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章 心理的环境基础
普通心理学 第四章 心理的环境基础 根据老师课件整理
编辑于2020-02-17 14:31:08心理的环境基础
环境对心理的影响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墨子》)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第一节 环境的内容
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指与有机体发生联系的外部世界。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包括有机物的各组成因素和无机物的各组成因素;
社会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伦理环境、文化环境等。
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
物理环境除包括自然环境诸因素外还包括人为的物理环境因素;
心理环境是指人与人、人与物相互作用时所形成的环境。
环境对心理的普遍制约作用
心理机能是对环境适应的结果。
环境对心理与行为的普遍制约作用还表现在自然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方面、社会环境和人的相互作用方面。
在环境中获得能源的可能性决定了人们耗能的行为方式,而这种行为方式又反过来决定着会造成什么样的环境污染。随着能源的不断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反过来又将会改变着人们的耗能行为方式。
总之,环境制约着行为,行为又会导致环境的改变。我们是不能离开环境来研究心理与行为的。
教堂就是一个有多种行为与之相匹配的行为环境,它不同于教室和饭馆。
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关于环境的理论
考夫卡认为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
勒温的动力场理论:
B(行为)=f(生活空间Ls)=f(人P·环境E)
生活空间是指人的行为,是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子主题
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社会环境中的生活事件的直接影响,而且也受发生在更大范围的社区、国家、世界中的事件的间接影响,因此要研究个体的发展就必须考察个体不同社会生态系统的特征。
社会生态系统构成:
微系统
中系统
外系统
大系统
长期系统
模型


第二节 自然环境
一、气温
1992年至1993年的“厄尔尼诺现象”,使全球大约10万人患上了抑郁症,精神病的发病率上升了8%,交通故事也至少增加了5000次以上。 当气温较高或有暖流入侵时,精神病人起床徘徊,无法入睡,叫喊骂人,摔打东西的情况显著增加。 亚特兰大的日犯罪事件总数,是随气温的升高而递增的,其中最热的6、7月份,犯罪率最高, “天昏昏兮人郁郁”,阴雨连绵的季节,人们的精神较懒散,心情也不畅快。
高温与心理健康
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机能状况。例如,生理学家发现,室内温度过高时,会影响人的体温调节功能,从而促使个体血管舒张、脉搏加快、心率加速。 不仅如此,温度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高温对个体的人际交往、攻击性行为与利他行为均会产生一定影响。
二、空气质量
长期空气污染会导致空气污染综合症(air pollution syndrome),包括有头疼,疲劳、失眠、消沉、烦躁,眼睛发炎和肠胃炎等症状(Gibbs,1983)。
拓展:光照与心理健康
光照通常比暗(无光)使人愉悦,从而使人更愿意做出利他行为。 比如,在阳光明媚的条件下,向路人征集实验的志愿者,报名的人更多;而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餐馆侍应生得到的小费也比阴暗的光照条件要多。
人类是昼行动物,光照增加唤醒水平。阳光有助于减少瞌睡和抑郁感。 如秋冬日照时间缩短,一些人会表现出瞌睡、疲劳,嗜食碳水化合物,体重增加,情绪不高等。 Rosenthal称这种人为光饥饿者(light hungry)。这种问题女性多于男性,
季节性情感障碍( 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在北欧或靠近极地地区,极夜出现的几个月里,人们情绪易低落。由于这些问题与季节有关,所以,也称它们为季节性情感障碍。由于认为季节性情感障碍是光照不足造成的,所以有学者就提出,如果对人进行有效地光照补偿,应该能减轻甚至消除上述症状。
三、噪声
60分贝以上就属于吵闹范围,70分贝我们就可以认为它是很吵的,而且开始损害听力神经
90分贝以上就会使听力受损
而呆在100-120分贝的空间内,如无意外,一分钟人类就得暂时性失聪(致聋)。 并给听觉带来永久性的伤害。
四、社会密度与拥挤
社会密度(social density)指在一个给定的空间里所拥有的人数,可以按每平方米的人数来计算。
拥挤(crowding)是一种感到空间不够大的主观感受。
高社会密度会提高唤醒水平(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出汗增多,肾上腺素增加),但不一定是不舒服的。
高社会密度可能会使人们感到自由选择受到限制,丧失了自我控制能力,容易导致愤怒与攻击行为。 高社会密度可能会使人们产生拥挤归因误差(crowding attribution error),即当人们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其他人时拥挤感少一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中的其他人时就特别感到拥挤
都市拥挤综合征(urban crowding syndrome
个人空间距离
根据不同关系(西方研究):
亲密距离(0~50厘米):亲子和恋人
个人距离(50~130厘米):同事和朋友
社交距离(1.3~1.4米)
公共距离(4米以上):公众人物和民众
五、自然灾害
舒适的生活完全被不适、严重剥夺和身体疲惫所取代,长时间的清理、灾后重建家园、照顾伤病的家庭成员、安葬死去的亲人……
受害者对前途感到渺茫,害怕可能再次发生类似的事件,从而影响了他们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
灾难综合征(disaster syndrome)发展的三阶段行为模式
开始时受害者呆若木鸡,眩晕,觉察不到身体受到的创伤与危险,可能漫无目的地徘徊。
在第二个阶段,受害者仍很被动,不能去做甚至很简单的事,但能遵照指示去做。
在第三个阶段,受害者变得焦虑和忧郁,很难摆脱恐惧,难以集中精力,常常一遍又一遍地向人讲述灾难中的细节。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1)对周围事物麻木不仁,对早先的活动缺乏兴趣,孤独、退隐、意志消沉;
(2)在记忆中与睡梦里反复出现受灾时的场面;
(3)焦虑,可能出现寝食难安,注意力难以集中和过度的警觉。有些人因其他人死亡而自己却活着会产生罪疚感。
第三节 社会环境
一、文化与心理
子主题
人类共同的生物基础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又使得我们具有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性。
人类心理和行为都是受社会文化影响的。
拷贝世界透过其广泛多样的渠道,随时随地,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思维方式与文化
欧美人的形式逻辑:部分到整体;非对即错
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整体到部分;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最合适的尺度
讨论:创造性与文化
东方科技的没落
“李约瑟之问”
钱学森之问

子主题
形成新知的途径
东方传统:对已有经验的提炼与总结
西方传统:对未知的假设与验证
这种差异演变为思维类型的差异
二、拷贝世界
拷贝世界(copy of the world)是指由电视、书刊、报纸、广播、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体所构成的精神世界。
拷贝世界透过其广泛多样的渠道,随时随地,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三、网络
网络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internet)所特有的广泛性、开放性与即时性对人们的教育、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迅速拓展了原有社会化的环境空间。
网络成瘾原因分析
进化心理学视角
视角:把人的心理和行为放在人类进化的漫长进程中,考察其在进化中扮演的角色。 基本观点是:心理和行为(个体,群体,社会)是在生物进化的历史过程中演化形成,是人类适应其生存环境的结果。
第四节 社会影响
子主题
社会影响是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的方向上改变他人的观念和行为的过程。
其他人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从众
服从
团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社会促进
社会懈怠
去个性化
第五节 大众氛围
舆论对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舆论(public opinion)即“公论”或公众意见,是指人们在共同关心的有争议问题上多数人意见的总和。
其对心理的影响表现为:
行为指导
社会力量
社会压力
风俗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风俗(custom)是社会上自然形成的、多数人长期遵行的一种行为方式。
风俗是借助自然形成的社会力量对其社会成员的行为起管控作用的。
时尚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
时尚(fashion)或流行是人们一时崇尚的样式。
时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年龄
性格
地域
家庭环境的影响
儿童从出生时起,就在带有民族、阶级、宗教、地区等特征的家庭中获得一种地位,所有这些特征都对儿童以后的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育婴院生活的婴儿和在自己家中生活的婴儿,前者与成人的关系有障碍,很少对成人依恋,且言语落后,情绪冷漠等。
弃儿有更多的心理疾病,有更多的攻击、反叛和问题行为。
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受父母溺爱的孩子,常缺乏爱心、耐性和挫折容忍力。经常受到体罚,孩子会变得难以管教、而且会发生更多的攻击行为。
只要不惹麻烦,父母便漠不关心的孩子,其成就动机和自我价值感都较低。
父母教养方式不一致,容易 使孩子形成说谎的不良行为。
拓展:创造性的家庭和教育因素
拓展专题:青少年犯罪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