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理 细胞的基本功能2.3细胞的电活动
生理 细胞的基本功能2.3细胞的电活动的思维导图,有静息电位「细胞外液为0电位」、动作电位、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欢迎大家学习。
生理 细胞的基本活动2.4肌细胞的收缩(骨骼肌)的思维导图,内容有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横纹肌细胞的结构特征、横纹肌的收缩机制、横纹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
生理 细胞的基本功能2.1.2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膜泡运输,一起来看。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2.3细胞的电活动
静息电位「细胞外液为0电位」
举例
骨骼肌细胞约-90mV
神经纤维约-70mV
平滑肌细胞约-55mV
红细胞约-10mV
关联名词
极化
去极化,超极化,反极化,复极化
超射
产生机制
细胞膜两侧离子的浓度差与平衡电位
细胞外液的NA+浓度为细胞内液的12倍左右
细胞内液的K+浓度为细胞外液的30倍左右
静息时细胞膜对离子的相对通透性
静息电位接近K+的平衡电位
实测值略小于K+平衡电位,因为安静时细胞膜对Na+有一定通透性
钠泵的生电作用
相对于把一个净正电荷移出膜外「超极化」
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
细胞外液K+浓度
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
钠泵活动水平
动作电位
变化过程
峰电位
升支:去极化相
降支:复极化相
后电位
负后电位:后去极化
正后电位:后超极化
特点
“全或无”现象
不衰减传播
脉冲式发放
电—化学驱动力(Em-Ex)
正号为外向,负号为内向
Ena和Ek基本不变,膜电位Em对去极化和复极化发生大幅度改变
安静情况下,Na+受到的内向驱动力更大;动作电位期间,K+受到的外向驱动力更大
动作电位时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超极化没有改变膜的通透性
去极化刺激可引起膜通透性的改变(模电导G)
电压依赖性
GNa和GK随着去极化幅度的增大而增大
意义:GNa和去极化呈现正反馈,快速去极化达到峰值;GK促使快速复极化,从而形成锋电位
时间依赖性
GNa快速、一过性增大
GK缓慢、持续性增大
意义:保证了先去极化,后复极化的顺序
动作电位的触发
阈强度或阈值
阈电位
动作电位的传播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
实质
细胞膜依次再生动作电位
分类
无髓神经纤维或肌纤维
局部电流在细胞膜上是顺序发生的
有髓神经纤维
在郎飞结之间跳跃式传导
有髓鞘包裹的区域,膜电阻加大;轴突膜中几乎没有钠通道
郎飞结处,轴突膜中的钠通道非常密集;轴突膜是裸露的,膜电位的波动容易达到阈电位
意义
减少能量消耗;提高传导速度
动作电位在细胞之间的传播
缝隙连接,快速发生同步化活动
eg.心肌细胞的同步收缩;子宫平滑肌的同步收缩等
兴奋性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绝对不应期
对应峰电位发生的时期
无论施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
相对不应期
对应负后电位前半段
阈上刺激
超常期
对应负后电位后半段
阈下刺激
低常期
对应正后电位部分
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
电紧张电位
细胞膜被动特性(无通道激活)
局部电位
细胞膜主动特性(部分通道激活);去极化和超极化
eg.骨骼肌终板膜上的终板电位,突触后膜上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感觉神经末梢上的发生器电位等
特征
等级性电位
衰减性传导
没有不应期,反应可以叠加
空间总和:多个局部反应同时产生的叠加
时间总和:多个局部反应先后产生的叠加
叠加达到阈电位后,引发动作电位
通过幅度变化、空间和时间总和等效应实现信息整合、编码
AP的超射值接近Na+平衡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