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1.1 教育概述
教师资格证之科目二,用于考取教师资格证的备考资料复习及总结归纳。本导图分享教育学基础知识包括教育概述、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学概述,教育学起源与发展。如果对你有帮助,记得点赞收藏哦!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正面管教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资:教育目的
儿童文学的编创
学前课程
教育综合:认知发展教育中的感觉和知觉
儿童发展心理学思维导图
遵循教育规律下的教育创新
教育与教育学思维导图
第一节 教育概述
教育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教育的含义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有事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内容上,教育影响主要是教育内容,教学材料或教科书; 形式上,教育影响主要是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教育的属性及功能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
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社会属性
永恒性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统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相对独立性
继承性
从以往教育发展而来,所以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家会有不同特色的教育
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
主要表现在教育观点和教育内容上
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分两种: 一是教育落后于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起阻碍作用; 而是教育超前于政治经济发展水平,起催生作用
教育的功能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的影响与作用
作用对象
个体功能
是教育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社会功能
是教育对社会稳定,运行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作用方向
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表面属性和外部特征
显性功能
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期待,在实际运行中所体现出来的与之相符合的功能 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
隐形功能
教育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教师的行为方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文化,社会坏境度学生发展的影响等
教育的基本形态
教育形态指:由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不同教育形态
根据教育自身形式化程度不同 (教育的存在形态不同)
非形式化教育
没有稳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和规范的教育内容 如:原始社会
形式化教育
一切规范化 如:学校教育
根据教育的实施机构不同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根据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及建立于其上的产业技术和社会形态
农业社会的教育
工业社会的教育
信息社会的教育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代表人物:中国,朱熹
生物起源说
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也是较早的把教育的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
代表人物:法国,利托尔诺 英国,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
原始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代表人物:美国,孟禄
劳动(社会)起源说
在makeshift注意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内容包括: 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时间活动 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传递 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 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
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
教育的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活动与生产活动的不分化性
教育的平等性
教育具有原始性
古代社会的教育
一般指奴隶社会的教育和封建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产生学校,文字的发展和典籍的出现,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学校的发展,教育经验的累计,教育思想的发展 封建社会:学校体制趋于完备,教育功能有所扩展,教育在阶级性的基础上突出了它的等级性和宗教性
古代中国的教育
学校萌芽
夏代已有学校设置,分两类: 一类是“序”;一类是“校”
西周的学校教育
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其显著特征是“学在官府” 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礼乐教育是六艺的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打破学在官府传统,使知识传播到民间 稷下学宫:由养士制度发展演变而成的一所由官学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特点是学士自由,出现了“百家争鸣”
两汉时期的教育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设立当时最高教育机构——太学 汉代地方官学通常称为郡国学或郡县学
隋唐时期的教育
科举制 六学二馆组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考试重要依据四书五经,明代之后,八股文称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模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古代西方的教育
古印度
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分为婆罗门教育和佛教教育 婆罗门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记诵《吠陀》经,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佛教教育: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古埃及
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以僧为师”和“以吏(书吏)为师”成为古埃及教育的特征
古希腊
雅典教育:培养政治家和商人 斯巴达教育:培养军人
古罗马
家庭教育是主要形式 开设希腊语学校和拉丁语学校 拉丁修辞学校的主要教育目的是培养雄辩家
中世纪西欧
教会教育: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内容是“七艺” 骑士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内容是“骑士七技” 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数,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文艺复兴的欧洲
代表人物:意大利的维多利诺,尼德兰的埃拉斯莫斯,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 主要特点: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倡导人的个性解放,提倡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近代社会的教育
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德国(当时普鲁士)1763年作出普及义务教育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德国(普鲁士)是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20世纪以后的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重视实际能力的培养 内容反映生产劳动的成果
教育实现民主化
教育机会均等 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教育活动,方式,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多种自由选择机会
教育的多元化
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要求再教育上的反映
终身化
法国,保罗·郎格朗最早系统论述终身教育 活动老,学到老
全民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