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国家动物博物馆2023.3
中国国家动物博物馆2023.3--各展厅分厅详细导图,具体如下: 1. 动物多样性与进化展厅 2. 无脊椎动物展厅 3. 中央大厅 4. 交流展厅 5. 动物所发展历程展厅 6. 鸟类展厅 7. 濒危动物展厅 8. 昆虫展厅 9. 蝴蝶展厅 10. 动物与人展厅 11. 4D动感电影院
编辑于2023-05-18 23:50:55 北京市中国电影的“第一”--各展厅分厅详细导图,如: 第1厅 电影的发明(1895前-1895) 第2厅 中国电影的诞生和早期发展(1905-1931) 第3厅 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1932-1949) ... ...
中国国家动物博物馆2023.3--各展厅分厅详细导图,具体如下: 1. 动物多样性与进化展厅 2. 无脊椎动物展厅 3. 中央大厅 4. 交流展厅 5. 动物所发展历程展厅 6. 鸟类展厅 7. 濒危动物展厅 8. 昆虫展厅 9. 蝴蝶展厅 10. 动物与人展厅 11. 4D动感电影院
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分别有食自八方、茶韵酒香、琳琅美器、鼎中之变、礼始饮食、宋元海丝宴复原,一起来看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中国电影的“第一”--各展厅分厅详细导图,如: 第1厅 电影的发明(1895前-1895) 第2厅 中国电影的诞生和早期发展(1905-1931) 第3厅 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1932-1949) ... ...
中国国家动物博物馆2023.3--各展厅分厅详细导图,具体如下: 1. 动物多样性与进化展厅 2. 无脊椎动物展厅 3. 中央大厅 4. 交流展厅 5. 动物所发展历程展厅 6. 鸟类展厅 7. 濒危动物展厅 8. 昆虫展厅 9. 蝴蝶展厅 10. 动物与人展厅 11. 4D动感电影院
博物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 ,分别有食自八方、茶韵酒香、琳琅美器、鼎中之变、礼始饮食、宋元海丝宴复原,一起来看看。
中国国家动物博物馆2023.3
1. 动物多样性与进化展厅
1. 什么是动物多样性
1.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1.1.1. 物种多样性
核心
1.1.2. 基因多样性
1.1.3. 生态系统多样性
人类对动物多样性的依存
1.2.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
1.2.1. 化学起源学说
1.3. 世界主要生物类群的物种数目
2. 什么是动物(现有动物类群的特点、命名原则和分类体系)
2.1. 生物的五界系统
生物的五界系统(Whittalter,1969) 1969年,美国生物学家魏特克(R.Whittaker)根据细胞结构及营养方式提出了生物分类的五界系统,即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 根据核膜结构的有无,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两大类。 原核生物为一界。 真核生物根据细胞多少进一步划分,由单细胞或少数多细胞组成的生物归入原生生物界。余下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又根据它们的营养类型分为光合自养的植物界、腐生异养的真菌界和异养的动物界。
2.1.1. 原核生物界(Monera)
2.1.2. 原生生物界(Protista)
2.1.2.1. 单细胞或少数多细胞组成的生物
2.1.3. 真菌界(Fungi)
2.1.3.1. 腐生异养
2.1.4. 植物界(Plantae)
2.1.4.1. 光合自养
2.1.5. 动物界(Animalia)
2.1.5.1. 异养
余下的多细胞真核生物
营养类型
真核生物界
2.2. 生物的六界系统
生物的六界系统(Woese:1977) 1977年,美国微生物学家伍兹( Carl Woese)比较了不同生物的核酸和蛋白质,并考虑了演化关系,将原核生物再分为极不相似的两个界,一为真细菌界,一为古细菌界,提出生物分类的六界系统。
2.2.1. 原核生物
2.2.1.1. 真细菌界(Eubacteria)
2.2.1.2. 古细菌界(Archaeobacteria)
2.3. 动物界的特点(与植物的关系)
动物是地球上最为庞杂的生物类群,姿态万千。但它们都属于真核生物,一般能自由运动,需要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才能得以生存,多数组织和器官发达。事实上,动物与植物的关系密切,主要特性基本相似,两者的界限是人为的。因为它们的低等形式兼具动植物的特性;有相似的化学组成;都能直接摄取水和无机盐;有共同的起源。它们的差别只有在多细胞的高等动物和高等植物之间才有明显的不同;另外,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或细胞壁由含氮物质组成,而植物的细胞壁由纤维素组成。
2.4. 动物的主要门类
2.4.1. 根据动物机体的细胞构成分类
2.4.1.1. 原生动物(Protozoa)
2.4.1.2. 后生动物(Metazoa)
2.4.1.2.1. 根据机体细胞的构成、胚层分化、体制、体腔、身体分节、附肢性状、脊索和脊椎构造等分类
2.4.1.2.1.1. 多孔动物
2.4.1.2.1.2. 腔肠动物
2.4.1.2.1.3. 扁形动物
2.4.1.2.1.4. 线形动物
2.4.1.2.1.5. 环节动物
2.4.1.2.1.6. 软体动物
2.4.1.2.1.7. 节肢动物
2.4.1.2.1.8. 棘皮动物
2.4.1.2.1.9. 脊索动物
2.4.1.2.1.10. 。。。
2.4.2. 根据脊椎骨的有无分类
2.4.2.1. 无脊椎动物
2.4.2.1.1. 原生动物
2.4.2.1.2. 海绵动物
2.4.2.1.3. 腔肠动物
2.4.2.1.4. 扁形动物
2.4.2.1.5. 线形动物
2.4.2.1.6. 环节动物
2.4.2.1.7. 软体动物
2.4.2.1.8. 节肢动物
2.4.2.1.9. 。。。
2.4.2.2. 脊椎动物
2.4.2.2.1. 鱼类
2.4.2.2.2. 爬行类
2.4.2.2.3. 鸟类
2.4.2.2.4. 哺乳类
2.4.3. 动物界34个门中典型类群的特征
2.4.3.1. 原生动物门
原生动物是最原始、最简单的一类动物,身体仅由一个细胞构成。 目前全世界已知的种类超过3万种,分为鞭毛纲、纤毛纲、肉足纲和孢子纲。 主要分布于淡水、海水及潮湿的土壤中,有些种类营寄生生活。 常见的种类有大草履虫Paramecium caudatum Ehrenberg、绿眼虫Euglena viridis Ehrenberg、大变形虫Amoeba proteus Leidy等。有些种类与人类关系密切,如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可以引起黑热病,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可以引起疟疾。
2.4.3.1.1. 鞭毛纲
2.4.3.1.2. 纤毛纲
2.4.3.1.3. 肉足纲
2.4.3.1.4. 孢子纲
2.4.3.2. 多孔动物门(海绵动物门)
多孔动物为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体形大多数不对称,身体具许多孔道。目前已知种类约1万种,分为3个纲,即钙质海绵纲、六放海绵纲和寻常海绵纲。大多海产,淡水种类很少。
2.4.3.2.1. 钙质海绵纲
2.4.3.2.2. 六放海绵纲
2.4.3.2.3. 寻常海绵纲
2.4.3.3. 刺胞动物门
刺胞动物是一类构造比较简单的多细胞动物,身体由内、外胚层组成,因其由内胚层围成的空腔具有消化和水流循环的功能。目前已知约1万种,分为水螅纲、钵水母纲和珊瑚纲。常见的刺胞动物有海蜇、海葵、水母、珊瑚等。
2.4.3.3.1. 水螅纲
2.4.3.3.2. 钵水母纲
2.4.3.3.3. 珊瑚纲
2.4.3.4. 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身体扁平,两侧对称,是最简单和最原始的三胚层(出现了中胚层)动物。广在于海水、淡水中,少数陆生,其中一部分寄生常见的有血吸虫、涡虫、绦虫等。已记录的扁形动物约有1.5万种,分为3个纲:涡虫纲、吸虫纲和绦虫纲。常见种类有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 chikawa et Kawakatsu,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Katsurada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 Cobbold、牛带绦虫Taeniasaginata Goeze等。
2.4.3.4.1. 涡虫纲
2.4.3.4.2. 吸虫纲
2.4.3.4.3. 绦虫纲
2.4.3.5. 线虫动物门
线虫动物体型多为细线形或圆筒形,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个空腔,叫假体腔。有口和肛门,无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已知约有 1.5万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种类有十二指肠钩虫Ancylostoma duodenale、人姻虫Ascarisiumbricoides L等。
2.4.3.6. 环节动物门
环节动物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具真正的体腔,身体由许多相似体节组成出现刚毛和流足形式的附肢。已知约有1.7万种海水、淡水及陆地均有分布少数营寄生生活。分为多毛纲、寡毛纲和蛭纲。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虹蚓、蚂蟆等。
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2.4.3.6.1. 多毛纲
2.4.3.6.2. 寡毛纲
2.4.3.6.3. 蛭纲
2.4.3.7. 节肢动物门
节肢动物是一类身体由很多结构各不相同、机能也不同的体节组成的动物。通常可分为头、胸、腹3部分,但不同种类有不同的分化。身体表面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一般每个体节上都有一对分节的附肢。本类群在动物界中的种类最多,共有110~120万现存种,分为有爪纲(原气管纲]、肢口纲、蛛形纲、甲亮纲、多足纲和昆虫纲。节肢动物身体的分化,以及身体变化的多样性,使它获得了高度的适应性,几乎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常见的有蜈蚣、虾、蟹、蝎子、藤壶、蜘蛛以及各类昆虫等。
2.4.3.7.1. 有爪纲(原气管纲]
2.4.3.7.2. 肢口纲
2.4.3.7.3. 蛛形纲
2.4.3.7.4. 甲亮纲
2.4.3.7.5. 多足纲
2.4.3.7.6. 昆虫纲
2.4.3.8.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的身体柔软,大多可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外层皮肤从背部褶皱月一层皮膜,叫做外套。外套把身体包围起来,并分泌出石灰质构成贝壳。 本门动物是动物界中的第二大门类,数量仅次于节肢动物,目前已记载8万多种。 常见的软体动物有蜗牛、螺类、蚌类、乌贼、童鱼等, 分为7个纲,单板纲、多板纲、无板纲、腹足纲、双亮纲、掘足纲和头足纲。其中仅胸足纲及双亮纲有淡水生活的种类,腹足纲还有陆生种类,这两纲包含了软体动物中95%以上的种类,其他各纲均为海洋生活。
2.4.3.8.1. 单板纲
2.4.3.8.2. 多板纲
2.4.3.8.3. 无板纲
2.4.3.8.4. 腹足纲
2.4.3.8.5. 双亮纲
2.4.3.8.6. 掘足纲
2.4.3.8.7. 头足纲
2.4.3.9. 棘皮动物门
棘皮动物是身体表面有许多棘状突起的一类海产动物,身体不分节,以五辐射对称为主,幼体两侧对称。分为海百合纲、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和海参纲,生存种类共约6千种。海星、海胆、海参都是常见的棘皮动物。
2.4.3.9.1. 海百合纲、海星纲、蛇尾纲、海胆纲和海参纲
2.4.3.10. 半索动物门
半索动物有背神经索,消化管的前端有咽鳃裂,具口索。由于口索很小,还不是真正的脊索,故被称为半索动物或隐索动物。种类稀少,至今全世界仅90余种。
2.4.3.11. 脊索动物门及亚门
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动物门类。这类动物在地球上分布很广,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态构造极其复杂多样,但它们有3个共同的特征: 1身体背面有一条中轴骨骼一脊索 2在索背面有管状中枢神经系统 3有鳃裂。 分为3个亚门: 尾索动物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
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动物门类
2.4.3.11.1. 尾索动物亚门
脊索动物中最低等的类群,脊索位于尾部。
2.4.3.11.2. 头索动物亚门
终生具有脊索动物的3个主要特征:有脊索背神经管和咽鳃裂。脊索纵贯全身,超过背神经管,到达躯体的最前端,故称为头索动物。
2.4.3.11.3. 脊椎动物亚门
进化地位最高等类群。以脊椎代替脊索:出现明显的头部,具有高度发达和集中的神经系统;除圆口纲外,出现了成对的前、后肢和上、下领;具有完善的循环系统;水生种类以鳃呼吸,陆生种类在胚胎期有咽鳃裂成体以肺呼吸;具有一对结构复杂的肾脏。
进化地位最高等类群
2.4.3.11.3.1. 圆口类
现存脊椎动物中构造最原始又特殊的水生类群。 现存脊椎动物中最古老的一类动物,生活在海水或淡水里。无上、下领,身体分头、躯干、尾3部分。有一些种类靠寄生在鱼类体内生活。现存圆口纲动物种数不多,如七鳃缓。
2.4.3.11.3.2. 鱼类
脊椎动物中最适合水中生活的类群. 终生在水中生活,体表有鳞,用鳃呼吸,房、一个心室,一条血液循环路线。在水中产l卵,体外受精。鱼类在脊椎动物中数量最多。
2.4.3.11.3.3. 两栖类一一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类群
从水生过渡到陆生的脊椎动物,具有水生、陆生脊椎动物的双重特性。它们既保留了水生祖先的一些特征,如生殖和发育仍在水中进行,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没有成对的附肢等;同时幼体变态发育成成体时,获得了真正陆地脊椎动物的许多特征,如用肺呼吸,具有五趾型附肢等。常见的如大貌( 娃娃鱼 )、蛙类等。
2.4.3.11.3.4. 爬行类一一真正陆栖脊椎动物的开始,出现羊膜卵
身体已明显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部。在生殖发育过程中,卵的结构和胚胎发育也出现一些明显的变化,卵外包着坚硬的石灰质外壳,能防止卵内水分的蒸发,同时体内受精,摆脱了生殖发育中受精时对水的依赖;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和羊水,胚胎可以在羊水中发育,既可防止干燥,又能避免机械损伤。爬行动物在中生代很繁盛,几乎遍布全球,恐龙就是当时的代表。常见的有蜥螺、蛇、龟、鳖、鳄鱼等。
2.4.3.11.3.5. 鸟类一一恒温及适应飞翔生活的类群
鸟类是体表披羽毛、恒温、卵生和适应飞行的高等脊椎动物。身体构造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相似,但又具有一系列适应飞行的特征:前肢变成翅,胸肌发达。躯体呈流线型能减少飞行阻力。骨骼坚硬而轻,空腔内贮有空气,可增加浮力,减轻体重。肺较发达与许多气囊相通,气囊遍布全身内脏,肌肉之间和骨髓腔里,能贮藏空气,辅助呼吸并增加浮力。心脏有两个心房和两个心室,动脉血和静脉血被分隔开,为飞翔提供更充足的氧气和能量。肠道短小,不积存粪便可以减轻体重。鸟类种类繁多,遍及全球,生态多样。如企鹅、丹顶鹤、鸵鸟、猫头鹰等。
2.4.3.11.3.6. 哺乳类一一动物界中最高等类群,胎生、哺乳
脊椎动物亚门中最高等的类群。身体一般分头、颈、躯干、尾和四肢等5个部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两个部分;体表一般有毛;齿有门齿、犬齿和白齿的区别;恒温;心脏分两心耳和两心室:以乳汁哺育幼儿。哺乳类能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有陆栖、穴居、飞翔和水栖等各种生活方式,成为脊椎动物中身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如鸭嘴兽、袋鼠、蝙蝠、鼹鼠、大熊猫等。
有3个共同的特征
2.4.4. 林奈的动物命名法和分类体系
2.4.5. 物种、亚种、品种(Species, subspecies, and varieties)
物种(species)是生物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但也是最受争议的概念之一。过去有不少学者下过字面很不相同的定义,众说纷纭。最常用的是生物学物种概念,认为物种是一群可以互相交配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例如,狮子和老虎在自然情况下是不会相互交配的,更不可能产生后代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物种。虽然在人工饲养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交配情况,甚至产生后代,称为狮虎兽,但是这种杂交的后代不能再产生下一代,就像驴和马杂交产生的骡子一样,都不能称之为物种。
3. 动物的起源
3.1.
3.2. 解释了生物的起源,回顾了人们早期的神创论思想、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后人对进化论的补充和完善;
3.3. 人们对动物起源的认识和进化论的发展历史
3.3.1. 支持进化论的古生物、形态学、胚胎学、动物地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3.3.2. 列举了支持进化论的古生物化石的证据、形态学中的同源器官和同功器官、胚胎学的生物重演律、动物地理学的适应辐射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
4. 大陆漂移与动物分布的关系
4.1. 这里还图示了大陆漂移的历史过程,探讨了动物的分布历史演化,并介绍了世界动物地理区划。
2. 无脊椎动物展厅
2.1. 概述
2.1.1. 动物界34个门
2.1.1.1. 无脊椎动物:33
2.1.1.1.1. 占动物种类总数95%
2.1.1.2. 脊椎动物:1
2.2. 原生动物
2.2.1. 有孔虫(Foraminifer)
∈原生动物门(Protozoa)肉足虫纲
2.3. 刺胞动物(Cnidaria)(旧称:腔肠动物(Coelenterata))
2.3.1. 分类
2.3.1.1. 水螅纲(Hydrozoa)
2.3.1.2. 钵水母纲(Scyphozoa)
2.3.1.3. 珊瑚纲(Anthozoa)
2.3.2. 常见举例
2.3.2.1. 海蜇
2.3.2.2. 水母
2.3.2.3. 珊瑚Coral
∈刺胞动物门(Cnidaria)珊瑚纲(Anthozoa)
2.3.2.3.1. 概述
2.3.2.3.1.1. 分类
2.3.2.3.1.1.1. 八放珊瑚(Octocorallia)
2.3.2.3.1.1.2. 六放珊瑚(Hexacorallia)
2.3.2.3.2. 石珊瑚(Scleractinia)和珊瑚礁(Coral Reef)
2.3.2.4. 海葵
2.4. 软体动物(Mollusca)
2.4.1. 是动物界中的第二大门,数量仅次于节肢动物
2.4.2. 常见举例
2.4.2.1. 蜗牛
2.4.2.2. 螺类
2.4.2.3. 蚌类
2.4.2.4. 乌贼
2.4.2.5. 章鱼
2.4.3. 贝壳(Shell)
∈软体动物
2.4.3.1. 概述
2.4.3.1.1. 成分
2.4.3.1.2. 结构
2.4.3.2. 珍珠(Pearl)
2.4.3.3. 贝壳的旋转方向
2.4.3.3.1. 左旋少
2.4.3.4. 四大名螺
2.4.3.4.1. 凤尾螺(Charonia tritonis),又称法螺
2.4.3.4.2. 冠螺(Cassis cornuta)
2.4.3.4.3. 万宝螺(Cypraecassis rufa)
2.4.3.4.4. 鹦鹉螺(Nautilus spp.)
2.5. 环节动物(Annelida)
2.5.1. 蚯蚓(Earthworm)
∈环节动物门(Annelida)寡毛纲(Oligochaeta)
2.5.1.1. 概述
2.5.1.1.1. 分布
2.5.1.1.2. 形态大小
2.5.1.1.3. 种类:约2500种
2.5.1.2. 澳大利亚巨蚯蚓(Giant Gippsland Earthworm)(吉普斯兰大蚯蚓(megascolides australis))
2.5.1.3. 蚓粪堆(Earthworm Faeces)
2.5.1.4. 功绩
2.5.1.4.1. 增加土壤肥力
2.5.1.4.2. 蚓激素
2.5.1.4.3. 处理垃圾和除臭
2.5.2. 蚂蟥
2.6. 节肢动物(Arthropoda)
2.6.1. 虾
2.6.2. 蟹
2.6.3. 蜘蛛
∈节肢动物
2.6.3.1. 概说
2.6.3.1.1. 外部形态
2.6.3.1.2. 内部结构
2.6.3.1.3. 感觉器官
2.6.3.1.4. 雌雄蜘蛛的区别
2.6.3.1.5. 蜘蛛和昆虫的区别
2.6.3.1.6. 蜘蛛的近亲
2.6.3.2. 蜘蛛的生活类型
2.6.3.2.1. 定居型
2.6.3.2.1.1. 结网
2.6.3.2.1.2. 地下或土坡上穴居
2.6.3.2.1.3. 以巢为固定居所
2.6.3.2.2. 游猎型
2.6.3.2.2.1. 无永久性住所,在地面、草丛、花朵、树木甚至水边等地到处游荡捕食
2.6.3.3. 蜘蛛的行为
2.6.3.3.1. 蜘蛛与害虫
2.6.3.3.2. 捕食行为
2.6.3.3.2.1. 等候型猎捕
2.6.3.3.2.2. 追踪型猎捕
2.6.3.3.2.3. 伪装型猎捕
2.6.3.3.2.4. 唾吐型猎捕
2.6.3.3.2.5. 社会型猎捕
2.6.3.3.3. 繁殖行为
2.6.3.3.3.1. 雌雄异型
2.6.3.3.3.2. 求偶
2.6.3.3.3.3. 产卵及育幼
2.6.3.3.3.4. 发育
2.6.3.3.4. 防御行为
2.6.3.3.4.1. 蜘蛛的天敌
2.6.3.3.4.2. 蜂类对蜘蛛的寄生
2.6.3.3.4.3. 同类中的克星
2.6.3.3.4.4. 蜘蛛防御的策略
2.6.3.3.4.4.1. 武装
2.6.3.3.4.4.2. 隐匿与伪装
2.6.3.3.4.4.3. 保护色
2.6.3.3.4.4.4. 拟态
2.6.3.3.4.4.5. 假死
2.6.3.3.4.4.6. 振动
2.6.3.3.4.4.7. 自残行为
2.6.3.4. 蜘蛛的丝与网
2.6.3.4.1. 蜘蛛的丝(Silk)
2.6.3.4.1.1. 蛛丝的类型与用途
2.6.3.4.1.2. 蜘蛛纺器
2.6.3.4.1.3. 蛛丝的特性
是目前发现的机械性能最好的天然蛋白质纤维
2.6.3.4.1.3.1. 和其他材料的力学性能比较
2.6.3.4.1.3.2. 在医学、纺织、材料、军事、建筑航天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2.6.3.4.1.4. 蜘蛛的飞航
2.6.3.4.2. 蜘蛛的网(Web)
2.6.3.4.2.1. 蛛网的多样性
2.6.3.4.2.2. 蛛网的结构和结网过程
2.6.3.4.3. 会写英文字母的蜘蛛
2.6.3.5. 有毒蜘蛛(Venomous Spiders)
2.6.3.5.1. 举例:
2.6.3.5.1.1. 黑寡妇蜘蛛
2.6.3.5.1.2. 捕鸟蛛
2.6.3.5.1.3. 穴居狼蛛
2.6.3.5.1.4. 悉尼六纺蛛
2.6.3.5.2. 蛛毒
2.6.3.5.2.1. 开发与利用
2.6.3.5.3. 蜘蛛的螯枝
2.6.4. 蝎子
2.6.5. 蜈蚣
2.6.6. 藤壶
2.6.7. 各类昆虫
2.7. 受保护的无脊椎动物
该展板需维护
3. 中央大厅
3.1. 中国的鲸豚
4. 交流展厅
4.1. 濒危旗舰物种保护特展
4.1.1. 前言
4.1.2. 虎
4.1.2.1. 起源
4.1.2.2. 部位
4.1.2.3. 9个亚种
4.1.2.4. 食物
4.1.2.5. 习性
4.1.2.6. 繁殖
4.1.2.7. 保护等级和濒危程度
4.1.2.8. 全球生存境况
4.1.2.9. 我国的猫科动物
4.1.2.10. 栖息环境
4.1.2.11. 虎的伴生动物
4.1.2.12. 生存威胁
4.1.2.13. 常见非法制品
4.1.2.13.1. 骨
4.1.2.13.2. 皮
4.1.3. 象
4.1.3.1. 起源
4.1.3.2. 部位
4.1.3.3. 3种
4.1.3.4. 食物
4.1.3.5. 社会组成
4.1.3.6. 象牙的结构
4.1.3.7. 繁殖
4.1.3.8. 行为
4.1.3.9. 保护等级和濒危程度
4.1.3.10. 全球生存境况
4.1.3.11. 栖息环境
4.1.3.12. 生存威胁
4.1.3.13. 常见非法制品
4.1.3.13.1. 牙
4.1.3.13.2. 皮
4.1.4. 犀
4.1.4.1. 起源
4.1.4.2. 部位
4.1.4.3. 现存5种
4.1.4.4. 习性
4.1.4.5. 全球生存境况
4.1.4.6. 保护等级和濒危程度
4.1.4.7. 生存威胁
4.1.4.8. 栖息环境
4.1.4.9. 常见非法制品
4.1.4.9.1. 角
4.1.4.10. 飞翔的犀牛
4.1.5. 穿山甲
4.1.5.1. 起源
4.1.5.2. 部位
4.1.5.3. 身体结构特征
4.1.5.4. 8种
4.1.5.5. 习性
4.1.5.6. 保护等级和濒危程度
4.1.5.7. 生存威胁
4.1.5.8. 栖息环境
4.1.5.9. 常见非法制品
4.1.5.9.1. 皮
4.1.5.9.2. 角
4.1.6. 《红色名录》9个等级
4.1.7. CITES公约
4.1.8.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4.1.9. 文玩收藏行业做绿色转型
4.1.10. 中国物流快递行业建立抵制非法野生物贸易自律公约
4.1.11. 可持续旅行联盟
4.1.12. 互联网企业联盟
4.1.13. 结语
5. 动物所发展历程展厅
6. 鸟类展厅
6.1. 什么是鸟
6.1.1. 羽毛
6.1.2. VS “飞行同盟”
6.2. 鸟类的适应性辐射
6.2.1. 喙
6.2.2. 翼
6.2.3. 足
6.2.4. 消化系统
6.2.5. 生殖系统
6.2.6. 呼吸系统
6.2.7. 神经系统和感官
6.2.8. 骨骼系统
6.2.9. 颈
6.2.10. 心脏
6.3. 形形色色的鸟巢
6.4. 中国特有珍稀鸟
6.4.1. 猛禽
6.4.2. 游禽
6.4.3. 涉禽
6.4.4. 攀禽
6.4.5. 鸣禽
6.4.6. 陆禽
6.5. 鸟类系统展柜
295种,隶属于21目,64科,165属,按目展出
1. 潜鸟目
2. 鸊鷉目
3. 鹱形目
4. 鹈形目
5. 鹳形目
6. 红鹳目
7. 雁形目
8. 鸡形目
9. 鹤形目
10. 鸻形目
11. 沙鸡目
12. 鸽形目
13. 鹦形目
14. 鹃形目
15. 夜鹰目
16. 雨燕目
17. 咬鹃目
18. 佛法僧目
19. 戴胜目
20. 䴕形目
21. 雀形目
6.6. 户外观鸟
6.6.1. 中国主要观鸟地点
7. 濒危动物展厅
7.1. 濒危动物的定义、保护
7.1.1. 濒危等级划分
7.1.2. 现状
7.1.3. 原因
7.1.4. 保护
7.2. 各类濒危动物(未拍照)
7.3. 我们能做什么
8. 昆虫展厅
8.1. 前言
8.2. 昆虫概说
8.3. 特点介绍
8.4. 生活史(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概述说明
8.5. 外部结构
8.6. 起源
8.7. 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8.8. 文化
8.9. 地带分布
8.10. 冷面杀手
8.10.1. 捕食性和寄生性昆虫
8.11. 昆虫纲的分类
8.11.1. 无翅亚纲Apterygota
8.11.1.1. 原尾目(Protura)
8.11.1.2. 弹尾目(Collembola)
8.11.1.3. 双尾目(Diplura)
8.11.1.4. 缨尾目(Thysanura)
8.11.2. 有翅亚纲 Pterygota
8.11.2.1. 外翅部
8.11.2.1.1. 蜉蝣目(Ephemerida)
8.11.2.1.2. 蜻蜓目(Odonata)
8.11.2.1.3. 蜚蠊目(Blattaria)
8.11.2.1.4. 螳螂目(Mantodea)
8.11.2.1.5. 等翅目(Isoptera)
8.11.2.1.6. 缺翅目(Zoraptera)
8.11.2.1.7. 襀翅目(Plecoptera)
8.11.2.1.8. 竹节虫目 (Phasmida)
8.11.2.1.9. 直翅目(Orthoptera)
8.11.2.1.10. 蛩蠊目(Crylloblattodea)
8.11.2.1.11. 纺足目(Embioptera)
8.11.2.1.12. 半翅目(Hemiptera)
8.11.2.1.13. 革翅目(Dermaptera)
8.11.2.1.14. 同翅目(Homoptera)
8.11.2.1.15. 缨翅目(Thysanoptera)
8.11.2.1.16. 啮虫目(Corrodentia)
8.11.2.1.17. 食毛目(Mallophaga)
8.11.2.1.18. 虱目(Anoplura)
8.11.2.2. 内翅部
8.11.2.2.1. 鞘翅目(Coleoptera)
8.11.2.2.2. 脉翅目(Neuroptera)
8.11.2.2.3. 捻翅目(Strepsiptera)
8.11.2.2.4. 广翅目(Megaloptera)
8.11.2.2.5. 鳞翅目(Lepidoptera)
8.11.2.2.6. 蛇蛉目(Raphidiodea)
8.11.2.2.7. 长翅目(Mecoptera)
8.11.2.2.8. 毛翅目(Trichoptera)
8.11.2.2.9. 双翅目(Diptera)
8.11.2.2.10. 膜翅目(Hymenoptera)
8.11.2.2.11. 蚤目(Siphonaptera)
8.12. 甲虫(鞘翅目)的故事
8.12.1. 吉丁虫科
8.12.2. 萤科
8.12.3. 叶甲科
8.12.4. 步行虫科
8.12.5. 象甲虫科
8.12.6. 叩头虫科
8.12.7. 锹甲科
8.12.8. 金龟总科
8.12.9. 天牛科
8.13. 社会性昆虫
8.13.1. 非洲蚁山
9. 蝴蝶展厅
9.1. 色彩是如何产生的
9.1.1. 结构色(物理色)
9.1.2. 色素色(化学色)
9.1.3. 混合色
9.2. 翅的透明
9.3. 拟态对比
9.3.1. 贝氏拟态
9.3.2. 缪氏拟态
9.4. 警戒色
9.4.1. 破坏性斑纹
9.4.2. 眼斑
9.4.3. 惊吓色
9.4.4. 隐藏色
9.5. 蝴蝶谷
9.5.1. 生态型蝴蝶谷
9.5.2. 蝶道型蝴蝶谷
9.5.3. 越冬性蝴蝶谷
9.6. 蝴蝶的一生
9.7. 蝶与蛾
9.7.1. 蝶类与蛾类的区别表
9.7.2. 子主题
9.8. 蝴蝶的多样性
1. 蛱蝶科
2. 眼蝶科
3. 环蝶科
4. 斑蝶科
5. 粉蝶科
6. 绢蝶科
7. 凤蝶科
8. 弄蝶科
9. 袖蝶科
10. 绡蝶科
11. 闪蝶科
12. 灰蝶科
13. 蚬蝶科
14. 喙蝶科
15. 珍蝶科
9.9. 中国的蝴蝶
9.9.1. 中国的保护蝴蝶
9.10. 外国蝴蝶
9.10.1. 各国国蝶
9.11. 蝴蝶的性二型现象和多型现象
9.11.1. 雌雄二型
9.11.2. 季节型
9.11.3. 多型现象
9.11.3.1. 遗传因素
9.11.3.2. 雌雄嵌体
9.11.4. 地理变异
9.12. 中国蝴蝶文化
10. 动物与人展厅
10.1. 共同从远古走来
10.2. 食物的获取
10.3. 役用动物
10.4. 小虫的贡献
10.4.1. 食用昆虫
10.4.2. 工业昆虫
10.4.3. 经济昆虫
10.5. 动物与传统中医药
10.6. 动物与人类健康
10.7. 实验动物
10.8. 现代人类生活的伴侣——宠物
10.8.1. 狗
10.8.2. 猫
10.8.3. 其他宠物
10.9. 不得已的战争
10.9.1. 棉铃虫灾害
10.9.2. 鼠害
10.10. 全国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分布示意图
10.10.1. 鼠疫
10.10.2. 狂犬病
10.10.3. 血吸虫病
10.10.4. 非典
10.10.5. 艾滋病
10.10.6. 疯牛病
10.10.7. 禽流感
10.11. 仿生学
10.11.1. 响尾蛇与红外技术
10.11.2. 长颈鹿与抗荷飞行服
10.11.3. 高超的飞行家
10.11.4. 海豚与水下回声探测器
10.11.5. 奇妙的复眼与偏振定向器
10.11.6. 蝙蝠与超声波雷达
10.11.7. 水母与顺丰耳
10.12. 外来物种入侵
10.13. 和谐之道
10.13.1. 青藏铁路藏羚羊通道
11. 4D动感电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