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章 西周教育制度与“六艺”教育
教育学考研,333,中国教育史第一章 西周教育制度与“六艺”教育,分享了学校萌芽的传说、西周的教育的知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自考,成考,考研都能用,后面章节会陆续发布,希望对大家有用。
自学考试公共课必考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主要内容有: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两宋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一章 西周教育制度与“六艺”教育
第一节 学校萌芽的传说
五帝时期:
五帝时期已有教“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是学校的萌芽,但不能说是正式的学校
成均
含义:在部落联盟时期,凡举行宗教仪式或公众集会都必有音乐,部落显贵重视音乐修养,他们的弟子均受乐教,实施乐教之地,称为“成均”
意义:成均不是劳动场所,所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以生产劳动为内容的教育,而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独立性活动。教者和学者都已脱离生产劳动,称为专门从事教或专门从事学的人,这为古代学校的萌芽提供了条件。
庠
庠是敬老养老的地方,在氏族公社中,教育年轻一代的任务。通常由具有丰富生活经验的老人承担,这种活动考虑老年人的方便,一般在养老的地方进行,所以“庠”也兼为教育的场所,教育的任务重在德教。
夏代:序、校
夏代已经有学校的设置,主要分为“序”和“校”两类,是两种面对不同对象层次的教育机构。
序
“序”最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如议政、祭祀、养老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它并非独立的、纯粹的教育机关,教育只是其重要职能之一。“序”设置于国郡,面向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教育。
校
“校”是指用木材围城的围栏,是养马驯马的地方,后来利用这宽广的场所来进行军事训练,成为习武的场所,也在此进行其他方面的教化活动。“校”是乡学“,分布于乡里,面向平民甚至奴隶进行教育。
甲骨卜辞中的商代学校
甲骨卜词有不少是与教育有关的,从中可以了解当时学校教育的情况。甲骨文中关于学校名称的记载,已发现有大学、小学、想等名称,从有大学、小学或右学、左学之分,表明商代已根据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划分了教育阶段。
瞽宗、右学:瞽宗、右学等都是属于大学性质实事同一机构的不同名称,古人以西为用。殷人尚右尚西,将大学设在西郊,也叫右学。瞽宗是商代大学的名称。当时大学以乐教为重,乐教的教师也就是乐师。乐师在学中祀其先师为乐祖,大学也就成为乐师的宗庙,故称瞽宗,瞽宗是当时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
“庠、序”商代不仅王都有大小学,而且地方也有学校,“庠”、“序”属于乡学。“庠”是虞舜时期教养机构名称的承袭,利用养老的活动来达到对年轻一代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可以收到推行孝悌教育的效果。 “序”是夏时期教养机构名称的承袭,“序”以习射为义,保留了军事训练的内容,奴隶主贵族是很重视军事的,“序”不是单纯习射的场所,为了巩固统治,也强调思想品德修养,礼乐教育也成为其基本内容。
第二节 西周的教育
学在官府
简介
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则,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历史上称之为“学术官守”,并由此造成“学在官府”。
原因
学在官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西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经济制度结构,客观原因是为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
特点
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以名人论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大学与小学
大学
对象
大学入学资格有一定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这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大学的生源有两类,一类是贵族子弟,另一类是平民中的优秀分子
内容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义,履大节,以礼乐为重,射御次之。
大学的教学已有计划性,表现为定时定地进行教学活动。天子所设大学称为辟雍,诸侯所设大学称为泮宫
小学
国学的小学设在王宫内,贵族子弟入学年龄早于平民子弟
小学教育强调的是德行教育,学习内容是德、行、艺、仪等,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国学与乡学
国学
国学是中央政府办理社交王都内的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主要为贵族子弟设立,由大四院主管。入学资格的限制体现了西周教育的等级性。国学分为小学和大学
乡学
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主要为下级奴隶主和平民设立。地方乡学自乡以下有四学、乡校、州序、党庠和家塾。
乡学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教育内容有明确规定,即“乡三物”(、六德、六行、六艺)。
制度
乡学实行定期的考察和推荐,经考核选拔的优秀学生可进入国学中的大学学习
家庭教育
西周贵族子弟的训练过程是先经家庭教育后再进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基本的生活技能和习惯的教育,初步的礼仪规则、初级的数的观念、方位观念和时间观念
重男轻女。在男尊女卑思想支配下,要求男治外室,女里内侍。从七岁开始进行男女有别的教育,男女儿童的教育开始分图,女子受女德的教育,为将来成为贤妻良母做准备
明显的计划性。体现在能按儿童年龄的发展提出不同要求,这是西周家庭教育较大的进步
六艺
六艺是指礼、乐、御、射、书、数,其中礼、乐、御、射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书、数作为小艺,安排在小学学习。
礼乐: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礼,内容极广,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各个领域;乐,艺术教育,包括诗歌、音乐、舞蹈等
御射:御:即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射:即射箭的技术
书数:书:文字读写;数:算法
特征
“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传统文化,也重视实用技能,既重视文士,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意义 影响
“六艺”教育有符合教育规律的历史经验,可供后世借鉴。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的教育家想借助“六艺”教育的经验,解决当时教育的某些弊端,因此把“六艺”教育当做理想模式来强调,为自己的主张做历史论证。特别是在儒家思想居于支配地位时期,“六艺”教育被奉为标准。凡有所主张,要从“六艺”教育寻找论据;有所批判,则指斥异端背离“六艺”教育传统。由此可见“六艺”教育思想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