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传染病
传染病人卫第9版 第一章总论,病原体通过一定的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
编辑于2023-06-10 12:12:51 甘肃传染病
感染与免疫
概念
感染与传染
感染
病原体和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
传染
病原体通过一定的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
也指来自宿主体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共生状态和机会性感染
感染类型
首发感染
重复感染
混合感染
重叠感染
继发性感染
医院获得性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感染
医院感染
社区获得性感染
构成传染和感染的三因素
病原体
人体
环境
感染过程的表现
感染谱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最常见
只能被免疫学检查发现
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无症状,无体征和生化改变
结束以后,大多数人获得特异性免疫,少数人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结束以后,大多数人获得特异性免疫,少数人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产生免疫应答
有组织损伤,临床表现
病原携带状态
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病原体能排出体外
潜伏性感染
潜伏期感染时病原体一般不排除体外
不是在每种疾病中都存在
病原体致病能力
侵袭力
毒力
毒素
外毒素
白,破,霍
内毒素
伤寒,志贺
其他毒力因子
数量
变异性
免疫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
天然屏障
外部屏障
内部屏障
吞噬作用
体液因子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IgM首先出现,➡️近期感染
IgG随后出现,持续时间较长
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
IgE主要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
发病机制
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直接损伤
机械运动及分泌的酶
细胞病变
诱发炎症
毒素作用
免疫机制
变态反应
Ⅲ型超敏——肾综合征出血热
Ⅳ型超敏——结核病、血吸虫病
重要病理变化
发热
急性期改变
蛋白代谢
糖代谢
水电解质代谢
内分泌改变
疾病的流行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患者
发病早期传染性最大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动物源性疾病
传播途径
水平传播
呼吸道
麻疹,白喉,结核
消化道
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
接触
血吸虫,钩端螺旋体,钩虫
虫媒
疟疾,斑疹伤寒,黑热病
血液,体液
疟疾,乙肝,丙肝,艾滋病
医源性
乙肝,丙肝,艾滋
垂直传播
母婴传播
先天性感染
梅毒,弓形虫
人群易感性
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
特定人群中易感者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
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
影响流行的因素
自然
社会
个人行为
传染病的特征
基本特征(四个)
病原体
传染性
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性
散发
暴发
流行
大流行
季节性
地方性
外来性
感染后免疫
再感染
重复感染
感染后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疫
临床特点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到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长短通常与病原体的感染量成反比
此时,有些传染病已具有传染性
前驱期
临床表现通常为非特异性
此时,已具有传染性
起病急骤时可无此期
症状明显期
出现特征性症状和体征
顿挫型
恢复期
特殊
再燃
复发
常见症状和体征
发热
发疹
毒血症状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临床类型
传染病的诊断
临床资料
流行病学资料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血生化
特异性抗体检测(血清学检查)
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其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 或 滴度升高四倍以上
病原学检查
直接检查病原体
分离培养病原体
检测特异性抗原
检测特异性核酸
其他检查
传染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
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与护理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
病原治疗
抗菌治疗
抗病毒治疗
抗寄生虫治疗
免疫治疗
对症治疗
康复治疗
中医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
传染病报告制度
传染病分类管理
甲类
乙类
丙类
切断传播途径
隔离
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
新发感染病
流行病学特点(六条)
病原体种类复杂
人兽共患性,宿主种类多样广泛
人群对新发感染病缺乏免疫力,普遍易感,因此其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
传播途径多样,传染性较强,给防治带来极大难度
新发感染病的发生、流行深刻的受到了社会因素、人类行为的影响
不确定性
存在比例:隐性感染>病原携带者,显性感染最低
传染病
感染与免疫
概念
感染与传染
感染
病原体和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
传染
病原体通过一定的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
也指来自宿主体外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共生状态和机会性感染
感染类型
首发感染
重复感染
混合感染
重叠感染
继发性感染
医院获得性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感染
医院感染
社区获得性感染
构成传染和感染的三因素
病原体
人体
环境
感染过程的表现
感染谱
病原体被清除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
最常见
只能被免疫学检查发现
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无症状,无体征和生化改变
结束以后,大多数人获得特异性免疫,少数人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结束以后,大多数人获得特异性免疫,少数人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显性感染(临床感染)
产生免疫应答
有组织损伤,临床表现
病原携带状态
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病原体能排出体外
潜伏性感染
潜伏期感染时病原体一般不排除体外
不是在每种疾病中都存在
病原体致病能力
侵袭力
毒力
毒素
外毒素
白,破,霍
内毒素
伤寒,志贺
其他毒力因子
数量
变异性
免疫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
天然屏障
外部屏障
内部屏障
吞噬作用
体液因子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IgM首先出现,➡️近期感染
IgG随后出现,持续时间较长
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局部抗体
IgE主要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
发病机制
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疾病发展的阶段性
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直接损伤
机械运动及分泌的酶
细胞病变
诱发炎症
毒素作用
免疫机制
变态反应
Ⅲ型超敏——肾综合征出血热
Ⅳ型超敏——结核病、血吸虫病
重要病理变化
发热
急性期改变
蛋白代谢
糖代谢
水电解质代谢
内分泌改变
疾病的流行
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患者
发病早期传染性最大
隐性感染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动物源性疾病
传播途径
水平传播
呼吸道
麻疹,白喉,结核
消化道
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
接触
血吸虫,钩端螺旋体,钩虫
虫媒
疟疾,斑疹伤寒,黑热病
血液,体液
疟疾,乙肝,丙肝,艾滋病
医源性
乙肝,丙肝,艾滋
垂直传播
母婴传播
先天性感染
梅毒,弓形虫
人群易感性
易感者: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
特定人群中易感者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
传染病流行的周期性
影响流行的因素
自然
社会
个人行为
传染病的特征
基本特征(四个)
病原体
传染性
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性
散发
暴发
流行
大流行
季节性
地方性
外来性
感染后免疫
再感染
重复感染
感染后通常不产生保护性免疫
临床特点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人体起到出现临床症状为止的时期
长短通常与病原体的感染量成反比
此时,有些传染病已具有传染性
前驱期
临床表现通常为非特异性
此时,已具有传染性
起病急骤时可无此期
症状明显期
出现特征性症状和体征
顿挫型
恢复期
特殊
再燃
复发
常见症状和体征
发热
发疹
毒血症状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临床类型
传染病的诊断
临床资料
流行病学资料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般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血生化
特异性抗体检测(血清学检查)
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检测其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 或 滴度升高四倍以上
病原学检查
直接检查病原体
分离培养病原体
检测特异性抗原
检测特异性核酸
其他检查
传染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
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与护理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的原则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及支持治疗
病原治疗
抗菌治疗
抗病毒治疗
抗寄生虫治疗
免疫治疗
对症治疗
康复治疗
中医治疗
传染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
传染病报告制度
传染病分类管理
甲类
乙类
丙类
切断传播途径
隔离
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
新发感染病
流行病学特点(六条)
病原体种类复杂
人兽共患性,宿主种类多样广泛
人群对新发感染病缺乏免疫力,普遍易感,因此其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
传播途径多样,传染性较强,给防治带来极大难度
新发感染病的发生、流行深刻的受到了社会因素、人类行为的影响
不确定性
存在比例:隐性感染>病原携带者,显性感染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