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总览--时期分派 一、正始时期,代表人物为何 晏、王粥。 二、竹林时期,代表人物为嵇 康、阮籍。 三、元康一永嘉时期,代表人 物为裴頠、欧阳建、郭象。
编辑于2023-05-24 19:11:06 山东省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总览
时期分派
一、正始时期,代表人物为何 晏、王粥。
二、竹林时期,代表人物为嵇 康、阮籍。
三、元康一永嘉时期,代表人 物为裴頠、欧阳建、郭象。
魏晋的主题
有无之辩 (最核心)
名教与自然之辦
言意之辩
玄思取向分派 (从对有无关系玄思的分判上)
贵无
崇有
清谈与三玄
清议:东汉后期的一种品评人物 的风气。
清谈:魏晋名士阶层的交流活动。
三玄(清谈的主要内容): 《颜氏家训勉学》:“《庄》、《老》、《周易〉 总谓三玄。” 其他:《论语》《左传》
特点:清谈强调"谈言微中"的方式,要用简单的几句话甚至一句话就要把道理说得明白、漂亮,与西汉经学那种繁杂的训话是大相径庭的。 在王弼那里,这一方法发展为“得意忘言"或者说"得意忘象〞
崇有
裴頠
在思想上坚决反对王弼和何晏的”贵无论” 提出"崇有论”,力图论证封建等级制的合理性。
《崇有论》中的有无之辩
他指出道一品一体—原四个形而上概念,构成了由本一异一分一综的演化进程。道就是“群本”。
裴頠认为是有(存在)的失落(遗)或亏损(亏)状态导致无(非存在)。因此,有(存在)是第一位的,而无(非存在)则是它的派生样态。
王弼的贵无并非简单的宇宙生成论,而是思辨的本体论,裴頠从生成论批判王弼的本体论,实际上裴頠并末完全地驳倒王弼。
《崇有论》当中的名教自然观
贵无论对政治的危害
贵无论会威胁礼制的存在。礼制不存在后,统治者失去统治的手段
贵无论对道的风俗的危害
贵无论的虚浮旷达之分对贵贱长幼的等级制度产生破坏作用。
贵无论在理论上是片面的
有生于无仅一家之言
《易经》整体不是以虚无为本
老子亦旨在全有
对名教礼制的维护
裴頠的玄学理论不能证明这些名教规范是内在地源于人们的自然本性。 裴頠的护名教而斥自然,有其合理性,但他忽视了现实社会名教的错综复杂的弊病。
欧阳建
言尽意论
观点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不依赖于名言概念而存在的
名言概念也是人们表达思想、辨别事物的重要媒介
名言概念是约定俗成而来的
意变则言与之俱变,言可以尽意
评价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肯定了名言的重要性,也肯定了物和物之理不依赖于名言而独立存在,揭示了名和物、言和理在变化中的统一。
郭象
向郭之争
独化的本体论
独化自生
所谓" 独化〞,指现象界的一切事物都是" 掘然自得而独化”。其含义有两层意思:
一切皆无待
自然
一切皆自生
无故
“玄冥”:玄者幽玄微妙不可测,冥者晦暗渺茫不可知。也正是“玄冥" 的意义上,万物获得了平等的同一性。
郭象把哲学沉思的视点转到了现实世界中现存着的、千差万别、各种各样的单个存在物身上,他认为每个存在物之现存的所然正是其所以然,每个物的存在的所以然之故就是其所当然之则。(反本体论)
独化于玄冥之境
郭象提出" 独化于玄冥之境”的命题来调和当时的有无之辩。
“独化”即万物的自生、自造,属于有的一面。
“玄冥之境〞是万物独化无故的背景,属于“无”的一面。
事物“独化”于“玄冥之境”状摹的就是一种既有既无、有无一体、非有非无的理想境界。
独化而相因
郭象高度赞扬独化的”相因之功〞,称之为" 卓尔独化〞,并且指出由独化必然通向玄冥之境,即由个体的和谐达到整体的和谐。
总结
郭象的“独化于玄冥之境”的命题概括了 多层次的含义,把现象与本体、个体与整体、多元与一元、对立与统一之间的种种复杂的关系圆滑地解决了。
性分论
性分
“性”或性分”就是事物的本性或本质。
性
“性”首先是物”自然”而有的
性分
“性分”是绝对的。
“性分”代表了事物“活动”的界限
“性分”是一切事物不可逃避也不可添加的
因物各有性分,大小上下皆平等
足性逍遥(适性逍遥)
只有处于无心混沌状态“冥”的时候,其行为才能与“性分”一致,达到“适性逍遥”。
只有无待,才达到绝对道遥。这种自足的逍遥是通过“冥物”来实现的。
真正做到无待道遥的人,不仅能够顺通自己的本性,也能顺通他人、他物的本性。
名教自然观
名教即自然
郭象根据万物“块然而自生”的独化论, 通过"性分〞与"相因”,主张”名教即自然”。
人人只要安于自己的”性分"自然就获得 了自己的满足和自由。
万物并不是一盘散沙的,它们之间有 种“相因””“互济”的关系。
游外冥内(游外弘内)
所谓"外“即”方外”,指世俗之外,“游外"指内心处于方外的自由境地中;
“内”即“方内〞,指世俗之内,“冥内"指身处世俗之内而能自然地遵行名教的施设不相违背。
郭象则把二者统一起来,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实现了自然与名教的完全一。
对《庄子》的诠释分析
特点
其一,自生说。郭象提出“自生说〞,认为庄子所说的道就是虚无之“无”。
其二,适性道遥论。郭象将"自性”的概念引入对庄子逍遥的诠释,认为不同事物形体大小与能力高低有不同,但只要能顺任各自的本性则皆可称之为道遥。
其三,生死之辩。庄子主张"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郭象在生死问题上则以独化解释生死,生死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其四,无为论。无为在庄子那里与其所倡导的逍遥境界直接相关。郭象认为无为就是顺性而动、顺性而为。表现在政治上,就是君臣各司其职、各任其事。
方法论
辨名析理
辩名析理”,是通过研究概念的异同及其联系来分析文本即事物规律的方法。“辩名析理”重在“辩名”。“辦名"就是要对一个名词下定义。只有对“名”,(概念)的涵义搞清楚了,才有可能对所建立的理论作出清楚明白(或者合理)的表述或分析。
寄言出意
"寄言出意“是说,要通过“言“以达其"意”,甚至要撇开"言“以领会“言外之意”。 "寄言出意”的应用有两方面:
一是,对一些名物,他并不去多作解释。
二是,不管庄子的原意,而根据自己思想体系的要求注《庄子》。
贵无
正始玄学
何宴
背景: 公元 239年,魏明帝死后,齐王芳继位,年号”正始”。在此期间,以何晏、王弼为代表 益发变汉末清议为清谈。《晋书王衍传》说他们:“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 本。〞 因此,我们也把何晏王弼称为"贵无派”。
《道论》与《无名论》
第一,贵无论玄学的基本范畴是有与无。 有就是存在,但是与之相对的无并不是非存在,无只是无形、 无名,隐藏在存在的背后。这种无也叫做道。
第二,这个无或道是从存在中抽象出来的。 透过存在去把这个本体发掘出来,不仅是为了满足理论的兴趣,而且是出于实践的需要。
王弼
背景: 历史上将王弼的玄谈赞为正始之音。 《晋书卫玠传》言:“昔王辅嗣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意永嘉之末,复用正始之音。” 正始之音也泛指魏晋玄学的一种玄谈之风,以何晏、夏侯玄、王弼等人为代表,祖述老庄,谈玄析理,鄙薄世务,主张无为而治,遂开玄谈之风。当时士人争相仿效。 “正始之音”是结束汉代经学和开启魏晋玄学的中间环节。
贵无的本体论
不用之一
占卜中的一和四十九的关系在王弱这里就是“无”和“有”的关系,有是因为“无”才能发显其作用。
以无为本
作为现象的“万有”,依赖于作为本体的(舍弃了一切具体属性的)“无”。 (由宇宙论向本体论的转向)
不能从深层的角度理解,要从逻辑上理解“本根”。 不同于西方哲学中的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是本体及其作用的关系。
体用相即
从表现形式来看,王弼的“以无为本”主要依靠“由有显无”,也就是通过“有〞来揭示无,通过"用“来揭示“体”,但是无、体一定是对有、对用的超越:“(万物)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
政治思想
治众者至寡
“一”具有统领的、根本的地位和作用, “多”只是末,只是用,所以“一”统“多”、“寡”治“众”
名教本于自然
名教之治是根据儒家的一套宗法伦理规范正名定分,以此来引导和制约人们的行为。 王弼并不反对宗法伦理本身,而只是指出,统治者所推行的名教之治,就决策思想而言,其错误也如同他们所推行的名法之治一样,在于“弃本舍母而适其子”。 最自然的统治者在于以“自然”的原则对待“名教”。 “崇本以息末”-理想君主的作为。
“崇本息末”与“崇本举末”
崇本息末
本-以道治国,无为的治国方式
末- 以政治国,有为的治国方式,及在这种方式下产生的邪恶、淫欲。
“末”不属于仁义的范畴
崇本举末:崇道之本而举仁义之末。
圣人观
圣人有情
何宴
圣人“无情而有性”,“无喜怒哀乐”
王弼
“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也。”
视性情为一体,深度地理解和把握了性为体、情为用的体用观。
圣人体无
圣人在精神上达到的与“无”同体的境界。(孔子)
“老子是有者,故恒言其所不足”,儒高于道。
认识论
得意忘言
言- 卦辞,引申为语言。 象- 卦象,引申为物像 意- 卦所表达的意义,引申为深微的道理。
得意忘象,得象忘言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 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 应分清本末。要重视“意”而不是“言”和“象”这两个达到“意”的工具,同时注意后两者的作用。
名与称
名- “名生乎彼”,从对象出发,出乎客体
称- “称出乎我”,从指谓者出发,出乎主体 《老子》中的“道”、“玄”、“大”等都是称,是从不同的角度谈论终极实体时的工具,以达到对终极洞见的理解。
竹林玄学
背景
“竹林七贤”将魏晋玄学推向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即”竹林玄学“阶段。 “竹林七贤〞:阮籍、䅬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这一时期的显著变化是《庄子》取代了《论语》,与《周易》《老子》一起正式构成子“三玄”。
嵇康不关心宇宙的规律和社会的法则,更关心性命、音乐、人格等具体之" 理〞。 阮籍有《达庄论》与《大人先生传》。
" 玄风“除了表现在玄学理论一面外,事实上更多、更直接地表现在那种饮酒纵放、横決礼俗的人生态度方面。
元气论
嵇康
认为世界的本源是“元气”,也可称为“太素”和“一” 继承了汉代的元气宇宙论。
元气禀生
阮籍
同嵇康 万物一体
1、元气禀生 2、万物各异,在根本上却有共通性。
名教自然观
以自然为本,以名教为末
名教:它的确切含义并不是指的儒家思想,也不是指某个政治集团所推行的方针国策,而是指由长期的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自然:它的确切含义并不是指的道家思想,也不是指茫茫无垠的自然界自身,而是指支配着自然界的那种和谐的规律。
前期:嵇康主张名教与自然的结合,并期望出现一位明君实施无为的政策时二者结合。
后期:崇尚自然,贬抑名教
阮籍
“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大人先生传》)
嵇康
“越名教而任自然”
批判儒家流经压抑人的本性- 顺应自己的意愿,才能获得自然。
声无哀乐论
结构
第一部分即第一单元,主要从音乐的生成、感知和主客三个方面,说明音声与哀乐无必然联系,从而证明”声无哀乐' 的道理,是为基本观点的阐述。
第二部分为第二、三、四单元,以秦客所提疑问和诘难为线索,国绕' 听音知意' 的问题对秦客所举例证一一辩驳,重点以" 音〞与〞意" 的无必然联系进一步证其" 声无哀乐”。
第三部分为第五、六、七单元,将前文的关系考察转向机理考察,提出" 舒疾' 和“躁静”的概念,指出由音声引1 发情感的机制是音乐形态,即由舒疾到躁静,再由躁静通过联想或联觉,唤起自身的情感体验。
第四部分为第八单元,论述" 移风易俗”的真正奥秘不是" 声有哀乐〞,而是形式上的“平和之声”其机制就是' 舒疾”与躁静”之间的感应,以一个现象的解释来检验其理论的有效。
义理
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心之与声,明为二物”
第一,音乐不能传达作乐者和奏乐者的情绪;
第二,没人能通过音乐可以辨识出作乐者和奏乐者的品德和情绪。
嵇康的目标似乎只是为了“正名〞,要做到" 名实俱去”。
从“实”的方面说,“托大同于声音,归众变于人情”。
从" 名" 的角度看,哀乐是用来命名人的内在情绪的,而音乐则是外在客观的实在。
嵇康否定音乐的政治功能,指出真正能起到" 移风易俗〞的作用的,则是“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的无为政治。
不足
在论证音声中没有哀乐,但可以引发人心中固有哀乐时,未能进一步区分出它的两种类型。
联觉实现的哀乐
联想实现的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