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2011版的不同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与老课标2011版的不同,欢迎大家学习。
编辑于2023-06-13 16:29:13 湖南《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
四、课程内容(表述变化)
物质
1.1物质的形态和变化
1.1.1能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并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态的物质及其应用。
1.1.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1.1.3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1.1.4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1.2物质的属性
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物理属性。
1.2.2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2.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能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物理现象。
1.2.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能解释生活中与密度有关的一些物理现象。
1.2.4了解关于物质属性的硏究对生产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
1.3物质的结构和物质世界的尺度
1.3.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1.3.2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大致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大致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
1.3.3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大致历程,知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人类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1.3.4了解物质世界的大致尺度。
运动和相互作用
2.1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2.1.1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2.1.2知道自然界和生活中简单的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主要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1.3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物质在不停地运动。
2.2机械运动和力
2.2.1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2.2.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会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并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2.4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2.2.5通过实验和科学推理,认识牛顿第一定律。能运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2.2.6知道简单机械。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2.7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2.8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2.9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并了解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能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2.3声和光
2.3.1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2.3.2了解声音的特性。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2.3.3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通过实验,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2.3.4探究并了解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2.3.5了解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探究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2.3.6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
2.4电和磁
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了解静电现象。了解生产生活中关于静电防止和利用的技术。 2.4.2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 2.4.3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了解电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4.4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并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2.4.5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4.6知道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4.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4.2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能量
3.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3.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 3.1.1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描述不同形式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 3.1.2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他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3.1.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3.2机械能
3.2.1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3.2.2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3.2.3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意义和途径。3.2.4能说出人类使用的一些机械。了解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3内能
3.3.1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3.2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能运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3.3.3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重要意义。
3.4电磁能
3.4.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3.4.4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电路或并联电路的实例。探究并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
3.4.5结合实例,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4.6通过实验,了解焦耳定律。能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3.4.7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有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意识。
3.5能量守恒
3.5.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3.5.2从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3.5.3列举能量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的常见实例。
3.6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3.6.1列举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6.2知道核能的特点和核能利用可能带来的问题。 3.6.3从能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体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实验探究(新增)
4.1测量类学生必做实验
4.1.1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表述变化)
4.2探究类学生必做实验
4.2.1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例1用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等,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4.2.2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4.2.3探究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新增)
4.2.6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用激光笔、平面镜、光屏及量角器等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4.2.7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表述变化)
4.2.11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高层次目标)
跨学科实践(新增)
5.1物理学与日常生活
5.2物理学与工程实践
5.3物理学与社会发展
五、学业质量(新增)
(一)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 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描述,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同时对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教学活动、教材编写等具有指导作用。
(二)学业质量描述(新增)
六、课程实施
(一)教学建议(整体变化)
1.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设计教学目标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
(1)倡导情境化教学
(2)突出问题教学
(3)注重“做中学”“用中学”
(4)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3.确保物理课程实践活动教学质量
(1〉规范物理实验教学
(2〉准确把握跨学科实践教学定位
(二)评价建议(表述变化)
1.过程性评价
2.学业水平考试(新增)
(三)教材编写建议
1. 教材编写原则(新增)
(1)注重教材的方向性
(2)注重教材的科学性。
(3)注重教材的适用性。
(4)注重教材的人文性。
(5)注重教材的特色与创新。
2. 教材内容选择(表述变化)
(1)围绕核心素养的要求选择教材内容
(2)注重教材内容的基础性,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3)反映社会、经济和科技的新发展,体现时代性
(4)教材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5)关注评价改革导向,精心设计习题
(6)注重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
3.教材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表述变化)
(1)内容结构编排应有利于教与学
(2)内容组织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3)外在形态应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材配套资源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重视文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发挥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
(1)音像资料的收集与选择
(2)多媒体软件的开发与使用
(3)互联网及数据库的建设
3.加强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4.注重社会教育资源的利用
(五)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新增)
物理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这需要物理教师具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所需要的专业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能力。做好教师培训,可促进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改革理念,提升教学水平;有针对性地开展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可为持续改进物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三、课程目标
(一)核心素养内涵(新增)
1.物理观念
关于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等内容的总体认识。主要包括物质观念、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要素
2.科学思维
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3.科学探究
主要包括问题、证据、解释、交流等要素。
4.科学态度与责任
主要包括科学本质观、科学态度、社会责任等要素。
(二)目标要求(表述变化)
(1)认识物质的形态、属性及结构,认识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认识机械能、内能、电磁能及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能将所学物理知识与实际情境联系起来,能从物理学视角观察周围事物,解释有关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形成物质观念、运动和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
(2)会用所学模型分析常见的物理问题;能对相关问题和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具有初步的科学推理能力;有利用证据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的意识,能使用简单和直接的证据表达自己的观点,具有初步的科学论证能力;能独立思考,对相关信息、方案和结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具有质疑创新的意识。
(3)有科学探究的意识,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猜想与假设,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案,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会通过实践操作等方式收集信息,初步具有获取证据的能力;能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初步具有对 科学探究过程和结果作出解释的能力;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能自我反思和听取他人意见,具有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4)初步认识科学本质,体会物理学对人类认识深化及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亲近自然,崇尚科学,乐于思考与实践,具有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总结成功的经验, 分析失败的原因,体验战胜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善于跟他人分享与合作,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并坚持基于证据的个人见解,勇于放弃或修正不正确的观点;能关注科学技术对自 然环境、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遵守科学伦理,有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具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课程理念(表述变化)
1.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以主题为线索,构建课程结构
4.注重科学探究,倡导教学方式多样化
5.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课程性质
前言
表述
一、指导思想(新增)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
二、修订原则(新增)
(一)坚持目标导向
(二)坚持问题导向
(三)坚持创新导向
三、主要变化(新增)
(一)关于课程方案
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
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
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
(二)关于课程标准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
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
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四是增强了指导性
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
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注重学科渗透,关注科技发展 4.倡导物理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5.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一、科学探究
二、科学内容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一、学生必做实验
二、行为动词说明
三、科学探究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