这么关注,不值得我们这么执着。 所以,在这里产生了一种因为把人世、把人放进到更广大的连续世界观、连续空间当中而产生的豁达。
编辑于2023-05-08 16:48:14 山东省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庄子》导读
庄子为什么这么“豁达”?
传统中国文化中的作者之“谜”
严格意义的作者,在中国传统当中是相对比较晚出现的。也就是说先有了书,这书里面有明白的内容,但究竟这些书是谁写的却不清楚
《庄子》的作者,我们知道也不多,传统上认定他是宋国的蒙县人,这个很有意思了
宋文化:在主流周文化中处于边缘的世界观
一方面出于对于殷商旧朝的尊敬,周人给了宋很高的位阶;再后来春秋诸国相争的时候,宋国一直都还在列国政治当中举足轻重。在春秋五霸当中,其中有一位是宋襄公,他当上了霸主,一度统领所有的列国诸君
从另外一方面,周人却习惯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宋国,明显意识到这些宋人他们的文化,他们的习惯和别人的周文化,主流的周文化有很大的差距。春秋之后几乎就变成列国常识的一种说法,是宋人“愚”,宋人呆呆的,脑筋不好,会有跟别人不一样的想法
不应该是宋人天生资质比较差,而是因为他们本来就不属于东周的主流文化。他们所受到的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于东方,也就是原本的殷商文化的基础。还有来自于南方,这是长江流域不同的传统,我们可以把它统称为叫做楚文化
从周人周文化的角度看,这些都是孔子所说的“怪力乱神”,都是不应该也是不值得相信的事。所以从周人周文化的角度看,宋人最大的特色应该就是轻信,连这种虚无缥缈鬼神之事,你们都这样入迷相信,你们是一堆迷信的笨蛋。这种人当然就说他们愚,说他们笨了
连续的时间观
我们如果从广泛的人类先民文化来看,殷商跟楚文化属于张光直先生他说的,叫做“连续的世界观”。 “连续的世界观”指的是,人跟外在环境当中,没有一道明确的断裂跟区隔。世界万物跟我没有绝对的差别,这个可以转化变成那个,那个也有可能转化变成这个,死亡不过就是这种连续世界、连续现象当中的一个变化的阶段。因而我们当然没有理由去假设,死人跟活人是用这种方式决然地断开来。在我们熟悉的环境里,跟我们去不了、感到陌生的环境之间,就有着各式各样的中介的使者,或者是促使从这里变到那里,从死亡变成活着,从活着变成死亡,从死亡变成去到另外一个世界,各种变形的力量。
然而在中国连续的世界观不是主流,被相对比较少见,比较特殊的“不连续的世界观”给挤到边缘、边陲去了。不连续的世界观,就把“人”跟“非人”清楚地划分开来,认定人的领域和非人的领域存在着无法跨越的鸿沟,人不会变成非人,非人也不可能变成人。人只能掌握、也就应该只关切人的领域。对于此外这些非人的领域,你就敬而远之,存而不论。
以扩张式的方式思考世界的庄子
殷商文化的根基
有这样的特殊的文化的积累,才产生了庄周选择使用的这种寓言的形式,也才会有庄周所要表达的特殊的生命的选择。庄周的洞见跟他的智慧,显然跟那样一个连续性,多层次扩张衍生的世界观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批判周文化
在《庄子》的书里面我们会读到,经常出现孔子,经常出现儒家,但是他是用殷商文化价值为基底,这样的一种异文化长期被压抑、被嘲笑几百年之后,《庄子》的书里面是回头对于周文化的主流反扑跟批判
这种批判的角度很简单,代表周文化的孔子跟儒家,他们就是汲汲营营在关切、在奔走那些亲族互动、人际礼仪。来自于殷商文化,来自于楚文化的庄子,他就冷冷地在旁边纳闷,在旁边偷笑。偷笑什么呢?天下这么大,人的领域相对这么小,你们这些人,你们才傻嘞,你们才笨嘞!因为你们把所有的力量,你把所有的时间,全部都投注在这么小的一块地方,却忽略遗忘了比这个领域大数百倍、数千倍的其他的空间,这才叫做愚蠢,这才是荒唐呢
豁达
庄周,是用扩张式的方法,来为我们思考这个世界,意味着他不是专注在人世上,而是要我们把眼光看大,在人世以外,你还能够察觉什么样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世界用什么样方法反映、反照,让我们才能够看到这样的一个人世人间,不值得我们这么关注,不值得我们这么执着。所以,在这里产生了一种因为把人世、把人放进到更广大的连续世界观、连续空间当中而产生的豁达。
真豁达与假豁达
“老”、“庄”关于“道”的根本不同
传统上把庄子和老子并列称之为叫“老庄”,然而庄子和老子在思想的根基跟关怀的方向,还有表达的形式上,其实都有很大的差异
庄子所要描述所要展现的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连续性的世界观”,以这样的一种周代非主流的世界观来看待、来评断他所处的那样一个战国的乱世。但相对的,老子仍然是站在周文化“不连续的世界观”当中,关心跟留意要如何处理人间的关系,如何运用一种逆反的逻辑,在人间、在人世当中找到更好的安排
庄子跟老子都谈道,都是以“道”来统称整全的神秘的原理原则。他们都强调自然,主张人应该要“依循自然而生”。但是再更细一点地看,庄子的态度是什么呢?是人要以自然为广大的空间来摆脱我们人世狭小范围的居址,你要能够去找到的是可以徜徉在广大的自然当中,可以依道而行的一种方式。相对的,老子关心的是什么?老子关心的是要把自然的道理运用在人世里面,来处理人间关系,从而你可以获得更安稳,更有权利,更有把握的一种人世的生活。
庄子是从一开始他就否定了人世的绝对性、独特性,他采取非常清楚的“连续性的世界观”,习惯于将现实人间事物放大到一种广大的连续性,习惯于将现实人间事物放到一个更广大的充分连续性的架构底下。有一点点像是从外太空看地球,像是voyager,像是旅行家、太空船在要飞离开太阳系的那一霎那所拍下来的照片。
庄子:逃离蚂蚁窝
庄子来自于非常不一样的文化的传统,一方面有殷商遗民的活动范围,另一边又有,我们在《楚辞》里面看到,相信山鬼、水鬼、人神杂处这种楚文化
对周文化的质疑
你们认为这些人世间的问题那么样重要,让你们那么困扰,然后制造了这么多的痛苦,然而依照我所看到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比你们在意、比你们理解的大得多、复杂得多、丰富得多。那我怎么可能认同你们的想法,关进你们那个狭窄的牢笼里来感受,来思考呢?
你去看在那个地上会有一群蚂蚁,为了自己的蚁窝在那里慌张忙碌,你会因为这样就认同蚂蚁,因为这样就在那里跟着蚂蚁一起慌张忙碌吗?不,就算我要我也做不到。因为我不是蚂蚁,我看到的、我理解的比蚂蚁大几百倍、几千倍,我怎么可能把自己缩小变成了一只蚂蚁,进入到蚂蚁的眼光去计较蚂蚁所计较的呢?
正因为源自于“连续性的世界观”,庄子的质疑跟批判也就不采取抽象说理的形式。关键在于要让人能够超越这种非连续性狭窄的壁垒式的世界观所产生的限制,让你去看到、让你去感受到人世以外更广大的天地,那就不是道理能够做得到
庄子与老子的观念对比
需要用现象的刺激来启动人的身体的感受,而不单纯只是思索。所以庄子的文章描述现象多,直接说理少,而且往往都是洋洋洒洒,铺陈了广袤华丽的现象之后,才来解释道理。
老子在书里面完全没有现象,只有抽象的道理,老子不曾显现出对于人世以外自然世界的任何的好奇,自然都被他化约为人是可以模仿、可以学习的对象。所以老子有兴趣的不是自然的本身,而是能够从自然当中抽取出来的道理。
庄子他要用人间的语言来说人间以外平常不在我们一般人眼界和感受之类的现象,他就清楚表现出这里头的矛盾跟困扰。他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开发这套带有高度人世局限的语言的可能性。你怎么样用人的语言去表达人以外的感受呢?
庄子的语言必然是开拓、开阔,而且带有实验性的。老子的语言是相反的,他是归纳收缩的。老子的语言干净、紧致、简约,通篇都是道理,没有描述,也就一定不会有现象,跟道、跟自然有关的现象都被老子先浓缩、萃取变成了道理。
庄子要带人遨游其外,老子相对的是要教人应付其中
与“克己复礼”对立的“脱离”主义
庄子他就是要刺激,要告诉来自于中原传统的那些人,除了你们所熟悉的周文化之外,还有广大不一样的其他认知跟其他的感受。
庄子当然反对孔子、嘲笑孔子,面对乱世,孔子的基本态度叫做“克己复礼”,意味着要每一个人自我节制,重新去认识周初所建立起来的这一套封建的礼仪,发自于内心,而不是从表面敷衍应付,来遵守这套既有的行为规范。那这样克己复礼之后,天下归仁焉,让天下都可以恢复安稳太平的状态
子却从来就不是在这样的一个周文秩序当中,他把原始的周文秩序看做枷锁,看作牢笼。那乱世是什么?乱世就是动摇了旧的封建的架构,让我们看到这个牢笼、这个枷锁已经没有那么样的坚固了。 那人在这种状况底下该做什么呢?你要逃啊,赶紧借机找到空隙,从这个摇摇欲坠的监狱里面逃出去
因为庄子不教你如何处理人事,庄子是示范用什么方法我们可以看不起人世,我们可以摆脱人世。什么方法呢?就是把人世放到对的位置上,你就可以看出它相对的渺小跟无聊、跟无望。
原来你那么样计较,那么在意的这些东西,如果你改变了眼光,改变了尺度,你用大的尺度看的时候,你打开了眼睛,你就会真正看到你会衷心地相信,这个人世并不值得我们投入这么大的心力,更不要说要让我们耗费全幅的时间去关切,去应付了
读《庄子》前基本的心理准备
准备1:“书同文”带来的理解困难
《楚辞》,或现在要阅读要介绍的《庄子》,都是来自于南方非正统周文化区域的战国的文本。他们在成书的过程当中运用了许多地方性的文字,地方性的写法,因而在书同文的政策底下,就要用统一的小篆重新传抄
传抄过程,难免就有了部分失真的问题。有些南方的特殊用字或者是特殊的语词,可能就在传抄的过程当中消失了。另外还有就算保留下来,有的时候我们依照前后原来的主流的读法,我们也许就读不出来,或没有办法掌握它确切的意义了
今天我们读《楚辞》或者我们读《庄子》,其实很难有“什么样叫做正确的读法”,很难有“什么样叫做正确的读音”,因为这些音都经过了非常多的扭曲跟流变,很多时候甚至会造成我们在后世理解上的困难
准备2:这是一种来自边缘的思想传统
《楚辞》跟《庄子》,他们传承的是南方的文化,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属于边缘。他们的很多特质,还来自于主流周文化的人本、专注人世的价值观格格不入。所以秦汉以下对于《楚辞》、对于《庄子》的解读,难免会站在那样的一种人本的传统上,扭曲了来自于南方神鬼异想的意义
秦汉时期《庄子》这本书并不受重视,也没有什么影响。几百年当中“道家”的主体是“黄老”而不是“老庄”。汉代没有人说“老庄”的,要等到魏晋时期,“老庄”并列,这种说法才取代了“黄老”,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用语。钱穆先生在他所写的《庄子纂笺》这本书里面说:“《庄子》,衰世之书也。故治《庄》而著者,亦莫不在衰世。魏、晋之阮籍、向、郭,晚明之焦弱侯、方药地,乃及船山父子皆是。”
这句话特别提醒我们,都是在衰世,才会流行阅读《庄子》,注释《庄子》。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理由是,衰世,意味着主流的这种人事中心价值瓦解崩落了,人们才有办法真正去欣赏,真正去理解《庄子》那种不以人世,不以人间为范限的思想的内容,才能够不以主流的人事中心价值去曲解《庄子》,才能对诠释《庄子》做出有意义的贡献来
准备3:战国的雄辩潮
请记得庄子和孟子、惠施、公孙龙子,乃至于苏秦、张仪这些人,他们属于同样的战国时潮当中
进入战国历史,最有名的书籍《战国策》,是以记录“纵横家”言行为主的,“纵横家”的言辩能力的确确是战国的最大特色,但是言辩的风气,言辩的本事,不止存在于“纵横家”身上,而是当时所有的思想它们的基本表达方式
雄辩的背后就是一种强烈的怀疑的态度,因为原有固定的旧价值收束不住了。主流的新价值到这个时候迟迟无法诞生,大家对什么都没有坚实的把握,也没有信心。所以多疑、犹豫,不随意轻信,就变成了那个时代的普遍态度
人们不可能再单纯地接受简单的格言,发言者不会预期自己说的话,立刻就会被听者吸收接纳。他知道大部分听者听到任何说法的时候,他的固定第一个反应是“真的吗?是这样吗?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所以你要讲什么话、你要表达什么样的意见,就必须要去想象、设计解开这些怀疑,否则要说的事情就没有办法有效地进入到听者的心中
庄子书里面很多重要的观念是用惠施和庄子的辩论对话来呈现的。如果庄子不在这套雄辩的风格当中,对这些雄辩的技术没有充分的掌握,是不可能写下这种内容的。庄子把这种无涯涘的想象力加入这个已经粲然发展的雄辩风格当中。所以在思想成就之外,同时就完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传统文学的杰作
历史变幻给解读《庄子》造成的困难
秦汉以降,南方文化曾经在东周产生的刺激基本上被忽略、被遗忘了。南方特色的文字语词在传抄的过程当中,要么被错误地代换,要么被通俗化,而失去了原有的浓厚的意味,要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变成彻底不可解的
更严重的是,人文中心主义的这种价值,倾向于把庄子那种扩张性的、打破人间限制的主张,硬是要把它拉回到人间现实里面来解释。越是原汁原味的《庄子》的本意,就越是容易被解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
在孟子跟庄子“纵横家”他们的这种时代过去了之后,很快地,战国思潮有了一波关键的变化,这种动荡不居的雄辩被更固定、更严整的说理的风格给取代了。这种辩论讨论,原本的说话的性质被更形式化、节奏更慢的书写性质给取代了
《孟子》、《庄子》的道理是用说的,是用辩的,没有多久之后,《荀子》、《老子》的道理就变成是用写的,用铺陈的了。雄辩时代一去不回
不熟悉庄子的这种外扩、外放的思想模式,无法深入欣赏战国雄辩的文风,另外最麻烦的是,缺乏严谨逻辑分析概念,这几项重要的问题仍然存在于大多数《庄子》的解读当中
今天阅读《庄子》的方式
今天读《庄子》,我们没有道理放弃在我们身上其实有比传统更利于接近庄子思想的条件——我们能够透过历史的研究,透过同时代其他的文本,还原庄子所属的这种雄辩的潮流。我们还能够借助于现在高度发达的理哲学、逻辑方法论,来摆脱中国传统松散的印象、思考习惯,来重新整理、来复原庄子书中前后文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