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第一章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编辑于2020-02-23 07:19:08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的概念。
1. 教育一词的由来。
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2. 教育的定义。
广义的教育泛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 教育者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指导。
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 受教育者(学习者)。
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3. 教育影响(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属性。
1. 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这也是教育本质属性及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动物健身没有教育的
社会性和意识性是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二,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以影响和发展人的身心为直接目标的。
2. 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历史性
教育的时代性。
教育的阶级性。
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规律,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能动作用。
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特殊社会。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的历史继承性是指每个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
教育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就不平衡性。
教育要先行,需要超前于经济建设,这是由教育本身的规律决定的。
教育的发展相对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有两种情况。
一是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落后于政治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之后,旧的思想教育和教育内容仍然存在。
二是由于人们认识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精度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生产性
教育具有民族性。
教育的起源。
1. 神话起源论。
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观点。
2. 生物起源论。
(生物起源论)“本能生利息”:“本能”一是表示该理论的观点是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二是代表人物之一是沛西・能;“生”是指理论名称为生物起源论;“利”表示另一个代表人物利托尔诺。
3. 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心理仿梦露”:“心理”表示理论名称是心理起源论;“仿”表示理论内容是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梦露”表示代表人物是孟禄。
4. 劳动起源论。
(劳动起源论)“米凯受劳动”:“米凯”表示代表人物是米丁斯基和凯洛夫;“劳动”表示理论名称是劳动起源论。
5. 交往起源论。
教育的基本形态
1. 家庭教育
具有先导性、生活性、感染性、针对性、终身性
2. 社会教育
具有开放性、多样性、群众性、补偿性、融合性
3. 学校教育
主要表现为职能的专门性、组织的严密性、作用的全面性、内容的系统性、手段的有效性、形式的稳定性
教育的历史
1. 原始社会的教育
教育的产生
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根本条件
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教育没有阶级性
教育水平低下
2. 古代的社会教育。
一,学校的产生
一般认为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二,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夏
痒,序,校
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
西周
国学,乡学
形成了学在官府,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官学体系格局。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
稷下学宫(战国)
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直接促成了百家争鸣的社会生活。
宋
国字学与书院。
中央官学包括国子学,太学,辟雍,小学。
教育内容。四书,五经。
四书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为诗,书,礼,易春,秋。
国学是程朱理学。
三,国外古代教育的发展。
古代印度。
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教中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婆罗门教
古代埃及。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以僧为师,以书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希腊。
雅典教育
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在西方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斯巴达教育
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和武士。
强调军事体育训练5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投标枪掷铁饼)和政治道德灌输。
中世纪欧洲。
教会教育
教教育目的是培养教师和僧侣。
子主题
教育内容是7艺
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这也称为三艺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
教育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
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即骑马,击剑,打猎,投枪,游泳,下棋,吟诗。
四,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的专门职能,教育成为统治阶层的统治工具。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教育的阶级性出现并不断强化。
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3. 近代教育
16世纪末至19世纪末,世界进入近代社会。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特的特点,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4. 现代教育。
一,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的新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
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
二教育的全民化。
三教育的民主化。
四教育的多元化。
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有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的规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教育的基本功能。
1. 一,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一,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也称教育的本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教育能推动社会发展变迁和促进社会流动两个方面。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适应社会的发展,还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等。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和调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2. 二,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一正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积极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指的是教育的正向功能。
二负向功能。
教育的负向功能(消极功能)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 三,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一显性功能。
教育的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与之吻合的结果。
显性功能的主要标志是计划性。
二隐性功能。
教育的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潜在的隐性功能一旦被有意识的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为显性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