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海明威著作《乞力马扎罗的雪》文学赏析
《乞力马扎罗的雪》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故事主要讲述一个作家哈里去非洲狩猎,途中汽车抛锚,皮肤被刺划破,染上坏疽病。他和他的情人在等待一架飞机来把他送到医院治疗。 小说围绕“死亡”和“即将死亡”来写,但根本的主题是哈里回到过去,从过去走到现在的历程回顾。哈里热爱这个世界。他有很多经历。跟不同女人的经历,以及自己所从事的不同职业的经历,他都想写下来但却没来得及写。他最终没有能达到心中的目标。死前,他悔恨至极。故事的结尾,他死于一个梦境:他乘着飞机,向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的山顶飞去。 [1] 就小说内涵而言,这是一篇讨论“死亡”的作品,表现出作者客观对待死亡的态度和对死亡由恐惧到平静的心理历程,因而也充分体现出海明威赖以成名的“压力下的风度”。整篇小说由人物对话建构而成,风格简约到了极致
编辑于2023-06-30 13:34:53 浙江省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维特根斯坦是当代西方最为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以其传奇的一生为世人所知晓,又以其独特的哲学为后人所称道。21世纪初,西方哲学界曾对谁是过去100年最为重要的哲学家问题做了一个问卷调查,结果在选出的哲学家中名列前茅的两位,一位是维特根斯坦,另一位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通常认为,维特根斯坦一生提出过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而且这两种哲学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直接导致了当代分析哲学的诞生。分析哲学在20世纪的英美哲学界始终占据主流,并且扩展到了英美之外几乎所有西方国家,也影响到了远在东方的中国。他的前期哲学以《逻辑哲学论》为代表,后期哲学以《哲学研究》为代表。这两本著作都已经成为西方哲学经典,对当代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逻辑哲学论》被公认为经典之作,虽然全书只有不到三万字,但真正读懂这本书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行政伦理学可以看做是公共行政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行政伦理研究是直接指向公共行政实践的。从学科的角度看,行政伦理研究是出于完善公共行政学的学科体系的需要;从公共行政的实践来看,行政伦理的研究则是出于健全行政体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因而,行政伦理研究需要回应公共行政实践的要求,需要在公共行政实践的演进逻辑中来规划行政伦理研究的课题和确立行政伦理学发展的方向。
这是一篇关于李辛用药心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从气机的主要方向来看:上焦多为开;中焦为升降枢纽,所以有“在气”“在血”的不同升降方向的药物;下焦为阖,故以阖收为主,分为“阖精”“阖阴”“阖气”,下焦层次,中焦层次,上焦层次。
海明威作品《乞力马扎罗的雪》文学赏析
1. 海明威:马尔克斯的偶像
1.1. 海明威是1899年生人,1961年去世,出生于芝加哥市郊区的一个小镇,他是记者和作家,两次世界大战都亲临前线,一战期间曾被授予银质勇敢勋章,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是《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
1.2. 你看海明威这个名字的中文翻译,大海,明亮,威武,真是一个好名字,朗朗上口,让人过目不忘
海明威的相貌也很有名,看照片,年轻时神情俊朗而含有柔情,上了年纪则是花白大胡子的老爹,脑袋圆滚滚的,像渔夫,像花匠,其实是更像一个大师了,他那黑黝黝的壮实的身体像是贮藏着陈年的智慧佳酿
书桌上,他的宠物猫神气活现地在舔他杯子里的酒水,而他直勾勾地注视着黑猫,那种眼神像是在表明,他是这只黑猫的同伙,而不像是它的主人。不知怎的,我觉得这位面容慈祥的长者非常孩子气,非常孤独。他过着那种专心而孤独的生活
1.3. 海明威的名望是由几个方面组成的,一是他那种风格非常独特的语言,一是他刻画的硬汉形象,一是他那种传奇的生活方式,每一个方面都打上作家深刻的精神烙印,构成他个人形象的标配。这是一个生前就享有巨大荣耀的人,是非常成功的作家,是大众偶像
加西亚·马尔克斯曾写过文章讲他在巴黎邂逅海明威,在熙熙攘攘的街头,人群中一眼就瞥见那个身材高大的名人,马尔克斯年轻、胆怯,一个默默无闻的文学青年,不好意思过去打招呼,便将手中的报纸卷成一个喇叭筒,轻声呼喊:“大师……”海明威听见了,转过身来,朝马尔克斯招招手。这是马尔克斯和海明威仅有的一次见面。(街头那么吵闹,不知海明威是怎么听见那声呼唤的,而且是知道在叫他呢。)
2. 海明威的三个特点
2.1. 电报体和冰山原则
所谓的“电报体”,“冰山原则”。电报体是指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复杂的事物,讲得少就是讲得多,冰山原则是指内容只写出十分之三,把十分之七的意蕴留给读者去体会
这是海明威的招牌风格,非常独特,他有时甚至很少用形容词,只用动词、名词。欧美人这样写的好像很少,通常都是长句子,叠床架屋,所以中国读者喜欢海明威,喜欢这种简洁含蓄
2.2. 硬汉形象
海明威笔下的男性形象总是在忍受精神和肉体上的伤痛,但是非常坚忍,有孤胆英雄的味道。他有一句名言:人可以被打败,但是不能被打垮。这是在弘扬人的意志,表达精神的孤傲和坚强不屈,是蔑视死亡的英雄主义
其实海明威的硬汉多半是失败者,这个特点我们不能忽略不讲。作家写那种孤独的失败者,每每为命运和现实所戏弄,身陷困境,却保持尊严和气度,这就是作家笔下的硬汉形象
重读一下《老人与海》这篇小说,那位老渔夫圣地亚哥,不得不接受惨败的结局,他的寡言少语的形象是感人的,我觉得海明威的悲剧中,命运和现实的那种残酷的嘲弄有一点古希腊悲剧的味道,而海明威的描述总是显得朴实、严谨、沉着,他的叙述有分寸,从来都不是靠廉价的渲染取得效果
2.3. 海明威传奇的生活方式
海明威不仅在创作中开创一代新风,独树一帜,他的生活也是充满自我创造的,富于冒险精神,他参加两次世界大战,还有西班牙内战,在战场上负过伤,在非洲打猎时飞机失事,死里逃生
海明威是一个例外。一会儿在欧洲参战,一会儿在非洲打猎,一会儿在古巴钓鱼,还离了四次婚,得了诺贝尔奖,等等,他的生活总是有轰动效应
所谓的硬汉形象这一类传说听多了,再去看他的作品,或许会感到有点惊讶,作品的情感纤细,流露出哀愁,那种瞬间定格的写法,富于委婉的余味和风姿,真是一个美文作家,好像跟他手擎钓鱼竿、身背双筒猎枪、赤膊穿短裤的招牌形象很不相符。是的,他的风格细腻、清澈、含蓄,文字造诣高超,大概正是这个缘故,大师才可以对着镜头放心大胆地赤膊、露出胸膛、穿得邋里邋遢了吧
3. “冰山原则”之对话
3.1. 打开《乞力马扎罗的雪》,是典型的海明威写法,写对话,一男一女,就是那种日常的对话。海明威会经常用对话来代替一般的叙述和交代
“奇怪的是它一点也不痛,”他说。“你知道,开始的时候它就是这样。” “真是这样吗?” “千真万确。可我感到非常抱歉,这股气味准叫你受不了啦。” “别这么说!请你别这么说。” “你瞧那些鸟儿,”他说。“到底是这儿的风景,还是我这股气味吸引了它们?”
男人躺在一张帆布床上,在一棵含羞草树的浓荫里,他越过树荫向那片阳光炫目的平原上望去,那儿有三只硕大的鸟讨厌地蜷伏着,天空中还有十几只在展翅翱翔,当它们掠过时,投下了迅疾移动的影子。 “从卡车抛锚那天起,它们就在那儿盘旋了,”他说。“今天是它们第一次落到地上来。我起先还很仔细地观察过它们飞翔的姿态,心想一旦我写一篇短篇小说的时候,也许会用得上它们。现在想想真可笑。”“我希望你别写这些,”她说。 “我只是说说罢了,”他说,“我要是说着话儿,就会感到轻松得多。可是我不想让你心烦。” “你知道这不会让我心烦,”她说,“我是因为没法出点儿力,才搞得这么焦灼的。我想在飞机来到以前,咱们不妨尽可能轻松一点儿。” “或者直等到飞机根本不来的时候。” “请你告诉我能做些什么吧。总有一些事是我能干的。” “你可以把我这条腿锯下来,这样就可以不让气味蔓延开去了,不过,我怀疑这样恐怕也不成。也许你可以把我打死。你现在是个好射手啦。我教过你打枪,不是吗?” “请你别这么说。我能给你读点什么吗?” “读什么呢?” “咱们书包里不论哪本咱们没有读过的书都行。” “我可听不进啦,”他说,“只有谈话最轻松了。咱们来吵嘴吧,吵吵嘴时间就过得快。” “我不吵嘴。我从来就不想吵嘴。咱们再不要吵嘴啦。不管咱们心里有多烦躁。说不定今天他们会乘另外一辆卡车回来的。也说不定飞机会来到的。” “我不想动了,”男人说,“现在转移已经没有什么意思了,除非使你心里轻松一些。” “这是懦弱的表现。” “你就不能让一个男人尽可能死得轻松一点儿,非得把他痛骂一顿不可吗?你辱骂我有什么用处呢?” “你不会死的。” “别傻啦。我现在就快死了。不信你问问那些个杂种。”他朝那三只讨厌的大鸟蹲伏的地方望去,它们光秃秃的头缩在耸起的羽毛里。第四只掠飞而下,它快步飞奔,接着,蹒跚地缓步向那几只走去。
3.2. 通篇都是对话,一男一女,你一言我一语,事情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心理和情绪,男人和女人之间那种特殊的关系,全都是在对话中交代出来的,乍一看会觉得有点缺少头绪,其实滴水不漏,该交代的都有交代。
你看本篇开头第一句“奇怪的是它一点也不痛”,其实是直奔主题的,这段对话就是围绕这个主题在进行的,等到男的说“你可以把我这条腿锯下来,这样就可以不让气味蔓延开去了”,没有生活经验的读者也大致能猜到,腿上的伤口溃烂,发出臭气,可能是严重到需要截肢手术了
海明威的对话体写法就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也是冰山原则的一种体现,通过水面上的十分之三让人去感觉底下的十分之七。他的叙述都是这样,有一个对话的显文本,还有一个对话的潜文本,读者得要支楞起耳朵捕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所以说,他的文字不仅是要看的,更是要听的。听觉失灵,就不好办了
3.3. 海明威的对话和叙述有音乐性,对话貌似絮叨、重复,但是重复用得好,就会有一种渐强或渐弱交织的旋律感。打断这种重复的,是适当的穿插和描写。你看文中写那几只鸟,写鸟的第一个作用是为了写腿上的气味,臭气把鸟儿招来了,第二个作用是把对话镶嵌在这一片灼热的平原风景中,通过风景描写折射情绪和心理,流露潜在的恐惧感和死亡的气息。所以说,海明威的这种写法是要把表象的东西和潜在的东西逼真地表现出来,现场感很强,其实是戏剧性很强,也就是说心理内涵和心理张力有条不紊地显露出来
4. “失败”的作家
4.1. 哈里对妻子谈起那些鸟儿,说他“很仔细地观察过它们飞翔的姿态,心想一旦写一篇短篇小说的时候,也许会用得上它们”,这句话把哈里作为作家的本能刻画出来了,他对生活中的素材——不管是多么细小——都会有认真的关注。他养成了观察、思考和记录的习惯
4.2. 哈里热爱写作,把写作当作毕生的志愿。哈里感到遗憾的是写不成他想写的东西,这是他感到痛苦的原因。那么,作家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有这种想写又写不成的痛苦的,这很正常
我们看到小说开篇有这样一句话: “现在他再也不能把原来打算留到将来写作的题材写出来了,他本想等到自己有足够的了解之后才动笔,这样就可以写得好一些。”
要理解哈里这个人物,我们必须在这些句子上面停留,仔细加以回味。这句话表明,哈里是一个严肃的作家,对写作是有要求的;他把一些有意思的题材储存起来,想等到对它们有了更好的理解时再写出来,希望自己写得扎实而严谨,而不要草草应付。但是现在腿上长了坏疽,病情严重,恐怕是等不到那一天了
当然,这句话也可以有其他理解。他迟迟不动笔,恐怕也是因为疏懒,因为意志薄弱,贪恋美色美酒,在寻欢作乐的生活中消磨了创作意志,如今生命垂危,一切也就悔之晚矣
接下来一段话就是在表达后一种意思。我把这个完整的段落念一遍: “现在他再也不能把原来打算留到将来写作的题材写出来了,他本想等到自己有足够的了解之后才动笔,这样就可以写得好一些。嗯,他也不用在试着写这些东西时遭遇失败了。也许你永远不能把这些东西写出来,这就是你为什么一再延宕,迟迟没有动笔的缘故。得了,他永远不会理解了,现在。”
这些话可是说得真够明白、辛辣的。我们毕生的志愿,我们的计划和筹划不能付诸实施,可能是因为追求完美而一拖再拖,但是毫无疑问,主要也是由于我们害怕失败,缺乏毅力,只是维持着一个希望和幻觉,而当生命行将终结,这种一等再等的虚妄就变得清清楚楚了
4.3. 就此而言,说哈里是个失败的作家应该是确切的。他有很多经历,很多素材,而且不缺乏才华,但是没有动笔写出来。他是一个有愿望而无作为的作家,是个失败的才子
4.4. 妻子问哈里爱不爱她,哈里回答说“不爱”,说得斩钉截铁。你看这个清高、清醒的哈里,还是挺诚实的。他一点都不想掩饰,而他这种诚实而冷酷的表态,其实是在伤害对方,也是在伤害他自己,这么说除了发泄内心的绝望还能说明什么呢?他的完整的答复应该是——他不爱他的女人,也不爱他自己。他赎不回这一生了——他的有才气、会享乐却是虚度年华的一生,就此告终了
5. “临终之眼”,所看见的皆是死亡与美
5.1. 读《乞力马扎罗的雪》,愚蠢的读者会总结说,这个故事写了富人的那种表面的光鲜生活背后的冷漠和空虚。差不多一样愚蠢的读者会说,哈里自私刻薄,靠人家养着还那么自以为是,死到临头仍不懂得感恩,简直是渣男一个。
我们太容易满足于道德结论,喜欢用高调的道德观来总结一篇小说,这种自负和自满是愚蠢的。一篇好的小说与其说是要让读者产生道德满足,还不如说是要让读者陷入自我怀疑,将人引向更深的自我反思。
5.2. 《乞力马扎罗的雪》通篇都弥漫着一种死亡和哀愁的气息,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死亡,主要还是在于主人公临终的反思和忏悔带来的绵绵不绝的痛苦
这种痛苦比我们所理解得要深刻得多,它迫使我们如履薄冰地追问,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哈里的内心已经感觉到的那些东西,是否真的理解哈里和写作之间那种长期、内在的紧张关系,是否真的理解哈里玩世不恭的冷酷、他的大男子主义的腔调所隐藏的脆弱和绝望?这些问题都是需要我们仔细加以体会的
5.3. 《乞力马扎罗的雪》写哈里临终的忏悔是在两个层面上交错叙述,一是哈里和妻子在营地等待飞机,一是哈里的意识流,他的片段回忆和反思
我们来看几个片段: “那年他们住在伐木人的屋子里,那口正方形的大瓷灶占了半间屋子,他们睡在装着山毛榉树叶的垫子上,这时那个逃兵跑进屋来,两只脚在雪地里冻得鲜血直流。他说宪兵就在他后面紧紧追赶,于是他们给他穿上了羊毛袜子,并且缠住宪兵闲扯,直到雪花盖没了逃兵的足迹。”
这一节写伐木工的小屋和逃兵,像蒙太奇闪回镜头,这就是作家哈里萦绕脑际的记忆中的画面。书中都用小字体标出,一段一段,穿插在哈里和妻子等待飞机的过程中
我们来看另一段: “在希伦兹,圣诞节那天,雪是那么晶莹闪耀,你从酒吧间望出去,刺得你的眼睛发痛,你看见每个人都从教堂回到自己的家里去。他们肩上背着沉重的滑雪板,就是从那儿走上松林覆盖的陡峭的群山旁的那条给雪橇磨得光溜溜的、尿黄色的河滨大路的,他们那次大滑雪,就是从那儿一直滑到‘梅德纳尔之家’上面那道冰川的大斜坡的,那雪看来平滑得象糕饼上的糖霜,轻柔得象粉末似的,他记得那次阒无声息的滑行,速度之快,使你仿佛象一只飞鸟从天而降。”
这一段用第二人称回忆圣诞节滑雪,晶莹闪耀的雪,平滑得像糕饼上的糖霜,轻柔得像粉末,写得优美明澈。小说中穿插的这些回忆画面,每一段都独立成篇,没有一段是不美的,起初读者还以为是叙述中的点缀,然后逐渐意识到它们是精华
5.4. 为什么说这些用意识流串联的文字是精华呢?
因为这篇小说有一个主题,我称之为是“死亡和美”的主题,作者在这些意识流的闪回中把它很好地展示了出来。我觉得它们不是普通的回忆的画面,而是用“临终的眼”所看见的东西。这是海明威独特的处理。乔伊斯、普鲁斯特的意识流都没有做到这一点,用“临终的眼”来观看内心的回忆和风景
“临终的眼”我是借鉴了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说法。川端康成写文章对此做过阐述。在这些日本作家看来,美是在临终的眼里才显示光芒的;在临终的眼里,事物才能焕发出一种极致的美。换句话说,真正的美是和虚无、死亡紧密关联的。
5.5. “关于这些他连一个字都没写”。像是在记忆中盘点,一个个场景,战争期间的生活,真实的生活,他都没有写出来。这些细节的盘点像是在暗示,我们没有写出来的生活,那些片段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5.6. 我们看到,《乞力马扎罗的雪》通过失败者的反思,通过主人公的临终的眼所瞥见的如画的风景,绵绵不断地探讨了生存、死亡、写作与终极之美的关系,而这种终极之美似乎是寻常的时刻和寻常的语言所难以企及的,它们是在主人公临终的回忆和梦境之中投射出来的
6. 细致、清晰、坚实的死亡之梦
6.1. 小说正文开始之前有一则题记,是这样写的—— “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的‘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的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
这则题记只有短短三个句子,却像卡夫卡的作品一样富于神秘的仪式感和象征色彩。豹子到高山上寻找什么,没有答案;它在名叫“上帝的庙殿”的山峰旁边死去,留下一具风干的尸体。我们能够感受到,豹子和山峰富于象征意味,这种不寻常的死亡是跟山巅白雪的不寻常的美联系在一起的。
6.2. 终极的美往往是语言难以捕捉的,或许存在于我们的内心或梦境里,或许存在于对极限或失败的痛苦感知中,存在于作家对宿命的最终的认识和醒悟之中。哈里的失败,他无言的哀愁,也就是小说用一系列象征和幻觉的描写所暗示的东西,也包含着这样一层意蕴
我们看结尾的段落,写哈里和随行人员坐上了飞机,细节描写也带有某种仪式感。 “两个男仆抬起了帆布床,绕着那些绿色的帐篷兜了一圈,然后沿着岩石往了走到那片平地上,走过那两股浓烟——现在正亮晃晃地燃烧着,风吹旺了火,野草都烧光了——来到那架小飞机前。好不容易把他抬进飞机,一进飞机他就躺在皮椅子里,那条腿直挺挺地伸到康普顿的座位旁边。康普顿发动了马达,便上了飞机。”
哈里和随行人员从空中俯瞰气象万千的非洲大地—— “平原展开着,一簇簇的树林,那片灌木丛也显得扁扁的,那一条条野兽出没的小道,现在似乎都平坦坦地通向那些干涸的水穴,有一处新发现的水,这是他过去从来不知道的。斑马,现在只看到它们那圆圆的隆起的背脊了。大羚羊象手指头那么大,它们越过平原时,仿佛是大头的黑点在地上爬行,现在当飞机的影子向它们逼近时,都四散奔跑了,它们现在显得更小了,动作也看不出是在奔驰了。你极目望去,现在平原是一片灰黄色,前面是老康普顿的花呢茄克的背影和那顶棕色的毡帽。接着他们飞过了第一批群山,大羚羊正往山上跑去,接着他们又飞越高峻的山岭,陡峭的深谷里斜生着浓绿的森林,还有那生长着茁壮的竹林的山坡,接着又是一大片茂密的森林,他们又飞过森林,穿越一座座尖峰和山谷。”
这一段描写非洲风光让人身临其境。从飞机上俯瞰平原、山谷、森林,奔跑的斑马和大羚羊,写得精美如画,尽显海明威的语言风格。这种观察和描写,没有一个细节是不准确的,堪与托尔斯泰媲美。
我们来看这一段的结尾: “……他见到一片象筛子里筛落下来的粉红色的云,正掠过大地,从空中看去,却象是突然出现的暴风雪的第一阵飞雪,他知道那是蝗虫从南方飞来了。接着他们爬高,似乎他们是往东方飞,接着天色晦暗,他们碰上了一场暴风雨,大雨如注,仿佛象穿过一道瀑布似的,接着他们穿出水帘,康普顿转过头来,咧嘴笑着,一面用手指着,于是在前方,极目所见,他看到,象整个世界那样宽广无垠,在阳光中显得那么高耸、宏大,而且白得令人不可置信,那是乞力马扎罗山的方形的山巅。于是他明白,那儿就是他现在要飞去的地方。”
哈里和随行人员坐飞机这个段落,描绘的实际上是梦境,读者误以为是现实。因为接下来的段落告诉我们,天还没亮,鬣狗在帐篷外呜咽,哈里已在凌晨的睡梦中死去了。这是死亡的梦境,梦中的乞力马扎罗山像整个世界那样宽广无垠,洁白耀眼,而这就是哈里最后的归宿,他的肉体留在了黑暗的帐篷里,灵魂飞升到白雪皑皑的山巅。
我觉得这一笔除了交代结局,点明“乞力马扎罗的雪”这个富于象征意味的标题,它也是在凸显死亡和美的关系,正是在哈里临终的眼里,乞力马扎罗山才显示其极致的美,“在阳光中显得那么高耸、宏大,而且白得令人不可置信”。换句话说,这不可言喻的景象,这极致之美,正是在死亡中呈现的。包括前面念的那个段落,从飞机上俯瞰非洲平原的景致,也是在死亡的梦境中呈现的。那么,这一笔其实是虚幻的,但它写得那么细致、清晰、坚实,让人更加感觉到幻觉的神秘的力量。
6.3. 死亡留给现世的好像只有那么一点黑暗的凄凉,但它的升华和极致的美却是宽广无垠的。谁能够解释清楚那头豹子的风干的尸体所蕴含的动机和秘密?谁能够真正解读哈里的失败和哀愁?我们只是被叙述带到生和死的分界线上,阅读着这篇深刻动人的小说
7. 哈里就是海明威吗?
7.1. 哈里并不等于海明威,我们不要有太过坐实的理解。作家在书中写自己,其实更多是在写那个可能的自我,而不是一种简单的自我投射
7.2. 哈里的失败,如果是从疏懒、意志薄弱的层面上看,那跟作者本人是没有多大关联的,如果是从更高的层面看,从写作和终极之美的关系来看,那么哈里身上无疑是寄托了海明威的深刻关切,那种对失败的恐惧、对死亡的沉思,只有真正的作家才会如此这般去面对的。以往的评论对死亡和美的主题很少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