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管理学》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管理学》第一章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汇总了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中外早期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管理学理论新发展的知识,大家可以学起来哦。
编辑于2023-05-09 22:13:19 福建省管理学.总论1,2节
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
管理活动
管理的定义
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得的过程
管理学的特性
综合性
不精确
应用性
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
管理要以人为中心,其核心还是人与人的关系
二重性
自然属性
生产力
经济基础(社会化大生产&劳动社会化程度)
社会属性
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社会制度)
管理的职能
管理职能
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孔茨&奥唐内尔: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控制。
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
组织是根本职能
与计划最密切的是控制
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和计划是他管理职能的依据
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者角色(明茨伯格)
人际角色
代表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这角色
信息角色
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
决策角色
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管理者技能(卡茨)
技术技能
是指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人际技能
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概念技能
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高层管理者:概念:技术:人际=3:1:2
中层管理者:概念:技术:人际=2:2:2
基层管理者:概念:技术:人际=1:3:2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代表作《孙子兵法》、《周礼》、《墨子》
外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纪莫尔的《乌托邦》、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
亚当斯密
劳动分工观点: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分工可以增进技术技能
分工可以减少时间
分工可以简化劳动
经济人观点
以完全追求物质利益为目的而进行 经济活动 的主体,人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小瓦特(管理和组织)和博尔(营销活动)的科学管理制度
生产和销售:生产作业标准化,研究市场动态
成本管理:详细的记录和先进的监督制度
进行工作研究,按研究结果确定支付办法
福利制度:实行职工委员会管理医疗制度
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
独立的管理职能和专业的管理人员正式得到承认
横向的管理分工开始出现
直接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欧文(人事管理学之父)的人事管理
开创了在企业中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的先河
巴贝奇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
对工作方法的研究: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仔细研究工作方法
对报酬制度的研究:主张按对生产率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工人的报酬
汤·亨利
1889年出版《收益分享》提出收益分享制度才能克服由利润分享制度带来的不公平
收益分享:按某一部门的业绩来支付该部门职工的工资
哈尔西的奖金方案
1、给予每个员工每天的“保证工资”2、已过去员工业绩为基准超额者发放约正常工资的1/3的奖金
作用:消除了以刺激工资而引起的劳资纠纷
1891年发表《劳动报酬的奖金方案》指出计时的不积极,计件制的不公平,利润分享的收益不公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古典管理学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
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
著名实验
搬运生铁实验
工作定额
铁锹实验
标准化
金属切割实验
内容
工作定额(搬运生铁快实验):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使用的工具与工作方式来确定员工的工作定额
标准化(铁锹实验):员工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生产资料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能力与工作相适应
差别就计件制:制定科学的工作定额,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
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有专门的计划部门承担计划只职能,由所有工人和部分工长承担执行功能
吉尔布雷斯夫妇
主要在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甘特
最重要的贡献是甘特图
计件奖励工资制:对于超额完成工作定额的人以计件的方式给予奖金,对于完不成定额的只支付日工资
自从有了组织活动就有了管理活动→管理思想→管理理论
组织管理理论
法约尔
1916年出版了《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被称为第一位概括和阐述一般管理理论的管理学家
主要的贡献是对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
企业的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十四条原则(P14):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韦伯
主要贡献: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认为等级、权威和行政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认为在个人崇拜式权威、传统式权威和理性——合法的权威之中只有第三个才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
特点(P15)
认为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结构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时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的形式。
巴纳德
1938年出版《经理人员的职能》:
主要贡献:认为组织是两人或更多人结果有意识地协调而成的系统;在组织中经理人员是最重要的因素
经理人员的职能:建立并维护一个信息系统、使组织每个人都能作出贡献、明确组织目标
作用:为后来的“社会系统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行为管理理论
背景
社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
经济
经济大危机
实践
劳资纠纷
理论
很多心理学家加入管理学的行列
梅奥(人际关系大师)
著作
《工业文明人类问题》
霍桑试验
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实验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式实验
改善监管方式和福利待遇会增加产量
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
影响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时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待遇和工作环境。
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实验
差别计件并没有有效的激励工人
自行限制产量
对待上级态度不同
存在一个小派系
结论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中,以效率逻辑行为规范,非正式组织以感情逻辑为行为规范
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行为科学代表人物
定义
就是研究人的行为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科学
马斯洛:需求理论
麦格雷戈:XY理论
麦克利兰:成就需要论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弗鲁姆:期望理论
数量管理理论/管理科学学派/运筹学派
代表人物
布莱克特、丹齐
定义
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
内容
运筹学(基础)
系统分析(兰德公司1949)
参照小组作业完成方式
决策科学化
指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
电子计算机
管理信息系统
DSS(决策支持系统)
ERP(企业资源计划)
系统管理理论
定义
利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
内容
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
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权变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
卢桑斯、伍德沃
定义
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
质量管理理论
代表人物
戴明和朱兰(质量管理之父)
定义
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持续不断改善的管理理念
内容
关注顾客
注重持续改造
关注流程
精准测量
授权于员工
管理学理论新发展
学习型组织
指具有持续不断学习、适应和变革能力的组织
彼得•圣吉(著作《第五项修炼》
不同
四条标准
人们能不能不断检验自己的经验
人们又没有生产的知识
大家能否分享组织中的知识
组织中的学习是否和组织的目标息息相关
五项修炼
超越自我(基础)
改善心智模式
建立共同愿景
团队学习
系统思考(核心)
口诀:我心愿学习
领导者角色
设计师、仆人、教师
精益思想
精益生产:
企业把客户、销售代理商、供应商、协商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消除muda是精益生产方式的精髓
沃麦克、琼斯、鲁斯《精益思想》
定义
依据用户需求定义企业生产价值,按照价值流组织全部生产活动,
五大原则
价值、价值流、流动、拉动、尽善尽美
业务流程再造
哈默&钱皮《公司再造》
影响市场三种因素
顾客、竞争、变革(3C)
定义
五个阶段
观念再造
流程再造
主导地位
组织再造
试点和切换
实现远景目标
口诀:观、流、组、试、镜
核心能力理论
普拉哈拉得&哈梅尔《公司的核心能力》
核心资源
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完全被模仿和不完全替代的资源,是企业不断竞争优势的源泉
核心能力
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尤其是协调不同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
核心能力五个条件
不是单一技术
不能是物理性资产(智力和能力)
必须能够创造顾客看重的关键价值
与对手相比,竞争上具有独特性
超越特定的产品和部门范畴从而为企业提供通向新市场的通道
核心能力三项检验
用户价值
独特新
延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