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糖尿病
糖尿病DM:是一组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所引起。
编辑于2023-06-29 20:38:47 四川省糖尿病
糖尿病DM:是一组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所引起。
糖尿病分型
1型糖尿病(T1DM)
胰岛B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
2型糖尿病(T2DM)
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缺乏,或胰岛素分泌缺陷未主伴胰岛素抵抗
妊娠糖尿病(GDM)
妊娠时发现葡萄糖耐量减低或明确的糖尿病,均可诊断为GDM
妊娠时、末期出现无症状、血糖轻度升高
分娩后一般恢复正常
未来发生T2DM风险显著增加
应产后4—12周筛查,并长期随访
特殊类型糖尿病
糖尿病分型特点
1型糖尿病
青少年、非肥胖、起病急、病情重
三多一少症状典型
自发酮症酸中毒倾向
生存依赖胰岛素
1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分泌特点是胰岛素缺乏
2型糖尿病
成年尤其是40岁以上、肥胖、起病缓慢、病情轻
三多一少症状不典型
很少发生酮症酸中毒
生存不依赖胰岛素
临床表现
代谢紊乱症候群
三多一少
多饮
多食
多尿
体重减少
治疗
五项原则
糖尿病教育
饮食控制
运动疗法
病情监测
药物治疗
最基础的治疗措施是饮食疗法
药物治疗
磺脲素
主要作用:促B细胞分泌内源性胰岛素 适应症:新诊断、非肥胖T2DM患者 禁忌症:儿童期糖尿病、T1DM、全胰腺切除术后、围手术期、妊娠或哺乳期、对磺脲类过敏或有严重不良反应者 不良反应:低血糖;可能有心血管风险
格列奈类
主要作用:改善早相胰岛素的分泌,起效快而短 适应症:餐后高血糖为主的T2DM 禁忌症:同SUs(磺脲素)类,但低血糖较轻 常用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用法:餐前或进餐时服用,不进餐不服药
双胍类
作用机制:抑制肝糖输出,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 适应症:T2DM治疗一线用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T1DM,联用胰岛素可减少胰岛素用量和血糖波动 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乳酸酸中毒
噻唑烷二酮类
作用机制:减轻胰岛素抵抗 适应症:T2DM,尤其是肥胖、胰岛素抵抗明显病人 不适应症:T1DM,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 不良反应:水肿、体重增加 禁忌症:心衰、肝病、严重骨质疏松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在小肠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 适应症:T2DM;T1DM 不适应症:胃肠功能紊乱者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腹胀、腹痛、腹泻) 单药不引起低血糖,但联合用药可出现低血糖,一旦发生,直接给葡萄糖口服或静注,进食方糖或淀粉类食物无效
胰岛素治疗
适应症: 1.T1DM 2.各种严重的糖尿病急性或慢性并发症 3.手术、妊娠和分娩、儿童 4.新诊断T2DM伴有明显高血糖,或糖尿病病程中无明显诱因体重明显下降 5.T2DM,B细胞功能明显减退者 6.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
不良反应
低血糖 体重增加 脂肪营养不良
空腹高血糖
黎明现象: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也无低血糖发生。于黎明一段时间(清晨3—9时)出现高血糖,其机制为皮质醇、生长激素等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所致
Somogy效应:夜间曾有低血糖,在睡眠中未被察觉,但导致体内升血糖激素分泌增加,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
夜间胰岛素应用不足
病情检测
反应近两三个月糖尿病控制情况最理想的指标为糖化血红蛋白
为确诊糖尿病最有意义的检查是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
并发症
急性
酮症酸中毒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感染
慢性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冠心病
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
肾动脉硬化
肢体动脉硬化
微血管
糖尿病肾病
视网膜病变
神经病变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特异性病变
终末期肾衰是T1DM主要死因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T2DM最主要的致残致死原因
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大血管并发症
诊断标准
糖代谢状态分类
空腹血浆葡萄糖(FPG)分类
正常:3.9—6.0mmol/L
IFG(空腹血糖受损):6.1—6.9mmol/L
糖尿病:>=7.0mmol/L
OGTT(糖耐量实验)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2hPPG)的分类
正常:<7.8mmol/L
IGT(糖耐量异常):7.8—11.0mmol/L
糖尿病:>=11.1mmol/L
妊娠糖尿标准
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超肾阈值) 诊断DM,检查静脉血浆葡萄糖
糖尿病
糖尿病DM:是一组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缺陷所引起。
糖尿病分型
1型糖尿病(T1DM)
胰岛B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
2型糖尿病(T2DM)
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缺乏,或胰岛素分泌缺陷未主伴胰岛素抵抗
妊娠糖尿病(GDM)
妊娠时发现葡萄糖耐量减低或明确的糖尿病,均可诊断为GDM
妊娠时、末期出现无症状、血糖轻度升高
分娩后一般恢复正常
未来发生T2DM风险显著增加
应产后4—12周筛查,并长期随访
特殊类型糖尿病
糖尿病分型特点
1型糖尿病
青少年、非肥胖、起病急、病情重
三多一少症状典型
自发酮症酸中毒倾向
生存依赖胰岛素
1型糖尿病的胰岛素分泌特点是胰岛素缺乏
2型糖尿病
成年尤其是40岁以上、肥胖、起病缓慢、病情轻
三多一少症状不典型
很少发生酮症酸中毒
生存不依赖胰岛素
临床表现
代谢紊乱症候群
三多一少
多饮
多食
多尿
体重减少
治疗
五项原则
糖尿病教育
饮食控制
运动疗法
病情监测
药物治疗
最基础的治疗措施是饮食疗法
药物治疗
磺脲素
主要作用:促B细胞分泌内源性胰岛素 适应症:新诊断、非肥胖T2DM患者 禁忌症:儿童期糖尿病、T1DM、全胰腺切除术后、围手术期、妊娠或哺乳期、对磺脲类过敏或有严重不良反应者 不良反应:低血糖;可能有心血管风险
格列奈类
主要作用:改善早相胰岛素的分泌,起效快而短 适应症:餐后高血糖为主的T2DM 禁忌症:同SUs(磺脲素)类,但低血糖较轻 常用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用法:餐前或进餐时服用,不进餐不服药
双胍类
作用机制:抑制肝糖输出,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 适应症:T2DM治疗一线用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T1DM,联用胰岛素可减少胰岛素用量和血糖波动 不良反应:消化道反应、乳酸酸中毒
噻唑烷二酮类
作用机制:减轻胰岛素抵抗 适应症:T2DM,尤其是肥胖、胰岛素抵抗明显病人 不适应症:T1DM,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 不良反应:水肿、体重增加 禁忌症:心衰、肝病、严重骨质疏松
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在小肠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 适应症:T2DM;T1DM 不适应症:胃肠功能紊乱者 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腹胀、腹痛、腹泻) 单药不引起低血糖,但联合用药可出现低血糖,一旦发生,直接给葡萄糖口服或静注,进食方糖或淀粉类食物无效
胰岛素治疗
适应症: 1.T1DM 2.各种严重的糖尿病急性或慢性并发症 3.手术、妊娠和分娩、儿童 4.新诊断T2DM伴有明显高血糖,或糖尿病病程中无明显诱因体重明显下降 5.T2DM,B细胞功能明显减退者 6.某些特殊类型糖尿病
不良反应
低血糖 体重增加 脂肪营养不良
空腹高血糖
黎明现象:夜间血糖控制尚可,也无低血糖发生。于黎明一段时间(清晨3—9时)出现高血糖,其机制为皮质醇、生长激素等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所致
Somogy效应:夜间曾有低血糖,在睡眠中未被察觉,但导致体内升血糖激素分泌增加,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
夜间胰岛素应用不足
病情检测
反应近两三个月糖尿病控制情况最理想的指标为糖化血红蛋白
为确诊糖尿病最有意义的检查是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
并发症
急性
酮症酸中毒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
感染
慢性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冠心病
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
肾动脉硬化
肢体动脉硬化
微血管
糖尿病肾病
视网膜病变
神经病变
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的特异性病变
终末期肾衰是T1DM主要死因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T2DM最主要的致残致死原因
糖尿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大血管并发症
诊断标准
糖代谢状态分类
空腹血浆葡萄糖(FPG)分类
正常:3.9—6.0mmol/L
IFG(空腹血糖受损):6.1—6.9mmol/L
糖尿病:>=7.0mmol/L
OGTT(糖耐量实验)后2小时血浆葡萄糖(2hPPG)的分类
正常:<7.8mmol/L
IGT(糖耐量异常):7.8—11.0mmol/L
糖尿病:>=11.1mmol/L
妊娠糖尿标准
尿糖阳性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线索(超肾阈值) 诊断DM,检查静脉血浆葡萄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