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差异偏见:个人在面对不确定或模糊的信息时倾向于选择已知的信息
2.过程时间忽略:人们倾向于把对某一经历的判断主要建立在其高峰强度和结束方式上,而不是建立在该经历的实际持续时间上( 类似“峰终定律” )
3.同理心差距:指人在情绪紧张、激烈等情绪起伏的时候,无法从情绪跟自己不同的他人(或平时自己),他们的视角去思考
4.禀赋效应:指当人们拥有或占有某件物品或者事物,那么就会倾向于高估这些物品或事物
5.本质主义:个人或群体具有固有的或基本的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身份和行为
6.极端预期:个人对未来事件或结果有不切实际或过于乐观的预期的倾向
7.功能固着:当一个人不能超越其典型的功能或特征来看待一个物体或一个问题时,就会产生这种偏见
8.聚焦效应:个人如何倾向于过分强调一个情况的单一、突出的方面,而忽视其他重要因素
9.巴纳姆效应:又称 “福勒效应”,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笼统或模糊的描述特别适合自己,并认为是准确的,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经不起推敲
10.框架效应:当人们根据信息的呈现方式而不是信息本身来做决定时,就会出现这种认知偏差
11.频率错觉:也被称为“巴德尔-迈因霍夫现象”,即一个人一旦注意到或了解到某件事情,就会变得更加注意,然后开始频繁地看到它
12.难易效应:指个体会高估自认为困难任务的难度,低估容易任务的难度
13.后见之明偏误:指的是人们在事件发生后认为自己一直都知道事件的结果的倾向
14.敌对媒体效应:个人认为媒体对事件或问题的报道对自己的观点或信仰有偏见
15.当下偏误:人们更看重眼前的回报或后果,而不是长期的回报或后果的倾向
16.可辨识受害者效应:当人们遇到单一的、可识别的受害者,而不是一群受害者或统计数据时,往往会感到更多的同情,更有可能采取行动
17.宜家效应:人们对自己参与创造的产品或体验给予更高评价的倾向
18.控制的错觉:人们高估自己对外事情的掌控能力,认为事情是受自己控制或影响的,但实际上可能与自己毫无关系
19.效度的错觉:它发生在个人高估自己根据过去的信息或经验预测未来结果的能力
20.错觉相关:指两种事物表面上有关系,但实际上并无关系或者关联较弱,但人们却高估两者之间的关系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