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知识导图,整理了太平天国的起落、洋务运动的兴衰、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的内容,一起来看。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内容有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中医疗养式旅居模式概念解析,分为介绍了发展条件、主要功能、模式分类,感兴趣的小火把一起来交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第二章 不同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的建立
1843年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发动和组织群众
1851年1月 洪秀全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53年3月 定南京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太平军战争的性质: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全盛时期制度建设
《资政新篇》
1859年 洪仁玕
内容
政治
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订法律制度
经济
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银行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机器制造
文化
设新闻馆报时事,破除陈规陋俗,提倡兴办学校、医院社会福利事业
外交
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严禁鸦片输入
性质
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发展方案
《天朝田亩制度》
地位
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凡天下田,天下人共耕”
意义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发展和超越,具有进步意义。
局限
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同时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和绝对平均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
天京事变与败亡
1856年9月 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内部自相残杀,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1864年 7月 天京被湘红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起义历时14载,起义军转战18省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
没有产生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领导阶级,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后期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军事战略上出现了重大失误
以宗教发动、组织群众,拜上帝教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
未能正确对待儒学
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缺乏理性认识
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目的
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与捻军
洋务派人物
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主张
“自强 求富”
引进、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一)兴办近代企业
军工企业
1861年 安庆军械所
1865年 上海江南制造局 曾国藩李鸿章 国内最大兵工厂
1866年 福州船政局 国内最大造船厂
民用企业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
(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翻译学堂(京师同文馆)、工艺学堂、军事学堂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失败
历史作用
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通晓洋务的学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带来了新知识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地位上升
洋务运动的失败表明
洋务运动历时30多年,虽办起了企业,建立了海军,却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地主阶级企图在维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求富求强,是一条走不通的路。洋务运动不仅没有使中国富强,甚至都没能让清政府摆脱衰败的命运
失败的原因
具有封建性。吸取西方近现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对列强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不平等条约的种种特权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
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新式企业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管理基本上仍是封建衙门式。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开展
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历史背景
内忧: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
外患: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不但要学习西方科学文化,而且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
梁启超《变法通议》《时务报》
谭嗣同《仁学》
严复《天演论》《国闻报》
宣传维新行动
“公车上书”:联和1300举人向皇帝上书
著书立说
介绍外国变法的经验和教训
办学会
设学堂
办报纸
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官员的支持,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变法主张
维新派与守旧派
论战主题
要不要变法
守旧派:“祖宗之法不可变”
维新派:只有维新变法。革除积弊,才能挽留危亡局面,以图求存和自强
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守旧派:“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
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论战性质
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涉及领域广泛,进一步开阔了新型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背景
光绪帝希望通过变法维新来救亡图存
时间
1898年6月11日 共103天
标志
颁布“明定国是”谕旨,宣布开始变法,发布了一系列推行新政的政令
政治:提倡廉政
经济:保护、奖励农工商业和交通采矿业
军事:改练新式陆军,采用西洋兵制
文化教育:创设京师大学堂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的失败
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扼杀维新变法
以“训政”名义,重新独揽大权,软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
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
1989年9月28日
戊戌六君子同遭杀害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
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提出了新的社会风习主张。革除吸食鸦片、革除妇女缠足、提出“剪辫易服”
主要:维新派自身的局限以及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
局限性:
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惧怕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