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脑卒中康复
脑卒中康复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
编辑于2023-06-03 16:50:19 广西壮族自治区脑卒中康复
概述
定义
是指突然发生的、由脑血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综合征。
分类
1. 脑梗死
(1) 脑血栓形成
(2) 脑栓塞
(3) 腔隙性脑梗死
2. 脑出血
3. 蛛网膜下腔出血
出血与缺血的区别
硬膜外血肿呈梭形,或者是双凸透镜形,比较局限常伴有颅骨骨折。 硬膜下血肿一般呈新月形,或者是镰刀状,范围较广。
危险因素
可调控因素
高血压
心脏病
高血脂
糖尿病
肥胖
可改变因素
不良饮食习惯
大量饮酒
吸烟
不可改变因素
年龄
性别
种族
家族史
临床表现
1. 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
2. 交流功能障碍
失语、构音障碍
3. 认知功能障碍
记忆力障碍、注意力障碍、思维能力障碍、失认
4. 心理障碍
焦虑、抑郁
5. 其他功能障碍
吞咽困难、二便失禁、性功能障碍
临床治疗
微笑测试:一侧脸部表情不正常
举手测试:一只手臂无法支撑
语言测试:患者总重复一句话
发作时间:发现以上一项异常,拨打120(第一次出现)
康复评定
1. 脑损害严重程度的评定
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
8分:重度脑损害,昏迷; 9-12:中度; 13-15:轻度
睁眼反应
运动反应
言语反应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总分45分 轻度神经功能缺损:0~15分; 中度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 重度神经功能缺损:31~45分
美国国立研究院脑卒中评定量表NIHSS
2. 运动功能评定
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
内容
上肢功能评定
手功能评定
下肢功能评定
分期
1. 期
无随意运动
2. 期
开始出现随意运动,并能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
共同运动是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患肢活动时引发的一种随意运动
联合反应就是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或主动运动时,诱发患侧肌群不自主的肌张力伸高或出现运动反应。
3. 期
异常肌张力明显增高,可随意出现共同运动
4. 期
异常肌张力开始下降,共同运动模式被打破,开始出现分离运动
5. 期
肌张力逐渐恢复,并出现精细运动
6. 期
运动能力接近正常水平,但运动速度和准确性比健侧差
Fugl-Meyer评定法
3. 平衡功能评定
三级平衡检测法
I. 级平衡:静态下不借助外力的条件下,患者可以保持坐位或站立位平衡
II. 级平衡:在支撑面不动(坐位或站立位)条件下,患者的身体的某个或几个部位运动时可以保持平衡
III. 级平衡:患者在有外力作用或外来干扰的条件下,仍可以保持坐位或站立位平衡
Berg平衡评定量表
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Barthel指数
总分100分;>60,生活基本可以自理; 40-60,轻度残疾,生活需要帮助才能自理;20-40,属重度残疾,生活需要依赖; <20,完全残疾,生活完全需要依赖
功能独立性评定FIM
5. 生存质量
生活满意度调查表
WHO-QOL100
SF-36
6. 其他功能障碍的评定
感觉功能评定
认知功能评定
失语症评定
构音障碍评定和心理评定
康复治疗
一、 康复目标
1 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预防脑卒中后可能的并发症
压疮、坠积性/吸入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
2 改善受损功能
3 提高生存质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
二、 康复时机
脑出血生命体征平稳48h后
伴有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病情稳定48h后
三、 基本原则
1. 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早期康复时机
2. 康复治疗计划是建立在功能评定的基础上,由康复治疗小组共同制订,并在其实施过程中斟酌情加以调整
3. 康复治疗贯穿于脑卒中治疗的全过程,做到循序渐进
4. 综合康复治疗要与日常生活活动和健康教育相结合,并有脑卒中患者的主动参与及其家属的配合
5. 积极防治并发症,做好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四、 急性期康复治疗
急性期:发病后1~2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1~2期
1期
无随意运动
2期
开始出现随意运动,并能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
共同运动是偏瘫患者期望完成某项患肢活动时引发的一种随意运动
联合反应就是身体某一部位进行抗阻力运动或主动运动时,诱发患侧肌群不自主的肌张力伸高或出现运动反应。
治疗
(1) 体位与肢体的摆放
定时翻身(2h/次)
多主张偏瘫侧卧位
适当采取健侧卧位
尽可能少采取仰卧位
避免半卧位
(2) 偏瘫侧肢体被动运动
近端关节→远端关节,2~3次/日,>5min/次,至偏瘫侧肢体主动活动恢复
头转向偏瘫侧
被动活动肩关节时,偏瘫侧股骨应呈外旋位,即俯卧位时手掌向上
(3) 床上运动
促进腹式呼吸
双手叉握上举运动
翻身
桥式运动
仰卧位屈髋、屈膝、挺腹运动
(4) 运动想象疗法
(5) 物理因子治疗
局部机械性刺激
冰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
音乐治疗
经颅磁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
(6) 中国传统疗法
按摩、针灸
五、 恢复早期康复治疗
恢复早期(亚急性期):发病后3~4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2~3期
3期
异常肌张力明显增高,可随意出现共同运动
目标
预防常见并发症和脑卒中二级预防
抑制肌痉挛,促进分离运动
加强患侧肢体的主动运动并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相结合
减轻偏瘫肢体肌痉挛
避免加强异常运动模式
治疗
1. 床上与床边活动
上肢上举运动
床边坐与床边站
双下肢交替屈伸运动
桥式运动
2. 坐位活动
3. 站立活动
4. 减重步行训练
5. 机器人辅助下步行训练
6. 平行杠内行走
7. 室内行走与户外活动
8. 强制性运动疗法
9. 物理因子治疗
10. 中国传统疗法
11. 作业治疗
12. 步行架与轮椅的应用
13. 言语治疗
六、 恢复中期康复治疗
恢复中期:发病后4~12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3~4期
治疗
1. 上肢和手的治疗性活动
2. 下肢的治疗性活动
3. 作业性治疗活动
4. 认知功能训练
七、 恢复后期康复治疗
病后4~6个月,5~6期
治疗
(1) 上肢和手的功能训练
(2) 下肢功能训练
(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
(4) 言语治疗
(5) 认知功能训练
(6) 心理治疗
(7) 支具和矫形器的应用
八、 后遗症期的康复治疗
病后6~12个月,多在发病后1~2年
九、 脑卒中特殊临床问题的处理
1. 肩部问题
2. 肌痉挛与关节挛缩
3. 吞咽困难
4.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与治疗
下肢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
卧床时抬高下肢和穿弹力袜
下肢外部气压循环治疗
对主动活动差进行下肢肌肉功能性电刺激
已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者可采用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或介入治疗
5. 肺炎
6. 压疮
7. 抑郁
预后
结局
1. 经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其受损功能完全恢复,达临床痊愈
2. 经神经内、外科治疗,仍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3. 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
影响预后的因素
1 年龄
2 合并症与继发性功能损害
3 病灶部位与严重程度
4 早期与综合康复治疗
5 家庭与社会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