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研学基地资料及案例
研学基地资料及案例的思维导图,如 自然教育起源于日本,后经台湾传入大陆, 近几年来发展特别迅速。依托公园、乡村、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
编辑于2023-05-26 16:25:00 辽宁研学旅游基地(营地)
一、 类型辨析
1. 自然教育
起源
起源于日本,后经台湾传入大陆, 近几年来发展特别迅速。
资源
依托公园、乡村、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
设计活动与课程
主要是以科普、环保为主题
公司规模
一般在1-20人左右
生源
主要通过自有的公众号、朋友圈、小红书等账号招募
举办活动(课程)
时间多半是周末和寒暑假以及小长假
2. 营地教育
起源
起源于欧美国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美国和俄罗斯发展比较好。
公司规模
一般在20-100人且有资本投资
特点
有固定的标准营地,围绕着营地举办多种周末课程和夏冬令营。
大多数情况会按照标准的公司进行运营,包括营地建设、老师培训、教案书写等都会标准化。
生源
通过学校和自有宣传渠道招生,目前在中国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
3. 研学教育
起源
由教育部官方提出来的概念
生源
研学一般由旅行社等公司到中小学去进行招投标
每次都是一个年级出动几百甚至上千人
举办活动(课程)时间
学校集体组织在周中(周一到周五)交给投中的旅行社
形式
带到农场、科技馆、博物馆等有研学资质的场地进行学习和体验
特点
由于人数较多所以只能进行浅显的体验
4. 森林教育
起源于欧洲,在北欧和德国发展比较好 可以理解为把教室搬到森林里去,在森林里通过体验给孩子们上课。甚至是幼儿园和中小学的常规必修课程。 在国内主要是私立幼儿园在使用,也有一些机构会提到森林教育。
5. 户外教育
主要以户外运动为主:攀岩、徒步、探洞、皮划艇、溯溪等 早期在中国玩户外的一群人在从事,有比较高的技术含量,也有相对完整的操作规范。 中国登山协会举办的户外指导员培训,是进入这个行业必须参加的一项培训。
二、 研学教育
政策导向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2016年11月
定义: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教育部等多部门印发,对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的推进提出明确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研学旅行指导师(中小学)专业标准》
2019年2月26日,中国旅行社协会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联合发布
中国旅行社协会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联合发布
自身或周边拥有良好的餐饮住宿条件、必备的配套设施,具有独特的研学旅行资源、专业的运营团队、科学的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能够为研学旅行过程中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实践、生活等活动的场所。
以科技、文化、历史、革命教育、体育、生物、影视、动漫、探秘、拓展等为特色,应至少具备一个主题。
每个研学旅行团体在本基地内的体验教育课程项目,小学阶段宜不少于60分钟、初中阶段时间宜不少于90分钟、高中阶段宜不少于120分钟。
应至少提供2条以上的研学实践教育路线
山东省《山东省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基地、营地管理办法》
正式运行3年以上,近3年接收参加研学实践教育中小学生不少于1万人次;
原则上能够同时容纳200人以上中小学生参加活动,场馆场地功能齐全,布局科学合理;区位条件好,交通、食宿、医疗便利;
主要范围与研学基地相同,且周边有若干研学基地或教育资源,能够满足学生2—5天研学实践教育活动需求;
主题
自然生态
科技创新
国防科工
传统文化
安全健康
红色文化
课程形式
课堂、户外实践、知识讲座、多媒体、手工、参观 ......
课程构建
结合学生学习学科的研学课程
小学
中学
高中
基于自然地域特色的研学课程
依托自然教育营地的研学课程
时间
周一至周五
学校
“3+2”“2+3”
即用5天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
周末、节假日
亲子、团体
补充客群
单价
亲子
500-799
27.89%
800-999
27.63%
1000-1299
16.84%
200-499
16.32%
学校等团体
500-799
33.92%
800-999
26.78%
200-499
16.74%
1000-1299
13.10%
开发模式
整村运营
以泛研学营地为抓手,以社区营造为肌理,以产业融合为动力,以整村发展为核心。
泛研学营地(核心)+ 社区营造(内驱)+ 产业融合(动力)
泛研学营地
文旅教育
非遗传承、民俗传承、乡村民宿、微度假、研学实践、营地教育
社区营造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
公共空间、团建互动、生态保护、节庆活动、文艺活动、敬老孝亲
产业融合
产业兴旺共同富裕
农业产业、加工制造、文旅休闲、教育服务、产业融合
合作模式
基地(营地)+村委会+合作社/村民
社区研学
运营模式
公建公办为主
兼顾公建民营与公私合作
合作模式
公司+村委会+农户模式
村民共建
旅行服务商
投资、入股、代理销售、代理运营等参与方式
以专业技术、渠道合作、投资入股等方式
三、 研学案例
1. 苏州-村上长漾里
合作模式
租赁
开发方式
郊野乡村综合体
主力业态
民宿、田园美食、旅居康养,乡建学院、非遗、手工作坊、研学
总体定位
吃喝玩乐于一体的乡村版shopping mall
2. 杭州青山村
合作模式
成立村属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和团队
开发方式
自然教育、社区营造、生态扶贫
主力业态
自然学校、乡村图书馆、民宿、农家乐、未来社区
总体定位
未来乡村试验区,民宿3家,农家乐10家,农庄1处,竹制品工坊2家,文创产业——图书射击馆,设计百工坊
3. 温州曹村(网红村)
背景
中国耕读第一镇,中华进士第一村
总体定位
曹村镇村企抱团打造研学旅行基地 “网红打卡点”成中小学生的“校外课堂”
合作模式
村镇抱团,村企合作
由专业的旅游公司参与开发旅游项目,所有村抱团入股,改变‘单打独斗’的模式,整合资源共同振兴。
开发方式
村企抱团成立“乡悦文旅”
曹村镇下辖的所有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瑞安市中青国际旅游有限公司签订村企合作旅游开发项目协议,双方联合成立“瑞安市乡悦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核心特色
以地方传统文化为主要特色,结合周边旅游资源,开发了具有浓郁曹村乡土文化气息和创意创新理念,融合非物质遗产文化、进士文化、耕读文化、田园体验、红色教育等多元素的特色研学旅行路线。
主力业态
丁凤村农趣园、农业科普馆、民俗馆,许岙武术园、梅龙书院、东岙文化礼堂等旅游业态
特色项目
农业科普体验、农耕文化体验、进士文化与职业体验、南拳之五鸡拳、创意活字印刷、创意无骨花灯制作、走天井垟绿道(享蓝天清水绿岸美景)、赏梅龙溪风景、品古石桥风韵、游学微电影制作等
社会贡献
村集体已成为“股东”,村民则成了“职员”,本地村民就业,优先面向曹村人
不仅可以为村集体和村民实现增收,而且也为企业减少了土地流转、政策处理等后顾之忧。
将发挥中青旅的平台和资源优势,将外地学生引流到曹村,通过市场化运营实现产业振兴。
4. 浙江丽水青田世界农遗文化研学营地
背景
青田人延续1300多年的稻田养鱼生产方式,和300多年旅居海外的历史。
青田是华侨之乡,有33万华侨遍布全球128个国家和地区。
2005年6月,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认定为全国第一个、世界第一批第一个授牌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22年7月17日至19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在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举行。这是20年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所在国组织召开的规模最大、层级最高、影响最大的会议。
主题核心
方山乡以文化“三原色” 打造国际研学营地
以“绿”为底色,致力于传承和弘扬稻鱼共生农遗文化,在推进“两山”转化新征程中不断加压奋进;以“金”为本色,深入挖掘华侨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华侨要素回流;以“红”为特色,以“侨心向党·家国情怀”为红色革命教育线路开端,不断将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红绿融合发展进程中。
合作模式
企业主导
本地人出资自建
主力业态
农遗文化酒店
(6000㎡,80个床位数,300人餐厅,大型多功能厅、会议培训室、游泳池、咖啡书吧)
奇云山研学书院
总占地约150亩,其中建设用地占7亩,计划总投资约4500万
素质拓展训练基地
规划设计占地约10亩,设计打造融合丛林探宝、穿越障碍、团队协作与一体的野外训练成长基地。
农耕实践互动体验区
设计打造割稻、打稻、抓鱼、插秧等农事体验活动区
农耕系列展馆
将打造县内首个“民间乡村展馆之乡”
华侨系列展馆
科普系列展馆
5. 浙江丽水方山乡学校
背景
华侨子女却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5.2%,被称为“联合国学校”
开发方式
自主研发
运营模式
建设家-校-社共育模式
水稻种植和田鱼养殖两项季节性农业生产活动,根据水稻种植和田鱼的生长规律,精心组织季节性主题实践活动
聘请家长为农遗辅导员,在不同季节指导学生插秧、割稻等农事活动;
积极与教育局、团县委、少年宫开展合作交流
运营特色
农耕币
学校基于农遗课程体系,开发农耕币评价体系,以农耕币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农遗实践活动,学校将农遗文化纳入学生期末游考评价体系,通过过程性评价、主题活动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三大模块,实现多元评价学生,培养农遗好少年。
参与农遗课程学习,获班级农耕币
参与农遗主题活动,获校级农耕币
参与期末农遗游考,荣获“农遗文化小达人”称号
成就
学校的农遗研学多次被县、市、省甚至国家级媒体报道,典型教育方式多次被表扬推广。教师个人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学校有1位教师获得全国乡村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5人次获得市级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