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保罗·萨缪尔森---新古典综合派或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派
1、是由微观经济部门供给的异常变动造成的。EX.石油短缺,价格猛涨,相关生产部门因成本上升过高而销路锐减。一方面物价持续上涨,一方面企业倒闭、失业增加。
2、是由微观的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造成的。福利国家制度建立,财政支出越来越多的部分用于各种福利支出,弥补了失业者的家庭收入,使得失业者不急于寻找工作。一方面扩大收入,使得经济萧条时物价不下跌,甚至促使了通胀;另一方面又无助于尽快地消除失业。
3、用微观的市场结构变化特别是劳工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来解释滞胀问题。失业与职位空缺并存转化为失业与工资上升并存(工会作用);工资上升推动物价水平上涨,因此失业与工资上升并存又转化为失业与通胀并发。
1、“松紧搭配”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来鼓励投资,增加就业;收缩性货币政策以防止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通胀。或者,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投资,增加产量和就业,同时收缩性财政政策来减轻总需求对市场的压力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微观化
财政政策的微观化,包括税收结构政策和公共支出政策的微观化;
货币政策的微观化,包括规定不同的利息率,控制对不同行业的信贷条件和放款量。
3、实行收入政策
又称工资——物价管制政策,主要用来限制大公司和工会对物价和工资的操纵,其目的在于限制工资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以制止通货膨胀。
4、实行人力政策
改进劳工市场的运行,消除劳工市场的不完全性和结构性失业,促进人力资源的适当开发,以便减少失业的一种政策
流动性偏好的存在,一方面是的大量货币收入滞留于人们手中,不能及时充分地转化为储蓄和投资,因而直接压低了社会总需求的水平;另一方面,为了鼓励人们放弃流动性偏好,就不能使利率过低;而流动性偏好又造成了迫使利率提高的压力。
交易动机---为了应付业务上或日常生活中的开支,人们手中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现金;
谨慎动机---处于防止生老病死等意外情况出现的谨慎需要,会在手中保留一部分现金;
投机动机---出于商业投机的考虑,或为了寻求获取更大收益的机会并及时抓住这种机会…
流动性偏好——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收入或财富的心理动机,称为流动性偏好
随着整个社会投资的不断增加和个人投资的不断增加,到一定时候,整个社会的投资信心就会突然崩溃,投资需求就会急剧地下降,形成投资需求严重不足,从而造成有效需求的严重不足。
如果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比较悲观,那么资本边际效率肯定会趋于低落;如果投资者的预期比较乐观,投资就会高涨,而在一个竞争性的市场上,这一方面会使供给增加、供给价格降低,从而使新增产品的销售收入趋于下降;另一方面,投资的高涨会使资本产品的需求增大,引起这类产品供给紧张,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成本增大。这两方面情况结合在一起,使得即使在乐观预期情况下,资本边际效率也会趋于递减。
资本边际效率——投资者预期新增加的每单位投资与这一投资所可能带来的新增利润量之比,亦即新增加的每单位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
随着社会收入水平或人们富裕程度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呈现出递减趋势,因而在经济发展的某一时候就会出现严重的消费需求不足,并成为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为此就要设法刺激消费,提高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在新增加的每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重,即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之比
平均消费倾向——全部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即总消费量与总收入之比
消费倾向——收入与消费之间的一种函数关系。收入增长,消费需求也会随之增长
凯恩斯认为,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三条影响人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心理规律,由于这三条心理规律的影响,使人们的收入往往不能全部转变为有效需求,结果造成了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并使得整个社会出现周期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状态
总供给价格(所有的厂商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全部商品和劳务的总卖价)与总需求价格(所有的居民户愿意而且能够支付的全部商品和劳务的总买价)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的需求水平
经济政策主张上的革命:用一套国家干预主义的政策主张取代传统经济学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主张。
经济学分析方法上的革命:以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采用了宏观或总量分析的方法研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研究总就业量、总物价水平、总产量、国民收入、通货膨胀率等变量的决定以及影响他们变动的因素。
经济理论上的革命:否定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和“萨伊定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明智地承认了经济危机和失业现象普遍存在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