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载人航天里程
这是一篇关于载人航天里程的思维导图,载人航天和空间站,载人航天总规则。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九号,十号,十一号,十二号,十三号,十四号,十五号,十六号的航天员及有关的考试重要知识点。
编辑于2023-06-29 09:31:01载人航天和空间站
神舟十六号
特点
可用全新多三个字来概括: “全”:首次包含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荷载专家”三个航天员类型。 “新”: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荷载专家的首次飞行。 “多”:航天员景海鹏是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将成为中国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7、9、11、16)
对接模式
将采用自动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
意义
是2023年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个载人飞行任务。
主要任务
完成与神舟五号重组在轨轮换,驻留约五个月; 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荷载在轨实验; 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气闸舱出舱; 进行舱外荷载安装及空间站维修维护等任务。
航天员:景海鹏 朱杨柱 桂海潮
朱杨柱、桂海潮是首次飞行。
长征2号F•酒泉
神舟十五号
神舟15号的任务既是中国空间站建造机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至此,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12次发射任务全部完成。
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首次形成“三舱三船”最大构型; 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载轨; 首次实现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 首次使用梦天实验舱的货物气闸舱转移物品;
三舱三船:天河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神舟14载人飞船神舟15载人飞船天舟五号货运飞船。
航天员:费俊龙 邓清明 张陆
长征2号F•酒泉
问天实验舱
空间组合体由两舱“一”字构型转变为两舱“L”构型,首次实现空间站舱段转位。
是中国空间站的第二个舱段,也是首个科学实验舱; 由工作层,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 首次在有人状态下迎接的航天器到访; 首次实现两个20吨级的航天器在轨交会对接; 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
长征五号B•文昌
神舟十四号
首次在轨迎接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到访空间站; 首次在空间站迎接货运飞船(天舟五号)来访; 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同时在轨; 首次在轨进入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 首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实施舱外活动; 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首次使用组合机械臂支持出舱活动任务,并创造了一次飞行任务3次出舱的记录; 航天员蔡旭哲通过“天桥”实现了首次跨仓段舱外行走
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发射任务。
航天员:陈冬 刘洋 蔡旭哲
东洋菜
长征2号F•酒泉
梦天实验舱
梦天实验舱转位完成,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
是中国空间站第三个舱段及第二个实验舱; 有工作舱,载荷舱,货物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 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
长征五号B•文昌
载人航天总规划
“三步走”的载人航天计划
建造载人空间站
关键技术验证阶段
在轨组装阶段
建造阶段
太空行走+交汇对接
把人送上去
中国空间站命名为天宫
货运飞船命名为天舟
实验舱II命名为梦天
实验舱I命名为问天
核心舱命名为天和
神舟五号
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杨利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长征2号F•酒泉
航天员:杨利伟
神舟九号
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技术; 刘洋成为我国首飞女宇航员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
长征2号F•酒泉
神舟七号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翟志刚是第一位出舱活动的中国人
长征2号F•酒泉
神舟十号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王亚平成为首位太空教师
长征2号F•酒泉
神舟十一号
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长征2号F•酒泉
天宫二号
长征2号F•酒泉
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
神舟十二号
长征2号F•酒泉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神舟十三号
长征2号F•酒泉
航天员:翟志刚 王亚平 叶光富
神舟六号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
长征2号F•酒泉
神舟八号
长征2号F•酒泉
与天宫一号进行无人交会对接
天宫一号
长征2号F•酒泉
提供目标飞行器
2.关键技术验证阶段
天空行走+机会对接
长征五号B
长征五号B•文昌
天和核心舱
长征五号B•文昌
神舟一到神州四号
长征2号F•酒泉
长征七号
长征七号•文昌
天舟一号
长征七号•文昌
天舟二号
长征七号•文昌
天舟三号
长征七号•文昌
天舟四号
长征七号•文昌
天舟五号
长征七号•文昌
建造载人空间站
应用与发展阶段
1.在轨组装阶段
发射载人飞船
3.建造阶段
载人航天和空间站
神舟十六号
特点
可用全新多三个字来概括: “全”:首次包含了“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荷载专家”三个航天员类型。 “新”:第三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荷载专家的首次飞行。 “多”:航天员景海鹏是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将成为中国目前为止“飞天”次数最多的航天员(7、9、11、16)
对接模式
将采用自动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
意义
是2023年第二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个载人飞行任务。
主要任务
完成与神舟五号重组在轨轮换,驻留约五个月; 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荷载在轨实验; 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气闸舱出舱; 进行舱外荷载安装及空间站维修维护等任务。
航天员:景海鹏 朱杨柱 桂海潮
朱杨柱、桂海潮是首次飞行。
长征2号F•酒泉
神舟十五号
神舟15号的任务既是中国空间站建造机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至此,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阶段12次发射任务全部完成。
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首次形成“三舱三船”最大构型; 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同时载轨; 首次实现航天员乘组在轨轮换; 首次使用梦天实验舱的货物气闸舱转移物品;
三舱三船:天河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神舟14载人飞船神舟15载人飞船天舟五号货运飞船。
航天员:费俊龙 邓清明 张陆
长征2号F•酒泉
问天实验舱
空间组合体由两舱“一”字构型转变为两舱“L”构型,首次实现空间站舱段转位。
是中国空间站的第二个舱段,也是首个科学实验舱; 由工作层,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 首次在有人状态下迎接的航天器到访; 首次实现两个20吨级的航天器在轨交会对接; 主要面向空间生命科学研究。
长征五号B•文昌
神舟十四号
首次在轨迎接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到访空间站; 首次在空间站迎接货运飞船(天舟五号)来访; 首次实现两艘载人飞船(神舟十四号+神舟十五号)同时在轨; 首次在轨进入科学实验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 首次从问天实验舱气闸舱出舱实施舱外活动; 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首次使用组合机械臂支持出舱活动任务,并创造了一次飞行任务3次出舱的记录; 航天员蔡旭哲通过“天桥”实现了首次跨仓段舱外行走
是空间站建造阶段的首次载人发射任务。
航天员:陈冬 刘洋 蔡旭哲
东洋菜
长征2号F•酒泉
梦天实验舱
梦天实验舱转位完成,标志着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
是中国空间站第三个舱段及第二个实验舱; 有工作舱,载荷舱,货物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 主要面向微重力科学研究。
长征五号B•文昌
载人航天总规划
“三步走”的载人航天计划
建造载人空间站
关键技术验证阶段
在轨组装阶段
建造阶段
太空行走+交汇对接
把人送上去
中国空间站命名为天宫
货运飞船命名为天舟
实验舱II命名为梦天
实验舱I命名为问天
核心舱命名为天和
神舟五号
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杨利伟成为中国进入太空的第一人
长征2号F•酒泉
航天员:杨利伟
神舟九号
突破和掌握了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技术; 刘洋成为我国首飞女宇航员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
长征2号F•酒泉
神舟七号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翟志刚是第一位出舱活动的中国人
长征2号F•酒泉
神舟十号
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王亚平成为首位太空教师
长征2号F•酒泉
神舟十一号
首次实现了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航天员:景海鹏、陈冬
长征2号F•酒泉
天宫二号
长征2号F•酒泉
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
神舟十二号
长征2号F•酒泉
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神舟十三号
长征2号F•酒泉
航天员:翟志刚 王亚平 叶光富
神舟六号
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
实现了多人多天飞行
长征2号F•酒泉
神舟八号
长征2号F•酒泉
与天宫一号进行无人交会对接
天宫一号
长征2号F•酒泉
提供目标飞行器
2.关键技术验证阶段
天空行走+机会对接
长征五号B
长征五号B•文昌
天和核心舱
长征五号B•文昌
神舟一到神州四号
长征2号F•酒泉
长征七号
长征七号•文昌
天舟一号
长征七号•文昌
天舟二号
长征七号•文昌
天舟三号
长征七号•文昌
天舟四号
长征七号•文昌
天舟五号
长征七号•文昌
建造载人空间站
应用与发展阶段
1.在轨组装阶段
发射载人飞船
3.建造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