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现代汉语》第五节 单句
《现代汉语》第五节 单句,作者会不断更新原来的思维导图,内容有 句子结构成分、句子的特殊成分、几种特殊的句式、变式句和省略句。
大学本科《文学理论》第四章,学习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学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意蕴的知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哟。
大学生《文学理论》第一章思维导图,汇总了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文学是审美的艺术、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知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五节 单句
句子结构成分
主语
施事主语
受事主语
当事主语
谓语
动词性谓语
形容词性谓语
名词性谓语
一斤水饺20元
宾语:动词性成分后边表示人物、事件的成分,是动作行为支配关涉的对象,能够回答“谁、什么”之类的问题
宾语有的表示结果、有的表示工具、有的表示施事、有的表示处所等
施事宾语指的是宾语充当了谓语的执行者
补语:是动词性词语、形容词性词语后边所连带的、起补充作用的成分,表示“怎么样”等意思。补语和前面的动词、形容词成分是彼此互相对待的直接成分;
结果补语(他们吃<光>了汉堡)
结果补语和动词结合比较紧密,一般不能插入别的词语,甚至动态助词也只能放在补语之后
可能补语(他们吃得<光>)汉堡吗
可能补语和结果补语形式上很相近,结果补语述语和补语之间加上“得”或“不”就变成了可能补语
程度补语(包括在状态补语里面),表示述语到了某种程度或到了某种状态
趋向补语,表示中心语即动词运动方向、趋势,一般由趋向动词充当
时地补语
数量补语
状态补语
补语的语义指向:他们打 赢 了球(指向主语);他们打 破 了球(指向宾语);他们打 完 了球(指向谓语)
补语的变体形式:1.“个”(雨下个不停);2.“得”后补语省略(看你美得!)
宾语和补语的区别
1.名词性的是宾语,形容词动词性的是补语;2.动词后的数量短语用把字句调换
定语:名词性偏正短语前面起修饰作用的成分
人称代词、数量短语、单音节形容词、区别词作定语,一般不加“的”
动词性短语、较复杂短语、强调所属作用时,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一般加“的”
部分情况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加可不加“的”
多层定语及其分类
领属+指示代词+形容词+名词
带“的”的定语在不带“的”的定语之前
他 那件 新 裘皮大衣
谁+时间+处所+数量+怎样+什么样+什么
小李的 那 几个 在商场上班的 高中 同学
状语
状语的顺序
条件、时地、语气、范围、否定、情态、对象
有些同学 并 没有 把老师曾经说过的话 认真地 放在心上
句子的特殊成分
独立语
插说语 插在句子中帮助句子表达某种附加意义的独立语,一般用于引起对方注意或表示估计和推测、表示特定的语气、表示总括
称呼语
感叹语
拟声语
外位语
1.称代式复指---句中有一个代词处在句子开头或末尾的外位语所表示的对象在语义上的统一,如:威海,那是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滨海城市
2.总分式复指---句子中某个成分与处在句子开头或末尾的外位语有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如:他们兄弟俩,一个开饭馆儿,一个开旅店。
几种特殊的句式
主谓谓语句: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句子。如小王 头脑清醒;太行山 山势起伏
主谓谓语句是一种简单明了的句子,通过主语和由主谓短语构成的谓语组成,简练精准地表达了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其中,大主语是小谓语的施事,受事等,小谓语通常是名词性谓语。例如,“小王头脑清醒”,意为小王思维敏捷、头脑清晰;“太行山山势起伏”,意为太行山的山势高低不平,波澜壮阔。此类句子通常用于对人事物进行简单的描述,不装饰不夸张,直接表达出核心信息。在口语和日常写作中广泛使用,因其表述简明扼要、易于理解而备受人们喜爱。
是的,您所描述的是主谓短语充当谓语的主谓谓语句。在这种句子中,主语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而谓语是一个动词或动词短语,其中动词通常是不及物动词。这种句子简洁明了,语气干脆,可以用来表达简短的陈述或描述。
双宾句(主谓宾 宾补)
双宾句是指在一个句子中出现两个宾语的情况。在这种结构中,主语动作影响到了两个不同的受体。常见的双宾句结构是主谓宾宾补,其中第二个宾语是一个补语,用来补充第一个宾语的信息。 例如:“他送给我一本书作为礼物。”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送”是谓语,“我”和“一本书”分别是第一个宾语和第二个宾语,“作为礼物”是宾语补语。 双宾句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动作的推手以及影响到的对象。此外,宾语补语的存在也能够为宾语提供更加具体的信息,强调动作的结果或目的。然而,使用双宾句也需要注意句子的平衡和语序的正确性,以免造成歧义或者难以理解。
连谓句---连谓短语充当谓语
兼语句---兼语短语当做谓语
存现句---说明人或事物存在、出现、消失的句子
“把”字句
“把”字句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常用的语法结构,经常用于表达动作的执行者与受事之间的关系。这种语法结构通常由“把”字引出,其后跟着动作的执行者、动作和受事。例如:“我把书还给了图书馆”。通过使用“把”字句,可以使句子更加简洁、明了,让读者或听者更快地理解掌握句子的主要信息。同时,“把”字句也有一定的限制条件,例如不能用于表达没有具体受事的情况。因此,在使用“把”字句时需要注意语境和语法要求,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被”字句
“被”字句是汉语中的一种被动语态结构,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语法形式。在这种结构中,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动作的执行者则在句子中被省略或放在宾语的位置上。由于被动语态强调的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因此这种结构往往被用于强调被动角色或者避免指责或者责任。比如,“他被老师拍了两个耳光”中,主语是“他”,但承受动作的却是“他”,强调的是“他”被动作所影响的结果。相比之下,主动语态则强调动作的执行者和其行为本身。在口语和书面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特别是在描述某些客观事实时,被动语态能够更加准确和精确地表达信息。
变式句和省略句
变式句---句子结构成分有固定的位置,为了强调、突出等目的而变更了句子成分次序的句子。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八点半了,都。
变式句是英语中常见的句子结构形式,它通过改变句子中的成分位置来营造出强调、突出等语气的效果。例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我们可以看到“起来”这个动作词放在了句首,成功突出了这个动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另一个例子是“八点半了,都”,句子成分之间的位置变化突显了时间限制和人数普遍参与的事实。变式句在句意的表达和语气的营造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增强了语句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是英语中非常重要的语法结构之一。
省略句---在一定情景下,句子的某些成分隐去。可以使表达简练,中心意思突出。省略的部分可以是主语,也可以是谓语或宾语。
1.承上下文省略
2.对话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