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世纪英国教育的发展
20世纪英国教育的发展, 英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态势: 1.现代教育制度逐渐形成 2.两党之争影响教育的发展 3.追求教育质量的提高成为新趋势 4.先到教育发展呈现两个阶段: 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制度形成、20世纪下半叶教育质量的提高
编辑于2023-06-28 22:44:06 浙江省英国教育的发展
英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态势
1.现代教育制度逐渐形成 2.两党之争影响教育的发展 3.追求教育质量的提高成为新趋势 4.先到教育发展呈现两个阶段: 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制度形成 20世纪下半叶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教育
(一)教育行政体制变革—《巴尔福教育法》
主要内容
1.废除地方教育委员会和督促就学委员会,设立地方教育当局; 2.地方教育当局负责本地区除初等教育外的其他各类教育; 3.地方教育当局具有否决学校不合格校长和教师的权利 4.资助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加强监督和控制。
意义
1.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2.结束了英国教育管理的混乱状态 3.为实施公共教育打下了基础
(二)公共教育制度完善—《费舍教育法》1918年通过
双轨制——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不衔接,部分人被排斥在公共教育之外
主要内容
1.地反复教育当局为2-5岁儿童开设幼儿学校; 2.义务教育年演唱14岁;小学一律实行免费 3.改革考试制度; 4.强调“儿童中心主义”,禁止雇佣12岁以下儿童 5.扩大地方教育当局的权利
意义
首次初步建立了一个公立学校系统 为建立公共过敏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中等教育改革—《哈多报告》《斯宾斯报告》
1.《哈多报告》
主要内容
1.初等教育含:幼儿学校5-8岁,初级小学8-11岁;11岁以后为中等教育 2.中等教育应成为所有11-14青少年的权利 文法中学(11-16)— 以升学为目的 现代中学(11-14岁)— 以就业为目的 3.义务教育延长到15岁 4.教育应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包括初等学校阶段和中等学校阶段
影响
1.现代英国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之一; 2.扩展了中等教育的概念 3.第一次阐明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思想; 4.提出了初等教育后教育分流的主张 实际状况:20世纪30年代,90%初级小学毕业生只能进入初级小学,是不能继续升入中等学校 学校设施、教师、经费 1929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斯宾斯报告》1938年
主要内容
1.确立将技术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原则,建议保留初等技术学校; 2.建立以中下阶层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现代中学; 3.各类中等学校享有平等地位,以智力水平为依据决定11岁以后进入何种类型学校; 4.中等学校课程应包括具有职业价值的训练; 5.建议设立多科性中学(Multilateral School),兼有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之特点。
影响——《哈多报告》的补充和发展
1.确立了中学类型: 文法(grammar school) 现代(secondary school) 技术(secondary technical schools) 2.满足了英国人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 3.推动了英国对中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四)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 《巴特勒教育法》
主要内容
1.废除“教育委员会”,设立“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作为全国教育行政领导机构; 2.规定东东教育体系分为 初等教育(5-11岁)、中等教育(11-18岁)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 3.将义务教育延长到15岁; 4.公理学校实行免费,一年龄、能力(abilities)和性向(aptitude)提供不同类型教育; 5.将私立学校纳入公共教育体系,注册、备案并接受检查,教会学校纳入国家教育体制; 6.规定了地方教育当局的职责。
影响
1.英国教育制度发展的里程碑:战后50年英国教育体制的法律基础; 2.决定了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3.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4.成为以后教育法案的主要法律基础; 5.确立中央与地方分权合作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二、20世纪下半叶的教育改革
(一)综合中学运动
(二)“罗宾斯原则”与高等教育发展 20世纪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分水岭
1.《罗宾斯报告》
2.高等教育的双重制
(三)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
1.《雷沃休姆报告》
主要内容
1.采取灵活方式扩大高等学校的入学途径。 2.调整高等教育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3.加强高校的专业化管理,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4.多样性应成为高等教育的特征。 5.提出对高校学生资助的多种方式。
意义:揭开了20世纪后期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
2.《1998年教育改革法》 课程改革和成绩评定制度
1.实施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 2.实施全国统一的成绩评定制度。 3.设立新型中等教育机构。 4.废除高等教育的“双重制”。
影响:继英国《1944年教育法》颁布以来,最重要的教育法。 中央控制与自由竞争的教育政策。 提高了英国学校教育的质量。 竞争导致教育的不公平。
英国教育的发展
英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态势
1.现代教育制度逐渐形成 2.两党之争影响教育的发展 3.追求教育质量的提高成为新趋势 4.先到教育发展呈现两个阶段: 20世纪上半叶的教育制度形成 20世纪下半叶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教育
(一)教育行政体制变革—《巴尔福教育法》
主要内容
1.废除地方教育委员会和督促就学委员会,设立地方教育当局; 2.地方教育当局负责本地区除初等教育外的其他各类教育; 3.地方教育当局具有否决学校不合格校长和教师的权利 4.资助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加强监督和控制。
意义
1.形成了以地方教育当局为主体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2.结束了英国教育管理的混乱状态 3.为实施公共教育打下了基础
(二)公共教育制度完善—《费舍教育法》1918年通过
双轨制——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不衔接,部分人被排斥在公共教育之外
主要内容
1.地反复教育当局为2-5岁儿童开设幼儿学校; 2.义务教育年演唱14岁;小学一律实行免费 3.改革考试制度; 4.强调“儿童中心主义”,禁止雇佣12岁以下儿童 5.扩大地方教育当局的权利
意义
首次初步建立了一个公立学校系统 为建立公共过敏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三)中等教育改革—《哈多报告》《斯宾斯报告》
1.《哈多报告》
主要内容
1.初等教育含:幼儿学校5-8岁,初级小学8-11岁;11岁以后为中等教育 2.中等教育应成为所有11-14青少年的权利 文法中学(11-16)— 以升学为目的 现代中学(11-14岁)— 以就业为目的 3.义务教育延长到15岁 4.教育应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 包括初等学校阶段和中等学校阶段
影响
1.现代英国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之一; 2.扩展了中等教育的概念 3.第一次阐明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思想; 4.提出了初等教育后教育分流的主张 实际状况:20世纪30年代,90%初级小学毕业生只能进入初级小学,是不能继续升入中等学校 学校设施、教师、经费 1929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斯宾斯报告》1938年
主要内容
1.确立将技术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原则,建议保留初等技术学校; 2.建立以中下阶层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现代中学; 3.各类中等学校享有平等地位,以智力水平为依据决定11岁以后进入何种类型学校; 4.中等学校课程应包括具有职业价值的训练; 5.建议设立多科性中学(Multilateral School),兼有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之特点。
影响——《哈多报告》的补充和发展
1.确立了中学类型: 文法(grammar school) 现代(secondary school) 技术(secondary technical schools) 2.满足了英国人对中等技术人才的需求 3.推动了英国对中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四)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 《巴特勒教育法》
主要内容
1.废除“教育委员会”,设立“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作为全国教育行政领导机构; 2.规定东东教育体系分为 初等教育(5-11岁)、中等教育(11-18岁)和继续教育三个阶段; 3.将义务教育延长到15岁; 4.公理学校实行免费,一年龄、能力(abilities)和性向(aptitude)提供不同类型教育; 5.将私立学校纳入公共教育体系,注册、备案并接受检查,教会学校纳入国家教育体制; 6.规定了地方教育当局的职责。
影响
1.英国教育制度发展的里程碑:战后50年英国教育体制的法律基础; 2.决定了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3.加强了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4.成为以后教育法案的主要法律基础; 5.确立中央与地方分权合作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二、20世纪下半叶的教育改革
(一)综合中学运动
(二)“罗宾斯原则”与高等教育发展 20世纪6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分水岭
1.《罗宾斯报告》
2.高等教育的双重制
(三)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
1.《雷沃休姆报告》
主要内容
1.采取灵活方式扩大高等学校的入学途径。 2.调整高等教育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3.加强高校的专业化管理,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4.多样性应成为高等教育的特征。 5.提出对高校学生资助的多种方式。
意义:揭开了20世纪后期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
2.《1998年教育改革法》 课程改革和成绩评定制度
1.实施全国统一的课程计划。 2.实施全国统一的成绩评定制度。 3.设立新型中等教育机构。 4.废除高等教育的“双重制”。
影响:继英国《1944年教育法》颁布以来,最重要的教育法。 中央控制与自由竞争的教育政策。 提高了英国学校教育的质量。 竞争导致教育的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