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王力版1、2册 古代汉语最基础最核心的知识点,按现代汉语的分章重新编排,分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常识六大部分 部分结合了南京大学高小方版《古代汉语》
编辑于2023-06-10 11:03:52 广东古代汉语
音韵
声母
守温三十六字母
清浊
全清
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
次清
滂、敷、透、彻、清、穿、溪
全浊
並、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
次浊
明、微、泥、娘、疑、喻、来、日
发音部位
五音
唇
帮滂並明
非敷奉微
舌
端透定泥(来)(日)
知彻澄娘
齿
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牙
见溪群疑
喉
影晓匣喻
七音
唇
帮滂並明
非敷奉微
舌
端透定泥
知彻澄娘
齿
精清从心邪
照穿床审禅
牙
见溪群疑
喉
影晓匣喻
半舌
来
半齿
日
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清代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
韵母
古韵
阴声韵
指开韵尾和元音韵尾的韵
阳声韵
鼻音韵尾的韵(-n、-m、-ng尾的)
入声韵
收塞音韵尾的韵([-k]、[-t]、[-p]收尾)
转
旁转
指古音中阴、阳、入声韵之间相互转变
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或相近
对转
指古音中阴声和阴声、阳声和阳声、入声和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
元音、韵尾发音部位相同
通转
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者之间及各自的韵转
元音相同。韵尾发音部位不同
声调
古声调
平上去入
平分阴阳
浊上归去
入派三声
上清音、下平声。被切一定是阴平
今声调
阴阳上去
格律
用韵
近体
押平声韵
一韵到底
不押邻韵
押平水韵
平水韵
南宋平水刘渊
106韵
古体
平仄韵皆可
邻韵可押
平仄
类型
五言
甲种句
仄仄平平仄
仄起仄收式
乙种句
平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式
丙种句
平平平仄仄
平起仄收式
丁种句
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式
七言
甲种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仄收式
乙种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平收式
丙种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仄收式
丁种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平收式
在五律基础上在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
口诀
五律
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七律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甲丙两种句(仄收式)必然,乙丁两种句(平收式)未必
出对
XXX(题目) 仄仄平平仄,(出句) 平平仄仄平。(对句) 平平平仄仄,(出句) 仄仄仄平平。(对句)
一首诗同一联的前句为出句,后句为对句
黏对
黏
XXX(题目) 仄仄平平仄,(出句) 平平仄仄平。(对句) 平平平仄仄,(出句) 仄仄仄平平。(对句)
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平仄类型应相同(第二字的平仄相同)
对
XXX(题目) 仄仄平平仄,(出句) 平平仄仄平。(对句) 平平平仄仄,(出句) 仄仄仄平平。(对句)
同联上下句(出对句)平仄类型(第二字平仄)平仄相反
失黏
上联对句和下联出句平仄类型应不相同(第二字的平仄不相同)
失对
同联上下句(出对句)平仄类型(第二字平仄)平仄不相反
避忌
犯孤平
针对乙种句而言,除去韵尾,如果首字(五言为首字,七言为第三字)用了仄声,那么该句就只剩下第二个字是平声
仄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
三平调
针对丁种句而言,如果第三字(五言为第三字,七言为第五字)用了平声,那么算上韵尾,那么该句就出现了三个平声煞尾
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
“一三不论(一三五不论),二四分明(二四六分明)”的例外,乙种句的“一(三)”必论, 丁句句的“三(五)”必论
拗救
拗
本应用平声的却用了仄声或本应用仄声的却用了平声
救
在另一处,相应的地方把仄声改为平声,或把平声改为仄声,以补救因为拗而损失了的音乐美感
王力是认为拗是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为拗。在恰当的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地方改为平声则为救
类型
甲种句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拗
对句(乙种句)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救
甲种句第四句(七言第六字)拗
对句(乙种句)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救
对句救
乙种句第一字(七言第三字)拗
本句(乙种句)(七言第五字)第三字救
丙种句第四字(七言第五字)拗
本句(丙种句)第三字(七言第四字)救
本句救
自由度
完全自由
甲种句第一字
丁种句第一字
半自由(有前提)
乙种句第三字(不需要救时完全自由)
丙种句第一字(本句没有出现拗救时完全自由)
丙种句第三字(本句没有出现拗救时完全自由)
对仗
对仗要求
字数
平仄
词性
结构
节奏
意趣
相同或相对
类型
工对
同小类词对上
宽对
上下句词性相同就算对上了
流水对
两句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
邻对
借对
借用词的另外一个意义或读音来构成对仗
扇面对
甲句对丙句、乙句对丁句
也叫隔句对
交骨对
甲句对丁句、乙句对丙句
也叫犄角对
句式
三字尾
《诗经》的用韵
《诗经》的韵例
《诗经》的韵例
韵脚位置以句尾韵为主
韵脚数量为
一韵到底
换韵
两种
韵脚距离
句句押韵
隔句押韵
交韵
《诗经》的用韵格式
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诗经》的韵部
古韵
上古时期(主要指先秦)的韵部
先秦古韵三十部
古韵三种情况
古代押韵,现在仍然押韵
古代押韵,现在不押韵
古代不押韵,现在反而押韵
叶韵(谐韵、叶句、叶音)
为了押韵,把某字临时念作押韵的字或音
随意的、不规则的
清代受到彻底批判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双声叠韵
双声
两个字的声母相同
叠韵
两个字的韵母相同
古音通假
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通用或假借
汉字
汉字的构造
文字
六书
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
许慎名称班固序
象形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图画
指事
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指示性符号
独体字
会意
比类合谊以见指撝
两字以上
形声
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形旁声旁
意义范畴
读音类别
合体字
转注
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假借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说文解字》
东汉许慎
部首
文字学原则
540部
《说文解字》
检字法原则
189部
《新华字典》
200部
《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词典》
214部
《字汇》
《康熙字典》
《辞海》
250部
新版《辞海》
隶变
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隶变对汉字的影响
改曲为直
同而不同
不同而同
以简代繁
减省局部
将错就错
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
在某个意义上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字形,先出现的叫做“古字”,后起的叫做“今字”
异体字
同音同义但形体不同的一组字
会意字与形声字之差
改换意义相近的意符
改换声音相近的声符
变换各成分的位置
繁简字
同音同义但书写笔画数量不同的一组字
词汇
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今词义的异同
基本情况
没有变化
毫无关联
发生变化
发展变化
范围
扩大
泛指
缩小
特指
转移
感情色彩
褒贬
轻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的发展
换了不同的词
加上词头词尾
相同或相反的两个单音词组合成一个复音词
复音词的类别
单纯复音词
大部分都是连绵字
两个音节但仅表示一个语素
部分叠词也属于单纯复音词
合成复音词
复合式
两个语素都保持原有意义
其中一个语素失去了意义
两个语素都失去原有意义,产生新义
实词+实词
附加式
其中一个语素虚化为词头或词尾
实词+虚词
同义词的辨析
概念不同
程度轻重不同
感情色彩不同
使用条件不同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
词本来的意义
引申义
从本义引申、发展出来的意义
近引申义
直接引申义
远引申义
间接引申义
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分析词的本义
凭字形
分析词的引申义
逐字分析,抓住本义去分析引申义
本义发展到引申义的基本方式
有具体到抽象
由个别到一般
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注意词义引申和词义更替的区别
新旧交替
新旧并包
注意引申义和假借义的区别
注意语音和字体的变化
词类活用
词类
实词
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半虚半实
代词
副词
虚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语气词
叹词
活用
用如
名词用如动词
两个名词相连,非偏非判非并,则是动宾或主谓
介词前
代词前
副词后
能愿动词后
所字后
而字后
时间词后
者字前
矣、焉前
名词用如形容词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形容词用如使动
精兵简政
正本清源
形容词用如意动
不耻下问
形容词用如名词
用形容词来带标具有那些性质、状态的人或物
标新立异
活用条件
定语后(包括“之”字后、“其”字后)
其曲中规
及物动词之后
舍近求远
介词之后
以大易小
动词用如名词
活用条件
动词处于宾语或主语的位置
百废俱兴
动词用如使动
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
飞沙走石
及物动词用如使动
无生民心
动词用如意动
其为死君乎?
代词用如动词
陈利兵而谁何
数词用如动词
二三其德
使动
主语使宾语施行动作
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
不及物动词用如使动可以带宾语
飞沙走石
及物动词用如使动
无生民心
形容词用如使动
使宾语具有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精兵简政
正本清源
意动
主观上认为宾语带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名词用如意动
友风而子雨
动词用如意动
其为死君乎?
形容词用如意动
不耻下问
代词前的形容词一定用如动词(使动或意动)
宾语前的形容词一定用如动词
用作
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动词,非主谓结构,非前宾语,则是名词用作状语
表比喻
土崩瓦解
表处所
道听途说
表方式工具
秦王车裂商君以徇
表态度
敌视
表时间
日积月累
表情势
势不两立
动词用作状语
前面的动词(一般是不及物动词)修饰后面的动词
生吞活剥
代词用作状语
指示代词活用为状语
夫胡为而此醉
非支式(为动)
非支配式关系动宾结构
动词对宾语不具有支配作用,宾语只是形式上的宾语,并不是动词直接作用的对象
死国可乎
代词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
“吾”“我”“予(余)”
“我”“予(余)”可以用作主语、宾语、定语
“吾”可以用作主语、定语,但一般不作宾语
谦称(名词)
寡人、不榖、臣、小人、老妇、仆、愚
自称其名
第二人称
“女(汝)”“尔”“若”“而”“乃”
“而”“乃”一般不用作主语和宾语
尊称(名词)
君、大王、陛下、子、先生、足下
称人之字
第三人称
“其”“之”
“其”只能用作定语,不能作主语
“之”只能用作宾语
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在这种情况下,用名词作主语或省略主语
总的来说,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用的比较少,原因有两个
古代汉语省略主语的地方比较多,且第三人称不用作主语
谦称和尊称代替了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是”“此”“斯”“兹”“彼”
“是”“此”“斯”“兹”是近称
表这、这个、这里
“是”用作宾语时有时需要放在动词前面
指示代词作宾语需前置
“彼”是远称
表那、那个、那里
后来发展为带有人称代词的性质,但始终没有完全丧失它的指示性
“夫”也是一个指示性代词,但指示性很弱
“然”“尔”
“然”略等于现代汉语的“这样”“那样”“这么”“那么”
“尔”的用途没有“然”字那么普遍,它也表示“这样”“那样”
无定代词“或”
通常指人,而且只作主语
“或”字前面出现先行词时,指代其中的某些人或某个人
两个以上的“或”字前后相应时,表示列举,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
疑问代词
者(无定代词)(被饰代词)
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
用在主谓结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
用在数词后面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者几样东西
充当语气词时又常常用在“有”字的宾语后面。和“有”字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下文概念上的主语
在时间词“今”昔“等字后面也常常用“者”字
语气词“者”又常常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顿
所(被饰代词)
通常用在及物动词的前面和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
其构成的词组能被定语修饰
能在动词之后再加上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
如果动词前面用了所字,那么动词后面的“者”字就代表行为的对象
用在介词“从”“以”“为”“与”等字的前面,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他们所表示的是:行为发生的处所、实施行为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
用在某些带有形容性的词语的前面,指代所描述的对象,同时也带有名词性
“有所……”“无所……”是动宾词组,“所”字词组用作动词“有”或“无”的宾语
连词
而
连接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两种性质或两种行为的联系
性质
子敏而厉
行为
朝济而夕设版焉
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
“蟹六跪而二螯”是因为“六跪”“二螯”作谓语且具有描述性
既可用于顺接,也可用于逆接
顺接
相连的两项在意思上有某种类似,或者有密切的关系,中间没有转折
任重而道远
逆接
相连的两项在意思上相反,或者不相协调,不是事理相因,语意连贯,而是有转折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含有假设的意思
人而无信
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
太后盛气而揖之
以
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的词组,表示在时间上一先一后的两种行为的联系
后一行为往往是前一行为的目的,或者是前一行为所产生的结果
公入而赋
可以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但不如“而”常见
则
连接条件复句中的分句,表示条件的分句在前。表示结果的分句在后,可译为“便”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所连接的两项并不是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只是第二件事情的出现不是第一件事情的施事者所预期到的,这时也用“则”字,可译为“原来已经”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用在表示意思相对待的并列分句里,表示对比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这种情况下,“则”字前面的词语有时候是表示时间修饰
是故无事则国富
然而、然则、虽然
“然”是指示代词
“然而”中的“然”表示“如此”,可译为“如此,可是……”
然而不王者
然而不胜者
“然则”中的“然”表示“如此”,可译为“如此,就……”
然而德我乎?
“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
虽然,必告不榖
介词
以
表示行为以某物为工具或凭籍,可译为“用”或“拿”
儒以文乱法
引进原因,在意义上略等于现代的“因为”,“以”后面应该认为是介词的宾语
左右以君贱之
“以”字介宾短语
可以放在动词前也可以放在动词后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吧宾语提前至“以”前
吾道一以贯之
“是以”=“因此”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以”字后面的宾语如果已经在上文出现过,则可以省略,“以”字可译为“拿来”“拿去”
敢以烦执事
将以衅钟
於(于、乎、诸)
于(於)
引进处所
可译为“在”“到”“从”“对于”“在……方面”
子路宿于石门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问于桀溺
于我如浮云
敏于事而慎于言
往往“在於”连用、“至於”连用,其中的“在”和“至”是动词,不是介词
其耳目在于旗鼓
“今……於此”实际上表示一种假设
今有人於此,少见黑曰黑……
“……於此(斯)”也是表示假设
有美玉于斯
用“於”组成的介宾词组,处表示“对于”必须放在动词前面外,其余有的偶尔也放在动词之前
於我心有戚戚焉
引进比较对象
季氏富于周公
苛政猛于虎
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果所介的是地名,一般用“于”,被动句或描写句一般用“於”
乎
“乎”字也可以当“於”字用
浴乎沂,风乎舞
被动句通常不用“乎”、“对於”的意义不用“乎”
恶乎(於何)必须用“乎”而不能用“於”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诸
等于“之於”也等于“之於”的合音
穆公访诸蹇叔
为
介词读去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给”“替”“因为”
及庄公继位,为之请制
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君子不能为谋也
之
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略等于现代汉语的“的”
翼若垂天之云
取消句子独立性
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用“之”,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
皮之不存,毛将安传
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
汤之问棘也是已
在主语和“於”字介宾词组之间用“之”字,这样形成的结构再做句子的主语
寡人之于国也
假如主语已经在上文出现,常常用一个“其”字来代替它,因为“其”字所替代的正是名词加介词“之”字
语气词
句首语气词
夫
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
“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且”“故”“今”,只是加了“夫”字,也表示要发议论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故夫知效一官
今夫颛臾
“若夫”则等于“至於”
若夫乘天地之正
其
用于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
在陈述句或疑问句中,表示“大概““恐怕”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在祈使句中,表示“吧”或“啊”
君其问诸水滨
在疑问代词前表示加重反问语气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惟(唯、维)
惟
用在句子开头,发语词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唯
表示希望
唯君图之
帮助判断语气
唯风马牛不相及也
“惟”“维”用於句中,也是帮助判断语气
词头词尾
词头
有
用于专有名词的前面
朝代名
有夏一朝
国名
上及有虞
部落名
禹攻有扈
……
用于名词前面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用于形容词前面
忧心有忡
用于数目字之间,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
这种用法不属于词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其
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的前面
北风其凉
言
用作词头,放在动词的前面
言采其蕨
于
用作词头,放在动词的前面
之子于归
薄
用作词头,放在动词的前面
薄污我私
词尾
然
指示代词,表示“这样”“那样”
喟然而叹
放在形容词后面时,指示性减轻了,变成了词尾的性质
填然鼓之
“乎”“焉”“如”“尔”等字,用作词尾时作用和“然”一致
能增加形象化的色彩,使之变为形容词的性质
子路率尔而对
语法
判断句
判断句句式
……者,……也
……者,……
……,……也
……,……
“是”的词性
先秦书面一般用作指示性代词
口语用作判断词
“乃”“为”的词性及作用
“乃”
副词,加强判断语气
“即”“必”
“为”
动词,做、算作
一般“也”字煞句的判断句不用“为”字
一般不作判断词
“也”字
煞句
用在因果句句尾
用在陈述句句尾
用在疑问句句尾
句中
用在单句的主语之后
用在时间副词或表示时间的词组之后
用在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
判断句的活用
表示比喻
表达复杂内容
表示因果关系
叙述句
叙述句
双宾语
其一为“人”,行为动作的间接承受者,间接宾语、近宾语
其一为“事”或“物”,行为动作的直接承受者,直接宾语、远宾语
双宾语句
表示“赠”“告”义的动词带双宾语
公赐之食
一般及物动词带双宾语
天生民而立之君
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为”作动词的句子常带有双宾语
而为之箪食与肉
宾语的位置
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往往前置
疑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叙述句中用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有时为了强调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前,在宾语后面用代词“是”“实”或“之”复指
岂不毂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有时用“惟(唯)……是……”“惟(唯)……之……”强调前置宾语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齐其信,唯利之求
唯你是问
唯利是图
如果被提前的宾语是代词,一般用“之”复指
其斯之谓与→其谓是(斯)
直接把代词宾语放到动词之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是“是”
寡人是问
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可以无条件前置
汉水以为池
一言以蔽之
表示数量的句法
常规句式
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三进及溜
子墨子九距之
变化句式
把数词从动词前面移到句尾,并在这个数词前面用代词“者”字复指。“者”字前面词语就充当了全句的主语,移到句尾的数词就成了全句的谓语
鲁仲连辞让者三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受事者
意念上的被动句
没有任何专门用来表示被动的词语,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是从意思上去理解
蔓草犹不可除
金石可镂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于”字式
在动词后用“于”字引出行为的主动者
郤克伤于矢
“为”字式
用“为”字表示被动
卒为天下笑
“为……所”
后则为人所制
“见”字式
用“见”字表示被动
盆成括见杀
“见……于”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字式
用“被”字表示被动
国一日被攻
“矣”字
用在叙述句的句尾
表示已然、事情已经发生、报道一种新情况
吾知所过矣
用在描写句的句尾
帮助把事物的状态当做新情况来报道
天下苦秦久矣
用在祈使句的句尾
帮助把祈使的内容当作新情况来陈述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用在疑问句的句尾
既保持原来的语法意义,也帮助表示疑问语气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表示已然、事情已经发生、报道一种新情况
“焉”字
“焉”的性质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通常称兼词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晋国,天下莫强焉
“之”和“焉”的区别
在和动词结合时,“之”用在及物动词之后,“焉”用在不及物动词之后
非曰能之,愿学焉
同一动词,加“之”或加“焉”,词义不同
虢叔死焉
提弥明死之
“焉”字的活用
“焉”和“于”字介宾词组同时出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代词性减弱,语气词性突出
“焉”用作纯粹的语气词
击之,必大捷焉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失去代词性,指点引人注意的语气
“焉”字用在疑问句的句尾
仍保留原有语法意义,但作用是帮助表示疑问语气
君何患焉?
既富矣,又何加焉?
“焉”字用于句中
承上启下的作用
……天子焉始乘舟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否定句
句式
否定句的构成
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否定句中必须有否定词,否定词可以是
副词
不
朽木不可雕也
弗
公弗许
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毋
大毋侵小
未
……,未尝君之羹
否
王斗曰:否
非
是非君子之言
动词
无
大车无輗
代词
莫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一般需前置
用“不”“毋”“未”“莫”的否定句,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代词之前
……,不吾知也
毋吾以也
邻国未吾亲也
莫之或欺
“弗”“勿”“非”“无”是例外
“弗”“勿”所限制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非”否定整个谓语
“无”本身是个动词
否定词
不,弗
动词上的区别
“不”字后面的动词既可以是及物动词,又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既可以带宾语,又可以不带宾语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弗”字后面的动词一般是及物动词,而且动词后往往不带宾语
公弗许
则弗能治
“不”和“弗”都不能否定名词
毋,勿
“毋”字后面的动词一般带宾语,“勿”字后面的动词一般不带宾语
毋妄言,族矣
非礼勿视
“勿”“毋”后面的名词要用如动词
毋友不如己者
非礼也,勿籍
有时,“毋”“勿”用于陈述句,意义就和“不”差不多,不再表示禁止了
君子安得毋敬也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未
“未”和“未尝”的区别
“未尝”是一个凝固形式,表示“不曾”或“没有”
“未”字有时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
否
作为应答之词和“然”对立,可译为“不”或“不是的”
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中,通常表示否定的一面
非
用于判断句中否定谓语和主语的关系
用于叙述句或描写句,否定行为或性质,表示对某一事实的否认
用于假设,等于说“若非”“若无”
无
“不”是副词,否定形容词和动词
“无”是动词,否定名词
“无”又用于祈使句,意义与“毋”同
莫
否定性无定代词
前面可以出现它所代替的名词,也可以不出现
也做否定代词,相当于“不”
清代后,常用于祈使句,当“勿”字讲
疑问句
疑问句
疑问代词宾语必须前置
吾谁欺?欺天乎?
表示疑问的凝固形式
如何、何如
怎么样、怎样、怎么办
若何、何若、奈何
怎么样、怎样、怎么办
如……何、若……何、奈……何
把(对)……怎么样(怎么办)
如之何、若之何
(放在动词前时)怎么、(放在询问句末尾时)怎么样
疑问词
疑问代词
谁、孰、何
谁
指人
孰
表选择,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
指人时不表选择,这时和“谁”无区别
孰与
表示比较人物高下和事情的得失
何
指物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
“谁”“何”都可以作定语,“孰”不能,“谁”后面一般要用“之”字,“何”后面不能用“之”字
“何”可做状语,表示“为什么、怎么”
安、恶、焉、胡、奚、曷
该六个词只能做宾语和状语
充当宾语时
“安”“恶”是指处所的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胡、奚、曷”和“何”字在党,可译为“什么”
充当状语时
“安、恶、焉”一般表示反问,可译为“哪里、怎么”
“胡、奚、曷”一般询问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曷”作状语时和“盍”字想通,表示“何不”
疑问语气词
乎、诸
乎
是非问句中的“乎”译为“吗”
选择问句和特指问句中中的“乎”译为“呢”
跟疑问代词、否定词以及常见的“岂”“宁”相呼应时往往表示反问
其……乎
表示委婉
无乃……乎
表示恐怕是
得无……乎
表示该不会
其中的“乎”都译为“吧”
也表示感激
诸
“之乎”的合音,表示疑问和反问,按“之乎”翻译
与(欤)邪(耶)
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表推测、猜测
多数情况下“欤”和“邪”的疑问语气没有“乎”那么强
在有疑问代词的句子或选择问句里,“欤”和“邪”的作用基本和“乎”相同,疑问语气较强
“欤”和“邪”都能用于反问
哉
表反问
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呢”,且一般要有疑问代词或“岂”字和它呼应
表感叹
略等于现代汉语的“啊”
“乎哉”
表纯粹的疑问、反问
有关的几种语法现象
表示反问的习惯说法
不亦……乎
较为委婉的反问
何以……为
用……做什么
“为”处句尾,意义已经虚化,可以处理为语气词
“何”可以用“奚、恶、安”替换,“以”可以用“用”替换
省略式:“何……为”
何……之有
“有何……”的倒装,“有什么”的意思
语气词的连用
疑问语气词不仅可以和疑问语气词连用,也可以和直陈语气词连用
修辞
引用(用事、用典、稽古)
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明自己的论点
明稽古
暗稽古
引经
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
先秦主要引《诗经》《尚书》《周易》三种
诸子当中,引经最多的是《荀子》
譬喻
即为比喻
明喻
有喻词
“譬如、譬犹、譬之、犹、若、如”
暗喻(隐喻)
不用喻词,直接表述
博喻
一口气使用多个比喻来说明同一事物
代称
临时借用与某个事物有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
以特征或标志代称
部分代全体
原料代成品
具体代抽象
以地代人
以官代人
特指代泛指
泛指代特指
并提
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述
互文
上下文义相互呼应、补充
夸饰
夸大是言过其实,夸饰不是言过其实,而是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
倒置
为对仗、平仄和押韵的要求而进行词序颠倒
迂回
作者的话不是直说的,而是用转弯抹角的方式讲出来
委婉
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的含蓄一点、婉转一点
避粗俗
避忌讳
避冒犯
外交辞令
谦辞
省略
省略主语
省略宾语或兼语
省略述语
“曰”字省略
通识
字典辞书
字典辞书的编排
按音序
按部首和笔画排序
按编码排序
辞书
《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
《康熙字典》
张玉书、陈廷敬奉康熙之命编撰的,书成于康熙五十五年
按214部首排列
释字体例
先音后义
主要引用前人的意见,很少有编者自己的见解
《中华大字典》
陆费逵、欧阳溥主编
1915年出版
继《康熙字典》后第二大的字典
收字48000+
《辞源》《辞海》
《辞源》
商务印书馆编印
陆尔奎、方毅等五十多人参加编写
以词语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沿用214部首排列法
先字后词、先音后义
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体例格局
《辞海》
中华书局编印,1936年出版
最显著的是引书注明篇名
全书共收单字14872个,复合词语91706条,总字数干 三百多万字
新(辞海)是按部首排列的
字的归部原则是“依据字形定部”.即不管部偏旁与字义的关系,只根据位置来确定归部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字典》
全书共八卷,一千五百多万字
编者的意图是注重历史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按部首排列的
《汉语大词典》
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全书五千余万字,共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
单字也是按部首排列的,部首同《汉语大字典》相同,也是200部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新华字典》
魏建功
这本字典是供中等文化程度的人使用的,收字范围大致以现代汉语所用的字为限,释义也只限于现代汉语的用法。但是,它也适当收录了古代文献中的词汇,以及历史上的外来语
《现代汉语词典》
吕叔湘和丁声树先后任主编
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现代语文词典,收词目五万六千多条
一部释义精确、体现目前汉语研究水平的好辞书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这本字典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后附难字表,收难字二千六1多个。它是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的基础上编写的。在释义解词中,重视词义的概括性和各义间的内部联系,注释简明通俗,适用于初学古汉语的读者
按(汉语拼音方案)的音序排列的,前面附有(部首检字》,可供检索
《说文解字》《经籍籑诂》
《说文解字》
这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形体,然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
许慎在分析小篆的形体结构时,从中概括出五百四十个偏旁作为部首,然后把所收集的九千多个字列人这五百四十个部首中去,这是他的一大创造,对后世的检字法有很深远的影响
一般是尽量把篆文形体相近或相关的部首排在一起
清代一些研究《说文解字)的人根据《康熙字典》的214部另编“通检”,其中比较通行的是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可供检索
“说文四大家”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说文解字义证》桂馥
《说文通训定声》朱骏声
《说文句读》王筠
《经籍籑诂》
清代阮元主编
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它在编排上用的是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以一韵为一卷,全书106卷,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
《经传释词》《词诠》
《经传释词》
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
全书共解释虚词160个,编排次序是按照古声母的顺序排列的。这本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的材料,分析排比,作出了许多精彩的结论,纠正了前人的失误
《词诠》
近人杨树达所著
收字五百以上,所讲的内容,既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虚词的特殊用法,引例丰富,比较通俗易懂,对初学古汉语的人比较适用
《诗词曲语辞汇释》
近人张相所著
书中一般是解释单词或词组的意义,有时还由意义的解释推及于词源(或语源)的探讨和语法的分析,被解释的单词或词组:都是唐宋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
注音法
直音法
即用同音字来注音
反切法
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唐以前称为“某某反”),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反切下字和被切字的声调是致的),合成被注字的音
三件事
先看序和出版年月
细读凡例
注意书后有没有遗补、勘误、附录之类的信息
古书注解
三大名注
《三国志注》
《水经注》
《世说新语注》
五经正义
《诗》
《书》
《礼》(《礼记》)
《易》
《春秋》
古注的类型
注(故、训、传、记、诠、释、微、学、解)
对原文做独立注解
笺
已有注,加一点补充说明;或加以阐发,或别立异说
疏(义疏、正义)
不但注作品的原文,而且给前人的注上加注
校
考核古书叫校;或考镜源流;或校对文字,改正脱误
音义
以变音释义为本,但也往往从事校勘
章句
循文释义;串讲古义,着重句意、段意和解释
补注(订补)
订正、拾遗。补前人注疏的阙略(遗漏),订正前人注疏的失误
集解(集注、集释)
兼解经传
汇集旧注
笔记
以读书札记的形式,对古书中的疑难问题提出看法,包括解释疑难问题提出看法。包括解释、校勘
选注
古人进行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
古注术语
曰、为、谓之
辨析近义词或近义词
被释词放在其后
叫做
谓
以具体解释抽象
被释词放在其前
指的是
貌
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
被释词往往是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的样子
犹
释者和被释者往往是同义词或近义词
等于说
之言、之为言
声训
释者和被释者往往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读为、读曰
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读若、读如
用于注音
音
直音法
某,音某
反、切
反切法
某,某某反
某,某某切
某,某某
如字
与破读相对而言,依它本来的字音读,依它本义讲
言
某,言某
有时谈言外之意,有时串讲,有时总括段意
词、辞
指明虚词
当为、当作
凡文字明知已误者,注此
衍文
古籍在流传过程中误加的文字
脱文
古籍在流传过程中脱落的文字
古书的句读
断句错误的原因
意义不明
不明词义,不通文理
缺乏古代文化知识,不知出典
语法不明
音韵不明
句读的要求
字句必须讲得通
内容必须合情理
必须符合语法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