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幸福的勇气
幸福的勇气的思维导图,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尊重就是要努力地是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尊重也是鼓励之根源。
编辑于2023-07-02 11:25:02 北京市幸福的勇气
第一章 可恶的他人,可怜的自己
教育的目标是“自立”
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
所谓尊重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到一个人”
尊重就是要努力地是对方能成长和发展自己。
尊重也是鼓励之根源
关心他人兴趣
我们需要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假如拥有 同样的心灵和人生
共鸣是接近他人时的技术和态度
无法改变的真正理由
在判定自己言行以及他人言行时,思考其背后所隐藏的“目的”。
决定我们生活方式的并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第二章 为何要否定“惩罚”
人的问题行为背后的心里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称赞的要求
他们的目的始终只是“获得表扬”,进一步说就是“在共同体中取得特权地位”
第二阶段:引起关注
得不到表扬也没关系,方正我要与众不同。
比起自己存在被无视,被批评要好得多。
恶作剧
第三阶段:权利斗争
简而言之 反抗
不顺从
第四阶段:复仇
向没有认可这个无可替代的“我”的人复仇,向不爱“我”的人复仇,进行爱得复仇。
第五阶段:证明无能
为了不在受伤
想尽办法证明自己有多么无能。
第三章 有竞争原理到协作原理
否定“通过表扬促进成长”
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有能力的人所做出的评价,其目的是操纵。
褒奖带来竞争
停止赏罚,消除竞争,让竞争原理从班机中消失。
停止纵向关系,发展横向关系。
人生始于“不完美”
我们人类在孩童时代毫无例外地抱着自卑感生活。
人类因为自身脆弱,所以才会组成共同体并在协作关系中生存
自我认同的勇气
阿德勒认为:人类最具根源性的需求是归属感。
只有被表扬才能体会到幸福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瞬间也在追求“更多表扬”。这样的人就被置于了“依存”的地位,过着永远所求,永不满足的生活
唯一的办法--不去寻求他人的认同,按照自己的意思自我认同。
我的价值有我自己决定,这叫“自立”
接受自己“做普通人的勇气”。保持本色即可。要接受平凡的自己,接受作为“芸芸众生”的自己。
不要从“与他人不同”方面寻求价值,而是从保持自我方面寻求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个性。
第四章: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我们在交友的时候,会学着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用他人的耳朵去听,用他人的心去感受。
一切快乐也源于人际关系。
是信任还是信赖
信任就是有条件的相信对方
信赖是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
工作关系是“信任”关系,交友关系则是“信赖”关系。
为什么工作会成为人生课题
生存,人类不可以单独生存,为了与他人进行分工,就必须相信别人。
职业不分贵贱
决定人价值的不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而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致力“与自己的工作。
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分工始于超越好恶低去”信任他人“
人与人永远无法互相理解
正因为我们人力是无法互相理解的存在,所有才只能选择信赖。
人生要经历”平凡日常“的考验
作为个体的人可以不断成长,人类也应该可以不断成长
首选信赖眼前的人,与眼前的人交朋友。
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
付出,然后才有收获
无条件地信赖他人,尊重他人,这是给予行为。
我们必须保持心灵富裕,并将其中的积蓄给予他人。不是坐等他人的尊重,而是自己主动去尊重,信赖他人 ·······决不能成为心灵贫困的人。
第五章 选择爱的人生
爱并非“被动坠入”
神之爱
唯心的一味强调崇高,痛恨不纯洁,将对方神华的爱
动物之爱
受性冲动驱使的动物式的爱,希望将自己的遗传基因留给下一代的生物学之爱
人类之爱-主动之爱
爱需要培养,如果仅仅是“被动坠入”的爱,那谁都可以做到。这样的事情不值得称之为人生课题。正因为他需要在意志力的作用下从无到有慢慢培养起来,所以爱的课题才非常困难。
从“被爱的方法”到“爱得方法”
只是想要获得,拥有、征服它而已······你所说的“被动之爱”其实就是这种拥有欲和征服欲。
因为对方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很容易赋予这种爱浪漫大的故事。但是本质和物欲一样。
首先你关注的是穿着水晶鞋的灰姑娘与王子结合之前的故事,但是。阿德勒关注的是电影拉上帷幕之后,两人结合以后得“关系”。
即使从热烈相爱到结婚,那也不是爱的终点。结婚是真正意义上的考验两个人爱的开始。因为现实的人生从此拉开了序幕。
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
变换人生的“主语”
“两个人”共同完成--幸福,过上幸福的生活。
我们通过追求“我的幸福”建立分工关系,通过追求“你的幸福“建立交友关系。
既不是利己地追求”我的幸福“,也不是利他的期望”你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得幸福“。这就是爱。
阿德勒提出了比”我“,或”你“更高一级的”我们“。只有”我们“两个人都幸福才有意义。”有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就是这么回事。
爱并非兼顾利己和利他两个方面,而是两者都排除
当懂得真正的爱得时候"我”这一人生主语就变成了“我们”。既不是利己心也不是利他心,而是在全薪的准则下生活。
自立就是摆脱“自我”
一言以蔽之,因为爱就是从“自我”中解放出来。
“脆弱”在人际关系中是极具杀伤力的武器
孩童时代的我们通过“脆弱”支配大人们。
很多大人也试图通过自己的脆弱或不幸,伤痛,不得志一级精神创伤为“武器”来控制他人,想让他人担心、束缚他人言行,支配他人。
所有人都是从几乎过剩的“自我中心性”出发,若非如此就我发生存。但是我们不能总是君临“世界中心”,必须与世界和解,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
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
我们通过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懂得爱之后,人生的主语就会变成“我们”,这是人生新的开始,仅仅开始于两个人的“我们”很快就会扩展到整个共同体乃至整个人类。
爱究竟指向谁
被爱的生活方式--完全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他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关注、如何站在“世界中心”
恐怕你自身目前采用的生活方式也是基于出自孩童时代生存战略的“如何被爱”这一基准
自立既不是经济问题也不是就业问题,而是对待人生的态度、生活方式的问题······今后你也一定会下定决心去爱某个人,那时候就能告别孩童时代的生活方式,实现真正的自立。因为我们通过爱他能见见成熟起来。
爱是自立,是成熟。正因为如此,爱非常困难。
怎样才能夺得父母的爱
第一个孩子通过保守,十分理解力量和权威的重要性,系统通过行使权利,重视规矩约束。
当然如果接受了协作或援助方面的教育,也许会成为优秀的领导者,模仿父母照顾弟弟或妹妹,并从中获得喜悦理解贡献的意义。
第二个孩子希望革命
独生子女
会和父母产生竞争
恋母情结、恋父情结
人们害怕“去爱”
在察觉对方好意的那一瞬间,就开始注意那个人,不久后喜欢上对方
这种状态称之为担保之爱。
我没有什么优点,所有。无法与任何人建立爱得关系,不能涉足没有担保的爱······这种想法是典型的自卑情结。因为这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不解决人生课题的借口
分离课题。爱是你的课题,但是对方如何回应你的爱,那是他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掌控。你能做的唯有分离课题,自己先去爱。
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
阿德勒根本不认可“命中注定的人”
理由--为了排除一切候选人
要将简单的“相遇”发展成某种“关系”的话需要一定的勇气。例如主动搭腔和写信
通过设定一个过大的,根本不存在的理想来回避与现实的人交往,这才是感叹“没有邂逅”的人的真是目的
并且活在幻想之中,你认为幸福会不请自来,常常在想:虽然想在幸福还没有到来,但只要遇到命中注定的人,一切都会好起来。
爱即决断
很多人都是感觉与某人的相遇是“命运的安排”,但其实不是,仅仅是自己决心“相信是命运的安排”
弗洛姆说:爱某个人并非单单处于激烈的感情,这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一切句定论,排斥命运论,根本不存在“命中注定的人”,我们不可以被动等待那个人出现。被动等待的话,什么都不会改变,但是当我们回顾与伴侣一起走过来的漫长岁月,往往会感觉是命运的安排,这里所说的命运并不是冥冥中被安排好的东西,也不是偶然降临的东西,而是由两个人努力慢慢构建起来的
命运靠自己的手创造出来
我们绝不可以成为命运的仆人,必须做命运的主人。不是去追求命中注定的人,而是建立起可以称得上命运的关系。