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外历史纲要(上)
关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的思维导图,汇总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到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编辑于2023-06-30 17:14:12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石器时代人类先后打制和磨制的石器作为工具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元谋人 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
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彩绘陶器,主要栽培作物为粟)
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良渚文化(玉器,祭坛,神庙)
龙山文化(黄河中游)(黑陶)
北方辽河上游:红山文化(玉器,祭坛,神庙)
特征: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从部落到国家
禅让制
“万邦”时代 阶级阶层分化明显,具备国家的初级形态
夏朝: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管理:聚族而居,夏王对夏部族直接统治对其他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商和西周
甲骨文: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商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商中央官僚制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伊及各类事务官
商国家管理: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州)【宗法制的特点:家国同构 含义:以父系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和财产的制度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共和行政:“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
地位: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木,石,骨,蚌的工具 青铜农具极少
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BC770—BC476 标志:平王东迁—周敬王卒 特点:争霸
战国:BC475—BC221 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特点:兼并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冶铁,铁制农具,牛耕,水利灌溉
铁犁牛耕—农业的进步—私田出现—地主,佃农、自耕农—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开始确立,土地私有制兴起 | 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实行军功授爵制,废除世卿世禄;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孔子和老子
孔子 核心观念:仁 治国思想:为政以德 政治思想:礼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老子 核心观念:道 治国思想:无为而治 唯物史观:天人合一 朴素辩证法: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物极必反
百家争鸣
孟子 人性善 仁政
荀子 人性恶 隆礼重法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邹衍(阴阳家)五行相生相克
墨子 节俭 兼爱非攻 政治主张尚贤
法家 以法治国 促进改革
3.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秦的统一
原因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物质基础
秦王统一六国的策略得当
秦朝的暴政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4.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西汉的强盛
东汉的兴衰
两汉的文化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与两晋
东晋与南朝
十六国与北朝
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朝兴亡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8.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文学艺术
科技
中外文化交流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9.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10.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与西夏
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元朝的民族关系
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的变化
12.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儒学的复兴
文学艺术
科技
少数民族文字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4.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疆域的奠定
统治危机的初显
15.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思想领域的变化
小说与戏曲
科技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6..两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两次鸦片战争
开眼看世界
17.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天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瓜分中国的狂潮
18.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9.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0.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21.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22.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红军长征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
23.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局部抗战
全面抗战的开始
日军的侵华暴行
24.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正面战场的抗战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东方主战场
抗日战争的胜利
25.人民解放战争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全面内战的爆发
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人民政权的巩固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7.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大革命”
伟大的建设成就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29.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特征: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石器时代人类先后打制和磨制的石器作为工具
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元谋人 北京人
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
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彩绘陶器,主要栽培作物为粟)
黄河下游地区: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种植水稻,养蚕缫丝)良渚文化(玉器,祭坛,神庙)
龙山文化(黄河中游)(黑陶)
北方辽河上游:红山文化(玉器,祭坛,神庙)
特征: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从部落到国家
禅让制
“万邦”时代 阶级阶层分化明显,具备国家的初级形态
夏朝:王位世袭制,家天下
中央机构: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
地方管理:聚族而居,夏王对夏部族直接统治对其他部族进行间接统治
商和西周
甲骨文: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
商青铜器: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商中央官僚制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伊及各类事务官
商国家管理: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州)【宗法制的特点:家国同构 含义:以父系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和财产的制度 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共和行政:“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周公共同执政
地位: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木,石,骨,蚌的工具 青铜农具极少
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BC770—BC476 标志:平王东迁—周敬王卒 特点:争霸
战国:BC475—BC221 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特点:兼并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冶铁,铁制农具,牛耕,水利灌溉
铁犁牛耕—农业的进步—私田出现—地主,佃农、自耕农—井田制瓦解,小农经济开始确立,土地私有制兴起 | 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实行军功授爵制,废除世卿世禄;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废井田,开阡陌,土地私有;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孔子和老子
孔子 核心观念:仁 治国思想:为政以德 政治思想:礼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老子 核心观念:道 治国思想:无为而治 唯物史观:天人合一 朴素辩证法: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物极必反
百家争鸣
孟子 人性善 仁政
荀子 人性恶 隆礼重法
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邹衍(阴阳家)五行相生相克
墨子 节俭 兼爱非攻 政治主张尚贤
法家 以法治国 促进改革
3.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秦的统一
原因 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为统一奠定物质基础
秦王统一六国的策略得当
秦朝的暴政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4.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西汉的强盛
东汉的兴衰
两汉的文化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5.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三国与两晋
东晋与南朝
十六国与北朝
6.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朝兴亡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7.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
赋税制度
8.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文学艺术
科技
中外文化交流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9.两宋的政治与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10.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与西夏
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元朝的民族关系
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的变化
12.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儒学的复兴
文学艺术
科技
少数民族文字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14.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疆域的奠定
统治危机的初显
15.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思想领域的变化
小说与戏曲
科技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6..两次鸦片战争
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两次鸦片战争
开眼看世界
17.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天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瓜分中国的狂潮
18.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
戊戌维新运动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
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9.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0.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第七单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21.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22.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
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
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
红军长征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人民解放战争
23.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局部抗战
全面抗战的开始
日军的侵华暴行
24.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正面战场的抗战
敌后战场的抗战
东方主战场
抗日战争的胜利
25.人民解放战争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全面内战的爆发
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2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人民政权的巩固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7.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文化大革命”
伟大的建设成就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
伟大的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进程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29.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特征:渔猎和采集,群居生活,学会用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