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论述类文本阅读
非常全面的解读适合初中同学和高中同学
编辑于2020-02-19 09:03:19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论点
具体个数: 一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但为了使论述更为深刻,更有条理,更加全面,还要恰当地将中心论点分解成两至三个分论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出现位置: 位置灵活。有的标题是全文论点,直观醒目;有的直接出现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还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大多数情况下,中心论点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分论点出现在段首或段尾。当开头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分析方法: 首先通读全文,明确文本论述话题;在此基础上,要边读边勾画,特别注意论点经常出现的各种位置(如标题、开头、结尾等),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直接表述论点的关键语句;如果文中实在没有表述中心论点的语句,我们也可以先勾画出各个段落或各个层次的总领句、总括句(有时称之为“分论点”),并分析各个段落或层次之间的思路结构和逻辑联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中心论点。应注意,论述类文本摘编的文章或著作的题目(附在选文的后面),有助于快速把握文本的中心论点。三、分析论据
分析论据
梳理筛选论据: 首先通读全文,在文段中画出表明观点的语句及证明观点的语句,进而梳理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论据材料,哪些是事实论据,哪些是理论论据。
分析立场态度: 在找出文中运用的论据材料后,把握分析该论据材料所包含的作者的态度倾向,作者在运用论据材料时,一般都会对该材料进行评论分析,抓住这些文字,弄清文本中的事例材料的正反角度,弄清作者援引理论材料是用来佐证或是批驳观点的不同意图,从而准确把握作者的立场观点。
分析逻辑联系: 文本可能运用到多个论据材料,它们彼此之间可能是并列平行地共同支撑某一观点,也可能是正反对比地印证某一观点,还可能是逐层递进的关系。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思考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论据与论点之间可能是归纳推理,也可能是演绎论证,还可能有因果联系,等等
分析论证
论证角度
立论: 立论是对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见解或主张的论证方式。立论时,必须围绕所论述的话题和中心论点来进行论证。在论证过程中,不能任意变换论题。开篇提出怎样的问题,结束要归结到这一问题上。所有论证都要围绕中心论点进行。高考所选的论述类阅读文本,基本上是以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见解为主的立论文。但需要注意的是,“立”往往建立在“破”的基础之上。在立论的过程中,有时需要辨析一些错误的见解和主张,加以否定和辩驳,以增强说服力,使读者不会误解自己的观点。
驳论: 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错误论点的论证方式。驳论有三种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由于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有机构成的,因此驳倒了论据或论证,也就否定了论点,与直接反驳论点具有同样的效果。
论证结构:指议论文的行文思路和基本结构,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遵循“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三段论”模式。一般来说,引论就是开头,必须明确论题或提出论点;本论就是主体,应选用论证材料并分层次论证观点;结论就是结尾部分,归纳总结全文,重申观点。
总分式:论证层次之间是总说和分说的关系。总分式结构先总说后分说,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分说横向分解论点,论证中心。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分说的各项一般会是并列的。
并列式:在论述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或层面分解出几个分论点,共同来阐述文章的中心论点。各个分论点平行列举,各个阐述。并列结构的语言标志有“首先”“其次”“再次”,或“一方面”“另一方面”,或“其一”“其二”等。
层进式:文本在论述中心论点时,并不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后文的论证是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递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
对照式:在论证过程中,将一正一反的两种看法或论据加以对照比较,或明辨是非,或突出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对照式,可以是正反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反论据材料的对比。论述类文本全文采用正反对照式论证结构的不多见,一般是相邻两段之间或主体段落内部的正反对照。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文本中的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趣味性。
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度。
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可以辨明是非利弊,达到否定错误论点、阐明正确论点的目的,让人印象深刻。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比喻论证往往能新颖别致、生动形象地论证文本的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使文章浅显易懂,易于被理解和接受。
因果论证: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因果论证可以用因证果,或以果证因,还可以因果互证。
类比论证: 通过将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与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假设论证: 假设材料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假设论证的一般方法是:叙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推论,叙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推论。
设误方式
转述方式:把握文本的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概括式: 就是将原文具体的表述加以抽象化,提炼其本质内容,使之上升到一般认识的转述方式。表现在语言形式上,是从一大段文字或一个较长句子中抽取关键词语,重新组织成一个相对短小的句子。判断这一转述是否符合原文语意,一要看这种从具体到一般的提升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二要看由抽取的关键词重新组织的句子是否符合原句的整体大意和作者的意图,是否符合原句中的词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具体式: 就是将原文中抽象概括的观点、结论性的内容用具体的事例加以表述的转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原文某一个概括性观点或结论的例证,在很多选项的表述中,具有对原文相关观点的阐释性质。判断具体式转述是否恰当,一是要判断选项本身的内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二是要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选项中的具体材料是否能证明原文中的观点和结论。
同义式: 就是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对原文语句内容进行重新表述。这种转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换一个说法”。同义变式包括因果倒置、条件与结果转换、变换主语重组句子、长句与短句互变等形式。判断同义变式转述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判断转述的句子与原文是否“同义”。应特别注意的是,对摘抄原文较多、结构形式类似的选项,不能盲目认同;而对那些换了说法,换了表达形式,在原文中找不到相应词语和句子的选项,也不能轻易否定。
常见设误手法
删: 删除句子中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意味着语意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或缩小,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添: 添加定语、状语、中心语或其他词语,造成概念偷换或文意曲解。
调: 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改变句意;调换表述的对象、时间,造成时态混乱等现象。
换: 将原文中的关键词换为其他不准确的表述。
改: 改变说法,似是而非,干扰判断。
漏: 看似保留原文词句,但暗中漏掉了重要信息,具有较大迷惑性。
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凑在一起造成错误。
常见命题陷阱
以偏概全: 指选项表述有意把原材料中对某类事物中某一部分的判断扩大到某类事物的全体,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功用等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功用。即以部分代整体,局部代全局。
张冠李戴: 指命题者在设置错误项时,故意将此事物表述为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为彼方面,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或者将原文中甲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说成是乙的观点态度(或行为状态),或者将与甲事物有关的信息说成是与乙事物有关的信息。
无中生有: 指在解说原文或转述文意时,增添了原文中没有的信息,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没有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
夸大其词: 指命题者对原文中涉及的有关作用、效果、用途等信息,在选项表述时故意用语夸大,或加深程度,或夸大作用,等等。
混淆时态: 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发生的事实,或把已发生的事实说成未发生的,又称作混淆已然和未然。
曲解文意: 指选项中的观点和原文不一致,选项更换个别词语或者说法,从而背离原文的意思,或者歪曲原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混淆关系: 指选项表述的语意或语句关系与原文不符,较常见的有因果关系不当、混淆肯定与否定、条件关系不当。
①因果关系不当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强加因果,二是因果颠倒。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颠倒。
②混淆肯定与否定,是指选项将原文中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③条件关系是句子的一种特殊关系,有充分、必要、充要三种条件关系。选项不符合原文表意的特定关系,就是错误的。
偷换概念: 指选项中概念的内涵、外延不等同于原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
比对化简
比对词语
范围词 程度词 比对选项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所有、全部、都、全、一些、极少、部分、相关、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以偏概全)
时间词 结果词 比对选项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了、已经、将要、完成、结果等(混淆时态)
指代词 关联词 比对选项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那等;比对选项和原文中的一些连词,如:或、和、及、除等。(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
是非词 比对选项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无、无非、拒绝等。(混淆是非)
比对关系: 比对选项与原文相对应的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关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选项中的句间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
因果关系: 注意选项句中的“因”与“果”的位置;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是因为等。(因果颠倒,强加因果,变换原因)
假设关系: 注意假设的前提及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的结果,注意关键词:假设、如果、若等。(不合逻辑,无中生有)
条件关系: 注意原文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注意关键词:只要……就……,只有……才……,等等。(不合逻辑,无中生有)
递进关系: 注意前后句所在的位置及所表述的内容,注意关键词:不但(不仅)……而且(并且)……,等等。(不合逻辑,无中生有)
并列关系 转折关系: 注意表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的关键词:不是……而是……,虽然……但是……,等等。(不合逻辑,无中生有)
比对依据和结论
看选项内容是否符合文本表达的内容、看选项中的推断是否成立。
比对选项和原文中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的位置(张冠李戴 因果关系混乱)
比对选项中的结果或结论是否有依据(无中生有 以偏概全 因果关系混乱)
推断作答
要素推断 第一,对文章整体内容要全面理解,对基本信息要准确提炼。把握全文的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重要信息;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看法。
单一判断题 这主要是针对论点和论据的正误判断。首先要看原文有没有类似的表述。如果没有,看它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如果有,看它是否与原文表述一致,看它在原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且要分析选项之间的关系。
综合判断题 这主要是针对论证过程的正误判断。在论证过程中,分析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论证关系是否正确:一要看原因与条件的表述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二要看结果与结论在原文中是否有现成的表述;三要看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乎情理。
关系推断 第二,仔细分析研究选项中的推断关系是否成立。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断不是简单的信息筛选,而是一种推理。有时选项中虽然也引用文本中的某些词句进行表述,但命题点不是侧重于表述是否符合文意,而是侧重于思考,侧重于由原文能否推断出某一方面的新的认知或结论。因此,仅仅采用把选项与文章中某一语言单位(句子、词语等)进行简单比照的方式,无法保证推断的正确。还要考虑推断的合理性,以及推断的倾向性与作者的思想倾向、表达意图等是否一致。
假设关系 选项用假设关系复句(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阐明假设情况一旦实现会产生的结果,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就……)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是否符合原文,一是要分析与选项对应的文本的具体内容,二是分析选项的假设关系是否成立。
条件关系 选项用条件关系复句(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这个条件一旦实现所要产生的结果)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要从复句关系和文本内容的角度分析。(1)“只有……才……”,表示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一条件就不可能出现后面的结果;(2)“只要……就……”,表示充分条件,不排除有其他条件引起同样的结果;(3)“无论……都……”,表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目的关系 选项用目的关系复句(一个分句表述实现某种目的或避免某种结果,一个分句表示为此而采取的行为,常见的词语:为了、以便、以、用以、为的是、以免等)表述文本内容,判断这类选项的正误,一要分析选项对应的原文内容,二要分析复句关系是否成立。
思维推断 第三,重点挖掘文本材料中的隐含信息,运用三重推断,深究细节,化隐为显,明辨“是”“非”。在文本中,作者对某一方面的认知或结论,虽然没有直接、显性地表述出来,但总会有一定的暗示,解题中要善于捕捉和利用这些暗示。要细致体会作者在某一问题上的思想倾向和观点态度,细致体会作者在文章中借用了哪方面的材料来论证观点;要注意观点间的异同及作者的看法,当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表述角度时,要注意因角度的变换,结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思维是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是通过其他媒介认识客观事物,以及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知的条件推测未知的事物的过程。思维特性在选项的设置中主要表现为方向性、深刻性、逻辑性和创新性。方向性主要体现在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上,深刻性主要体现在补充省略和揭示隐含信息上,逻辑性主要体现在迁移、类比、归纳、演绎上,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拓展、延伸、预测上。弄清这些命题特性,有助于我们运用思维推断精准作答。论述类文本第3题选项中常用“启示是”“将会”“应该会”等表示对未知事物发展趋势的预测。判断这类选项要注意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关注文本内容是否能够推断出选项预测的结果。
注意关键语言信息 语言形式的提示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例如常见的关键语言形式有:“已经成为”“今后必将”“有望将”“都是”“往往是”“也许是”“今后将(也许)成为主要方面”“有望在近期获得解决”“有可能实现”“……是绝对不可能的”“将有重大意义”“因此人们产生了某方面的想法”“只有……才能有某方面的结果”“必须……否则将不能实现”“……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作者(一些人)对这一点是持否定(肯定)态度的”“可以进行某项测试”“已经找到了某方面的方法(结论、线索)”“与某种现象(做法、问题)一样,此问题也将成为……”等。抓住了某些关键词句,也就有可能找到打开思路的钥匙。
王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