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错误”的行为》
《“错误”的行为》 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作品。继《思考,快与慢》之后行为经济学领域的集大成之作,一本“即使被关在电梯里也会忍不住继续读下去的书”。 准备好改变你对经济学的看法了吗? 在《“错误”的行为》一书中,泰勒讲述了他将经济学从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中带回现实的艰难之旅,其中的故事引人入胜,并且不乏诙谐幽默,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经济学、对自己以及对整个世界的看法。
这张思维导图,是以《福格行为模型》为底层操作系统,打通行为科学三大黄金三角: ❶ 成瘾机制(《上瘾》×《软瘾》):解码习惯养成的双螺旋结构,让「强迫性沉溺」转化为「战略性依赖」 ; ❷ 微观裂变(《微习惯》×《掌控习惯》):建立从原子习惯到复利效应的跃迁通道 ; ❸ 职场显化(《5%职场精英的工作习惯》×《习惯的力量》):将神经科学原理转化为可复制的生产力武器 。
21世纪,医学进入史上上独一无二的慢病时代。 代谢性疾病、癌症、心脏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成了影响人类寿命的四大“杀手”。 面对新的挑战,除了治疗,更要预防! 本书作者、斯坦福大学医学博士彼得·阿提亚为你制定实现百岁人生的长寿战略。 从养老到“享老”,提前了解“对手”,才能百战不殆。
你一定听说过书法家颜真卿,但你不知道的是: 安史之乱中,他提刀为将,率领20万大军硬刚安禄山; 为保家国,颜氏一族30余口被害,他字字血泪,写下媲美《兰亭序》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75岁高龄,他领命前往敌营,知其不可而为之,慷慨舍身赴死。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颜真卿告诉你,堂堂君子如何铁骨震世,谋略无双。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错误”的行为》思维导图
作者简介
理查德·塞勒
毕业于罗切斯特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
1.任金融和行为科学教授
2.行为决策研究中心主任
在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主持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
另一部畅销书《助推》
做一个理性但有温度的人
禀赋效应:自己的东西就是好的
1.理解禀赋效应
人会比较珍视已经拥有的东西,而不太在意尚未拥有,哪怕是即将拥有的东西
为什么会有禀赋效应
来自人的心理倾向:损失厌恶
人们对获得东西得到的满足感,远远比不上失去一种东西的损失感
举例:丢了100块钱VS捡了100块钱
2.应用禀赋效应
学会断舍离
心理账户:钱和钱不一样
1. 理解两种效用
获得效用:10块钱买了一个面包,吃掉后有了饱腹感
交易效用:用1块钱买到了10块钱的面包,有情绪上的满足感
被交易效用控制后,人的非理性行为
因为觉得自己捡了便宜,交易效用很高,从而冲动消费
例:原价1000的东西,现在只要100元,一时冲动买下不需要的东西
2. 理解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误区:用沉没成本来影响决策
例1:孩子必须上辅导班,因为已经交过钱了
例2:鞋子磨脚即便不会穿了,也不会扔掉,因为很贵
正确做法:不要被沉没成本裹挟
举例:一双磨脚的鞋,是否扔掉,这个决策和买这双鞋的成本无关
3. 理解“钱和钱不一样”
具体行为:人们会把钱分门别类,有不同的用途
具体案例
例1:买衣服一定要包邮,因为邮费的类别里没有预算
例2:一个不舍得买的东西,如果捡到钱,就舍得买了
例3:不可能天天吃1000元的饭,但可以做不同的事,各花1000元
误区:被“分门别类”限制住,其实花了更多钱
例:计划6000元买电视,即便原电视降价为4000元, 大概率还是会把6000元用来买配置高的电视
自我控制:为什么没有自控力?
1. 没有自控力的表现
例1:计划本年度阅读50本书,一年过去读了2本
例2:计划三个月减淝10斤,最后减掉二两
为什么没有自控制力?经济学角度的答案
人对眼前诱惑的反应度,要远大于未来远期的诱惑
2. 应用:一些针对自控力弱的强制举措
教育:规定九年义务教育
储蓄:五险一金的缴纳
窄框效应:把眼光放长远点
1. 理解窄框效应
定义:在框架非常小的时候,个体会陷在框架之间,看不到事情的全貌
简单理解:坐井观天、目光短浅
工作场景:一个事情做成,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 但是个体因为担心做不好而承担风险,所以选择不做
2. 如何突破窄框效应
设计足够的奖励和保障机制,鼓励人们的尝试
要更多的钱,还是要公平?
1. 固定思维误区
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一定是遵照利益最大化
2. 真实情况:有比利益更重要的东西→公平
实验依据
背叛者实验
实验过程
选择和一个善良的人平分10元,还是和一个吝啬贪婪的人平分20元
实验结果
大家宁愿和善良的人,一起获得5元
3. 结论:人们对公平的追求会严重影响他们最终的决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