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完整版(人教版/部编版六年制教材)。包括每个单元重点课文中重点句段以及课文感知的复习内容。总结了每个单元的复习重点和考试热点常考题型等。
编辑于2023-06-12 13:42:22 黑龙江省三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完整版(人教版/部编版六年制教材)。包括每个单元重点课文中重点句子品析以及课文理解等复习内容。总结了各单元的复习重点和知识拓展等。
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完整版(人教版/部编版六年制教材)。包括每个单元重点课文中重点句段以及课文感知的复习内容。总结了每个单元的复习重点和考试热点常考题型等。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包括体质的概念与构成要素、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体质的分类以及体质学说的应用等内容。 潘毅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套课件没有完全照搬教材,而是潘毅教授根据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讲授,更适合初学者学习理解。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三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完整版(人教版/部编版六年制教材)。包括每个单元重点课文中重点句子品析以及课文理解等复习内容。总结了各单元的复习重点和知识拓展等。
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完整版(人教版/部编版六年制教材)。包括每个单元重点课文中重点句段以及课文感知的复习内容。总结了每个单元的复习重点和考试热点常考题型等。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 体质。包括体质的概念与构成要素、体质的生理学基础与形成因素、体质的分类以及体质学说的应用等内容。 潘毅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这套课件没有完全照搬教材,而是潘毅教授根据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讲授,更适合初学者学习理解。
五年级下册 期末复习
第一单元
《古诗三首》
重点诗句
1.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默写)
(1)“也”字说明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像大人一样热爱劳动。朗读时,要带着对农村儿童的喜爱之情,语调要轻快
(2)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画面:顽皮可爱的小孩子们还不得耕田织布,也学着大人的样子在桑树下种瓜。我感受到了农村小孩子的天真有趣
2.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征。
(1)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清晨,孩子将夜间冻结在盆中的冰取出来,用彩线穿起来,提在手中当征来敲
(2)这两句诗中描写儿童动作的词语有“脱、穿”
3.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小牧童横坐在牛背上,缓缓地朝家而去,手里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2)“横”字写出了牧童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的悠闲状态。“信口”将牧童随心所欲地吹笛的状态展现了出来
感知课文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宋代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诗中描写了农村初夏时节紧张的劳动场面和农村儿童学种瓜的天真情趣,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
《稚子弄冰》的作者是宋代诗人杨万里,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天真稚气的小孩子“脱冰做戏”的场景,展现了儿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村晚》一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草满池塘、山衔落日、牧童晚归的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这三首古诗生动地描写了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祖父的园子》
重点句段
1.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比喻)
2.太阳一出来,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比喻)
3.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拟人)
4.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
园子里的一切似乎都有生命,在童年时期的作者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万物都是健康的,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怀念之情。
5.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
这两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黄瓜开花、结瓜的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表现了作者的自由和快乐。
感知课文
1.《祖父的园子》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课文描写的是“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玩耍的情景,说明了祖父的园子是“我”童年时期快乐、自由的家园,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2.在“我”心目中,祖父的园子
(1)是快乐的:“我”在园子里吃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
(2)是充满生机的:园子里的昆虫很多,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3)是自由自在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蝴蝶随意地飞
3.写作特点:(1)借物抒情;(2)叙事抒情。
单元小结
本单元主要讲解了怎样修辞手法、描写等方法使文章更生动 重点掌握: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考试热点
1.《古诗三首》常以解释词语、句子的形式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2.《祖父的园子》第16、17自然段常作为课内阅读出现
3.《月是故乡明》常以选择、判断的形式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4.《梅花魂》第13自然段常以填空、选择的形式考查对梅花品质的理解
第二单元
《草船借箭》
重点句段
1.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了。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这是周瑜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反映出他的险恶用心。
2.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这是诸葛亮为“借”箭做的准备,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又顾全大局,可以信赖,特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
3.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1)选择“大雾漫天”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2)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增大受箭面积。
(3)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为了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诸葛亮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
感知课文
1.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小说生动地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的社会动乱及几个统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书中的故事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火烧赤壁)《空城计》等。
2.课文写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计陷害他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同周瑜斗智斗勇,用妙计挫败了周瑜诡计的故事。
3.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1)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将计就计;(2)对“借”箭进行了全盘的考虑和周密的安排;(3)熟知天文地理,对人物的性格特点非常了解。
4.诸葛亮是一个有胆有识、足智多谋的人;周瑜是一个善妒、心胸狭窄的人,鲁肃虽比不上诸葛亮和周瑜的才干,但他仁义忠厚;曹操则多疑、谨慎。
《景阳冈》
重点句段
1.武松道:“便真个有虎,老爷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我?”
武松和店家的对话刻画了他豪放、倔强、勇敢无畏的性格,为下文打虎作铺垫。
2.欲待发步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
这句话是对武松的心理描写,虽有犹豫,但更多的仍然是勇往直前的豪气,充分体现了武松的倔强、固执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3.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原来那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这是写大虫进攻的“三招”及武松的沉着应战。武松这样做消耗了老虎的体力,挫伤了它的锐气,以致“三般提不着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般”指种、样。这里体现出了武松的以退为进、机智勇敢、有勇有谋。
感知课文
1.课文选自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书中有许多故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林冲棒打洪教头》《吴用智取生辰纲》等。
2.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敢、倔强、机智的性格特点。
3.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喝酒——上冈——打虎——下冈”四部分内容。
单元小结
本单元主要讲解了怎样运用人物描写等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重点掌握: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神态等人物描写
考试热点
1.《草船借箭》第7~9自然段在段落赏析中时常出现,有时也作为课内阅读出现。
2.《景阳冈》第5,6自然段常作为课内阅读出现。
3.《猴王出世》第1、2自然段常作为课内阅读出现,其中重点词句的理解常以填空的形式出现
4.《红楼春趣》学习本课人物描写,以习作题出现
第四单元
《古诗三首》
重点诗句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诗意: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2)我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及不杀完敌人誓不回家的坚定决心。
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诗意: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的眼泪已经流尽,他们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的军队前来收复失地。
(2)我体会到诗人强烈盼望南宋朝廷能尽快收复失地,恢复统一的情感。
3.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诗意: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襄阳后再直奔洛阳。
(2)我体会到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感知课文
1.《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王昌龄。这首诗描述了戍边将士征战于荒漠孤城,环境条件恶劣,表现了将士们不畏艰险,满怀报国御敌的壮志豪情。
2.《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陆游。这首诗通过对北方的壮丽河山的描写,寄托了失地未收、壮志难酬的无限憾恨,同时也流露出对南宋朝廷长期未能收复失地的失望与悲愤,表达了作者爱国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杜甫。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喜欲狂”的感受,表达了人们渴望和平的愿望,表达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和真挚的爱国情怀。
《青山处处埋忠骨》
重点句段
1.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1)这句话是对毛主席的动作描写。
(2)“没说一句话”“一支接着一支”写出了毛主席听到儿子牺牲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2.“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想。然而,他很快打消了这种念头。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
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出毛主席作为一个父亲人之常情的想法,然而,他做出了将儿子葬在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3.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1)这句话是对毛主席的神态和动作描写。
(2)“黯然”是毛主席经历悲痛后的神态;“转向”“指指”“示意”等一系列的动作,既表现了毛主席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又写出了毛主席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
4.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忠骨”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骨。“何须”含有用不着的意思。
(2)意思: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遗骨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3)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骨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
感知课文
1.课文分为两个部分:接到电报和艰难抉择。文章主要讲了毛主席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光荣牺牲,毛主席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骨是否归国安葬的抉择过程,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
2.写作特点:(1)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2)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军神》
重点句段
1.病人微微一笑,说:“沃克医生你说我是军人,我就是军人吧。”
“微微一笑”是对病人的神态描写.从中可以体会到病人的镇定自若、态度坚决。
2.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1)从画线的词语中可以看出病人正在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痛,从而感受到他顽强的毅力。
(2)“居然被抓破了”体现出病人钢铁般的意志。
3.“七十二刀。”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这是对人物的语言和神态描写准确地数出刀数,说明病人很冷静,更衬托出他的惊人毅力。沃克医生的表现充分流露出他发自内心的惊叹与赞赏。
(2)沃克医生为什么说刘伯承堪称“军神”?“军神”指异乎寻常、神奇而杰出的军人。因为刘伯承承受了那么严重的伤仍可以保持镇定,在不使用麻醉剂的情况下做手术,能够忍受巨大的痛苦并数清刀数.这绝不是一个常人可以做到的他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和过人的毅力,所以沃克医生说他堪称“军神”。
感知课文
1.课文记叙了刘伯承在重庆治疗受伤的眼睛时,拒绝用麻醉剂的故事,表现了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表达了作者对刘伯承的敬佩和赞扬之情。
2.写作特点:
(1)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2)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重点从侧面描写了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变化,衬托出刘伯承的坚强意志。
单元小结
本单元主要讲解了怎样运用人物描写等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重点掌握: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神态等人物描写
考试热点
1.《古诗三首》重点词句常以填空、选择的形式出现
2.《军神》第16~25自然段常作为课内阅读出现。另外,沃克医生的情绪变化也经常考到
3.《青山处处埋忠骨》第6自然段作为课内阅读出现的情况较多。第9自然段经常作为重点句子赏析出现
4.《清贫》第9、10自然段经常作为课内阅读出现。另外,作者的品质作为填空题出现
第五单元
《人物描写一组》
重点句段
1.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这句话是对小嘎子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了小嘎子聪明而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
2.看着那高等的车夫,他计划着怎样杀进他的腰去,好更显出他的铁扇面似的胸与直硬的背。扭头看看自己的肩,多么宽,多么威严!
这两句话是对祥子的外貌描写,描写出祥子结实健壮的特点。
3.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这句话通过对严监生的动作描写.表明严监生临死前有事要交代,体现了他音蔷、爱财如命的特点。
感知课文
1.《摔跤》主要写了小嘎子和小胖墩儿摔跤的情景,通过对小嘎子的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了小嘎子顽皮、机敏、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性格特点。
2.《他像一棵挺脱的树》生动、详细地描写了祥子的身材和外貌,将一个健壮结实、相貌普通的祥子展现在人们面前,表现了他的朴实与生气勃勃。
3.《两茎灯草》通过对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爱财胜过爱命的守财奴形象
4.写作特点:(1)选用典型事例;(2)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等多种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特点。
《刷子李》
重点句段
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这段话描写了刷子李刷墙的情景,他刷墙的动作娴熟,刷墙的效果是平整、雪白,显示出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感知课文
1.课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2.课文讲专干粉刷的“刷子李”,刷浆时必穿一身黑衣服,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的高超手艺,表达了作者对这位具有超凡技艺的“奇人”的惊叹,同时告诉我们只有勤学苦练,才能学到真本领的道理。
单元小结
本单元主要讲解了怎样运用人物描写等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重点掌握: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神态等人物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区别和作用
考试热点
1.《人物描写一组》重点段落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出现,描写方法及对句子的理解常以填空的形式出现。
2.《刷子李》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常作为课内阅读出
第六单元
《自相矛盾》
重点句段
1.楚人有粥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背诵、默写)
翻译:有一个卖盾牌和长矛的楚国人,夸耀他的盾牌说:“我的盾牌十分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破它。”他又夸耀他的长矛说:“我的长矛十分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破。”
2.其人弗能应也。
那个人不能回答的原因:他把“矛”和“盾”的功能都夸大到绝对化的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所以无法回答。
感知课文
1. 故事大意:课文讲了一个卖矛和盾的楚国人,他夸赞自己的矛和盾,说自己的盾很坚固,什么东西都刺不破; 又赞美自己的矛很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破有的人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样?”他回答不上来了。因为他说的话前后互相抵触,不能自圆其说。
2.这是一则文言文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说话要实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田忌赛马》
重点句段
孙膑胸有成竹地说:“将军请放心按照我的主意办,一定能让您赢。”
这句话说明孙腕早已思考成熟,具有必胜的信心。
感知课文
1.课文主要讲了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的故事,田忌连输三场,孙腹看了比赛后帮助田忌调换马的出场顺序,取得了比赛的胜利,表现了孙膜的足智多谋。
2.孙膑帮助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1)能够冷静地审时度势,发现田忌的马和对方的马在速度上并没有相差多少;(2)能够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击破对方的弱点,想出应对的策略。
3.写作特点
(1)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紧扣赛马,分初赛失败、孙膜献计、再赛获胜三个部分;(2)人物形象刻画生动。
4.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故事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
《跳水》
重点句段
1.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眼巴巴地望着猴子......
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觉得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所以哭笑不得。
2.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1)“笑得更欢了”说明水手们觉得有趣。
(2)“脸都红了”说明虽然水手们是善意的笑,但孩子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非常生气。
3.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立刻瞄准”说明船长看见这一情形时反应迅速、处事果断,船长让孩子往海里跳是因为孩子的处境很危险,用枪 逼迫孩子跳进大海能将伤害降到最低。
感知课文
1.《跳水》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在一艘环游世界归来的帆船上,一只猴子把船长儿子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儿子跳水,孩子得救。
2.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水手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遇险——船长逼孩子跳水,水手们救起孩子。
单元小结
本单元主要讲解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运用 重点掌握: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作用
考试热点
1.《自相矛盾》常常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和用现代汉语来说说文中句子的含义,或是考查课文理解以及寓意。
2.《田忌赛马》常常考查关于描写人物语言、神态的句子的分析,以及孙滨安排赛马顺序时的思维方式。
3.《跳水》常常以课内阅读的形式出现
第七单元
《威尼斯的小艇》
重点句段
1.威尼斯是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河道纵横交错,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等于大街上的汽车。
“大街”指的是河道,“汽车”指的是小艇,这句话写出了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作用。
2.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躺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1)这段话写了小艇的外观特点,包括长度、宽度和形状,小艇的这些特点都与威尼斯的河道有着密切的联系
(2)作者把小艇比作“独木舟”,写出了小艇长、窄、深的特点;把小艇比作“新月”,写出了小艇两头翘起的外形特点;把小艇比作“水蛇”,写出了小艇轻快灵活的特点。
(3)这段话由整体到局部,先整体写小艇长、窄、深,再写船头、船艄的样子;从静态到动态,先写外观,再写小艇行动时的特点。
3.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这段话选自课文《威尼斯的小艇》,威尼斯是意大利(国家)东北部的座水上城市。
(2)从“操纵自如”可以看出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3)这段话从小艇速度极快;在非常狭窄、拥挤的地方,小艇也能平稳穿过还能急转弯这两个方面展示了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
(4)“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是这段话的中心句。这段话采用的写作方法是先总述后分述,请你照样子写一段话。下课了,校园里顿时沸腾起来! 同学们有的三五一群聊天,有的在操场上踢球,有的在空地上跳绳,一派欢乐的景象。
感知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的驾驶技术高超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的风光。
《牧场之国》
重点句段
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这是一个总起句,点明了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之后,强调了课文重点描写的是荷兰独特的地形特点——“牧场之国”。
2.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牛群当成人来写,写出了低地安静祥和的静态美。我也能写出这样的句子:风儿快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的大地。
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异城的美丽风光,体会到动物、人、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表达了作者由衷的赞美: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是辽阔的、宁静和谐的、神秘含蓄的,作者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是对荷兰美景发出的赞叹,表达了对荷兰的热爱之情。
3.写作特点:(1)动静结合; (2)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单元小结
本单元主要讲解了景物描写 重点掌握:动态、静态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
考试热点
1.《威尼斯的小艇》第2~6自然段在重点段落赏析中时常出现,有时作为课内阅读出现。
2.《牧场之国》第2~5自然段作为重点段落赏析时常出现,有时作为课内阅读出现。
第八单元
《杨氏之子》
重点句段
1.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翻译: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翻译:(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孩子机智与幽默体现在:(1)由孔君平的“孔”联想到孔雀,思维敏捷;(2)采用否定句的形式,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先生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的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感知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故事情节简单,体现了杨氏之子的聪慧和幽默,把他的稚气和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
《手指》
重点句段
1.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2.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冒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无名指和小指是优美的.
4.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一致团结,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话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群的全体,阐明了“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
感知课文
1.这篇课文介绍了五根手指的功能:大拇指用处最大,如翻书页、撤电铃等;食指工作复杂,如打电话、拧螺丝等:中指在取物时最先碰到物;无名指多用于研脂粉等;小指用处渺小,如掏耳朵抹鼻涕等。无名指和小指用来演奏丝竹管弦,常作兰花状。
2.作者笔下的五根手指分别会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人?大拇指:勤劳、朴实的人。如清洁工、建筑工人等。食指:担当重任、机敏勇敢的人。如工作中的带头人、顶梁柱,设计师,工程师等。中指:领导者或养尊处优的人。无名指、小指:艺术家、演员等。
单元小结
本单元主要讲解了怎样赏析重点句子 重点掌握:用修辞、关键字词或句子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理解句子
考试热点
1.《杨氏之子》常以按要求填空和课文赏析的形式出现。
2.《手指》常以幽默语句赏析以及课内阅读的形式出现,常考的段落是第2~5自然段
3.习作考查的是漫画的启示,重点考查观察漫画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需要重点掌握其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