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20世纪德国教育的发展
20世纪德国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发展呈现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战前德国教育发展的起伏、第二阶段:战后联邦德国的教育改革。
编辑于2023-06-29 15:40:05 浙江省20世纪德国教育的发展
现代教育发展呈现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前德国教育发展的起伏
(一)德意志帝国时期的教育
发展特点
第一,重视实施强迫义务教育。 第二,削减文科中学和古典学科的比重,增设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
(二)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1.初等教育 2.中等教育 3.师范教育 4.高等教育
发展特征: 具有显著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倾向。 各级各类教育均有较快发展。 双轨制有所松动。 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宗教神学色彩浓厚。 为法西斯主义教育埋下了祸根。
( 三)纳粹统治时期的法西斯教育
1.初等教育 2.中等教育 3.高等教育 (1)大学的入学人数大大削减。 (2)高等教育的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被废弃。 (3)大学的教育内容被改造。 (4)大学精神被庸俗化。
特征: 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相比: 教育的性质发生变化。 学校教育呈现全面倒退。 学校教育成为法西斯专政的工具。 严重腐蚀了德国教育的精神。
第二阶段:战后联邦德国的教育改革
(一)战后联邦德国教育的重建与恢复
1.重建学校设施和师资队伍。 2.实施教育民主化。 3.实行地方分权制。 4.恢复和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二)50~60年代教育改革的酝酿时期
1.《总纲计划》(简称)
主要内容
第一,所有儿童接受四年制基础学校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促进阶段教育。 第二,建议设置三类中学: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高级中学,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评价
适应战后社会经济发展对学校的要求。 仍保留德国传统的等级性。 标志着德国全面教育改革刚刚开始。
2.《汉堡协定》(简称)
主要内容
1.所有儿童接受九年全日制义务教育。 2.基础学校为4年,属于义务教育第一阶段; 之后设立两年观察期,确定上何种学校。 3.中学三种类型: 主要学校:招收普通民众子女,培养技术工人。 实科学校:培养工商业人员,政府,企业职员。 完全中学:严格选拔,高昂学费,升入大学。
影响
战后教育巩固和发展时期的总结。 教育改革的转折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一直到80年代教育改革的扩展
1.《教育结构计划》
内容
1.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系统。 2.改革基础学校,入学由六岁提前到五岁。 3.中学高年级实行必修课和选修课制度。 4.中学第一阶段提供职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5.组织和实施师范教育。
2.《教育总计划》
内容
对教育改革步骤与财政经费做了明确规定。 提出为期15年的教育改革方案。 建议设立新型的综合学校,打破三轨制。 80年代综合学校赢得与其他中学同等的地位。
3.《高等学校总纲法》
内容
规定高等学校修业年限为四年。 规定了大学任务入学,组织管理,学历认定。 规定了大学基本精神:大学民主自治的基础上,挖掘大学潜力。 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4.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新特征
1.普通教育
第一,学校要求扩大办学自主权。 第二,学校主张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第三,强调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联系。 第四,实施一系列具体改革措施。
2.职业教育
青年与企业签订三年职业培训合同 属于职业义务教育。 毕业考试合格者,颁发合格工人证书。 培养大批合格的技术工人。 为德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高等教育
1985年11月 修订 《高等学校总纲法》 删除统一模式内容。 坚持多层次,多样化办学原则。 承认高校想有更大的自主权。 鼓励高校之间展开竞争,建设名牌大学。 大力发展信息技术领域的课程。
20世纪德国教育的发展
现代教育发展呈现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战前德国教育发展的起伏
(一)德意志帝国时期的教育
发展特点
第一,重视实施强迫义务教育。 第二,削减文科中学和古典学科的比重,增设实科中学和文实中学。
(二)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
1.初等教育 2.中等教育 3.师范教育 4.高等教育
发展特征: 具有显著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倾向。 各级各类教育均有较快发展。 双轨制有所松动。 沙文主义,军国主义和宗教神学色彩浓厚。 为法西斯主义教育埋下了祸根。
( 三)纳粹统治时期的法西斯教育
1.初等教育 2.中等教育 3.高等教育 (1)大学的入学人数大大削减。 (2)高等教育的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等被废弃。 (3)大学的教育内容被改造。 (4)大学精神被庸俗化。
特征: 与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教育相比: 教育的性质发生变化。 学校教育呈现全面倒退。 学校教育成为法西斯专政的工具。 严重腐蚀了德国教育的精神。
第二阶段:战后联邦德国的教育改革
(一)战后联邦德国教育的重建与恢复
1.重建学校设施和师资队伍。 2.实施教育民主化。 3.实行地方分权制。 4.恢复和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二)50~60年代教育改革的酝酿时期
1.《总纲计划》(简称)
主要内容
第一,所有儿童接受四年制基础学校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促进阶段教育。 第二,建议设置三类中学:主要学校,实科学校和高级中学,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
评价
适应战后社会经济发展对学校的要求。 仍保留德国传统的等级性。 标志着德国全面教育改革刚刚开始。
2.《汉堡协定》(简称)
主要内容
1.所有儿童接受九年全日制义务教育。 2.基础学校为4年,属于义务教育第一阶段; 之后设立两年观察期,确定上何种学校。 3.中学三种类型: 主要学校:招收普通民众子女,培养技术工人。 实科学校:培养工商业人员,政府,企业职员。 完全中学:严格选拔,高昂学费,升入大学。
影响
战后教育巩固和发展时期的总结。 教育改革的转折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一直到80年代教育改革的扩展
1.《教育结构计划》
内容
1.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列入学校教育系统。 2.改革基础学校,入学由六岁提前到五岁。 3.中学高年级实行必修课和选修课制度。 4.中学第一阶段提供职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5.组织和实施师范教育。
2.《教育总计划》
内容
对教育改革步骤与财政经费做了明确规定。 提出为期15年的教育改革方案。 建议设立新型的综合学校,打破三轨制。 80年代综合学校赢得与其他中学同等的地位。
3.《高等学校总纲法》
内容
规定高等学校修业年限为四年。 规定了大学任务入学,组织管理,学历认定。 规定了大学基本精神:大学民主自治的基础上,挖掘大学潜力。 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4.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的新特征
1.普通教育
第一,学校要求扩大办学自主权。 第二,学校主张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第三,强调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的联系。 第四,实施一系列具体改革措施。
2.职业教育
青年与企业签订三年职业培训合同 属于职业义务教育。 毕业考试合格者,颁发合格工人证书。 培养大批合格的技术工人。 为德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高等教育
1985年11月 修订 《高等学校总纲法》 删除统一模式内容。 坚持多层次,多样化办学原则。 承认高校想有更大的自主权。 鼓励高校之间展开竞争,建设名牌大学。 大力发展信息技术领域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