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教版七年级全册全部知识点经典例题解析考点注意事项
人教版七年级全册全部知识点总结 经典例题总结 考点注意事项,由于内容太过庞大,不便全部展示,可自行展开
编辑于2023-06-29 15:03:18 山东省人教版七年级全册 全部知识点+经典例题解析+考点注意事项
上册第一章 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
1. 概念
什么是正数
大于0的数都叫正数
注意:正号“+”通常可以省略
什么是负数
小于0的数都叫负数/在正数前加上“-”号符号的数叫负数
注意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
例题

2. 作用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如何对实际问题进行表示
一般情况下,把向北(东)、上升、增加、收入等规定为正,把它们的相反意义规定为负
例题

两要素
一:它们的意义要相反; 二:它们都具有数量
一要点
意义相反的量中的两个量必须是同类量
例题

3. 0的意义及用正负数表示相对基准量
0是正负数的分界点.它不再简简单单的只表示没有,它具有丰富的意义
例题

1.2有理数
1.2.1有理数
概念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两张图熟记有理数分类


例题

注意
关于分类一定熟记0与π
例题
易

中

难

1.2.2数轴
定义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三要素
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数轴的画法
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原点右边的数是正数,原点左边的数是负数,0是正负数的分界限
例题

注意
数轴上,距离相同位置距离相等的点的个数为2个
例题

1.2.3相反数
概念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几何意义
位于原点两侧,且与原点的距离相等
例题

怎么求相反数
在这个数前加负号,然后再化简,化简多重符号时,只需数一下数字前面有多少个负号,若有偶数个,则结果为正;若有奇数个,则结果为负
例题

利用相反数求未知数
相反数相加等于0
例题

1.2.4绝对值
概念
我们把一个数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
两个结论
绝对值的非负性
任何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
例题
 例:若|x-3|与|y+2|互为相反数,求x+y的值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0的绝对值是他本身

例题

绝对值与相反数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例题
已知字母取值范围化简
例1、设x<2,化简4-|x-2|的结果是( ). A. 6-x B. 2+x C. -2+x D. -2-x 
借用数轴确定字母取值范围

注意
注意绝对值等于某个正数的数有两个,他们互为相反数,解题时不要遗漏负值
例题

1.2.4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方法
数轴比较法
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例题

法则比较法
正数与正数
正数与负数
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负数与负数
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例题

例题
带绝对值
 
特殊值法
难

分类讨论思想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1.3.1有理数的加法
1.3.1.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号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法则
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 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0法则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例题
易

中

难
子主题
1.3.1.2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以及运用
加法的交换律
在有理数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加法的结合律
在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a+b)+c=a+(b+c)
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应用
一般为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题
注意
关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要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并进行简便运算的总结,以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1.3.2有理数的减法
1.3.2.1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有理数减法的应用
一般为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题
注意
关于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要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并进行简便运算的总结,以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1.3.2.2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减法转化成加法
1.减法变加法:a+b-c=a+b+(-c) 2.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3.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省略括号法
1.省略括号; 2.同号放一起; 3.进行加减运算.
注意
关于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要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并进行简便运算的总结,以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加减混合运算的技巧
一、相反数相结合、同分母结合、凑整结合或同号结合
例题
二、计算结果成规律的相结合
例题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1.4.1有理数的乘法
1.4.1.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有理数积的求解步骤
有理数相乘,先确定积的符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乘式中有0的直接得0
积的正负判断规则
几个不是零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数 ,偶数时积为正数
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4.1.2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
乘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乘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ab)c = a(bc)
乘法分配律
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a(b+c) =ab+ac
1.4.2有理数的除法
1.4.2.1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运算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运算步骤
有理数除法化为有理数乘法以后,可以利用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简化运算
乘除混合运算往往先将除法化为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乘除混合运算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1.4.2.2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先乘除,后加减,同级运算从左至右,有括号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括号计算顺序: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应用
一般为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题
注意
关于有理数的乘除法运算,要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并进行简便运算的总结,以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1.5有理数的乘方
1.5.1乘方
1.5.1.1有理数的乘方
概念
一般地,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记作an,读作“a的n次幂(或a的n次方)”
几个参数
底数、指数与幂
乘方的符号法则
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 2.正数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乘除和乘方的混合运算
先算乘方,后算乘除;如果遇到括号就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
使用计算器计算
1.5.1.2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混合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 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1.5.2科学计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
概念
于是我们可以把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即1≤a<10), 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例题

还原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
例题

了解科学计数法的数的指数与位数的关系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一个n位整数时,10的指数是n-1;同理如果10的指数为n,则原数的位数为n+1
例题

1.5.3近似数
准确数与近似数题
按要求取近似值
四舍五入
由近似数判断精确度
有理数中的规律探索
一列数中找规律
 通常需要从符号、分子、分母三个方面分别去分析,分子分母拆解后通常会呈现某种变化规律


计算中的规律
例1: 例2: 解:原式=220-219-218 …… -23-22+2 =2•219-219-218 …… -23-22+2 =(2-1)•219-218 …… -23-22+2 =219-218 …… -23-22+2 =218 …… -23-22+2 = 22+2 =6
数轴中的规律

有理数计算规律: 对于加减运算,通常分组后,各组结果相同; 对于乘除运算,通常前后项可以约分; 对于乘方运算,通常利用乘方的定义将其转化为乘法,再结合运算定律找规律后计算
上册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整式
2.1.1用字母表示数
字母可以用来代指任意数
含字母的式子的书写规范
1.数和字母相乘,可省略乘号,并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如100a
2.字母和字母相乘,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用“ · ” 表示. 一般情况下,按26个字母的顺序从左到右来写,如ab
3.后面带单位的相加或相减的式子要用括号括起来,如(0.5a+3.2b)
4.除法运算写成分数形式,即除号改为分数线,如s/10
5.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带分数要写成假分数的形式,如(10/3)a
6.当“1”与任何字母相乘时,“1”省略不写;如a 当“-1”乘以字母时,只要在那个字母前加上“-”号.如-a
例题
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列式
概念
列式就是把实际问题中与数量有关的语句,用含有数、字母和运算符号的式子表示出来,也就是把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
如何做
1.要抓住关键词语,明确它们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和、差、积、商及大、小、多、少、倍、分、倒数、相反数等; 2.理清语句层次明确运算顺序; 3.牢记一些概念和公式.比如各个常用形状的面积公式,速度路程时间关系等
示范
顺水速度与逆水速度
例题
子主题
物品总价
例题
求面积
例题
用字母表示规律
用带字母的算式来探究规律
例题
子主题
2.1.2单项式
概念
数字和字母之间,字母与字母之间的运算都是乘法运算的式子(都是表示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的积).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例如:像 2017, x , ah/2 等是单项式.
判断单项式
1.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2.不含加减运算,单项式只含有乘积运算. 3.单项式数字因数与字母可能一个或多个. 4.可以含有除以数的运算,不能含有除以字母的运算.
例题
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称为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判断
注意
①圆周率π是常数; ②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 ③省略1的字母指数别漏掉; ④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单独一个非0数字的次数是0.
例题
单项式的应用
根据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求未知数
例题
2.1.3多项式
概念
多项式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的项
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就是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
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多项式的判断
例题
根据多项式的项数、次数求未知数
例题
多项式的应用
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例题

2.2整式的加减
2.2.1合并同类项
同类项的概念
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我们把具有以上两个特征的单项式称为同类项 所有的常数项都可以看做是同类项
同类项的判别方法
(1)同类项只与字母及其指数有关,与系数无关,与字母在单项式中的排列顺序无关; (2)抓住“两个相同”:一是所含的字母要完全相同,二是相同字母的指数要相同,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不要忘记几个单独的数也是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及其应用
概念
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合并法则
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的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合并方法
从左到右依次去找,把是同类项的用同一个符号做标记,然后在进行运算 总结起来就是一找,二画,三移,四合并
例题
合并同类项
同类项的次数计算
先合并同类项再求值
2.2.2去括号
法则
1.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2.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例题
去括号的应用
先化简、再求值
变括号前的符号问题

应用题
2.2.3整式的加减
整式的加减
整式加减的步骤
几个整式相加减,通常用括号把每一个整式括起来,再用加、减连接,然后进行运算
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运算结果
常将多项式的某个字母(如x)的降幂(升幂)排列.
例题
整式加减的应用
例题
整式加减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⑴ 根据题意列代数式; ⑵ 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⑶ 得出最后结果.
整式求值
先化简,再代入
先变形,再整体代入
利用“无关”求值或说理
整式中的规律探究
例题
整式规律探究

解题思路
解整式排列规律问题时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1.符号; 2.系数的绝对值; 3.指数. 系数和指数通常按“匀增加”或“成倍增加”的规律变化
图形规律探究
解题思路
观察是解题的前提条件,当已知数据有很多组时,需要仔细观察,反复比较,才能发现其中的规律
上册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从算式到方程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1.1一元一次方程
概念
只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等号两边都是整式的方程
列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抓关键句子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
解方程
概念
求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方程的解
概念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判断方程的解
1. 将数值代入方程左边进行计算, 2. 将数值代入方程右边进行计算, 3. 若左边=右边,则是方程的解,反之,则不是.
例题
求一元一次方程中字母的值
根据方程的解求方程中字母的值
3.1.2等式的性质
概念
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我们可以用a=b表示一般的等式
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加 (或减) 同一个数 (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例题
利用等式的性质判断对错
注意
利用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除某个字母参数,只有这个字母参数确定不为0时,等式才成立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本质
运用等式的性质把方程“化归”为最简的形式 x = a
例题
3.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
3.2.1合并同类项
什么是同类项
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对应的指数也相同
合并规则
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减、字母与指数不变
利用合并同类项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解方程中“合并”起了化简作用,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为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x = b的形式
例题
根据“总量=各部分量的和”列方程解决问题
例题
3.2.2 移项
概念
一般地,把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移项解方程的步骤
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用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例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
3.3解一元一次方程(二)
3.3.1去括号
法则
去掉“+ ( )”,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不变. 去掉“– ( )”,括号内各项的符号改变
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例题
去括号解方程的应用
例题
注意
对于此类阶梯收费的题目,需要弄清楚各阶段的收费标准,以及各节点的费用.然后根据缴纳费用的金额,判断其处于哪个阶段,然后列方程求解即可.
3.3.2去分母
法则
方程两边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注意
去分母时不能 漏乘没有分母的项
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解含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例题
去分母解方程的应用
例题
解方程综合方法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3.4.1产品配套问题和工程问题
例题
配套问题的解题思路
1.利用配套问题中物品之间具有的数量关系作为列方程的依据; 2.利用配套问题中的套数不变作为列方程的依据.
工程问题的结题思路
1. 三个基本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 相等关系:工作总量=各部分工作量之和. (1) 按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各时间段的工作量之和; (2) 按工作者,工作总量=各工作者的工作量之和. 3. 通常在没有具体数值的情况下,把工作总量看作1.
3.4.2销售中的盈亏
一些概念
售价、进价、利润的关系
商品利润=商品进价-商品售价
进价、利润、利润率的关系
利润率=(利润/进价)*100%
标价、折扣数、商品售价的关系
商品售价=标价*(折扣数/10)
商品售价、进价、利润率的关系
商品售价=商品进价×(1+利润率)
例题
3.4.3球赛积分表问题
例题
解题思路
1. 解决有关表格的问题时,首先要根据表格中给出的相关信息,找出数量间的关系,然后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 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且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3.4.4电话计费问题
例题
解题思路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找到合适的分段点,然后建立方程模型分类讨论,从而得出整体选择方案.
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基本数量关系寻找相等关系
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寻找相等关系
抓住问题中的“用不同方式表示同一个量”寻找相等关系
上册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4.1 几何图形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4.1.1.1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
立体图形的概念
这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常见立体图形的分类
柱体
圆柱
棱柱
三棱柱
四棱柱
球体
椎体
圆锥
棱锥
三棱锥
四棱锥
平面图形
平面图形的概念
这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常见的平面图形
多边形
圆
角
线段
4.1.1.2从不同的方向看立体图形和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从不同的方向看几何体
正视图
俯视图
侧视图
一般为左视图
例题
会画一些几何体的三视图
从三视图反推几何体
根据三视图判断小方块的个数
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正方体的11种展开方法
一四一共六种,一三二共3种,二二二,三三各两种 对面相隔不相连
例题
能够识别正方体的展开图
能从展开图中判断相对面
会画一些基本体的展开图
例题
根据平面图形判断立方体结构
例题
4.1.2 点、线、面、体
图形构成的元素
点
线和线相交形成点
线
几何体的面与面相交形成线,线有直线和曲线
面
几何体是由面围成的,面分为平的面和曲的面
体
立体图形都是几何体,简称体
由点、线、面运动而形成的图形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例题
判断基本体的点线面个数
判断面形成的体及简单体的面积体积计算
4.2 直线、射线、线段
4.2.1直线、射线、线段
直线
概念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表示方法
1.一个小写字母,如直线 a 2.二个大写字母、可互换位置,如直线 AB
点与直线的关系
点 A 在直线 l 上或直线 l 经过点 A 点 B 在直线 l 外或点 B 不在直线 l 上 (直线 l 不经过点B )
直线与直线的关系
在同一平面内只有两种关系即相交与平行
射线
表示方法
1.射线用它的端点和射线上的另一点来表示 ( 表示端点的字母必须写在前面 ),不能交换位置 ,如射线 OA 2.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射线a
线段
表示方法
(1) 用表示端点的两个大写字母表示,可交换位置,如直线AB或直线BA (2) 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a
直线、射线与线段的关系
1. 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 2. 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 3. 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总结
例题
关于概念问题的表述
判断直线、射线、线段的个数
会根据语句画图
4.2.2线段长短的比较与运算
线段长短的比较
尺规作图
我们常限定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这就是尺规作图
例题
会使用尺规作图
比较方法
1.度量法
用卷尺分别度量出两个物体的长度,将所得的数值进行比较
2.叠合法
两个物体一段重合,比较另一端的长短
线段的和、差、倍、分
线段的和、差
例题
方法总结
无图时求线段的长,应注意分类讨论,一般分以下两种情况: 点在某一线段上;点在该线段的延长线.
线段的中点与等分点
概念
点 M 把线段 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 与 BM,点 M 叫做线段 AB 的中点
例题
根据等分点求线段长度, 要有方程思想
方法总结
无图时求线段的长,应注意分类讨论,一般分以下两种情况: 点在某一线段上;点在该线段的延长线.
有关线段的基本事实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例题
4.3 角
4.3.1角
角的定义
静态定义: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动态定义:角也可以看做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所形成的图形
角的表示方法
1. 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如: ∠AOB 或∠BOA;注意必须把顶点字母放在中间,或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如:∠O ,但只适用于该顶点的角只有一个 2. 用一个数字表示,如∠1 3. 用小写希腊字母表示,如∠α
注意
用数字或希腊字母表示角时,一定要在图形 中用角弧标出.
角的度量工具
量角器
角的度量单位
度、分、秒 1°=60′,1′=60″
度分秒的互化
例题
会数角的个数
例题
4.3.2角的比较与运算
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度量法
叠代法
角的度分秒计算
度、分、秒的角度的加与减,要将度与度、分与分、秒与秒分别相加、减,分秒相加时逢60要进位,相减时要借1作60.
例题
注意
涉及到角度的计算时,除常规的和差倍分计算外,通常还需运用方程思想和分类讨论思想(无图时)解决问题
角平分线
概念
一般地,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有关角平分线的角度计算
例题
4.3.3余角与补角
余角
概念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 直角 ),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补角
概念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 简称为两个角互补 )
余角与补角的性质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和补角相等
例题
会使用余角补角概念与性质进行角度计算
方位角
概念
物体运动的方向与正北、正南方向之间的夹角称为方位角,一般以正北、正南为基准,用向东或向西旋转的角度表示方向
书写规范
通常要先写北或南,再写偏东或偏西
例题
线段与角计算中的思想方法
方程思想在线段或角的计算中的应用
分类讨论思想在线段或角的计算中的应用
整体思想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相交线
5.1.1相交线
邻补角
概念
如果两个角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性质
相加等于180度
对顶角
概念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其中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
判定
方法总结:对顶角是由两条相交直线构成的,只有两条直线相交时,才能构成对顶角,且对顶角拥有公共顶点
性质
对顶角相等
例题
对顶角、邻补角的判断
对顶角、邻补角角大小的计算

n条直线相交所成对顶角的个数n*(n-1)
5.1.2垂线
概念
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表示方法
如果直线AB与直线CD垂直,那么可记作:AB⊥CD(或CD⊥AB). 如果用l、m表示这两条直线,那么直线l与直线m垂直,可记作:l⊥m(或m ⊥ l). 把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叫作垂足(如图中的O点).
垂线的基本性质与判定
性质
∵ AB⊥CD ,(已知) ∴ ∠AOD=90° .(垂直的定义)
判定
∵∠AOD=90°,(已知)∴AB⊥CD.(垂直的定义
例题
垂线的画法及基本事实
画法
1.放 2.靠 3.画
例题
基本事实
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是直线)
垂线的性质
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点到直线的距离
垂线段最短
例题
例题
会使用垂线性质求角的大小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
同一位置的角叫同位角,判别特征是F
内错角
两条直线的内部,并且相交错的两个角叫内错角,判别特征Z型或者N型
同旁内角
两条直线的内部,并且在同一旁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特征U型
例题
识别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5.2平行线及其判定
5.2.1 平行线
概念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
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a//c , c//b(已知)所以 a//b
平行线的画法
1.放2.靠3.推4.画
5.2.2 平行线的判定
5.2.2.1平行线的判定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证明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例题
5.2.2.2平行线平行的应用实例
平行线的判定的综合运用
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 直线平行
1.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 4.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5.同一平面内, 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6.平行线的定义.
5.3 平行线的性质
5.3.1平行线的性质
5.3.1.1平行线的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3.1.2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及其综合运用
例题
求三角形角的大小
  
求数量关系
 
规律探索
变式2:如图,AB∥CD,则 :∠A、∠C与∠AEC的大小关系   变式3:如图,若AB∥CD, 则:  
5.3.2 命题、定理、证明
命题
命题的定义与结构
概念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作命题 只要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不管正确与否,都是命题
组成
都是“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例题
判断命题
真命题与假命题
正确的命题叫真命题,错误的命题叫假命题
例题
判断命题真假
公理
数学中有些命题的正确性是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把它们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真假的原始依据, 这样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定理
有些命题是基本事实,还有些命题它们的正确性是经过推理证实的,这样得到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证明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命题的正确性需要经过推理才能作出判断,这个推理过程叫作证明,在证明的过程中,要从结论出发,逆着寻找所需要的条件
举反例
判断假命题的方法,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5.4平移
概念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例题
判断什么是平移
要点
图形的平移不一定是水平的,也不一定是竖直的
图形的平移由移动的方向和距离决定
性质
平移的两个图形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各对应点所连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平移的作图
关键在于按要求作出对应点
然后,顺次连接对应点即可
例题
平移的应用
例题
求图形面积
求阴影部分面积
下册第六章 实数
6.1 平方根
6.1.1算术平方根
概念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 a的算术平方根
例题
数学符号表示
子主题
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一个正数的算术平方根有1个
0的算术平方根有一个,是0
负数没有算术平方根
因为不会有一个数的平方是负数
例题
判断有无算术平方根
求算术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具有双重非负性
例题
利用非负性求值
算数平方根的应用
应用题
6.1.2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及其大小比较
算术平方根大小的估计与大小比较
无限不循环小数的概念
小数位数无限,且小数部分不循环的小数称为无限不循环小数
这样的无限不循环小数也叫无理数,如π
方法
估计一个有理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近似值,必须先判断这个有理数位于哪两个数的平方之间
例题
用计算器求算术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的规律
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右每移动2 位,它的算术平方根的小数点就向右移动1位; 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左每移动2位,它的算术平方根的小数点就向左移动1位. 且相邻位数,差10倍的数的值的算术平方根大约为3的倍数
例题
6.1.3平方根
概念
性质
如果x是正数a的一个平方根,那么a的平方根有且只有两个:x与-x.即平方根互为相反数
0的平方根还是0
负数没有平方根
例题
开平方运算
概念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作开平方
平方根的数学符号表示
计算
6.2 立方根
概念
一般地,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a的三次方根.记作
立方根的性质
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
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零的立方根是零

开立方相关运算及大小比较
例题
用计算器求立方根
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左或向右移动3n位时立方根的小数点就相应的向左或向右移动n位(n为正整数)
例题
立方根的规律
被开方数的小数点向左或向右移动3n位时立方根的小数点就相应的向左或向右移动n位(n为正整数)
例题
6.3 实 数
6.3.1实数
概念
我们将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例题
能判断有理数无理数
常见的无理数
(1)含π的一些数; (2)含开不尽方的数; (3)有规律但不循环的小数,如1.01001000100001…
实数与数轴上的点
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例题
实数的大小比较
规则
1.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数较大; 3.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例题
6.3.2实数的性质及运算
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绝对值、倒数的意义完全一样
总结
实数的运算
例题
下册第七章 平面直角坐标系
7.1 平面直角坐标系
7.1.1 有序数对
概念
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做(a, b) 注意:(a,b)与( b,a)是两个不同的数据
作用
用有序数对确定点的位置,这里我们约定列数在前,排数在后
例题
正确表示有序数对
会使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关系
7.1.2 平面直角坐标系
概念
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竖直的叫y轴或纵轴;y轴取向上为正方向 水平的叫x轴或横轴;x轴取向右为正方向 x轴与y轴的交点叫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例题
判断直角坐标系
坐标的表示方法
横坐标
先由P点向x轴画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2;称为P点的横坐标.
纵坐标
后由P点向y轴画垂线,垂足N在y轴上的坐标是3. 称为P点的纵坐标
坐标
这样P点的横坐标是-2,纵坐标是3,规定把横坐标写在前,纵坐标在后,记作:P(-2,3),P(-2,3)就叫做点P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简称点P的坐标
坐标找点的方法
(1)先在坐标轴上找到表示横坐标与纵坐标的点; (2)然后过这两点分别作x轴与y轴的垂线; (3)垂线的交点就是该坐标对应的点.
例题
能在坐标系上找到点的坐标
根据点的坐标画图
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的特征
象限
概念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坐标轴(即横轴和纵轴)把平面分成如图所示的Ⅰ,Ⅱ ,Ⅲ,Ⅳ四个区域
注意
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例题
知道不同象限内点的特征
根据点的特征判断点所在象限
点的坐标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坐标系内的点与有序数对的关系
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建立坐标系求图形中点的坐标
建立坐标系的原则
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般要使图形上的点的坐标容易确定
例题
7.2 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7.2.1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确定点的位置
步骤
(1)建立坐标系,选择适当的一个参照点为坐标原点,确定xy轴的 参照点不同,地理位置的坐标也不同.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并写出各点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例题
直接建立坐标系并标出位置坐标
由坐标反推坐标系原点位置
用方位角和距离表示具体位置
两要素
距离与方位角
例题
7.2.2 用坐标表示平移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平移
概念
在平面内,把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种图形的变换叫做平移
平移的性质
1.新图形与原图形形状和大小不变,但位置改变
2.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共线)且相等
3.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点的平移变换:左右移动改变点的横坐标,左减右加;上下移动改变点的纵坐标,下减上加
例题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的平移
画法
1. 作出线段两个端点平移后的对应点
2. 连接两个对应点,所得图形即为所求平移图形
平移规则
例题
下册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8.1 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
概念
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作二元一次方程
判别方法
一看原方程是否是整式方程且只含有两个未知数
二看整理化简后的方程是否具备两个未知数的系数都不为0,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
例题
判断二元一次方程
利用概念求字母的值
二元一次方程组
概念
方程组中有两个未知数,含有每个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两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
例题
判断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概念
适合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组未知数的值,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例题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概念
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解的判断方法
将解带入方程等号左边等于右边,则为方程的一个解
例题
利用解求字母的值
结论
一般地,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组解,而二元一次方程组只有一组解
例题
根据实际问题列二元一次方程组
例题
8.2 消元—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方程组
概念
求方程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组
8.2.1代入法
消元
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思想,叫做消元思想
概念
用“代入”的方法进行“消元”,这种解方程组的方法称为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代入法解方程组步骤
第一步:在已知方程组的两个方程中选择一个适当的方程,将它的某个未知数用含有另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出来. 第二步:把此代数式代入没有变形的一个方程中,可得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第三步:解这个一元一次方程,得到一个未知数的值. 第四步:回代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第五步:把方程组的解表示出来. 第六步:检验(口算或在草稿纸上进行笔算),即把求得的解代入每一个方程看是否成立.
例题
注意
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尽量选取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是1的方程进行变形;若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都不是1,则选取系数的绝对值较小的方程变形
8.2.2加减法
概念
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的时候,把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减,像上面这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简称加减法
加减法解方程组的步骤
1.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互为相反数时直接加减; 2.当未知数系数的绝对值不同时,先利用等式的性质将其化为相同再加减 3.消元,解出一个未知数的解 4.回代求出另一个未知数的值. 5.把方程组的解表示出来. 6.检验(口算或在草稿纸上进行笔算),即把求得的解代入每一个方程看是否成立.
例题
8.3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8.3.1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解题步骤
(1)审题: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2)设元:用字母表示题目中的未知数; (3)列方程组:根据2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组; (4)解方程组:利用代入消元法或加减消元法解 出未知数的值; (5)检验并答:检验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然后作答.
例题
列方程组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列方程组解决几何问题
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
路程问题
一定要学会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
8.3.2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较复杂的实际问题
例题
8.4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概念
含有三个未知数,每个方程中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像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三元一次方程组
例题
判断三元一次方程组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类似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各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这个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解的求法
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代入”或“加减”进行消元 ,把三元一次方程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进而再转化为解一元一次方程
例题
直接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变式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应用题
下册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9.1 不等式
9.1.1 不等式及其解集
不等式的概念
一般地,用不等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不等式.像a≠2这样的式子也叫做不等式.
例题
根据概念判断不等式
用不等式表示数量关系
例题
不等式的解与解集
不等式的解
概念
“使方程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与方程类似 , 能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不等式的解.
代入法是检验某个值是否是不等式的解的简单、实用的方法.
例题
判断不等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
概念
一般的,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解不等式
求不等式的解集的过程叫解不等式.
表示方法
用式子(如x>2),即用最简形式的不等式 (如x>a或x<a)来表示
例题
用数轴,一般标出数轴上某一区间,其中的点对应的数值都是不等式的解.
步骤
第一步:画数轴; 第二步:定界点; 第三步:定方向.
规律
1.大于向右画,小于向左画; 2.>,<画空心圆圈.
例题
不等式的解与解集之间的关系
例题
9.1.2 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如果a>b,那么a+c>b+c,a-c>b-c.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即,如果a > b,c > 0,那么 ac > bc ,a/c > b/c .
不等式的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即,如果a > b,c < 0,那么 ac < bc ,a/c < b/c .
例题
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填不等号
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判断字母的取值
对称性:如果a>b,那么b<a.
例
同向传递性:如果a>b,b>c,那么a>c.
例
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不等式
例题
含“≤”“≥”的不等式
不等式的概念拓展
我们把用不等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作不等式.其中“≥”读作大于等于,“≤”读作小于等于.
常用的表示不等关系的关键词语及对应的不等号
例题
使用不等式表达语句含义
实际应用问题
下册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10.1 统计调查
10.1.1全面调查
概念
刚才我们对全班同学都进行了调查,像这样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
数据统计的步骤
收集数据
整理数据
数据的描述
为了更直观地看出表中的信息,还可以用条形图和扇形图来描述数据
条形图
条形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扇形图
扇形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
扇形图的画法
步骤
画扇形图时,首先按各类节目所占的百分比算出对应扇形的圆心角度数,然后在一个圆中,根据算得的各圆心角度数画出各个扇形,并注明各类节目的名称及其相应的百分比.
分析数据
使用范围
普查结果准确,所以在要求精确、难度相对不大,实验无破坏性的情况下应选择普查方式,当考查的对象很多或考查会给被调查对象带来损伤破坏,以及考查经费和时间都非常有限时,普查就受到限制,这时就不适合用普查
例题
判断适合全面调查的对象
10.1.2抽样调查
概念
只抽取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全体对象的情况,这种调查方法叫做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的几个组成部分
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 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被抽取的那些个体组成一个样本. 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为样本容量.
例题
能够判断抽样调查的各个组成部分
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比较
适用情况
优缺点比较
例题
能够判断普查与抽样调查的适用情况
简单随机抽样
概念
如果在抽样调查时能保证每个个体都有同等的机会被选入样本,那么我们把这种抽样方法称为简单随机抽样,所得到的样本称为简单随机样本
抽样的注意事项
样本要有代表性
样本容量要合适
例题
10.2 直方图
直方图的绘制步骤
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决定组距和组数
列频数分布表
频数的概念
对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进行累计,得到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频数).整理可以得到频数分布表
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制作频数直方图
例题
10.3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