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超详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维导图学习笔记分享!下图包括导论与国情、经济与生态、政治、社会建设、文化、国际与外交六部分内容。该图兼顾美观与实用性,值得一看!
编辑于2018-09-27 11:48:5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部分:导论与国情
理论体系
四个基本问题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新发展
中国既不能走僵化保守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关于改革开放前后的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看法
中国梦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其核心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总依据、总任务、总布局
总依据
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任务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布局
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中国国情
中国模式
工业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独立自主
当前发展的阶段
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已经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
中国仍然处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我国当前尽管面临诸多问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仍然出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这是为什么? A、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B、中国经济社会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更加成熟。 抓住这一个战略机遇期的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当前的全面深化改革中,要做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也就是说既要加强中央的统筹规划,也要发挥地方和基层群众的创新精神
第二部分:经济与生态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基本认识
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模式
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80年代初到1992年十四大之前
增量改革与改革目标的探索阶段 原因:在体制内的国企改革没法根本性突破的情况下在体制外创造新的经济主体,由此创造经济的活力的改革策略 策略:实行价格双轨制 优点:使中国在增强体制外经济活力的同时保证了中国体制内国有经济的平稳运行 缺点:造成了八十年代价格领域的腐败
1992年十四大之后到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前
整体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建立的标志: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之后到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
体制完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
全面深化改革 核心问题: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必须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重要措施: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为什么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比采取华盛顿共识的国家更为成功? (1)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采取的渐进式转型; (2)这一转型方式抓住了市场化转型中的核心问题——竞争,而华盛顿共识指导下的国家一般都是把私有化视为首要的目标; (3)这种转型过程保持了宏观经济政治局面的稳定
当前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变
5个转变
当前经济发展姿态的总体判断
进入新常态(两个常态) 1)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 2)内需拉动、创新驱动、三大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平衡发展等也都将成为新的常态
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变
“三个转变” 1)实现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主要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
分配政策的转变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要求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要提高居民收入、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要做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实现了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思想。
对外开放的转变
1、正确看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中应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并从以出口为主转向进出口并重,实现对外贸易基本平衡 机遇:第一、有利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生产力的发展;第二、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中国的参与能够获得更多的机遇,从而促进自身的发展; 挑战:第一、经济全球化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制定和维护游戏规则上处于不利地位;第二、国际金融危机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风险加剧。 2、“走出去”战略:是指近年来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实施的一种新的战略,即在继续引进外资的同时推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在海外直接参与国际竞争。 平台:“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实质: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建立一个与沿线国家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
发展道路的转变
、“四化同步”(推动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重要措施:城乡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改变以往的那种优先发展城市的战略,做到城乡共同发展,关键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实现城乡一体化。)
“三农”问题上的7项主要改革: (1)税费改革:2006年彻底取消农业税,同时开始发放种粮补贴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开始大规模展开)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1年开始) (4)农村免费义务教育(2006年开始) (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开始) (6)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开始) (7)户籍制度改革(2014年7月终结二元户籍制度)
“三农”问题上的7项主要改革: (1)税费改革:2006年彻底取消农业税,同时开始发放种粮补贴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开始大规模展开)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1年开始) (4)农村免费义务教育(2006年开始) (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开始) (6)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开始) (7)户籍制度改革(2014年7月终结二元户籍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
主要制度和措施
1、何谓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和自然状态 2、“十一五”时期提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3、中国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包括: (1)政府规划监管性制度(主要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2)市场交易性制度; (3)生态救济性制度 4、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关键:进行主体功能区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为解决中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对中国国土进行主体功能定位发展的规划,总的来说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 具体包括: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格局、以“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
中国政府在全球气候问题上的基本主张
(1)在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上,发达国家欠下了许多历史债务,发展中国家也遇到了严峻的现实挑战;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环境气候问题的责任上有着不同的主张,发展中国家认为这是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的排放累积所致,发达国家则强调发展中国家必须明确承担大幅度的减排责任。发达国家的主张是不公正。 (3)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必须加强全球合作。应该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4)中国政府已经把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积极实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为保护全球环境和控制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部分:政治
关于中国政治模式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认识
中国政治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尊重和保障人权, 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1、政治稳定有三个特点 (1)政治有序; (2)政治有效; (3)政治持续发展。 2、中国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已经明显提高,在人大代表的选举上,已经实现了城乡政治同权。 3、中国未来民主政治的重点是大力发展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指人民通过自由平等的公共协商的方式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民主) 4、全面深化改革中,中国政府的职能应进行以下改变 (1)总的来说要由全能的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 (2)具体改革措施: A、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 B、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政府机构设置、职能配置、工作流程,完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行政运行机制。
中国政治的根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原则。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3)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
中国的主要政治制度
人大制度
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对比: 中国人大制度: (1)优势,专兼职相结合,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可以更好的处理好精英与平民的关系; (2)劣势,选举中存在不透明问题,导致人大常常虚化; 西方议会制度: (1)优势,专职导致整体素养高; (2)劣势,可能与生产脱节,不能真实了解社会。
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关键环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多次发生民族问题导致的暴恐事件原因分析 (1)国际因素: (2)国内因素:政策是重要原因,其中过分强调降少数民族和汉族区别对待是根本原因,改革的根本方向是民族融合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有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施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主要问题: 城市的居民委员会自治制度有名无实,农村的村民委员会自治制度存在严重的家族控制现象和贿选现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
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认识
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治国方略:依法治国
1、内涵: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各项事务,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国法大于党纪,党纪严于国法 国法是对中国国民的要求,党纪是对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要求,所以国法大于党纪,党纪严于国法。 3、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对干预司法机关办案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造成冤假错案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一改革的重要的意义: (1)中国要实行依法治国,司法的相对独立是必要的; (2)当前造成司法机关不能独立审判案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 (3)这一改革有利于司法机关独立审案,推动中国依法治国的进程。
党的基本建设
1、建设领域的两大历史课题 (1)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2)增强拒腐防变、抵御风险能力; 2、习近平同志推动的群众路线教育运动的意义 (1)依靠群众、尊重群众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时代的优良传统之一; (2)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群众依然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智慧来源; (3)由于长期执政,中国共产党内出现了脱离群众的倾向,这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危险之一; (4)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以及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群众路线教育运动当前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第六部分:国际与外交
新世纪以来国际局势的变化
一、简述新世纪以来国际局势发展的一些新特点 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2、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1)世界开始出现扁平化趋势,二元体系开始动摇 金砖国家:是指世界上几个主要的发展中大国,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 金砖国家崛起的意义: 有利于推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的优势,其在国际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局面短期内还难以改变。 (2)美国相对实力衰落 (3)俄罗斯开始复兴,中国强势崛起,世界隐现三极格局前景 (4)日、欧发展疲软,将集体退居二流国家行列 3、科学技术酝酿新突破; 4、人类共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当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
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现在不仅中国需要融入世界之中才能发展,而且世界的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也离不开中国。
中国的基本国际战略
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和谐世界
1、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1)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2)在强调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发展的同时,坚持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别国长处; (3)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寻求与各国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4)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和谐世界: 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正式(也可以说是新世界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种世界秩序理念,其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
立足第三世界,坚持发展中国家立场
中国为什么要在国际问题上要坚持发展中国家的立场? A、符合中国发展水平; B、避免在国际上被孤立。
与美周旋、促欧中立
1、核心: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2、内涵: A、这一提法是相对于以往所认为的崛起大国必然与原有大国发生冲突的观点提出来的; B、这一提法的核心是中美两国不冲突、不对抗,双方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周边战略
北联俄国、西稳印度、南和东盟、东压日本
正确看待世界上关于中国的各种评论和预测
冷战结束后,国际上为什么关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有各种不同的评论和预测? (1)冷战结束以后,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全球真正有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肯定会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有很多关于中国的预测是正常的。 (2)这些预测及有一些对中国的误判因素,也包含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3)中国对这些预测始终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要被棒杀,也不要被捧杀。
第五部分:文化
文化问题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提建文化强国? 文化对于国家的发展极为重要,文化是一国立国的基础,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向,文化是一个民族自尊、自信、团结的基础,文化是一个现代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当前中国文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主要问题: 1、在国际上,中国文化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国家文化安全面临极大挑战; 2、国内学术界各种思潮之争日趋激烈,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问题已经非常紧迫; 3、网络文化异军突起,中国政府的应对能力面临新的考验; 4、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日趋紧密,文化产业成为新兴产业,但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冲突日益明显。
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如何建文化强国? 1、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您认为在当前中国文化建设中,首要的问题是什么? 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三者关系处理的要点在于: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2)以能否与现代文明基本价值观相融为标准区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取其精华、取其糟粕; (3)学习西方文化中先进的内容,重点学习其可作为人类共同价值观和共有知识的内容,但不全盘西化。 2、加强和改进对新闻舆论的监管工作,提高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能力; 当前我国适当加强互联网信息的管理是正确的,但加强管理关键是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而非利用技术手段阻止传播。 3、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同时加速经营性 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当前我国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就是既要注重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中国的支柱产业。但同时也必须注重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要大力支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绝对不能产业化,例如教育是典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绝对不能产业化。 4、“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第四部分:社会建设
当前中国的主要社会问题
1、主要社会问题 (1)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且极不均衡 (2)社会结构严重失调 (3)政府腐败严重导致社会公信力缺失 (4)贫富极度分化导致不同群体矛盾激化 (5)公民地位自我认同普遍低下 2、当前我国利益关系的新特点 (1)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 (2)是利益差距有所扩大; (3)是利益冲突有所增强。
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
1、改善民生 民生问题:民生问题:主要是指与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相关的问题,主要包括人民基本的生存与生活状态,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以及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 2、实现公正 中国当前的全面深化改革中要触及比灵魂更艰难的利益。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改革主要是要触动灵魂问题,也就是思想解放的问题,而当前主要是要破除既有的利益格局的问题。 3、构建和谐
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秩序建设运动
“扒粪”运动
利弊:(1)“扒粪”运动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可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揭露社会问题,帮助政府寻找改革的方向,有利于全民智慧的发挥;(2)但“扒粪”运动也可能走向民族自虐主义,从而导致整个社会一种习得性无助的倾向,最终阻碍社会的进步。
倡导社会责任运动
基本国家制度建设
并轨是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一条重要路径 为什么?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为了改革的平稳进行,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上采取了多轨制,这造成了当前很多问题
社会结构重建运动
1、社会自治组织:是指人们基于非营利性目的而组成的各种社团。 2、很多学者指出,中国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构建一个橄榄型社会,您认为中国的橄榄型社会应该如何构建?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农村的中产阶级; (2)改革收入分配体制,壮大城市中产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