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的技术约束和预算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中时,最初这种生产要素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它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将要递减,最终还会使产量绝对减少
成本——收益分析:利润最大化原则
1、损失最小化原则。
短期:P≥AVC;长期:P≥AC。
2、利润最大化原则:MR=MC
数学证明: π =R(Q)﹣C(Q)
厂商获得最大利润的必要条件是:即:MR=MC
①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②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
③人力资本的核心时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是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
④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1、使人在物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复归;
2、把消费真正纳入了生产过程。
传统经济学:消费过程与生产过程的联系仅仅是彼此输出、输入最终产品和劳动力。消费过程的生产性质及其经济意义也因此被弱化到近似于无的地步。
人力资本理论则把人的消费视为一种重要的投资,因而把消费过程还原到生产过程之中。
3、带来了资本理论、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的革命性变化。分配依据从先天差别变为后天能力变化。
4、促进了许多领域研究的发展和新理论的生成。如微观人口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学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其实践意义:
1、促进了许多国家把人力资源开发纳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或计划;
2、使人们认识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高度互补性,从而使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得更为科学
3、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推动了教育的迅速发展和人口质量的提高
4、有力地促进了研究与开发投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西方经济学家普遍公认为一种反应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方法。
G=A/(A+B)
当A=0时,G=0,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当B=0时,G=1,表示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
基尼系数<0.4,低度不平均;基尼系数>0.5,高度不平均;0.4<基尼系数<0.5,中度不平均。
一般,0.3以下为最佳平均状态,0.3~0.4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于危险状态。
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各种收入假定(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性收入假说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愿对某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在市场上实际必须支付的价格这两者之间的差额。
消费可能线,又称预算线,或等支出线
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曲线与无差异曲线的相切点,就是消费者实现最大效用的均衡点。
第一,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
第二,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相同的效用,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效用。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第四,无差异曲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
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单一商品的均衡条件:U =f ( Q ) 多种商品的均衡条件:
P1*Q1+P2*Q2……+Pn*Qn=M MU1/P1=MU2/P2=…MUn/Pn
①消费者的收入是既定的; ②消费者的嗜好是既定的,即他对各种物品的效用和边际效用的评价不变; ③市场的价格是既定的; ④每一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对他来讲都是相同的、不变的
预算约束线:
用于表示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前提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的组合方式的曲线。即曲线上每一点所代表的两种商品的组合方式,是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前提下消费者所能实现的最大限度的购买。
一定时期内,其它条件不变时,随着对某商品消费量的增加,人们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个消费单位中得到的满足程度逐渐下降。
1.基本的生理需要;2.安全的需要;3.社会的需要;4.尊重感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效用:消费者通过某种消费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满足感
总效用:从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总满足程度
边际效用:消费量每增加以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