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语纲叶徐版--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本思维导图以叶徐本语纲和岑本语概为主并综合了多本语言学纲要相关书籍,适合汉语言文学考研的学生,适合考语用学,文字学等
编辑于2023-06-18 22:50:02 黑龙江省第一章语言的功能
第一节语言的社会功能
一、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
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
人类社会在交际中,包含着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语言交际包括语言、文字、旗语、电报代码、化学公式等。非语言交际指用于并影响人们交际的非语言现象,如身势语、面部表情等。
(一)、语言交际:来源于集体劳动,集体劳动的需要是语言产生的决定因素(考点:2009、2010论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语言:语言符号使用起来最简便,容量最大,效果最好。词这样的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相结合的统一体,声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形式,用声音作语言符号的材科有种种优越性,因此成为了交际工具的物质形式。
(1)最基础:语言是人类社会信息传递第一性的、最基本的手段,是其他交际工具产生的基础。语言的社会功能中最基本的是信息传递功能。这一功能体现在语言上就是内容的表达,信息的传递是社会中人与人交流的基本方式,通过信息的传递,人们才可以在社会中彼此分享各自的经验感知,更好地分工协作。 (2)最完普:与其他交际工具相比,语言能最完普地表达和交流思想。容量最大,能够通过排列组合表达出所有现象。 (3)活动范围最广:几乎参与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语言交际是联系社会成员的纽带,协调社会生活的工具,没有语言,社会生产就无法进行,社会就会崩坏。 (4)与社会的发展程度相适应: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消亡而消亡。 ((5)效果最好:能够通过最简便的方式表达出最大量的意思,能表达抽象意义 (6)最简便:由人的生理基础决定,便于携带,不需要任何其他专门的物质设备。
2.其他辅助性交际工具(考点:2010论述:文字产生的原因及为什么文字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2012选择:辅助性交际工具有2014选择题辅助性交际工具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人们也可以借助语言之外的其他形式,如文字、旗语、电报代码、红绿灯、数学符号、化学公式等,都是传递某种信息的形式。
为什么文字是辅助性交际工具 ①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视觉符号体系 (1)打破时空限制,文字打破了语言交流中时向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作用。 (2)使用范围广:使用范围可以随着印刷物品或者网络传播到各地,方便交流,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 (3)扩展语言的功能: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之上 的再编码系统,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在文字产生之前,语言早已存在。 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和语言相比。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产生之后随着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性的交际工具。 ②旗语、电报代码等: (1)没有独立性:旗语、电报代码等信息传递的形式,大多是对语言或文字的再编码, 是更后起的,离开语言与文字,他们就不能独立存在。 (2)使用范围狭窄,这些交际工具都有特殊的服务领域,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而语言 的服务领域非常广阔,包括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全社会的。所以旗语等等 是只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二)非语言交际:交际的时候除了运用语言工具以外,还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的交际工具。各种伴随动作、交谈双方的空间距离也是交际的工具。
(1)建立在语言基础上:一般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 (2)有一定独立性:在语言的交际中起者不可替代、举足轻垂的作用)可以补充语言的 不足,在一定的条件下还能脱离语言而独立完成一些交际任务,如鼓掌欢迎、挥手送别等, (3)民族性:非语言交际和语言交际一样都具有民族性,不向民族的非语言交际方式有自己的特点,如点头摇头所表示的意义
【面部表情、手势以及躯体姿态】 (1)传递特殊信息:面部表情了主势以及躯体姿态常会在人们使用语言传递信息时加入进来,也会帮助语言传遥某种值 (2)帮助理解信息:有时候,离开这些特定的伴随动作,说话者要传递的信息,还可能被错误地理解。有些反话只有联系神态、身势等伴随动作才能听出真意。 (3)可脱离语言独立存在:在一定的条件下,身势等伴随动作可以脱离语言独立传递信息。例如挥手告别、鼓掌欢迎。 (4)有局限性:在各种信息传递形式中,身势等非语言的形式,独自传递的信息有限,多半是辅助语言来传递信息。 (5)县有民族性:不同民族身手势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总之,在上述的种种交际工具中,身势等伴随动作是非语言交际工具。旗语之类是建立在语言、文字基础之上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之上的一种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三)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考点:2009论述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
(1)语言交际:是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沟通的手段。语言交际最基本的功能是信息传递功能, 此外还有人际互动功能。语言交际是把社会中的个人结成群体的纽带,是与人相互联系 的桥梁,也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2)非语言交际:指除了语言之外的所有交际手段,包括肢体语言,服饰,发型,化妆等。以身 势语为例,同语言一样,它也是文化的一部。在不同的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不完全相同 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它的作用有: ①重复:重复语言信息,人们常用非语言息重复他们努力想表达的观点。 ②补充:可以为语言交流增添更多意思 ③替代:表演某种动作可以替代话语传递信息。 ④调整:用于控制谈活流动,可用点头表赞同,(暗示对方应维续说活。 ⑤否定:在一些情况下,我们的非语言行为传达出了包含在我们语言信息中字面意思 相反的信号。 ⑥ 强调:非语言信息可强调语言信息的某些部分,如:停顿、增强音量等。
二、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
(一)语言社会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建立或保持某种社会关联,这可称为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严格地说,语言在发挥人际互动功能时也是在传递信息,只是这种信息传递的是说话者的主须叁位:传递的目的指向交际本身。互动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说话者在话语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意图。另一方面这些又对受话者施加了影响,得到相应的语言或行动上的反馈,从而达到某种实际效果。
(二)说话者在把经验信息组织成话语形式传递给听话者时,已经不可避免地站在了说话者的立场,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说话者在传递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在表达着主观的情感、态度和意图,寻求听话者的反馈。而受话者在接收说话者传递的客观经验信息的同时,也了解了说话者的主观情感态度,从而做出回应。这样语言就成为说话者和听话者间交际互动的工具。交际双方在主观情感表达上是彼此互动的。
1日常话语中有相当一部分的话语不是为了传递信息,而是为了达到人际交往的目的(寒喧问候等) 2书籍、报刊上话语的受话者是广大读者,写作者在用语言传递经验信息的同时,也以说话人的身份向读者表达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读者也会有情感态度的回应和共鸣。在感谢信、情书等书而形式中,这一特点更明显地表现出来。 3.口头话语在有些情况下,只有说话者一人。但是语言在表达说话者的情感和态度时,是以接收者的存在作为前提的,因此,虽然是独自一人,语言的社会功能仍然是存在的。 如:一个人被石头绊倒后粗鲁地咒骂,他假想的接收者是石头。
(三)语言的人际互动功能不仅存在某些特殊的交际场合,在各种语言表达中都存在者说话者主观倾向性的表达,使受话者在接收到经验信息的同时也了解到说话者的主观判断、意愿和情感,这是语言表达与交流的重要特征。
三、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考点:2003论述:语言的社会本质)
语言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父类社会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把社会中的个人结成群体的纽带,是人与人互相联系的桥梁,进行沟通的工具,也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没有语言,人类社会就会崩溃,不复存在
(1)从语音与语义结合关系及世界语言的多样性角度。 ① 语言成分史音义的联系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不同语言可用不同音表示相同的事物,不同语合也可用相类似的音表示不同的事物。 ②世界语言具有多样性,不同语言不同的词汇和语法也由社会约定俗成。 (2)语言和社会相互依存,语育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语言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存在,社会的存在也离不开语言,语言是组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因素。 ① 语官依存于社会,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社会以外不但没有语言,即使是人,只要离开了社会,也会失去语言能力。人类大脑特有的语言能力与生俱来,具有一定的先天条件。但如没有后天的社会环境,不在适当的时期同实际的语言相接触,就不能激发出大脑语言能力的内在机制。 语言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只有人有语言。 语言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社会的分化统一,社会的相互接触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一切自始至终都与人类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给语言带来影响,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社会性可以说是语言的本质特性 。 语言随人类社会灭亡而灭亡。 ②社会不能没有语言,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维护社会正常运行,推动社会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力量,没有语言,人类社会就会崩溃。
四、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1)语言是社会现象 语言存在于社会中,是一种社会现象,一个人業握使用哪种语言,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因为语言是社会的,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语言。掌握这个社会的语言才能真正进入这个社会。 如:生长在北京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会说汉语,生长在纽约的孩子从小就要学会说英语。 (2)语言有全民性,没有阶级性 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还是广种特殊的征会现象。很多社会现象都是具有阶级性的,而语言则不属于那一个特定的阶级或阶层;而是属于社会全体成员。所以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作为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 (3)语音既不属于经济基动也不属于上层建筑 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 (4)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没有关系 语言的社会功能是作为大众的交际工具,但不同于社会中的其他工具,语言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没有关系,虽然经济、政治发达的社会,其词汇量会丰富一些,那与语言的先进、落后无关而生产工具可以标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机械化的生产工具比刀耕火种社会的发达。 (5)语言是人类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语言还是人类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使人与人之间取得联系的手段,是维系社会联系的纽带。所以说,各种社会现象中,语言是最特殊的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社会属性是语言的重要性质,语言的社会功能是这一属性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语言的思维功能
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一)定义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心理现象,是人类思维的丘具。思维功能是语言功能的另一方面。
思维:在传统上是哲学和逻辑学的概念。在现代科学中,它也属于心理学的范畴,同时也是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学关注思维的基本形式,心理学关注思维的心理过程,认知神经科学关注思维的生理机制。无论是思维的形式、思维的过程还是思维的生理机制,都和语言密切相关。
(二)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和思维是两种独立的现象,但形影相随,互相依赖:思维是语言通向现实的桥梁,而语言则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
相互联系 (1)语言是思维存在的物质形式:思维不可能离开语言而独立存在。思维需要概念,概念通过语音彩式记录,形成了一个一个的词语。思维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进行综合分析,这种思维活动通过语言反应出来,就是句子。所以,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成果的传递表达也离不开语言。 (2)语言是认识成果的储存所:认识活动的成果得到适当的语言表达以后,人们就可以在已有认识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而不必从头做起。例如,毛泽东归纳自由主义的内涵,在语言上固定下来。
相互区别: (1)语言和思维并不对等,不能混为一谈。思维能力是人类共有的,而语言却有民族性的特点。一种思维内容,在一种语言中,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往往可以有多种表达形式。 如:太阳在汉语的不同地方称呼不同。亲属称谓在不同语言中有很大的不同。 (2)思维不能脱离语言:但不管思维形式同哪种语言形式相联系,它总要同一种语言形式联系起来,不能脱离语言。正是因为思维可以与不同的语言形式相联系,人类的语言才变得如此丰富多彩:正是因为有共同的思维基础,人类的语言才可以互相翻译,不同民族的交际才有可能。
思维和思想的关系:思维和思想不同,思想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思维是认识现安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的能力。思维的时候需要用语言。语言和思维形影相随,不可分离。
(三)语言是思维的最有效的工具
(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正常人需要用语言进行思维。 (2)语言不是思维唯一的工具,通过其他行为方式也能表达清楚一些意思,例如鞠躬、敬礼等等。但是非语言的交际工具受到很大的限制。 (3)语言是思维最有效的工具,通过对比正常入与聋哑人我们可以发现,掌握语言的人能够更清晰地表达抽象的意思,自如地进行回忆和想象,思维不受限制。 (4)因此,语言是人类最重要、最有效的思维工具。
二、语言思维功能的生理基础
(一)大脑分工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中间有“脑桥”(神经纤维)连接,使两个半球相互沟通。 左半球管右半身的动作,右半球管左半身的动作。左右两半球有明确的分工,各有自己的职责 左半球:控制语言活动的大脑左半球掌管抽象的、概括的思维(计数、分类、推理等功能)。 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音乐等艺术感知,人的面貌识别,立体图形的识别、整体把握能力内在想象能力等方面)。 语言功能区主要存在于左半球人类的语言活动与大脑左半球的某些部位相联系。控制语言的大脑左半球的有关部位比另一半球的相同部位要大。
(二)大脑的具体功能分区
人类大脑中有躯体运动区、躯体感觉区、视区、听区,在大脑两个半球中对称存在,除之外,大脑还有人类特有的语言功能区。
(1)说话中枢(也称布洛卡区):在大脑左半球前部,受到损伤会丧失说话能力,但基本上能听懂别人说话(有一定影响),称为失语症。119世纪60年代法国神经解剖学家保罗·布洛卡发现。 (2)书写中枢:在大脑左半球前部,靠近布洛卡区,受到损伤后失去写字、绘画等柿细动作的能为,称为失写症。 (3)视觉性语言中枢:在大脑左半球后部,具有闵读理解功能。受到损伤后在视觉上无障码,但是无法理解文宇的意思,称为失读症。 (4)听觉性语言中枢(也称韦尼克区):在大脑左半球后部,靠近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可以听到别人说话,但是不能理解,自己的表达也有问题,称为感觉性失语症1874年德国神经学家卡尔·韦尼克发现。
人大脑的功能分区是人类进化的奇迹。大脑的两半球分工是人类特有的。人类以外的动物既掌握不了语言,也没有逻辑思维的能力,这与它们大脑两半球缺乏分工有密切的关系。 语言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的密切关联是有生理基础的。大脑两半球的专业化与学话的过程一致,到五六发的时候才实现分工的专业化。
三、儿童语言习得与思维的发展
1.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是考察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一条很好的途径。 第一语言习得:儿童语言习得也称第一语言习得,第一语言习得与思维和认知的发 展是同步的,因此成为我们了解语言和思维关系的一个途径。 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相对,指一个人掌握了母语之后,再学习其他语言。
2.学话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思维发展的过程。
(1)首先体现在词汇的掌握和词汇量的发展上。 词的掌握:儿童学习词汇的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的概念认知过程,儿童掌握一个词也是对事物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过程。词是一类事物的名称,学会了一个词,也就认得了这类事物。 词汇量的发展:反映出这一阶段孩子对外在世界概念认知的发展。
(2)儿童的思维和认知的发展在语法掌握方面有更明显的体现。 ①独词句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只会用单个的词表达意思,因此称为独词句阶段。孩子的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词和某类事物或某种行为挂钩,初步学会了概括。独词句体现了词和事物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孩子能说出独词句,既表明孩子掌握了某类概念,同时也包含着对于概念的运用,用掌握的知识对现实做出判断。 ②双词句阶段:在独词句的基础上学会两个词的组合。孩子首先把物和物的属性区分开来,不仅注意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而且注意到不同事物中共同的东西,抽象出事物的属性(例如“白猫”“白狗”中的“白”),同时也会把统一的事物分析成不同的要素(例如《白”和猫”)。 独词句的出现和从独词句到双词面,这是孩子学话中的关键两步。 ③复杂句式运用阶段:随着从双词句到实词句,进而掌握表示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的虚词,逐渐掌握多层次结构的话句,孩于在学习语言的道路上逐步摆脱了事物的具体形象之间的影响而越来越注意语言本身的事实
3.孩子在学话的过程中学到的不光是一些词和现成的句子,更重要的是语言中的规则。孩子在大人那里学来的现成句子是有限的,但是孩子能够理解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句子,也能说出从来没有说过的句子。
4.儿童的语言习得需要有先天生理基础和外界的社会条件 ①语言环境(外部条件),语音习得也离不开外界的社会条件,只有生活在正常的语言环境中,大脑的语言潜能才能得到开发。 ② 生理基础(内部条件):儿童的语言习得一定具有先天生理基础,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③临界期(内部条件):儿童语言能力的开发还有时间的限制,最迟到十二三岁,如果在此之前没有机会学习语言,那么此后就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自如地运用语言了,这与大脑语言区的确定时间是大致平行的。
儿童语言习得临界期的存在,既体现出语言能力具有先天的自然生理基础,同时也反应出具体的语言系统的社会属性,离开正常的语言社会,先天的潜能无法实现。
5.孩子的最早的智力活动就是学话,在学话的过程中认识周围世界,发展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从每个人的孩提时代起就如影随形,始终保持者密切的关系。
四、关于聋哑人的语言和思维
(一)聋哑人和手语
耳朵是指由于听觉器官在不同区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而导致的听力障碍。患者由于听力的缺失,听话的能力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失去了对自己发音的监控能力:说话的能力也受到影响,造成握语音的障碍,成为所谓的“聋哑人”。 手语:是聋哑人之间传递思想,表达意见的一种非语言交际工具,是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设计和应用的,分为两种: “手指语”:用手指做出各种姿势代表字母形状,进行拼音。 “手势语”:用手势作比量,模拟形象,构成一定的意思。
(二)聋哑人也是能够思维的
1、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聋哑入和常人一样,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有健全的大脑和发音器官,他们的大脑也分左右两个半球,各有专门的分工。他们主要是因为耳聋听不见别人说话,学不会语音。 2、可通过别的感官得到信息:人的各种感觉器官由大脑统一指挥,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聋哑人不能从听觉中得到应有的信息,但可以通过别的感觉器官得到补偿。视觉符号的掌握和自然语言符号的掌握一样,是以大脑的生理机制为基础的。视觉符号同样可以承载信息:具有思维和表达功能。像手语这样的视觉符号成为聋哑人中重要的表达方式。 3、思维能力受限:听觉获取信息的可能性比视觉大得多,通过视觉的交际,效果终究不如语言。这会给聋哑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影响。例如,教聋哑人学习抽象词语和语法规则相对困难。 4、思维要有能够依托的物质形式:抽象思维总得以某种物质的形式作为依托,最方便、最灵活的依托是声音,此外视觉、动觉、触觉也能作为依托。没有任何依托的思维是不存在的
五、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能力的特殊性
(一)思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思维能力具有普遍性 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人类大脑的生理构造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因此不同民族的人都有能力认识相同的事物。语音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密切相关的,人类思维能力的普遍性与语言能力的普遍性是一致的。语言的普便性质也是语言的最根本的性质。
2.思维方式具有特殊性 (1)语言的差异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语言,思维的过程伴随着着语言的运用,语言的差异会导致思维方式的差异。使不同语言民族在思维方式上有所不同,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我们学会这种语言也就学会了该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2)词汇反映出该语言团体对现实世界的概念分类。当需要利用一套符号编码系统进行思维运作时,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民族的语言社团对现实世界的概念分类有很大不同。我们从不同语言的词汇系统的差异中可以看到思维中概念分类的差异。 (3)思维方式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不同语言在表达思想时语法方面的特点。 如:普通名词前标明有定(加 the)或无定(加a),可数名词标明单数或者复数;法语中要标明数量和性,汉语中则都不用,英语中不用标明性。 汉语中可数名词前通常要加量词,而英语不用。 (4)音义结合的任意性 不同语言在不同层面上的差异充分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不能因为人类思维能力的共同性而忽视语言的多样性,也不能因为语言的多样性而断定各民族的思维能力有强弱之分。
(二)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普遍性 从语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密切相关性和生理基础,可以看出语音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人类共有的能力,依托于共同的生理基础一大脑,同时这一共有能力要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实现。语言的普遍性是语言最根本的性质。 2、特殊性 (1)每个社会具有其特殊性,每个社会的语言结构形式也具有特殊性,世界上的语言有几千种,他们的外在形式结构都具有明显的差异,人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语言,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个认识客观世界的特殊方式,包含着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2)语言是一套对现实现象的编码系统,不同的语言豺现实世界的编码有很大的不同。不同语言间种种差异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语音的关联模式、词汇、语法) (3)思维能力的普遍性和思维方式的特殊性,与语言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人类语言能力基于共同的机制,在于差万别的具体语言结构中也蕴含着共同的结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