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0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证法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1版)0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证法整理,适用于马理论专业考研复习及考研政治复习。
编辑于2023-06-04 16:32:23唯物辩证法
两个总观点、总特征
联系
概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
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去认识事物。
普遍性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确立整体性、系统性、开放性的观念。
多样性
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的具体联系。
条件性
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①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和制约作用。②条件是可以改变的。③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
联系的条件性要求我们注重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①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②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是事物原有的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运用系统思维方法,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
概念
发展是事物变化中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符合规律的事物)。
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 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功能和要素已经不适应环境和各种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2. 就新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 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不合规律的事物)。
事物发展的过程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他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五对范畴(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内容与形式
含义
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关系
①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a.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作用。b.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表明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得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中,同一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现。②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从最初的基本不适合,随着矛盾的解决,再到新的基本适合。
方法论意义
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中,要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注重事物的内容,反对夸大形式作用的形式主义;又要积极利用合适的形式去促进内容的发展,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能动的促进作用。
本质与现象
含义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现象可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关系
①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a.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b.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c.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是表面的、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②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a.本质决定现象,本质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b.现象表现本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c.本质与现象的相互依存表明: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意义
正确把握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对于我们的认识活动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准确辨别真象和假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为此需要掌握大量的现象,进而通过技术手段和理论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原因与结果
含义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关系
①原因与结果是相互区别的。在一个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二者不能混淆和颠倒。如果“倒因为果”或者“倒果为因”,就会歪曲事实,得出荒谬的结论。②原因与结果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在事物因果联系的长链中,任何原因都必然引起一定的结果,没有“无果之因”;任何结果都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没有“无因之果”;一种现象在一种联系中是原因,在另一种联系中则可能是结果,反之亦然。
方法论意义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能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我们只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才能通过自觉的努力,消除不利的原因,使因果关系运动朝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方向运行,从而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结果。
偶然与必然
含义
必然与偶然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事物的发展既包含着必然的方面,也包含着偶然的方面。
关系
①必然与偶然相互依存。a.一方面,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现实事物的发展,不通过偶然而只表现为纯粹必然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必然总是伴随着偶然,要通过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b.另一方面,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在似乎是偶然起支配作用的地方,实际上是必然起决定作用,并制约着偶然的作用形式及其变化。②必然与偶然相互转化。相对于某一过程来说是必然的东西,对另一过程就可能成为偶然的东西,反之亦然。在事物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中,包含必然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的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
在我们认识和实践中,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我们的目标和计划,同时也要充分估计到各种偶然因素的作用,善于敏锐地识别和把握机遇,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目标。
现实与可能
含义
现实与可能是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关系
①现实与可能相互区别。现实是当下的客观存在,标志着事物的当前状况;可能是事物潜在的趋势,标志着事物的发展方向。②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a.一方面,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新的可能;b.另一方面,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发展就是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方法论意义
在实践中正确把握现实与可能的辩证关系,既涉及对现实的评价,也涉及对未来的认识。这要求我们一方面立足现实,对可能性作出全面的分析和预判;另一方面着眼长远,防止坏的可能变为现实,同时善于创造条件,促使好的可能获得实现。
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实质与核心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的“钥匙”。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范畴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含义
同一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斗争性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②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
同一性与斗争性的作用
同一性的作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斗争性的作用
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双方力量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的过渡的决定性力量。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必须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在斗争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②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谐
概念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统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能展现出和谐状态。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事物的不同性质。
不同矛盾之间
根本矛盾(基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根本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主要矛盾
支配地位、决定作用
次要矛盾
从属地位、次要作用
同一矛盾之中
矛盾的主次方面
主要方面
支配地位、主导作用
次要方面
从属地位,次要作用
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着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②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③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④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⑤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认识一般到认识个别的发展过程。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量变质变规律
质、量、度的规定性
①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②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③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量变与质变的含义
①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②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④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⑤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一方面,当事物的发展处在量变阶段时,要踏踏实实做好日常工作,为未来重大改变做准备。另一方面,当质变来临的时候,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促成质变,使工作迈上新台阶。
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的含义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其内在矛盾运动以自我否定的方式而实现的。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的方面和否定的方面,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当否定的方面上升至支配地位时,事物就会由肯定走向对自身的否定,再由否定进一步走向更高阶段的肯定,即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就是要揭示事物自己发展自己的完整过程及本质。
辩证否定观
①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辩证发展的三个阶段
“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根本解决。其中,否定之否定的阶段是更高阶段的“回复”,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不同周期的交替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①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②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进到新阶段;每一个周期都是开放的,前一个周期的终点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③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甚至倒退。④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
①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就要求我们树立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要对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使实践活动符合事物自我否定的辩证本性。②同时,又要求我们正确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既要看到道路的曲折,更要看到前途的光明。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和认识功能
唯物辩证法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对唯物辩证法本质的阐述
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方法论意义
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要坚持和发扬这种批判的、革命的精神。②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③要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④要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⑤要提倡创新创造,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
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概念辩证法)
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关系
①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是不同的。②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物质世界本身的联系和发展。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 ,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是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三大认识工具
对立统一规律
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了方法上的遵循。
量变质变规律
指导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把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结合起来,遵照“量变——质变——新的量变”的客观进程,去认识和把握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阶段性与不同发展状态的转化。
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现实事物都将在其发展过程中实现自我否定,周期性地向更高级的存在形式前进,应从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中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及其发展方向。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成对的基本范畴,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最基本关系的反映,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从不同侧面进一步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矛盾分析方法的具体运用,也对人们深入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
归纳与演绎
含义
①归纳与演绎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②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③演绎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关系
①归纳和演绎两种方法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②一方面,归纳和演绎互为前提。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指明归纳的目的和方向。③另一方面,归纳和演绎相互补充。a.归纳虽然能概括出同类事物的共性,但不能区分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不能摒弃片面性和表面性,所得结论还不是充分可靠的,因此,归纳必须靠演绎来补充和修正。b.演绎以事物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为基础,共性只大致地包含个性,因此,从共性出发不能揭示个别事物多方面的属性,要了解事物本身的多样性,要进一步分析归纳。
分析与综合
含义
①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②综合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把各个因素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但综合绝不是把各部分、各组成因素机械地凑合起来或装配在一起,而是在思维中把对象的各个本质的方面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
实质
分析与综合的实质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矛盾分析法,是客观事物的辩证联系和发展过程在思维中的再现。
关系
分析与综合的关系是辩证的,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对所认识的事物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过程。
抽象与具体
含义
①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这一思维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达到对事物的真理性认识。②感性的具体:人的感觉器官所得到的生动而具体的知觉表象。感性的具体是人的认识的起点,为了实现从感性的具体到到思维的具体的过渡,必须首先否定感性的具体。③抽象对感性具体的否定就是抽象,抽象是通过分析把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区分开必然的、本质的方面和偶然的、现象的方面,从中抽取出各个必然的、本质的因素,已达到对具体事物的某一本质方面的认识,这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④思维的具体:思维的具体是运用综合的方法,把对事物各方面的本质的认识联系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统一的认识,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的具体中再现出来,即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思维的具体是多样性的统一,是事物自身各方面的矛盾组成的对立统一的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含义
①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就是逻辑必然性再现对象的历史发展的过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②逻辑:指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是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③历史:一是指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关系
①一方面,逻辑与历史是一致的。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思维中的再现。因此,逻辑的进程和历史的进程具有内在统一性。②另一方面,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又包含差异和对立。a.历史的东西总是包含有偶然因素、次要因素以及迂回曲折的细节,具体而生动。b.逻辑的东西则是“修正过”的历史的东西。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加工改造,抛弃历史细节、抓住主流,抛弃偶然性、抓住必然性,抛弃偏差、抓住基本方向和基本线索,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因此,逻辑的东西能更深刻地反映历史。
现代思维方法
控制方法
通过分析和研究数据的分布,揭示规律性、寻找差异性,以便有效实施过程管理。
信息方法
把系统的运动过程看作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获得对某一复杂系统运动过程的规律性认识。
系统方法
以对系统的基本认识为依据,用以指导人们研究和处理科学技术问题。
模型方法
通过建构研究模型,以简化和理想化的形式去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
理想化方法
用于研究对象有差别的、便于处理的简化形式,代替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六种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
系统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
底线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