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医学原虫
医学原虫--人体寄生虫,整理介绍了孢子虫、纤毛虫、鞭毛虫、叶足虫的内容,希望这份脑图会对你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3-05-14 12:29:35医学原虫
孢子虫
概念:
疟原虫
形态:疟原虫为一种单细胞原生生物,形状多样,主要分为两种——有贺氏小体和三个鼻形原虫。它的大小约为5-20微米。
致病: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人们感染疟原虫后会出现寒战、高热、贫血等症状。严重感染可能会导致肝脾大、黄疸、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诊断:可以通过肝脾大、黄疸和脾功能受损等表现来初步诊断疟疾,进一步的检查方法包括血液常规检查、血片显微镜检查、PCR检测等。
流行与防治:疟疾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预防措施包括使用蚊帐、穿长袖衣服、使用驱蚊剂等。在疟疾高发区,应该对蚊虫进行消杀工作,并对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
刚地弓形虫
形态:刚地弓形虫是一种单细胞原生生物,呈腔柄形,有毛状突起和快速移动的鞭毛。它的大小约为10-20微米。
致病:刚地弓形虫是一种寄生虫,感染人类会导致弓形虫病。该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和淋巴结肿大。对于孕妇,感染还可能导致胎儿畸形。
诊断:在临床上,可以通过全血及脑脊液中特异性IgM/IgG免疫学检测和PCR检测来检测刚地弓形虫有没有感染到人体。
流行与防治:刚地弓形虫的传播主要通过食用被感染的未熟肉或野生动物肉,所以在饮食上需要注意卫生并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肉类。在疫情流行区域,要注意加强个人卫生和消毒工作,在农村地区要加强动物防疫工作。
隐孢子虫
致病: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纳虫空泡内,亦可寄生在呼吸道,肺,扁桃体,胰腺,胆囊,胆管等器官。可导致广泛的肠上皮细胞的绒毛萎缩,变短,变粗,或融合,移位和脱落,上皮细胞老化和脱落速度加快。
诊断:金胺-酚染色法,改良抗酸染色法,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基因检测,粪便标本的免疫学检查,血清标本的免疫学检查
流行与防治:大洋洲,北美,南美,亚洲,非洲隐孢子虫病病人以人隐孢子虫感染为主,而欧洲以微小隐孢子虫感染更普遍。 应防止病人,病畜及带虫者的粪便污染食物和饮水,注意粪便管理和个人卫生,保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的人,增强其免疫力,避免与病人,病畜接触。
其他孢子虫
肉孢子虫
形态:成熟卵囊为长椭圆形,大小约9~16微米,内含2个孢子囊。孢子囊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壁双层而透明。肉孢子囊呈圆柱形或纺锤形。
致病:人因生食或误食含有人肠肉孢子囊的肉类而感染,囊内的缓殖子侵入肠壁细胞而致病。
实验诊断:直接涂片法,蔗糖浮聚法,硫酸锌浮聚法,常规活检诊断
流行与防治:人肉 孢子虫为世界性分布,欧洲人体肉孢子虫病较其他地方普遍。预防感染以不生食牛肉,猪肉或其他肉类,加强肉类检疫制度,加强牛,羊,猪等动物的科学饲养为主。
贝氏囊等孢球虫
形态:卵囊呈圆形或长圆形,约20~30微米×10~19微米
致病:贝氏囊等包球虫的滋养体侵袭肠粘膜,导致增生性肠炎
实验诊断:直接涂片或者浓缩涂片法。应用抗酸染色或改良抗酸染色检出卵囊,也可做十二指肠黏膜活组织检查
流行与防治: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比较普遍。预防本虫传播应注意饮水,饮食卫生和阻断粪-口途径
微孢子虫
致病:可致患者头痛,喷射性呕吐,肝炎,肾炎,慢性腹泻,水样便,腹痛等。
诊断:可采取粪便直接涂片或检查尿液,十二指肠液,胆汁等标本
流行和防治:人兽共患病,呈世界性分布。常用的药物包括阿苯达唑和烟曲霉素
人芽囊原虫
致病: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与机体免疫力有关,另有学者认为与该原虫的基因型有关。
诊断:粪便检查,包括直接涂片法、碘液染色法、培养法PCR技术诊断
流行与防治:呈世界性分布,在东南亚、南美等发展中国家尤为多见。预防关键是消除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 药物有甲硝唑、复方磺胺甲噁唑、痢特灵等
巴贝虫
致病:临床表现是由宿主红细胞内无性繁殖期虫体的作用及宿主红细胞溶解所致,并与宿主免疫状态有关。
诊断:末梢血涂片吉姆萨染色镜检
流行与防治:其宿主非常广泛,多种家畜如牛、马、羊、犬、猫等和野生动物均可感染,人类可以感染其中的一些虫种。 目前常用的有效药物:克林霉素、奎宁。阿托伐醌和阿奇霉素可以作为二线药物。
纤毛虫
概述:隶属纤毛门动基裂纲,最显著的特征是大多数纤毛虫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纤毛,即使某阶段缺失纤毛,也普遍存在表膜下纤毛系统。
纤毛
短而密,在虫体表面有节律的顺序摆动,形成波状运动
在排列上稍有倾斜,因而推动重体以螺旋形旋转的方式向前运动
虫体也可以依靠纤毛逆向摆动而改变运动方向,向后移动
纤毛覆盖整个虫体或位于虫体的部分表面,呈略倾斜的纵向排列
纤毛虫
大核(一个)
无丝分裂
小核(一个)
有丝分裂
数个小核
接合生殖时,遗传特征由小核传递,但也有证据表明,大核可能含有决定虫体表型特征的因子
虫体近前端有一明显的胞口,下接胞咽,后端有一个较小的胞肛
生活方式
自生生活
在脊椎动物和非脊椎动物消化道以共栖的方式存在
结肠小袋纤毛虫
概念:属小袋科、动基裂钢,是人体最大的寄生性原虫。寄生在人体结肠,可侵犯宿主肠壁组织,引起结肠小袋纤毛虫病,也称结肠小袋纤毛虫痢疾。流行特征和致病与溶组织内阿米巴相似
形态与生活史
生活史阶段
滋养体
形态:椭圆形或卵圆形
颜色:无色透明或淡灰略带绿色
大小:(30~150)微米×(25~120)微米
包囊
形态:圆形或卵圆形
颜色:淡黄或浅绿色
大小:40~60微米
致病:滋养体寄生于结肠,大量增殖,可引起宿主消化功能紊乱。虫体分泌透明质酸酶并借助机械运动侵犯结肠粘膜甚黏膜甚至黏膜下层,引起溃疡。病理变化颇似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
实验诊断:粪便直接涂片查滋养体或包囊
流行及预防:猪的感染较普通,人体感染较少,人体感染主要是通过食人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饮水。本虫的预防原则:应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管好人粪猪粪,避免虫体污染食物和水源。
治疗:甲硝唑或小檗碱
鞭毛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形态:细胞体呈扁平矩形,约长10-20微米,宽5-10微米,具有假足和眼点。
致病:引起克氏病。
诊断:通过体液或者组织标本的显微镜检查来诊断,阳性率较低。
流行与防治:克氏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可通过采用灭蚊剂、改善卫生条件、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等预防措施来控制疾病的传播。
锥虫
形态:细胞体呈卵圆形或者长圆形,有一个锥形前端和一个鞭毛
致病:引起血吸虫病。
诊断:通过血液、粪便等标本的检测,可以进行幼虫、卵或成虫的检测来确诊。
流行与防治:血吸虫病主要于南方的江、浙、闽等地区流行,可通过净化饮水、杀灭伴生中间宿主螺虫等预防措施来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蓝氏贾第鞭毛虫
形态:细胞体呈环形或者卵圆形,长约20-40微米,宽10-20微米。具有4-8根鞭毛和一个明显的细胞核。
致病:引起拉沙热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诊断:通过血液标本和伤口组织切片的检测,可以进行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培养等方法进行诊断。
流行与防治:主要流行于约旦河流域、中南美洲和非洲,主要通过叮咬传播。可通过预防被蜱叮咬、使用蚊帐等预防措施来防止感染。
阴道毛滴虫
形态:细胞体呈梭形,长度为10-15微米,具有多根鞭毛和一个基底体。
致病:与虫体本身毒力、宿主阴道内环境有关。滴虫性阴道炎的主要病理学改变为:阴道壁粘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变性脱落、白细胞浸润等。轻度感染者阴道粘膜无异样。临床表现:婴儿为,产道感染导致,呼吸道、眼结膜炎症;前列腺、储精囊,尿痛、夜尿、前列腺肿大及触痛、附睾炎。
诊断:通过镜检识别出阴道分泌物中的毛滴虫滴虫,或采用PCR等分子诊断技术,阳性率较高。
流行与防治:阴道滴虫病主要通过性传播传播,可通过避免性生活、使用安全套、个人卫生和及时治疗等预防措施来避免感染。
其他毛滴虫
人毛滴虫
形态:人毛滴虫为一种单细胞原生生物,形状为桶形或瓶形,有4-6条鞭毛。它的大小约为10-20微米。
致病:人毛滴虫是性传播疾病之一,主要传播途径是性行为。感染后,女性可能会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瘙痒、烧灼感等症状;男性则有可能出现尿道流出等症状。
诊断:人毛滴虫可以通过检查阴道分泌物或尿液中的寄生虫来诊断。阴道分泌物可通过显微镜检查,尿液则可以通过PCR检查。
流行与防治:人毛滴虫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需要加强性健康教育和安全防护措施。在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也很重要。
口腔毛滴虫
形态:口腔毛滴虫为一种单细胞原生生物,形状呈瓶形或桶形,有多条鞭毛。它的大小约为10-20微米。
致病:口腔毛滴虫是口腔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可以导致牙龈炎、牙周炎等疾病。
诊断:口腔毛滴虫可以通过口腔拭子或口腔掏出物的显微镜检查来进行诊断。
流行与防治:口腔毛滴虫主要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为了预防口腔疾病,需要注意口腔卫生,及时刷牙漱口等。
脆弱双核阿米巴
形态:细胞体大小约为5-20微米,分裂质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外囊质像薄装饰盘一样,无明显假足。 致病:可引起地中海贫血。
致病:可引起地中海贫血。
诊断:通过组织切片或血液标本的显微镜检查来确诊,阳性率较低。
流行与防治:地中海贫血主要流行于地中海沿岸地区,可通过避免近亲婚姻、血型筛查、及时治疗等预防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
蠊缨滴虫
形态:细胞体呈梭形或纺锤形,长15-30微米,宽7-10微米,具有鞭毛以及一个口突。
致病:常引起尿道和阴道感染。
诊断:通过尿液、眼结膜等标本的检测,可以进行显微镜检查和培养来确诊。
流行与防治:蠊缨滴虫主要通过性传播传染,可通过避免性行为、个人卫生
叶足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
形态:细胞体大小不一,可分为分裂质和外囊质,分裂质为小而圆,外囊质为大而呈卵形。
致病:引起弥漫性阿米巴性肝脓肿和肠阿米巴病。
诊断:通过组织切片或粪便镜检查找到滋养体和囊体来确诊。
流行与防治:阿米巴病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卫生、饮食清洁、避免进食不熟或生的食物、安全饮水等。
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迪斯帕内阿米巴
形态:圆形或卵形,直径为10-20微米,具有假足和原核质。
致病:引起痢疾、阿米巴痢疾和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
诊断:粪便镜检或PCR检测。
流行与防治:食品卫生、个人卫生、饮用安全水、控制蟑螂和苍蝇等。
结肠内阿米巴
形态:圆形或卵形,直径为8-15微米。
致病:引起肠阿米巴病和肝阿米巴病等疾病。
诊断:粪便镜检或PCR检测。
流行与防治:饮用安全水、保持卫生、个人卫生、避免人畜共居、普及健康知识等。
哈门内阿米巴
形态:椭圆形或长圆形,直径为4-15微米。
致病:引起犬传染性肝炎等疾病。
诊断:血清学检测或PCR检测。
流行与防治:疫苗预防、消灭感染动物、加强动物隔离、控制虫媒等。
微小内蜓阿米巴
形态:圆形或卵形,直径为3-10微米。
致病:引起口腔褥疮等疾病。
诊断:口腔刮片镜检或PCR检测。
流行与防治: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避免人群拥挤、普及健康知识等。
布氏嗜碘阿米巴
形态:圆形或卵形,直径为4-15微米。
致病:引起布氏菌病等疾病。
诊断:血清学检测或PCR检测。
流行与防治:加强动物隔离、控制虫媒、疫苗预防等。
齿龈内阿米巴
形态:圆形或卵形,直径为3-15微米。
致病:引起牙龈病等疾病。
诊断:口腔刮片镜检或PCR检测。
流行与防治: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避免人群拥挤、普及健康知识等。
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形态:圆形或卵形,直径为5-20微米。
致病:引起免疫缺陷患者的感染等疾病。
诊断:粪便镜检或PCR检测。
流行与防治:加强免疫力、保持个人卫生、避免人群拥挤等。
医学原虫
孢子虫
概念:
疟原虫
形态:疟原虫为一种单细胞原生生物,形状多样,主要分为两种——有贺氏小体和三个鼻形原虫。它的大小约为5-20微米。
致病:疟原虫是疟疾的病原体,人们感染疟原虫后会出现寒战、高热、贫血等症状。严重感染可能会导致肝脾大、黄疸、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诊断:可以通过肝脾大、黄疸和脾功能受损等表现来初步诊断疟疾,进一步的检查方法包括血液常规检查、血片显微镜检查、PCR检测等。
流行与防治:疟疾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预防措施包括使用蚊帐、穿长袖衣服、使用驱蚊剂等。在疟疾高发区,应该对蚊虫进行消杀工作,并对患者进行隔离和治疗。
刚地弓形虫
形态:刚地弓形虫是一种单细胞原生生物,呈腔柄形,有毛状突起和快速移动的鞭毛。它的大小约为10-20微米。
致病:刚地弓形虫是一种寄生虫,感染人类会导致弓形虫病。该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和淋巴结肿大。对于孕妇,感染还可能导致胎儿畸形。
诊断:在临床上,可以通过全血及脑脊液中特异性IgM/IgG免疫学检测和PCR检测来检测刚地弓形虫有没有感染到人体。
流行与防治:刚地弓形虫的传播主要通过食用被感染的未熟肉或野生动物肉,所以在饮食上需要注意卫生并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肉类。在疫情流行区域,要注意加强个人卫生和消毒工作,在农村地区要加强动物防疫工作。
隐孢子虫
致病:寄生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纳虫空泡内,亦可寄生在呼吸道,肺,扁桃体,胰腺,胆囊,胆管等器官。可导致广泛的肠上皮细胞的绒毛萎缩,变短,变粗,或融合,移位和脱落,上皮细胞老化和脱落速度加快。
诊断:金胺-酚染色法,改良抗酸染色法,金胺-酚改良抗酸染色法,基因检测,粪便标本的免疫学检查,血清标本的免疫学检查
流行与防治:大洋洲,北美,南美,亚洲,非洲隐孢子虫病病人以人隐孢子虫感染为主,而欧洲以微小隐孢子虫感染更普遍。 应防止病人,病畜及带虫者的粪便污染食物和饮水,注意粪便管理和个人卫生,保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的人,增强其免疫力,避免与病人,病畜接触。
其他孢子虫
肉孢子虫
形态:成熟卵囊为长椭圆形,大小约9~16微米,内含2个孢子囊。孢子囊呈椭圆形或卵圆形,壁双层而透明。肉孢子囊呈圆柱形或纺锤形。
致病:人因生食或误食含有人肠肉孢子囊的肉类而感染,囊内的缓殖子侵入肠壁细胞而致病。
实验诊断:直接涂片法,蔗糖浮聚法,硫酸锌浮聚法,常规活检诊断
流行与防治:人肉 孢子虫为世界性分布,欧洲人体肉孢子虫病较其他地方普遍。预防感染以不生食牛肉,猪肉或其他肉类,加强肉类检疫制度,加强牛,羊,猪等动物的科学饲养为主。
贝氏囊等孢球虫
形态:卵囊呈圆形或长圆形,约20~30微米×10~19微米
致病:贝氏囊等包球虫的滋养体侵袭肠粘膜,导致增生性肠炎
实验诊断:直接涂片或者浓缩涂片法。应用抗酸染色或改良抗酸染色检出卵囊,也可做十二指肠黏膜活组织检查
流行与防治:世界性分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比较普遍。预防本虫传播应注意饮水,饮食卫生和阻断粪-口途径
微孢子虫
致病:可致患者头痛,喷射性呕吐,肝炎,肾炎,慢性腹泻,水样便,腹痛等。
诊断:可采取粪便直接涂片或检查尿液,十二指肠液,胆汁等标本
流行和防治:人兽共患病,呈世界性分布。常用的药物包括阿苯达唑和烟曲霉素
人芽囊原虫
致病: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与机体免疫力有关,另有学者认为与该原虫的基因型有关。
诊断:粪便检查,包括直接涂片法、碘液染色法、培养法PCR技术诊断
流行与防治:呈世界性分布,在东南亚、南美等发展中国家尤为多见。预防关键是消除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 药物有甲硝唑、复方磺胺甲噁唑、痢特灵等
巴贝虫
致病:临床表现是由宿主红细胞内无性繁殖期虫体的作用及宿主红细胞溶解所致,并与宿主免疫状态有关。
诊断:末梢血涂片吉姆萨染色镜检
流行与防治:其宿主非常广泛,多种家畜如牛、马、羊、犬、猫等和野生动物均可感染,人类可以感染其中的一些虫种。 目前常用的有效药物:克林霉素、奎宁。阿托伐醌和阿奇霉素可以作为二线药物。
纤毛虫
概述:隶属纤毛门动基裂纲,最显著的特征是大多数纤毛虫在生活史的各个阶段都有纤毛,即使某阶段缺失纤毛,也普遍存在表膜下纤毛系统。
纤毛
短而密,在虫体表面有节律的顺序摆动,形成波状运动
在排列上稍有倾斜,因而推动重体以螺旋形旋转的方式向前运动
虫体也可以依靠纤毛逆向摆动而改变运动方向,向后移动
纤毛覆盖整个虫体或位于虫体的部分表面,呈略倾斜的纵向排列
纤毛虫
大核(一个)
无丝分裂
小核(一个)
有丝分裂
数个小核
接合生殖时,遗传特征由小核传递,但也有证据表明,大核可能含有决定虫体表型特征的因子
虫体近前端有一明显的胞口,下接胞咽,后端有一个较小的胞肛
生活方式
自生生活
在脊椎动物和非脊椎动物消化道以共栖的方式存在
结肠小袋纤毛虫
概念:属小袋科、动基裂钢,是人体最大的寄生性原虫。寄生在人体结肠,可侵犯宿主肠壁组织,引起结肠小袋纤毛虫病,也称结肠小袋纤毛虫痢疾。流行特征和致病与溶组织内阿米巴相似
形态与生活史
生活史阶段
滋养体
形态:椭圆形或卵圆形
颜色:无色透明或淡灰略带绿色
大小:(30~150)微米×(25~120)微米
包囊
形态:圆形或卵圆形
颜色:淡黄或浅绿色
大小:40~60微米
致病:滋养体寄生于结肠,大量增殖,可引起宿主消化功能紊乱。虫体分泌透明质酸酶并借助机械运动侵犯结肠粘膜甚黏膜甚至黏膜下层,引起溃疡。病理变化颇似溶组织内阿米巴痢疾。
实验诊断:粪便直接涂片查滋养体或包囊
流行及预防:猪的感染较普通,人体感染较少,人体感染主要是通过食人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饮水。本虫的预防原则:应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管好人粪猪粪,避免虫体污染食物和水源。
治疗:甲硝唑或小檗碱
鞭毛虫
杜氏利什曼原虫
形态:细胞体呈扁平矩形,约长10-20微米,宽5-10微米,具有假足和眼点。
致病:引起克氏病。
诊断:通过体液或者组织标本的显微镜检查来诊断,阳性率较低。
流行与防治:克氏病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可通过采用灭蚊剂、改善卫生条件、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等预防措施来控制疾病的传播。
锥虫
形态:细胞体呈卵圆形或者长圆形,有一个锥形前端和一个鞭毛
致病:引起血吸虫病。
诊断:通过血液、粪便等标本的检测,可以进行幼虫、卵或成虫的检测来确诊。
流行与防治:血吸虫病主要于南方的江、浙、闽等地区流行,可通过净化饮水、杀灭伴生中间宿主螺虫等预防措施来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蓝氏贾第鞭毛虫
形态:细胞体呈环形或者卵圆形,长约20-40微米,宽10-20微米。具有4-8根鞭毛和一个明显的细胞核。
致病:引起拉沙热和蓝氏贾第鞭毛虫病。
诊断:通过血液标本和伤口组织切片的检测,可以进行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培养等方法进行诊断。
流行与防治:主要流行于约旦河流域、中南美洲和非洲,主要通过叮咬传播。可通过预防被蜱叮咬、使用蚊帐等预防措施来防止感染。
阴道毛滴虫
形态:细胞体呈梭形,长度为10-15微米,具有多根鞭毛和一个基底体。
致病:与虫体本身毒力、宿主阴道内环境有关。滴虫性阴道炎的主要病理学改变为:阴道壁粘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变性脱落、白细胞浸润等。轻度感染者阴道粘膜无异样。临床表现:婴儿为,产道感染导致,呼吸道、眼结膜炎症;前列腺、储精囊,尿痛、夜尿、前列腺肿大及触痛、附睾炎。
诊断:通过镜检识别出阴道分泌物中的毛滴虫滴虫,或采用PCR等分子诊断技术,阳性率较高。
流行与防治:阴道滴虫病主要通过性传播传播,可通过避免性生活、使用安全套、个人卫生和及时治疗等预防措施来避免感染。
其他毛滴虫
人毛滴虫
形态:人毛滴虫为一种单细胞原生生物,形状为桶形或瓶形,有4-6条鞭毛。它的大小约为10-20微米。
致病:人毛滴虫是性传播疾病之一,主要传播途径是性行为。感染后,女性可能会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瘙痒、烧灼感等症状;男性则有可能出现尿道流出等症状。
诊断:人毛滴虫可以通过检查阴道分泌物或尿液中的寄生虫来诊断。阴道分泌物可通过显微镜检查,尿液则可以通过PCR检查。
流行与防治:人毛滴虫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需要加强性健康教育和安全防护措施。在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也很重要。
口腔毛滴虫
形态:口腔毛滴虫为一种单细胞原生生物,形状呈瓶形或桶形,有多条鞭毛。它的大小约为10-20微米。
致病:口腔毛滴虫是口腔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可以导致牙龈炎、牙周炎等疾病。
诊断:口腔毛滴虫可以通过口腔拭子或口腔掏出物的显微镜检查来进行诊断。
流行与防治:口腔毛滴虫主要通过食物或水源传播,为了预防口腔疾病,需要注意口腔卫生,及时刷牙漱口等。
脆弱双核阿米巴
形态:细胞体大小约为5-20微米,分裂质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外囊质像薄装饰盘一样,无明显假足。 致病:可引起地中海贫血。
致病:可引起地中海贫血。
诊断:通过组织切片或血液标本的显微镜检查来确诊,阳性率较低。
流行与防治:地中海贫血主要流行于地中海沿岸地区,可通过避免近亲婚姻、血型筛查、及时治疗等预防措施来防止疾病的发生。
蠊缨滴虫
形态:细胞体呈梭形或纺锤形,长15-30微米,宽7-10微米,具有鞭毛以及一个口突。
致病:常引起尿道和阴道感染。
诊断:通过尿液、眼结膜等标本的检测,可以进行显微镜检查和培养来确诊。
流行与防治:蠊缨滴虫主要通过性传播传染,可通过避免性行为、个人卫生
叶足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
形态:细胞体大小不一,可分为分裂质和外囊质,分裂质为小而圆,外囊质为大而呈卵形。
致病:引起弥漫性阿米巴性肝脓肿和肠阿米巴病。
诊断:通过组织切片或粪便镜检查找到滋养体和囊体来确诊。
流行与防治:阿米巴病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主要通过饮水和食物传播,预防措施包括注意个人卫生、饮食清洁、避免进食不熟或生的食物、安全饮水等。
其他消化道阿米巴
迪斯帕内阿米巴
形态:圆形或卵形,直径为10-20微米,具有假足和原核质。
致病:引起痢疾、阿米巴痢疾和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
诊断:粪便镜检或PCR检测。
流行与防治:食品卫生、个人卫生、饮用安全水、控制蟑螂和苍蝇等。
结肠内阿米巴
形态:圆形或卵形,直径为8-15微米。
致病:引起肠阿米巴病和肝阿米巴病等疾病。
诊断:粪便镜检或PCR检测。
流行与防治:饮用安全水、保持卫生、个人卫生、避免人畜共居、普及健康知识等。
哈门内阿米巴
形态:椭圆形或长圆形,直径为4-15微米。
致病:引起犬传染性肝炎等疾病。
诊断:血清学检测或PCR检测。
流行与防治:疫苗预防、消灭感染动物、加强动物隔离、控制虫媒等。
微小内蜓阿米巴
形态:圆形或卵形,直径为3-10微米。
致病:引起口腔褥疮等疾病。
诊断:口腔刮片镜检或PCR检测。
流行与防治: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避免人群拥挤、普及健康知识等。
布氏嗜碘阿米巴
形态:圆形或卵形,直径为4-15微米。
致病:引起布氏菌病等疾病。
诊断:血清学检测或PCR检测。
流行与防治:加强动物隔离、控制虫媒、疫苗预防等。
齿龈内阿米巴
形态:圆形或卵形,直径为3-15微米。
致病:引起牙龈病等疾病。
诊断:口腔刮片镜检或PCR检测。
流行与防治: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避免人群拥挤、普及健康知识等。
致病性自生生活阿米巴
形态:圆形或卵形,直径为5-20微米。
致病:引起免疫缺陷患者的感染等疾病。
诊断:粪便镜检或PCR检测。
流行与防治:加强免疫力、保持个人卫生、避免人群拥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