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哲学与人生 【笔记导图】
《哲学与人生》是2006年8月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傅佩荣。本书傅佩荣十数年之授课精华所成,开宗明义介绍《哲学是什么》,全书的结论放在“文化的视野”,这已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所在,有助于拓展人们的眼界与心胸。 本书前半段以西方为焦点,探讨“思想方法”、“人生的真相”、“神话与悲剧”、“苏格拉底”、“存在主义”等普通的知识背景,提供由人生死走向哲学的途径;后半段则以“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儒家的风格”与“道家的智慧”为主题,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体大思精的人生哲理与玄妙卓越的人生境界。
编辑于2020-03-07 13:22:49哲学与人生 【傅佩荣】
前言
从哲学看人生
第一章 哲学是什么
定义:哲学原意是“爱智”
希腊文之“爱”与“智”
爱智要保持心灵开放
真正的智慧来自生命的试炼
每个人都需要哲学
因为人类天性中有一种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
研究哲学的基本习惯:凡事保持好奇
这样才能让自己重新出发
哲学性的思维:理性的反省
静下来思考,能够让一个人找到生命中转弯的机会
对哲学的基本描述
培养智慧
智慧的两点特色:“完整”与“根本”
培养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限制,慢慢在知识的范围里奠定基础。进而达到完整而根本的境界。(而这个境界和个人主题的觉悟和经验有关)
发现真理
印证价值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
培养思考习惯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是怎么一回事?”
“要在不疑处有疑”
掌握整体观点
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
确立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即修正调整“定位”、选择“方向”(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价值取向需要取舍,需要勇气
力求知行合一
结论:爱智是人的天性
厘清概念,设定判准,并建构系统。
第二章 思想方法
逻辑(运思的规则)
概念
注意分辨清楚概念的“意义”与“意象”
判断
即命题,包括四种:A全称肯定,I特称肯定,E全称否定,O特称否定
推论
(一)直接推论
A->I
I->I
E->E
即真命题的逆否命题也是真命题
(二)三段论法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小词、大词、中词
(三)两难推理
说话的时候,首先要注意逻辑上是否有效。
语言分析(表达的效应)
本章介绍语言的使用
语言的有效性
明确
一致
普遍
语言的类型
直述语句
比喻语句
比喻使用的好,可以传之久远,效果远超职数语句
价值语句
相同的问句,所具有的意义却不同
恒真语句
“重言式”,“套套逻辑”
例如:” Business is business“
语言不只是工具,还包含了许多价值观念、文化特性
例如:英文中没有”孝顺“这个词
现象学(辨物的策略)
打破四种假象
种族假象
认为“万物都是为了人而存在”
洞穴假象
思考受到限制(像是井底之蛙)
市场假象
思考中混杂了传言或道听途说
剧场假象
局限于某一套哲学或某一种宗教信仰
胡塞尔的现象学
现象学的目的在于让人知道一样东西的本质
描述法
自由想像法
1将关于某个人或某件东西的所有现像(或条件)写下来
2试问:如果少了某个条件,他(它)还是他(它)吗?
3找到绝对不能少的那些条件,就是本质
地平线法
“视域”
诠释学(阅读的途径)
百度百科:解释学,又称诠释学(hermeneutics),是一个解释和了解文本的哲学技术。它也许被描述作为诠释理论并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
解释学是研究解释的方法原则的学问,是文本解释的方法论。
阅读的三种取向
传统
个人
文本
三种取向各有其存在理由,但是:1认识到自己的立场(包括优点、缺点)2认识到这不是惟一的或普遍的立场
客观主义
阅读的四个步骤
文本究竟说了什么?(What did it say?)
作者的字面意思
文本想要说什么?(What would it say?)
作者的字面背后的意思
文本能够说什么?(What could it say?)
其他读者的理解
文本应该说什么?(What sould it say?)
(我)个人的见解
结论:心智成长的方法
第三章 人性的真相
就人的现状而言(希腊思想)
古希腊时期,此时期偏向从“人的现状”来看待人性的问题,亦即就一个人具体的生命有什么样的能力、表现、要求等,进行探索。
希腊三杰_苏格拉底_柏拉图_亚里士多德
荷马史诗:能够=应该=必然
“为所欲为”
“强权就是公理”
戴尔菲神殿: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
在“知”、“行”方面有所限制
与其去了解世界,不如多了解自我,从了解自我作为出发点
无论做任何事,到了某个程度就该停下来省思,要给自己、也给别人留点余地。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人是理性的动物
注意到动物与人的差别,但对人本身的定义太过单纯
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理性的人会做出许多非理性的事?
就人的起源而言(基督教)
中世纪时代(罗马时代,公元5至15世纪),此时期各方面的想法都与宗教有关,所以要从“人的起源”来看待人性的问题,相信“人是上帝造的”
基督教与天主教
作者本章的“基督教”,意指所有信仰耶稣基督的这个系统
上帝造人:神的形象与原罪
得救之途:信、望、爱
中世纪≠黑暗时代
真正的黑暗是心灵的黑暗,以科学的进展作为评断黑暗与否的标准,未免狭隘。
人类的生命特色与未来发展(近代世界)
近代欧洲时期,从达尔文提出进化论后逐渐发展形成,此时期所关注的问题是“人的生命特色”,转而探讨“人应该往哪里发展”
达尔文的进化论出现以后,对西方原本以宗教为基础的价值观造成了很大威胁,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从“以神为主”转变为“以人为主”,思考人性究竟为何
从达尔文到伯格森
达尔文自己也承认动物和人类之间有一个失落的环节(the missing link),一直没有办法找到。事实上到现在也是如此。
失落的环节:理性思考
“反省的门槛”
人与动物的分界
人会思考,人可以选择,所以人的发展是双向的(往正面或往负面)
真正的生命:直观的发挥
一个人真正的生命要靠“直观”来表现
仅通过一些理性的问题,无法真正认识一个人。要认识一个人,必须通过直接的接触。
这种直观能力发挥最好的人是艺术家
德日进:人往哪里去?
任何变化都是由能量变成热量,而后就会慢慢消耗掉(瓦解消灭),然而人类可以在能量耗尽之前,利用智慧发明出新的能量来替代原本的能量,让地球永远存在
演化之能
热力学第二定律
复构意识定律
人不仅有直接意识,还有反省意识(自我意识)
主体自觉
只要人类愿意思考,就可以找到一条出路,而能够让人类文明永远存在下去。
结论:掌握人生的方向
每一个哲学家都会告诉我们:一个人在选择时应该考虑的因素(包括内在的、外在的)。
人类应该往哪里去?(真正有意义的选择究竟是什么?)
几个基本原则
“存在”
要活下去
“理解”
要了解人类为什么如此活着
“人心向善”?
“快乐”
活得快乐
第四章 神话与悲剧
认识西方文化的根基
神话:神界故事、民族的梦、不自觉的虚构
神话的基本信念
天人无间
万物有生
情感主导
戏剧性格
神话的作用
掌握真实
神话中表现出的对生命的理解,才是人的生命中最真实的部分。
建立原型
为世界带来意义与结构
说明自然现象、社会分工、人的欲望
神话的主题
创世
造人
灾难
救世
文化超人
英雄典型
现代社会的神话
悲剧(以希腊类型为代表)
希腊悲剧三大代表
埃斯库罗斯
《普罗米修斯》
人生的本质的确有其痛苦的成分
索福克勒斯
《俄狄浦斯王》
让人产生莫名的怜悯和恐惧
由于希腊悲剧的影响,西方人在心态上开始变得实事求是
欧里庇得斯
《爱恩》
希腊悲剧是很难重现的,因为其背后是命运的操纵,不像近代悲剧是因为人的理性 自作聪明,以致走入虚无主义的困境。
近代欧洲的悲剧
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悲剧中,命运已经不再扮演重要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人类的各种欲望。
近代欧洲的悲剧到最后往往接近一种虚无主义的情调
中国的戏剧
《红楼梦》是融合了儒、道、释三中传统思想所写成的
中国人基本上是一个比较务实的民族,不管遭遇到任何灾难,都觉得只要活着就是一件好事。至于这个考验是否为精神带来了锤炼,或者因此激发了某种人格特质、洗涤了某些人性上的劣质,则是其次的问题。
结论:从神话与悲剧中获取知识
思考:神话的作用(象征意义、掌握真实、建立原型、为世界带来意义和结构、解释人的生命、人的欲望和自然现象)是通过神话怎样体现的?
希腊悲剧:让我们感受到,人即使是面对着无穷的宇宙或各种人生的无奈时,还是要坚定的活下去。
从哲学的角度剖析神话与悲剧,以及艺术、宗教、教育、文化等
第五章 苏格拉底
透过苏格拉底,了解西方人的思考模式
时代与思想背景
自然学派
自然哲学
泰利斯:“宇宙的起源是水”
辩士学派
人生哲学
普罗泰戈拉
高尔吉亚
辩士学派主张没有绝对真理,一切都变成了相对主义,最后沦为怀疑主义
思想方法的特色
对话的方式
苏格拉底的对话
真正的智慧,是自己觉悟与体验到的,所以能够引发实践的动力,并且终其一生坚持不移。
知识就是德行
真知必然能够实践
善恶的例子
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生平大事
最有智慧的人
“神认为我最有智慧,是因为我比别人多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是无知的’”
被人诬告,为己辩护
上法庭时70岁,面对501人组成的法官团,最后以死刑为终结
狱中讨论
“死亡只有两种情况:第一,死亡就好像是无梦的安眠;第二,死亡是前往一个过去的人所去的世界。”
献给医神一只鸡,将死亡看做是痊愈
生命内涵
追求真理
存在(Being)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术语
肯定传统
在还不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之前,遵守法律和信仰(二者都是社会重要的传统资源),这样做,可以化解很多人生的问题。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
信仰则是对人生所作的高标准的要求
至于追求真理,则必须等到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之后比较合适。
内心之声
良知
不做让心”不安“、”不忍“的事
人格表现
理性与自由
人类有理性,因而可以做自己的主人,这是自由的真谛。
理性思考之后再做选择,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信念与尊严
信念就是去肯定一个尚未被证明的说法,这种肯定不能只是说说而已,还需要用行动及生命去证明。
一旦有信念,就必须以行动证明,在这个过程中会显示出人的尊严。
“把事情做对”与“做对的事情”
生死与超越
要改变随意浪费时间的情况,必须常常练习把死亡拉到眼前来看。
时常想象一下自己变老时的样子
人生不堪浪费,但也不必好像一直处于战斗状态。人生有如一首乐曲,要有一定的主题,一定的节奏,还要有随时插入的和声、间奏,这样的生活才能显示出它的韵味。
结论:活出自己
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因为人生终究会结束。
柏拉图的《对话录》
第六章 存在主义
克尔凯郭尔(先驱人物)
存在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存在主义”的“存在”是动词
例子比喻:“酒醉的农夫驾马车回家”
人生三绝望
不知道有自我
这种绝望是指,一个人在世界上奋斗了许久,却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
不愿意有自我
不能够有自我
人生三阶段
感性阶段
”今朝有酒今朝醉“
对”享乐主义“的思考
享乐分为很多层次,定位在身体的、本能需要的属于较低的层次:来得快,去得快,刺激必须不断增强,但是效果则会逐渐递减;而且越是依赖外在的条件来满足,这种享乐越没有保障。
比较高境界的享乐是内求于己
只讲“享乐”,人生的目的又在何处?
伦理阶段
“向内要求自己”
然而,伦理阶段并不是终点,仍然要继续往上提升
宗教阶段
存在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所需要的就是“选择成为自己”,做一个真诚的人。
尼采(先驱人物)
上帝死了=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权力意志:超人
”超人“(Overman)
人的生命是从动物这一边走到”超人“那一边
精神三变
骆驼
人在年轻的时候要接受训练,承受传统的包袱。由别人告诉自己该怎么做
狮子
由自己来告诉自己该怎么做
要成为狮子,就要承担自我,为自己负责。
婴儿
“完美的开始”,代表心灵重新回归原点,可以重新出发。
雅斯贝尔斯(代表人物)
界限状况
人生有三种界限状况,当这三种界限状况出现时,便是人必须思考人生问题,作出抉择的时候
人生的意义是指: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实现自我的过程。人生的意义是一个人决定去做某件事,在这个过程之中产生的一种自我肯定的力量。人生的意义只能是由内而发,而不是向外寻求。
身体界限
心理界限
人的心理是指一种自我认知的能力。
修养
潜意识
灵魂(精神)界限
荣格:“到我这来治疗心理疾病的,大都是上层社会的人,他们身体健康,心理正常,但是并不快乐。”
BodyMindSoul,Spirit
刹那与永恒
刹那:”真我“浮现的时刻
例子:电影《十月的天空》
密码与超越界
四大圣哲
释迦摩尼、孔子、苏格拉底、耶稣
烦恼并不值得担心,因为烦恼之中能够磨练出智慧;死亡并不值得可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死得糊里糊涂。
四位圣哲的共同特色,在于他们让许多人在面对人生负面的情况时(如烦恼、痛苦、灾难、罪恶等),能够坦然以对,并透过这些困境让自己内在的精神得到淬炼。
海德格尔(代表人物)
存在与时间
从此有到存在
人的未来
马塞尔(代表人物)
是(Being)≠有(Having)
“拥有就是被拥有(To process is to be processed)”
拥有的东西太多,人的生命内涵和注意力就会分散,最后反而会被拥有物所拥有。丧失人生的意义。
”简朴生活“的两个原则
东西用到坏为止
不拥有不需要的东西
奥秘(Mystery)≠问题(Problem)
凡是与人有关的问题都不能称为问题。属于人类的问题永远都不会消失(因为人本身就是问题的制造者和解决者)。
对于人类的“问题”,应该以”奥秘“形容之
“问题”可以消解,“奥秘”只能跟它一起生活
我与你(I-You)≠我与他(I-He)
我们与人相处,应该要用“我与你”的关系来取代“我与他”的关系。(尊重)
在他人面前不敢说的话,在他背后,也不应该说。
人生=旅行的过程
人是过客,不必在意“有”什么;应该注意自己“是”什么,如何“做自己”
懂得“与人分享”(不仅包括财物,还有关怀,知识,信念,尊重)
萨特认为海德格尔和他属于无神论的存在主义,雅斯贝尔斯和马塞尔则是有神论的存在主义。(但他的分类并未得到这三个人的认可)
结论:保持开放的心胸面对人生
人生所面对的四大领域:自我、群体、自然界、超越界
“存在主义”出发于“自我”,强调“自我抉择”,并推至“群体”,对于“超越界”也有一定体认。但对“自然界”认知较少。
思考人生问题时,不要局限在狭隘的经验范围之内。
第七章 荒谬之超越
萨特
无神论者,认为宗教是麻醉品
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运作“存在”这个动作后,才能成为“自己”
一个人的本质是在选择之后所得到的结果
这句话凸显出个人抉择的重要性
意识的空无化作用
萨特消极的人生观
加缪
与萨特之交往
违背道义的自由称不上自由
思想关键:“荒谬”
荒谬就是不合理,亦即不能用理性去解说的事件。
荒谬的形态
荒谬是一种遭遇
理性与世界的对峙
人我之间的误会
人和人之间无法完全了解
我与自己之间的隔阂
以荒谬为出发点
以荒谬作为方法,而非目的
我的反抗
“我反抗,所以我们存在“
我的自由
”一切从零开始”,因为荒谬使得所有过去社会上的价值全部取消。而不必接受既定的价值,所以自由。
我的热情
加缪作品简介
《异乡人》
《西西弗的神话》
“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就是自杀。”
哲学问题是要思考宇宙与人生的真想,追求人生的根本智慧。
如果我们不想通人要不要活着,那就没有活着的理由。
“推石头上山”
“向山顶奋斗的本身,已足以使人心充实”
《误会》
《瘟疫》
得到诺贝尔奖的代表作品
这个世界本身犹如一座瘟疫之城,人类好像是命运共同体,彼此之间的斗争是不必要的。
“一个没有爱的世界,就是一个死了的世界。”
20世纪50年代,与萨特绝交
一个消极,一个积极
1960年1月4日,死于车祸
结论:清楚自己的抉择
因为存在先于本质,人必须自己做抉择
抉择之前想清楚,决定之后勇往直前去实践目标。--人生的规划就是如此
每个人都可以成就自己与生俱有的愿望,成为一个真实的人。
第八章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
引言:中国有哲学吗?
有文化必有哲学
哲学的特色在于进行“完整而根本”的思考,再以几个关键概念来解释宇宙人生的复杂现象
中国古代的哲学流派
中国哲学之起源
早在儒家和道家出现之前,中国人在理念上已经肯定了一套永恒哲学与一套变化哲学
《尚书.洪范》:永恒哲学
五行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敬用五事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晢,聪作谋,睿作圣。
容貌、言语、视察、听受、思虑
农用八政
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管理粮食、管理财物、管理祭祀、管理住行、管理教育、管理司法、接待宾客、治理军务
协用五纪
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建用皇极
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尊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乂用三德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明用稽疑
使用各种方法,明辨疑惑
念用庶征
人的思考必须根据外界各种现象
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用五种幸福引导人行善,用六中困苦警戒人为恶
《尚书·洪范》阐发了一种天授大法、天授君权的神权行政思想,(这对形成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哲学理论,以及以皇权和神权为核心的高度中央集权的专制理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行政准则、行政方式和决策方式等方面,《洪范》也作出一系列阐述,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然而,如果“天子失德”,则会造成严重后果(“礼坏乐崩”),继而才有了“哲学的突破”,才有儒家与道家的立论与宣扬。
《周易》:变化哲学
《周易》的基本原则是观察自然规律以安排人的言行。使人学会“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从而达到“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的目的。
否极泰来
剥极而复
谦卦
既济卦
未济卦
中国哲学的特质
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
人与大自然不应该分开考虑
西方当代的“机体论”(Organism)与此思想相似
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
“存在”与“价值”可以统合于“超越界”
“超越界”即儒家的“天”、道家的“道”
西方哲学最深奥的一句话:“为什么是有,而不是无?( Why is there 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因为有一个“超越界”使“我”此时可以存在。
“超越界”是一种信仰,是宗教的核心,但不等同于宗教,超越一般宗教之上。
结论:使传统智慧再现生机
第九章 儒家的风格
人文精神的觉醒
礼乐安定人间秩序
孔子一生的努力可以用四个字形容:“承礼启仁“
人性向善论
向善而非本善
善: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
”孝、悌、忠、信”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忠、孝、义、礼
“仁“
人之性:真诚
人之道:“择善而固执之”(《中庸》)
人之成:走向至善
择善固执论
择善的前提
若要择善,必先知善;而知善以“良知”为源头,以“习知”为开展,然后推到下一步,就是具体上如何择善。
择善的方法
择善须考虑三个因素
内心感受
对方期望
社会规范
三者有冲突时,如何取舍
没有理由为了小善而犯大恶
“求其心安”:忠于自己的良知
从择善到固执
经常反省自己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
经常以行动保持人我之间的适当关系
固执与变通
儒家的价值观
自我中心阶段:生存与发展
人我互动阶段:礼法与情义
超越自我阶段:无私与至善
无私是泛善的过程,至善是无私的目标
人生修养的六个阶段:“善、信、美、大、大而化之、不可知之”
“儒家的价值观从生存出发,一路上升到不可知之的妙境,其中系统之连贯性与完整性,值得我们省思与取法。”
结论:人生的横向与纵向
孔子的一生:指向无限而圆满的上升弧线
人生的横向:是指人生一路随着年龄而经历之生老病死的过程。
人生的纵向:是指生命可以摆脱时代与环境的局限,朝着信仰的对象(超越界)做无限的提升,即使为此而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
孔子从三十岁以后,每隔十年就上升一阶。其方向是由外而内,由人而天,最后则是天人合德。
在人生的纵向上,孔子的示范是:知天、畏天、顺天、乐天。
第十章 道家的智慧
儒家与道家的差异
道家的思想不仅适于年长者或失意者,其中智慧的启发也适于每一个人
儒家承先启后,道家具有革命性格
道家的革命性在于:它用“道”取代“天”,把“道”推到最高的位置,把“道”当作宇宙的最后根源。而“天”则降格为和“地”并称,“天地”并称主要指自然界。
儒家以人为本位,道家超越人类本位
”天下如此纷乱,如何才能化解“
儒家:从政治上改革(以人为中心)
道家:改变思维模式->超越人类本位->顺其自然,避免人为的造作(因为人为造作越多,麻烦也越多)
老子的道
道是一切的起始与归宿
道“在”万物,而非 道“是”万物道是永恒不变的
人间问题来自“知”
以“知”为区分:人对万物的关系
区分,而后出现贵贱,而后趋贵舍贱,但结果却不见得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然后产生种种困扰。
英国作家王尔德:“人生只有两种悲剧,第一种悲剧是得不到我所要的;第二种悲剧是得到我所要的”
以“知”为避难:人与万物的关系
以“知”为启明:由道来观看世界
关颖珊:“我没有失去冠军,而是选择了亚军”
念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念更多的书,而是为了借此明白事理,而摆脱烦恼与束缚。
超越外在限制,向内探求
道家思想的重点最后会回归自我,强调减少受到外界的干扰。
老子的“三宝”
“慈”从道而来,因为道是万物的母亲,所以“慈”是一种普遍的关怀和同情。“俭”则是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节俭、节欲,才能使每个人都普遍地使用到世界的一切
“慈”
“俭”
“不敢为天下先”
“正言若反”
庄子的逍遥
庄子所处的时代比老子的更乱,没有“保持距离,以策安全”的机会。他的想法是:投身到变化之中,随顺变化,使自己不受到伤害。
超越的智慧
超越空间
超越时间
超越利与义
多了解一点庄子的比喻,就会觉得人生轻松许多,因为他擅长化解世间价值观所带来的压力
超越生与死
庄子与惠施的交往
气化一元论
处世态度:外化而内不化
表面上同别人一样,但是内在则与道结合
结论:以儒道思想作为生活准则
第十一章 艺术与审美
艺术家的界定
以直接的途径,展现新形式与新象征
表达某种集体潜意识,使个人可以过渡到人类
有如雷达观测站,对人类文化的病症提出预警
尼采:哲学家是文化的医生
以毕加索为例
在人神之间挣扎,以创造力反叛死亡
艺术家的困境
罪恶感
精神失衡
自杀倾向
艺术家是人类的瑰宝
创造力与潜意识
遭遇实在界:主客融合的忘我之境
洞见闯入意识领域
创意往往在意识转换之刹那展现
艺术之审美效果
表现感情甚于模仿自然
创造性的表现,目的性的结构
不只是情感的宣泄或净化,而是升华
芭芭拉.史翠珊唱的“回忆”
通往自由之路,恢复完整生命
结论:透过艺术了解生命
第十二章 宗教与永恒
对宗教之批判
自然科学主义:无对象可言
社会学主义:社会之工具
心理学主义:心理上的拐杖
语言学:无意义的空话
从信仰出发
信仰至少包括三种类型
人生信仰
政治信仰
宗教信仰
信仰是人与超越力量之间的关系
人间之苦、恶、死的最后诉求
万物存在之充足理由
使个人产生绝对依赖感的对象
超越力量的表现:超越者、超越界
宗教是信仰的体现
信仰是内心的超越力量
宗教的条件
即符合哪些条件的是宗教
教义
仪式
戒律
传教团体
学理
宗教之高级与低级
人性不完美
对罪恶的反抗
对痛苦的态度
迷信的特色
出于恐惧
崇拜个人
增强欲望
迎合世俗价值
结论:观想永恒的奥秘
第十三章 教育与自我
教育是风格的培养
教育的三阶段
浪漫期
精密期
展望期
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人生四大领域
群体
自我
知
忍受
接受
享受
情
意
意志
自然界
竞争
利用
保护
欣赏
超越界
人的生命是由身、心、灵三个部分组成
定期沉思冥想,定期回归内心、回归原点
教育与自我生命的发展
自我认识
什么事情使我感动?
什么人的作为使我感动?
我对自己满意吗?
人生中什么最重要?
柏拉图的“拼图”
真正的生涯规划,要由开发自己的潜能着手。
自我定位
自己在哪里?
未来往哪里走?
自我成长
一个人的自我成长,往往从中年以后才真正开始。
例子:电影《城市乡巴佬》
自我超越
结论:活在当下,珍惜高峰经验
第十四章 文化的视野
文化之界定
没有脱节的文化:犹太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
异于自然
形成传统
自我中心
生命周期
文化之内涵(结构)
器物层次
西方科学心态(“实事求是”)的培养有三个基础:希腊悲剧、罗马法律、中世纪的信仰
制度层次
理念层次
后现代社会:“价值归零”,所有已经被接受的,都必须再加以质疑
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领域,是保存理念的最佳载体。
西方哲学一直都有明显的二元论的倾向
现代人的考验
现代文化是如何演变形成的,从近代以来的几次革命谈起
天文学革命
天文学的革命,意义在于:一,人们由此更清楚宇宙是怎么回事;二,不再认为地球是宇宙中心,随之也挑战了人类中心的观念,至少不会轻易相信上帝创造地球是为了安顿人类。至于由此推翻宗教中的过时宇宙观更是不在话下了。
生物学革命
这种生物学上的革命意义重大,因为它把人的生命从最高的地位贬到一般生物的层次。不过事实上,达尔文本人也承认,他尚未找到联结人类与其他生物的那个“失落的环节”。然而,一般人众口锐金认为“人是猴子变的”,好像这句话代表了达尔文的重大成就。
生物学的进化论,使人们特别留意到人类生命中负面的因素。
心理学革命
经过心理学的革命,人们开始认清,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无比的生命。
资讯化革命(电脑革命)
资讯化革命让每个人毫无限制地接受到他无法使用的资讯,对现代人形成一种很大的考验。
基因学革命
回溯传统,因应挑战
中华文化的理念
儒家的人性论
“真诚”
“人性向善”
道家的自然观
儒道皆有超越界
儒、道的思想都属于开放的人文主义
封闭的人文主义
开放的人文主义
结论:文化的未来展望
多元化与全球化
各文化基本理念的沟通
各文化基本理念(如宗教)之间,要如何沟通?在这方面,儒家与道家可以扮演重要角色。这是我最近所持的观点。上述提到儒家的人性论与道家的自然观.这两种想法可以让全世界接受。譬如,
主张人性向善,做人以真诚为本。一个真诚的人,会发现内心的强大力最.而实践自我的时候,则需要适当的礼与法来规范。这种说法相信每一个人都可以接受,至于行善的程度,则要配合各自的信仰去实践。
道家的自然观也很容易让人接受。现在全世界都在谈环保,这种问题很难从儒家的角度切人,因为古代没有生态破坏;如果从道家的角度切人,好像层面又太高,因为道家基本上是欣赏大自然。但是道家的思想确实能够让人看得更远。由此可知,古代的智慧对现代人而言,反而变成对未来很好的引导。
在善的基础上发展真与美
认识艺术家
莫扎特1756-1791德国作曲家
德田作曲家.有“音乐神童’之称。六岁时写出钢琴与小提琴的演典曲,八岁写出第一首交响曲。十四岁开始,所写的歌剧大受欢迎。后因失去亲情的打击,深刻体难验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尤其在婚姻上并不顺遂,工作又无着落,必须日夜努力作曲才可维生,代表作有心纽苗入《费加罗的婚礼》.《布拉格交响曲》等.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作曲家
德国作曲家.有乐圣’之称。祖父与父亲皆曾担任宫廷乐师,他于8岁时举行演奏会,十岁即担任宫廷乐师,后来得缘向莫扎特与海顿请教。三十岁完成第一首交晌曲,后因耳聋而更致力于创作,一生在恋爱方面有花无果。所作名曲有《英雄》、《命运》、《田园》等。1812年,他与歌德会面,歌德形容他是.精力充沛、无与伦比的男性:并且说:虽然有很多人,却没有一个伟大的…不,不,只有一个
塞尚1839-1906法国画家
法国画家。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有现代绘画之父.的称号。塞尚家境富裕,可以专心学画。1874年参加第一届印象派画展,反映不佳,但已受人注蔽。随后十年.追求画布上形象与色彩的完美统一,在风景田与肖像画方面皆有过人成就。他抽长在自己的想像中创造一个整体,构成异于自然世界的艺术世界,开辟了美术史上的新纪元。
凡高1853-1890荷兰画家
荷兰画家。年轻时立志成为农师,并在煤矿区传教.体验了矿工的贫困。作画。年失去教职.生活困炯,开始专心作日。后赴巴黎,靠开画廊的弟弟支持生活.并接触许多印象派画家的作品;1888年与高更交往密切,后患经经神病症,于1890年举枪自杀。 他的画作色彩鲜明,阴郁而如火焰般的笔法.充分显示他深受折磨的精神状态.生 前只售出一幅作品,死后作品动辄以干万美元计。
萧伯纳1856-1950爱尔兰作家
出生于爱尔兰的作家,作品风格幽默,有幽默大师之称。热心于社会批判.主张素食主义,他说:‘动物是我的朋友.我不会去吃我的朋友。.生平发表47部剧本,深受大众喜爱.于192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伦致的音乐》、《素描与回顾》《我们在九十年代的剧场》等。
毕加索1881-1973西班牙画家
西班牙画家。在巴塞罗纳艺术学校即有神童之称,十九岁至巴黎学画,由马蒂斯(Herui Matisse, 1869一1954),高更(PaulGauguin, 1848-1903),塞尚等人的作品中深获启发,再创始了立体主义的画风。立体主义所关心的是:如何在平面的画布上画出具有三度,甚至四度空间的立体的自然形态。他自九岁开始作画,画作在质与量方面都十分惊人。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267/282
美国小说家。从小爱好钓鱼、打猎、音乐与绘画。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担任红十字车队司机.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西班牙内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太阳依旧上升).《战地钟声》、《老人与海》等。1961年因久病不愈而自杀.
川端康成 1899-1972日本作家
日本作家。从小父母双亡,与祖父相依为命:十六岁时预感祖父不久于人世.写出了《十六岁的日记》。他对《源氏物语》爱好无比,立志成为作家。 由于早期生活的形晌,他的作品总有感仿悲哀的调子,他说:这种孤儿悲哀成为我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吧。 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雪国》《古都》《千羽鹤》等。1972年自杀,没有留下遗书。他曾经说:“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海菲兹1901-1987美籍立陶宛小提琴家
美籍立陶宛小提琴家.犹太人后裔。五岁即公开演奏.十岁在圣彼得堡举行演奏会,大为轰动。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海菲兹应邀到美国卡内垂音乐厅登台,轻易征服了美国乐坛,此后四十年以旅行演奏为生。他的演奏要求完美,被称为”现代小提琴技术之父“。
三岛由纪夫1925-1972日本作家
日本作家。出生于官僚家庭.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系,曾在银行局任职,后专心于写作。二十四岁出版《假面的告白》,奠定他在文坛的地位。 他对日本的天皇制度与军队都有自己的特殊观点,于1970年举领学生冲入军事基地,号召政变,失败后剖腹自杀。代表作有《金阁寺》、《火宅》《丰饶之海》等。
认识思想家
泰利斯624-547BC古希腊
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曾说:“宇宙的起源是水;一切都充满神明”这句话的意思是:第一,起源.(arche)一词的含义包括:开始、起点、原质、究竟底基、究览原理等;在此之前,希腊人是靠神话故事作为解释宇宙起因的根据,至此才开始转向宇宙内部寻找起因。第二,神明一词表示,当时所谓的”水“并非单纯的物质,而是具有神性力最的物质。所以,不宜认为这些希腊早期的自然学派哲学家是唯物论者。
苏格拉底469-399BC古希腊,21/36
西方的典型哲学家.先研究自然哲学.后探讨人生问题,强调”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只要真正认识了德行的本质,就会自然走上善途。如何认识?经由反话、对话、归纳、辩证等方法。发现自己无知,进而觉悟”知与德不分“。走上人生正途。生平没有著作。但是启发柏拉图写下《对话录》,由此影响世人极为深远。
柏拉图427-347BC古希腊
谈起希腊文化,”转头必见柏拉图“.他曾亲炙苏格拉底,肯定灵魂是人的真我。真理存在,那就是吾人理性所对应的”理型“。理性是“发现”而非“发明”理型,所以他不是唯心论者。善的理型有如太阳,照亮一切存在,也为人生指示了正确的道路。怀德海说:西方二千多年的哲学,只不过是柏拉图思想的一系列注解而已.
亚里士多德384-322BC古希腊
柏拉图的杰出弟子,在亲炙了柏拉图二十年之后。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他认为建构知识应该由经验世界的材料出发,经过观察、归纳、分类、实验、综台.形成各种领域的研究内容. 在哲学上.他的十大范范畴之说.对于逻辑及思想方法的探讨影响深远;他的四因说(质料、形式、动力、目的)及“潜能与实现”之说。对于人们理解具体存在的一切,大有帮助。而“形而上学”一词,也是从他的著作内容所建立的学科。他的学术成就极高.足以称之为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伊壁鸠鲁341-270BC古希腊
希腊哲学家,立说主旨在于助人解脱对神明以及对后世的恐惧,由此带给人内心的平静。他认为,神明不会干涉人间事物,并且人死之后灵魂亦随之幻灭,所以人无须担心来世。他主张人生目的在于“快乐’,所以被后世称为快乐主义,但是他所谓的快乐不是放纵欲望,而是温和节制、平静安详地生活。
培根1561-1626英国
英国哲学苏.也是法官与杰出作家。他以《新工具》一书.提倡归纳法,肯定经验材料是知识的基础,.由此建构人类文化的发展.近代英国哲学以经验主义为主要立场,培很实为先驱人物。他的“打破假象”之说,意在排除人们习以为常的成见谬说.再重新建构真实可靠的知识。他的思想并非本节所谓的“现象学’.但是基本态度相似,值得我们参考。
笛卡尔1596-1650法国 ,158/173
法国哲学家。他想借由理性(而不再命宗教信仰)找到知识的基础。他认为:每一个人在一生之中,至少要有一次”去怀疑所有能被怀疑的东西“。我们可以怀疑世界与上帝,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但是,最后将会发现不能怀疑那正在怀疑的自己。 怀疑是一种思想作用,所以可以育”我思故我在“。如此一来,我是由思想所肯定的,我的本质即是思想,然后就走上唯心论的路线了。身与心之间的二元对立,自此困扰若西方哲学界。
伏尔泰1694-1778法国
法国哲学家、思象思想家,亦是著名作家。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巨擘。崇尚理性思想,致力于打击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他在哲学、史学、文学、社会政治等领域都留下大量著作,影响世人深远. 伏尔泰是著名的无神论者,他曾宣称:”再过一百年,在市面上你将找不到 一本圣经,你若想看圣经,就到博物馆里去看吧“
黑格尔1770-1831德国
德国哲学家.主张绝对唯心论,认为宇宙万物的本质是精神(又称心灵、思 想).精神的本质是活动而非静止.所以精神必须走出自己再回归自己.而方法 则是由人类的有限精神去发现一切皆是绝对精神的展现。 他说:绝对者即是精神.这乃是绝对者的最且高定义.发现这个定义并且理解这个定义的意义和内容。可以说.曾是一切教化和哲学的绝对目标。一切宗教和科学都曾渴望达到这一点;只有从这种渴望出发.世界史才可以理解。 黑格尔逝世的1831年,代表近代哲学的结束.后续的发展较为复杂。
克尔凯郭尔1813-1855丹麦
索伦·奥贝·基尔克果(丹麦语:Søren Aabye Kierkegaard,又译祈克果、齐克果、克尔凯郭尔等;1813年5月5日-1855年11月11日)是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及作家,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
马克思1818-1883德国
德国哲学家,由犹太人家家庭背景转变为无神论者。认为人性是”人自己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制造出来的“,因此与人的阶级及生产方式有密切关系。
尼采1844-1900德国
德国哲学家,宣称”上帝已死“,想要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促使人类走向”超 人“的付款前界。他批判流俗的道德与伪善的信仰,强调”求权力的意志“让生命的势能尽力发挥。他的见解对存在主义颇有启发。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
奥地利心理学家.出身犹太家庭。于1900年出版《梦的解析》,提出”潜意识“概念,开创了精神分析学派,对西方世界乃至全人类,皆有极大的形响。
伯格森1859-1941法国
法国哲学家,文笔优美.思想富于吸引力,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创化论“之说。强调创造 与进化并不相斥,因为宇宙是”生命冲力“在运作,一切都是有活力的。他反对科学上的机械论,心理学上的决定论与联想主义。 他认为人的生命之绵延或意识之流,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小单位.他对道德与宗教的看法.亦主张超越旧僵化的形式与教条.走自主体的生命活力与普遍之爱。
胡塞尔1859-1938德国
德国哲学家,一生致力于推展现象学。其重点在于方法上,透过对现象“的描述,找到一物之”本质“。他的信念是:哲学必须建构为一门严格学问.亦即把哲学当成人类知识的共同方法。其所谓核心观念是”意向性“指出人的意识及其对象同时呈现,因此不宜主张唯心论.由此避开自笛卡尔以来的唯心论倾向。胡塞尔有”现代哲学之父“的雅号,原因正在于他由”方法上“打开了新的周面。当代的存在主义与诠释学,皆深受其启发。
怀特海1861-1947英国
二十世纪贯通科学、哲学与宗教代表人物。创立“历程哲学”:主张历程(过程)即是真实。一切以皆相涵沪摄为一个整体。以机体主义取代西方近 代以来的机械主义。他有开阔的视野,甚至说过:我们对中国的艺术、文学与人生哲学知道越多,就会越羡慕这个文化所达到的高度。…从历史的绵延与影响的广度来看中国的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
荣格1875-1961瑞士
瑞士心理学家,创立分析心理学派(Analytic psychology》,强调“集体潜意识”,在治疗心理病患时,采用自由联想法与象征扩展法来解梦。成效卓著。 他对神话学、宗教学、民俗学,甚至中国的《易经》,古代炼金术等,都有深入研究。
德日进1881-1955法国
法国哲学家,综合科学、哲学、宗教的观点,协调进化论与创造论,认为两者并无矛盾。两者之所以能够调和,关键在于“人”的出现。人由其他生物进化而成,但是跨过了“反省的门槛”,有了自我意识以及自由意志,然后可以选择人类的未来要何去何从。换宫之。人类对自己的未来必须负责,亦即除了团结互助之外,别无他途。
雅斯贝尔斯1883-1969德国
德国哲学家.当代存在主义的代表之一。他研究东西方伟大哲人的观念与作 为,特别选择四位典型:苏格拉底、佛陀、孔子、耶稣编成了《历史的巨人:四 大圣哲》这本书。 他写道:他们的生命核心,在于体验了根本的人类处境,并且发现了人类的 在世任务。”“在他们身上,人类的经验与理想被表达到级大极限。……他们的真实生命与思想模式.已经构成人类历史不可或缺的要素了。他们成为哲学思想的来源.同时激励人挺身抵抗.抵抗者透过他们的表率.首先获得了自我觉悟。“
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
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德國哲學家,在現象學、存在主義、解構主義、詮釋學、後現代主義、政治理論、心理學及神學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马塞尔1889-1973法国
加布里埃尔·马塞尔(Gabriel Marcel,1889年12月7日-1973年10月8日)与沙特(萨特)并列当代法国两大存在主义思想家,沙特将自己与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归为无神论存在主义者,而将雅斯培(Karl Jaspers,1883-1969)与马赛尔归为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海德格与雅士培否认自己为存在主义者,仅说自己的哲学是“存在的哲学”。而马赛尔虽起初接受沙特封给他的称呼,两年后也正式否认了。
萨特1905-1980法国
让-保罗·萨特(法语: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1980年4月15日),法国思想家、作家,存在主義哲學的大师,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高峰作品。
加缪1913-1960法国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繁体领域较常被译为卡繆),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
王阳明1472-1528明朝
明朝哲学家,名守仁,早年于学无所不窥,后归本于儒家思想,标举”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之说,与宋朝的陆象山合称陆王.,代表儒家的”心学“系统,广为人知的作品为《传习录》
书摘
“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一、人生就是买面包、烘面包、吃面包的过程;二、若要面包好吃,需要调味的蜂蜜,而那蜂蜜应该就是哲学。活着,是一回事;但要获得有意义,则是另一回事。
人的本质在于心灵世界。不管身体如何变化,心灵都有另外一个可以翱翔的天空。哲学可以用三句话描述:(一)哲学就是培养智慧;(二)哲学就是发现真理;(三)哲学就是印证价值。
离开人生,哲学是空洞的;离开哲学,人生是盲目的。人有自由,有自由代表需要选择,而透过选择,就能够使某些价值呈现出来。人生的问题需要靠自己去印证。一个人的表现无论如何杰出,都不能忘记人性终究是脆弱的。戴尔菲神殿上两行字: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宗明义:“人类天性渴望求知。”人是介于神与兽之间的。尼采认为人是桥梁,两端分别是野兽和神,人应该要从野兽的一端走到神的一端。
人生就像爬山,每个人的速度不同,有些人很年轻就爬到了高峰。人的心灵要永远保持开放,才能往上提升。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如果认知了真正的善恶,就会自然且必然地行善避恶。苏格拉底:神认为他最有智慧,是因为他比别人多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是无知的”,而别人连自己无知都不知道。莎士比亚:“愚者总以为自己聪明,智者却知道自己愚昧。”人生有如一首乐曲,要有一定的主题、一定的节奏,还要有各种随时插入的和声、间奏,这样的生活才能显示出它的韵味。
克尔凯郭尔:人生三种绝望(1)不知道有自我:一个人在世界上奋斗了许久,却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有追求代表有欲望,有欲望则代表一个人愿意激发内在潜能,朝着目标奋斗。(2)不愿意有自我:一个人是否要成为自我,必须透过自己的选择。如果不愿意成为自我,也会感觉到绝望。(3)不能够有自我:当知道有自我、愿意有自我后,由于客观限制,不能够有自我。
尼采: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他就能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哲学的原意是爱好智慧,是一个开放心胸、寻求真理、印证价值的过程。 人因为是身心合一的,而身体是一个物质,有重量,有惰性。柏拉图曾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所谓的“练习死亡”,是要练习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一样。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读书的目的是要让我们的人生减少各种不必要的困扰。 一个人如果有高度的自制力,就可以摆脱身体的惰性与软弱,让心灵更为自由。 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境界,要爱好智慧。 催眠作用在一个社会中可能形成一种集体潜意识,譬如我们从小开始,在不知不觉之中就被灌输了许多观念。我们往往认为这些观点是对的,没有问题的,但是却从来没有认真反省过。事实上,一个人如果要研究哲学,就必须养成一种习惯,就是对任何事情都要觉得好奇,这样才能让自己重新出发。 当用理性反省经验的时候,才是真正清醒的时刻,而平常在经验的过程中,则恐怕是身不由己的,因为有许多外在的因素会引导我们朝着某个方向去行动,去生活。人会有各种好的与不好的经验,这是很自然的,已经发生了,后悔也没用。然而,重要的是,必须以理性去思考这些经验。能够静下来思考,对于一个人的生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也可以说是人生开始转变的关键。 一个人如果没有负面的体验,就很难对正面有所理解。 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所谓专家就是指对于某种知识作过专门研究,成为这方向特定的人才。 专家难免是狭隘的,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还要设法透过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体验到智慧。 正由于感觉是相对而不可靠的,并且容易产生错误,所以人活在世界上不能只靠感觉生活。一个人如果只凭感觉生活,那么他的生活等于是毫无可靠的保障,随时充满着变化的危险。 知识能够让我们对某些方面有明确的了解。通过掌握知识来掌握周围的生活环境,让自己的心灵不至于陷入盲目的猜疑之中。 生命是完整的,我们在一个地方失败,正好在另一个地方有了反省的机会,借此能够有所改善。所谓完整,代表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因此对任何事情成败丢失的判断,都不能只看某一点,而要考量整体生命。如此一来,才能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以及在得意的时候有所收敛。 人活在世界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则是属于根本的大问题。而关于生死、命运、报应等属于根本的问题,通常在生活里也都不会有明确的答案,所以需要以开放的心胸准备接触智慧。 人生的问题要自己去印证,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活,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体验去印证价值,那么随着生命的成长,他的体验将越来越丰富,并且对人生的体验及对价值的掌握,也会越来越深刻而明确。 一般人通常没有思考的习惯,因此发生事情时都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并且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如此一来,这个人对自己生命的主宰性就丧失了。叵是养成思考的习惯,遇到任何事情发生时,就会先冷静来想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在不疑处有疑。读书时也应有这种态度。 所谓的掌握整体观点,就是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 一个人的表现无论如何杰出,都不能忘记人性终究是脆弱的。 真正的伟人不是要让别人欢呼,而是要让自己满意。 一个人会崇拜什么样的偶像,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反映出他内心的一种需求。 价值取向既然是一种选择,就一定要有所取舍。人不可能什么都要,也不可能讨好每一个人。 知道自己言行背后的道理,就能够坚持下去,即使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也无怨无悔。 学习知识之后,就要必得消化,并且融会贯通才是“知行合一”。
学哲学的目的:学会选择,学会思考
毛泽东:“哲学就是方法论。”
讲方法论的一本书:《经营未来——商政军界的巨人们是这样思考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将从何去?
人生的意义何在?
对生死如何理解
对于人间的灾难、痛苦、罪恶、不义要有怎样的看法
东西方哲学差异
百度:西方人认识世界,多理性,多从事物的本质出发,而对未知事物多采取外张的、热烈的、积极的态度。西方哲学致力于回答“是什么”,它的兴趣在于寻求终极真理;中国哲学的目标在于回答“怎么样”以“经世致用”为目标。
百度:西方哲学总得来说,是具像的,积极的,有未来的。而东方哲学总得来讲是抽象的模糊的,甚至很玄妙。是消极的,末世的,比如佛教。
学西方哲学要学希腊文、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