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物必修二 by.南宫
高中生物必修二详细思维导图,共两页,方便A4打印设计(右上三个点切换页面),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5-10 00:17:24 湖南遗传与进化1
遗传因子
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3.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4.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 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假说-演绎法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减数分裂
同源染色体联会
MI染色体数目减半
图像
受精作用
两两相同,两两互补
基因在染色体上
萨顿假说
类比推理法
平行关系
基因:完整性,独立性
体细胞:成对 配子:一条
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自由组合
摩尔根果蝇实验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基因分离定律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伴性遗传
伴X隐:人类红绿色盲
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
基因的本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体内转化:(英)格里菲思——转化因子
体外转化:(美)艾弗里——DNA是R型细菌的遗传物质
减法原理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美)赫尔希——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材料:T2噬菌体、大肠杆菌
实验原理:³ S 标记蛋白质,出现在上清液中 ³²P标记遗传物质,出现在沉淀物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DNA的结构
模型构建
(美)沃森 (英)克里克
X射线晶体衍射法、DNA衍射图谱(威尔金斯、富兰克林)
A--T C--G,A+G=C+T
结构
反向平行双螺旋,DNA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两条链上的碱基用氢键连接,同一条链上的用“—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复制
实验
(美)梅塞尔森、斯塔尔
结论:DNA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原理: N 密度< N 密度
同位素标记法、假说-演绎法
材料:大肠杆菌
复制过程
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时期:细胞分裂间期
解旋酶,DNA聚合酶
边解旋边复制
模板:亲代DNA的两条链 原料:四种游离脱氧核苷酸
准确进行条件:1.双螺旋结构提供精确模板 2.碱基互补配对保证复制准确进行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结构特性
稳定性:碱基配对稳定、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
多样性:遗传信息蕴藏在四中剪辑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特异性
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遗传与进化2
基因的表达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转录
定义:细胞核中通过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
单位:基因
翻译
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 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
密码子
特点:专一性,简并性,通用性
64个,能编码氨基酸的有61/62个
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真核细胞起始密码子都是AUG
中心法则:反应遗传信息传递规律
真核:先转录再翻译 原核:边转录边翻译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性状
豌豆种子、白化症
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囊性纤维化、镰刀型红细胞
同一生物体中不同类型的细胞基因相同
管家基因,奢侈基因
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
表观遗传
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
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DNA甲基化(影响转录)、组蛋白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
不遵循孟德尔遗传比例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基因突变
镰状细胞贫血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碱基序列改变
配子中遵循遗传规律传给后代;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
影响因素:物理、化学、生物
主要在DNA复制期发生
特点:随机性,普遍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
意义:是产生新基因的唯一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材料
细胞癌变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能无限增值,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细胞之间粘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基因重组
在生物体有性生殖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减数第一次分裂期
意义: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染色体数目变异
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
诱导多倍体,抑制纺锤体:秋水仙素、低温处理
无子西瓜
染色体结构变异
缺失、重复、易位、倒位
人类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显性)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隐性)镰状细胞贫血,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多基因遗传病:先天性发育异常,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青少年型糖尿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唐氏综合征
生物的进化
当今生物都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 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自然选择学说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适应来源是可遗传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环境有选择作用,有利变异通过逐代积累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
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这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进化内在因素:遗传和变异
种群基因组成变化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做种群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遗传平衡定律
基因频率改变因素: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遗传漂变、迁入迁出
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不断进化
隔离
物种: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
渐变式(大多数):地理隔离—阻断基因交流—自然选择、基因突变、重组 —频率定向改变—基因库差异—生殖隔离—新物种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协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生物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遗传与进化1
遗传因子
分离现象的解释
1.生物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3.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4.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 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 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互不干扰,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假说-演绎法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减数分裂
同源染色体联会
MI染色体数目减半
图像
受精作用
两两相同,两两互补
基因在染色体上
萨顿假说
类比推理法
平行关系
基因:完整性,独立性
体细胞:成对 配子:一条
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自由组合
摩尔根果蝇实验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基因分离定律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伴性遗传
伴X隐:人类红绿色盲
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
基因的本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
体内转化:(英)格里菲思——转化因子
体外转化:(美)艾弗里——DNA是R型细菌的遗传物质
减法原理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美)赫尔希——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材料:T2噬菌体、大肠杆菌
实验原理:³ S 标记蛋白质,出现在上清液中 ³²P标记遗传物质,出现在沉淀物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DNA的结构
模型构建
(美)沃森 (英)克里克
X射线晶体衍射法、DNA衍射图谱(威尔金斯、富兰克林)
A--T C--G,A+G=C+T
结构
反向平行双螺旋,DNA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两条链上的碱基用氢键连接,同一条链上的用“—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复制
实验
(美)梅塞尔森、斯塔尔
结论:DNA复制是以半保留的方式进行的
原理: N 密度< N 密度
同位素标记法、假说-演绎法
材料:大肠杆菌
复制过程
场所:主要在细胞核 时期:细胞分裂间期
解旋酶,DNA聚合酶
边解旋边复制
模板:亲代DNA的两条链 原料:四种游离脱氧核苷酸
准确进行条件:1.双螺旋结构提供精确模板 2.碱基互补配对保证复制准确进行
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结构特性
稳定性:碱基配对稳定、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
多样性:遗传信息蕴藏在四中剪辑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千变万化
特异性
DNA的多样性和特异性是生物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遗传与进化2
基因的表达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转录
定义:细胞核中通过RNA聚合酶,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
单位:基因
翻译
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 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
密码子
特点:专一性,简并性,通用性
64个,能编码氨基酸的有61/62个
终止密码子不决定氨基酸,真核细胞起始密码子都是AUG
中心法则:反应遗传信息传递规律
真核:先转录再翻译 原核:边转录边翻译
基因表达与性状的关系
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性状
豌豆种子、白化症
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性状
囊性纤维化、镰刀型红细胞
同一生物体中不同类型的细胞基因相同
管家基因,奢侈基因
细胞分化的本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
表观遗传
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
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DNA甲基化(影响转录)、组蛋白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
不遵循孟德尔遗传比例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基因突变
镰状细胞贫血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碱基序列改变
配子中遵循遗传规律传给后代;体细胞中一般不能遗传
影响因素:物理、化学、生物
主要在DNA复制期发生
特点:随机性,普遍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多害少利性
意义:是产生新基因的唯一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材料
细胞癌变
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能无限增值,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 细胞之间粘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基因重组
在生物体有性生殖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减数第一次分裂期
意义: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染色体数目变异
二倍体、单倍体、多倍体
诱导多倍体,抑制纺锤体:秋水仙素、低温处理
无子西瓜
染色体结构变异
缺失、重复、易位、倒位
人类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显性)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 (隐性)镰状细胞贫血,白化病,苯丙酮尿症
多基因遗传病:先天性发育异常,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哮喘,青少年型糖尿病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唐氏综合征
生物的进化
当今生物都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 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自然选择学说
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适应来源是可遗传变异,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环境有选择作用,有利变异通过逐代积累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
群体中出现可遗传的有利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这是适应形成的必要条件
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进化内在因素:遗传和变异
种群基因组成变化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做种群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遗传平衡定律
基因频率改变因素: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遗传漂变、迁入迁出
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突变和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不断进化
隔离
物种: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
渐变式(大多数):地理隔离—阻断基因交流—自然选择、基因突变、重组 —频率定向改变—基因库差异—生殖隔离—新物种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协同进化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生物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