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幼儿园与小学
关于幼儿园与小学的思维导图,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以及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编辑于2023-05-23 10:24:12 山东省幼儿园 与小学
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 衔接的内涵和意义
内涵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以及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意义
①减少消极影响 ②是幼儿园三年教育工作目标和成果的检验 ③提高基础教育的起点
学前教育机构与 小学衔接的现状
学前教育机构与 小学的差异
1.社会要求的提高:幼儿园:保教并重,以游戏为主 小学:义务教育,以上课为主
2.生活制度的变化:幼儿园:灵活,节奏宽松 小学:节奏快速,紧张
3.师生关系的不同:幼儿园:接触多,时间长,涉及面广 小学:接触少,涉及面窄
4.生活环境的完全改观:幼儿园:生动活泼,区域活动 小学:相对严肃
5.教育内容加深,形象化的方法减少:幼儿园:游戏为主,动手操作 小学:学科文化知识,上课为主
学前儿童进入小 学不适应表现
①身体方面 ②心理方面 ③社会性方面
幼儿园与小学 衔接的原则
1.整体性: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内容 2.协调性:家、园、社 3.双向性: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 4.全面性:体、智、德、美 5.渐进性:从幼儿入园之初
幼小衔接的 指导思想
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2.整体性而非单向性 3.与小学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4.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
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衔接 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幼儿园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幼儿对 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①培养主动性 ②培养独立性 ③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④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⑤发展动作,增强体质
3.帮助幼儿做好 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③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家长
1.与幼儿园合作,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 2.家长配合幼儿园适当改变幼儿的作息制度 3.家长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 4.家长配合幼儿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幼儿园教育 小学化
内涵:人为地拔高了幼儿教育的层次,将小学的教育模式运用到幼儿园教育中
小学化倾向 的表现
1.在教学形式上,游戏时间被知识教学所取代 2.在教学内容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 3.在制度常规上,用上学制度来规范孩子行为 4.在教学管理上,幼儿园课程超载,幼儿被迫进行早期地专业特长开发
小学化原因
1.“学历盛行”影响社会对人才的评判标准 2.幼儿园在生存竞争中形成错误的办学导向 3.家长“望子成龙”的教育期待 4.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5.幼儿教师师资力量不足且整体素质水平偏低
小学化危害
1.幼儿还未上学就已厌学 2.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 3.不利于幼儿身体正常发育 4.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形成 5.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 6.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7.对小学后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8.摧毁教育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
解决小学 化策略
1.各地教育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出台措施规范学前教育, 淡化其浓重的应试功利色彩,让幼儿教育回归本位
2.幼儿园遵循教育规律,转变教育理念,将教学重点从学习外语、 拼音识字转向重点培养孩子真善美的价值观、与人相处的能力、 创造力与想象力等
3.家长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潜在危害,改变以往 的功利和焦虑心态,真正还孩子一个宽松、快乐的生活环境
4.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5.完善幼小衔接机制,避免幼儿面临升学压力
幼儿园 与小学
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 衔接的内涵和意义
内涵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以及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意义
①减少消极影响 ②是幼儿园三年教育工作目标和成果的检验 ③提高基础教育的起点
学前教育机构与 小学衔接的现状
学前教育机构与 小学的差异
1.社会要求的提高:幼儿园:保教并重,以游戏为主 小学:义务教育,以上课为主
2.生活制度的变化:幼儿园:灵活,节奏宽松 小学:节奏快速,紧张
3.师生关系的不同:幼儿园:接触多,时间长,涉及面广 小学:接触少,涉及面窄
4.生活环境的完全改观:幼儿园:生动活泼,区域活动 小学:相对严肃
5.教育内容加深,形象化的方法减少:幼儿园:游戏为主,动手操作 小学:学科文化知识,上课为主
学前儿童进入小 学不适应表现
①身体方面 ②心理方面 ③社会性方面
幼儿园与小学 衔接的原则
1.整体性:幼儿园与小学的教育内容 2.协调性:家、园、社 3.双向性: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 4.全面性:体、智、德、美 5.渐进性:从幼儿入园之初
幼小衔接的 指导思想
1.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2.整体性而非单向性 3.与小学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4.家园校的一致性而非孤立化
学前教育机构与小学衔接 工作的内容与方法
幼儿园
1.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幼儿对 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①培养主动性 ②培养独立性 ③发展人际交往能力 ④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⑤发展动作,增强体质
3.帮助幼儿做好 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②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 ③丰富感知经验,发展基本能力
家长
1.与幼儿园合作,激发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情 2.家长配合幼儿园适当改变幼儿的作息制度 3.家长配合幼儿园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 4.家长配合幼儿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幼儿园教育 小学化
内涵:人为地拔高了幼儿教育的层次,将小学的教育模式运用到幼儿园教育中
小学化倾向 的表现
1.在教学形式上,游戏时间被知识教学所取代 2.在教学内容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 3.在制度常规上,用上学制度来规范孩子行为 4.在教学管理上,幼儿园课程超载,幼儿被迫进行早期地专业特长开发
小学化原因
1.“学历盛行”影响社会对人才的评判标准 2.幼儿园在生存竞争中形成错误的办学导向 3.家长“望子成龙”的教育期待 4.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5.幼儿教师师资力量不足且整体素质水平偏低
小学化危害
1.幼儿还未上学就已厌学 2.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剥夺了幼儿的快乐 3.不利于幼儿身体正常发育 4.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形成 5.遏制幼儿智力的全面发展 6.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7.对小学后的学习造成负面影响 8.摧毁教育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
解决小学 化策略
1.各地教育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出台措施规范学前教育, 淡化其浓重的应试功利色彩,让幼儿教育回归本位
2.幼儿园遵循教育规律,转变教育理念,将教学重点从学习外语、 拼音识字转向重点培养孩子真善美的价值观、与人相处的能力、 创造力与想象力等
3.家长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潜在危害,改变以往 的功利和焦虑心态,真正还孩子一个宽松、快乐的生活环境
4.幼儿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
5.完善幼小衔接机制,避免幼儿面临升学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